曾国藩:通往圣人的道路,就是不断地修炼自己

发布时间:2023-07-27 09:51:52 发布人:hao168

在很多年轻人的心目中,曾国藩都是一个值得学习榜样。毛泽东也曾说过,放眼中国近代史,他只佩服曾国藩一人。那么,曾国藩到底有着什么样的魅力呢?为何一个清朝的大臣能够被大家称之为"圣贤"呢?曾国藩用毕生的躬

在很多年轻人的心目中,曾国藩都是一个值得学习榜样。毛泽东也曾说过,放眼中国近代史,他只佩服曾国藩一人。那么,曾国藩到底有着什么样的魅力呢?为何一个清朝的大臣能够被大家称之为"圣贤"呢?

曾国藩用毕生的躬行实践证明了,成功不只是属于那些天资聪慧的人,普通的、甚至愚笨的人,只要勤于修炼自己,也能够有一番成就。如果把曾国藩看做是班里面的一个学生,他会是那个背书慢、悟性差、复习很拼命、考试却很悬的"笨小孩"。可就是这样的一个"笨小孩",却成为了几代人学习的榜样。曾国藩的生平到底经历了什么?

一、知道自己不是读书的料,却从未想过放弃

曾国藩不像其他的名士先贤那样,从小就天资聪慧、年少有为;也不像普通小孩那样,只要勤于读书、刻苦努力就能有学富五车。说实话,曾国藩在读书上,是真的没有少下功夫,可是效果却是非常的差劲。别人读几遍就能背下来的书,他读两个小时都未必能记住。读书慢、记性差,但这并不影响曾国藩学习的积极性。十遍记不住,就读一百遍;一百遍记不住,就读一千遍,直到记住为止。

天生愚笨的曾国藩,好在还有一股韧劲,和一个能够不断督促他的父亲。靠着自身的韧劲,和父亲鼓励,曾国藩一次又一次的奔赴考场,一次又一次的落榜,终于在28岁那年敲开了科举的大门。

28岁,对于很多现代年轻人来说,大部分人都已经有三五年的工作经验了,有的甚至开始焦虑自己后半生该如何度过。而曾国藩此时却是刚刚跨入朝堂之上,拥有一份工作。

然而,他这份工作来的并不是那么顺利。曾国藩在殿试以后,获得"同进士出身"的资格,但这意味着他无法进入翰林院了。以后在官场上发展的是好是坏就只能靠运气了。当然,就算运气好一点,也只能在中央混个很低级的职务。心高气傲的曾国藩自然是接受不了这样安排的。正在他准备收拾行李回家之际,事情却有了缓转的余地。

曾国藩经老乡帮忙,把自己的文章拿给了穆彰阿。穆彰阿是翰林院的掌控者,也是道光帝身边的红人。他惜才爱才,也能辩才识才。但在最初,他并不看好曾国藩的文章。但曾国藩还是利用自己杀手锏——"韧性",打动了穆彰阿。

二、深陷"程朱理学",立志向圣人看起

凭曾国藩的资质,和孔夫子、王阳明这样的圣贤是无法相提并论的。但他依然心心切切的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代圣贤,能够流传百世,被后人记住。这足以见得,曾国藩其实是个名利心很强烈的人。也正是如此,他才会走上"程朱理学"的道路。

曾国藩想成为名垂史册的圣人,并非只是想想、说说而已。从他开始有这样的念头,就开始抱着朱熹的《四书》苦心钻研。朋友知道他天资愚笨,研究不出个一二三来,就提醒他去找京城里有名的理学大师请教。

经过大师指点以后,曾国藩就开始走上了自我修炼的道路。在修炼的过程中,他主要采用了这些方法:

(1)记录自己的缺点,和所思所想

做记录,是一个研究自己的过程。曾国藩通过这个方法,可以更加深刻的去研究自己内心想法。但这个过程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和顺利。每当曾国藩脑袋里产生了不好的想法时,他就会立马执笔做记录。手上刚写完,脑子就不停使唤的又蹦出来一个"恶念"。如此一来,搞得他每天都心力交瘁的在和自己做斗争。好在,他还是坚持下来了。也正是因为他辛辛肯肯的每天做记录,才给后人们留下了宝贵的资料。

(2)严格克己,杜绝产生私欲恶念

众所周知,人的欲念是很难控制的。曾国藩为了能够让自己变得更好,每天都在和自己"过不去"。起初,他不得要领,为了克制自己的杂念,整天心神晃晃,还经常失眠。后来他虽然不再遵循理学的修身办法,却依然坚持每日检讨自己,他也从从前的傲慢无礼变得谦虚谨慎了。

(3)用意志力改掉身上的坏毛病

曾国藩的意志力,在读书和考科举上已经很充分的展示出来了。后来,他又靠着自己的意志力把烟戒掉了。曾国藩的烟瘾还是挺大的。他当时所抽的水烟可要比现代的卷烟的劲儿头大。抽过烟的人自然都知道,戒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而曾国藩只摔断了两根烟杆,忍了二十多天,就彻底戒掉了。

一个有意志力的人,只要想做一件事,就没有什么能难倒他们的。

三、始终坚持自己的原则,不被旁人所动摇

一个人在官场上待久了,是很容易变得圆滑世故的。想要官运亨通,不结交一些达官显贵,至少也要与同僚们搞好关系吧。可曾国藩不这么想,他坚守原则,只做自己。这样做,自然也不免会得罪一些人。

(1)秉公论事,却成了京城权贵们的眼中钉

琦善虽然在鸦片战争中触怒过道光帝,但他在京城的权贵中,还是有一定地位的。他因为在兰州任职期间犯了事而被送进了刑部。但对他来说这并不是什么要紧的事,刑部的人并不会拿他怎么样。但令他想不到的是,碰巧赶上了曾国藩到刑部上任。按照曾国藩的做事原则,琦善必定是没什么好下场的。

得罪了琦善,就相当于得罪了半个官场。往日关系不错的朋友也渐渐的疏远了他,甚至对他冷嘲热讽。曾国藩的圈子越来越小了,但这并不影响他做事的初心。遇上让他看不惯的事情,他依然会站出来说公道话。

(2)忠孝难两全,知行合一很重要

曾国藩在被派往南方当差的途中,得知母亲去世,就给咸丰帝写信准备回家守孝三年。而此时正赶上太平天国的长毛贼横行霸道之际。朋友罗泽南希望他能够出来办理团练,咸丰帝也下旨任命他为团练大臣。在旁人看来,这是曾国藩成就功名的机会,可是于他自己而言却是十分左右为难。他不愿意违背为母亲守孝三年的初心,但国家危难之际,他若坐视不理又说不过去。

罗泽南劝他"移孝作忠",郭嵩焘也帮他劝说父亲,但他自己呢,心里依然是纠结万分,怕朋友江忠源嘲笑自己言行不一。最后很谨慎的写了一封解释信,才终于肯走出家门操办团练。

曾国藩在这件事上的表现,看似过于纠结。但像他这般能够做到言行一致的人,是值得让人敬佩的。

(3)时机不到不出兵,被万人唾骂也要忍着

曾国藩在衡州训练湘军的时候,组建了一支"军舰"。咸丰帝得知这个消息后,三番两次的催促他能够尽快带着自己的军队去支援周边的地区,但都被曾国藩拒绝了。好友江忠源也盼望着曾国藩能够带着自己的湘军来支援自己,可曾国藩迟迟不动。后来他的两个好朋友江忠源、吴文镕都殉职了,曾国藩内心悲怆,却依然不肯出兵。这就引起别人的反感了,没有人不骂他薄情寡义。

在曾国藩看来,军队没有训练好,就不能随便出兵。那样不仅拯救不了别人,还会让自己的军队损失惨重。如果要出兵,就要抱着必胜的决心。

《曾国藩》

《清史稿》

《曾文正公全集》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