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谍影”之五:历经波折,间宫林藏终于见到了清朝的颟顸官员

发布时间:2023-03-17 09:32:54 发布人:hao168

接续前文《“东谍影”之四:间宫林藏受到粗暴对待,清朝防范库页岛人民通日》。间宫林藏上岸了,在游走中侦知了不少大陆的信息。比如风物、人民、经济等。如他发现当地乌尔盖人用五叶松大材造船,卖给南方各族。他的

接续前文

《“东谍影”之四:间宫林藏受到粗暴对待,清朝防范库页岛人民通日》

间宫林藏上岸了,在游走中侦知了不少大陆的信息。比如风物、人民、经济等。如他发现当地乌尔盖人用五叶松大材造船,卖给南方各族。他的随从也用兽皮换了一只船,把行李分装两船,前往德楞。

山旦船

间宫林藏发现从此地到德楞,气候比较温暖,“树本繁茂,郁郁葱葱。”

一、回顾前几篇内容,谈谈间宫林藏提到的中国外东北各少数民族。

由于外东北已经远离我们而去,历史上这里生活过的民族我们也已经不太熟悉了,有必要在这里介绍一下,毕竟这些民族曾经是我们境内的国民。

第三篇有一段引述:“

该地(东鞑)与本岛相同,有称为鄂伦春、费雅喀、西隆阿以诺、基门阿以诺、山旦、赫哲、恰喀拉、伊达、奇楞等多种不同风俗的夷人

”。这些民族都是什么民族呢?下面介绍一下学者的研究。

鄂伦春人,世居我国东北,祖先是肃慎。元朝时,鄂伦春人被称为“林中百姓”和“北山野人”,分布于贝加尔湖以东、黑龙江以北,以精奇里江为中心的广大地区。明朝时称他们为“使鹿部”。清初曾把鄂伦春人称为“树中人”,又称“俄尔吞、俄罗春、鄂罗春、鄂伦春”等。从1690年(康熙二十九年)十月始,“鄂伦春”才作为统一族称固定下来。“鄂伦春”是民族自称,即“使用驯鹿的人们”。1665年(康熙四年),沙俄侵占雅克萨城,烧杀抢掠。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在清军第二次收复雅克萨城的战役中,有565名鄂伦春族士兵参战,对雅克萨之战的胜利做出贡献。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沙俄入侵,将我江东64屯各族人民赶至江边射杀。库玛尔路协领寿廉带领鄂伦春族马队官兵500人痛击了入侵者。

费雅喀人,前文讲过,就是尼夫赫人,又称吉利亚克人。费雅喀按地域分为大陆群体 (黑龙江群体 )和库页岛群体 ,在清代习惯上称其为“赫哲费雅喀 ”和“库页费雅喀 ”。至少在金元时期,尼夫赫人居住地区就被纳入中国版图。明代该地归奴儿干都司管辖,清代属于吉林将军辖区和黑龙江将军辖区。阿伊努人把他们称为尼古奔或史米伦格。这个民族跨居大陆和库页岛,在大陆从博戈罗茨科耶至黑龙江下游的东南岸和江口附近的南北两岸狩猎。尼夫赫人对入侵的哥萨克人深恶痛绝,称之为魔鬼。我国境内的费雅喀人 ,现已融入满族和赫哲族中。

《皇清职贡图》之费雅喀人

西隆阿以诺人,间宫林藏在《北虾夷图说》卷一说,库页岛北部的土人自称为西隆阿以诺,大陆也有西隆阿以诺人。间宫林藏在1809年7月10日在乌尔盖遇到西隆库尔人,可能是同一个民族。这个民族考证不详,大概是“北山野人”的一种。

基门阿以诺人,在虾夷语中基门是在山中的意思,阿以诺是人间之意。由此可知这个民族可能是在山中狩猎的民族。间宫林藏记载在1809年7月5日于塔巴河赠送粟米给基门阿以诺船,这只船可能是从奇吉湖以南去德楞的。这个民族是锡霍特阿林山中狩猎的民族,可能是今天泛称为乌德盖族中的一个种族。乌德盖人又称乌德、乌德赫、乌迪赫,是生活在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和俄罗斯滨海边疆区和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人数较少的一个少数民族,与赫哲人接近。他们自称恰哈拉,意为“蜂巢的隔壁”,朝鲜称他们为“嫌真兀狄哈”。金代称之为“兀的改”或“乌底改”(属胡里改路管辖)。元代称之为“斡拙”,兀者野人,明代称“野人女真与兀良哈”,兀狄哈,清代则称“窝集”(森林人)。

山旦人,大多数情况下,山旦写作山丹。山丹一词源自阿伊努语,阿伊努人称黑龙江下游流域的诸少数民族为香旦人,虾夷人讹其为山丹,日方文献中又写作山鞑、山靼、山旦等。山丹人指18、19世纪居住在我国黑龙江流域和乌苏里江流域(即“山丹地区”)的北方少数民族,主要族群成分有:赫哲、费雅喀、鄂伦春、奇勒尔、库页、恰喀拉等,不是单一民族,或者可以理解为参与“山丹贸易”的中国东北各民族。在19世纪中叶以前,山丹地区和库页岛都处于清朝的有效统治之下。

日本江户时代,把“山丹人”在库页岛地区进行的贸易活动称为“山丹贸易”。“山丹贸易”特指从18世纪中期开始到19世纪中期为止,由山丹人在山丹地区和库页岛进行的以貂皮、丝绵织物为主要商品的贸易活动。

山丹贸易的基础是清朝对东北少数民族实行的贡貂赏乌林制度(其实质与明王朝的定期朝贡制度一样,属于赋税制度)。山丹贸易是汇集当时世界两大商品——丝绸和毛皮的极其复杂而又相当活跃的贸易活动。因此,山丹贸易的路径又被称为“东段丝绸之路”,在日本也称“北方丝绸之路”,在我国也称“东北亚丝绸之路”,即从中国东北出发,经黑龙江流域、库页岛,到达北海道和日本本土。山丹贸易最终因沙俄南侵中国外东北领土而终止。

赫哲人,基里亚克人把这个民族叫作乔尔特克,虾夷人将乔尔特克讹传为高尔特克。满汉人民将这个民族叫作赫哲或者黑斤。这个民族散居于从阿基到三姓之间的黑龙江两岸及乌苏里江流域。这个民族早已满洲化,头发也按满洲俗辫发。间宫林藏在德楞联欢的清朝官吏也是赫哲人,这是日本学者考证。

赫哲族是中国东北地区一个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历史上广泛分布于松花江下游、乌苏里江流域和黑龙江中下游直至库页岛的广大地域内。自称“那贝、那乃、那尼傲”等,“赫哲”作为族称最早出现于康熙二年(1663年)三月。“赫哲”是从“赫真”变音而来,是“黑斤、黑津、黑金、黑哲、赫斤、赫金”等名称的同音异写。关于赫哲一名,最早见于康熙二年(1663年)。据《清实录》,是年“三月壬辰五月一日命四姓库里哈等地进贡貂皮,照赫哲等国例,在宁古塔收纳。”赫哲人早年以削木、裂草、结草记事。赫哲族祖先从事渔猎生活,主要吃鱼肉,穿鱼皮,有一部分也兼吃兽肉穿兽皮。曾有过“鱼皮鞑子”的俗称。

《皇清职贡图》记载赫哲人“以捕鱼射猎为生,夏航大舟,冬日冰坚则乘冰床用犬挽之。”赫哲人早年行路和搬运的主要工具是役犬挽雪橇、滑雪板、桦皮船、小板船等。冬季冰坚季节 用狗拉雪橇运东西,春夏用木船运输,冬季出猎则用滑雪板。这些即是古 的生产工具,也是交通工具。

《满洲氏族源流考 》称赫哲地区为“使犬国” , 因为早年该地区养犬很多,交通主要用犬而得名。经过驯养的犬,冬天可以拉冰床,夏天可以拉纤。

《皇清职贡图》图像记载:赫哲人外出时,使用犬拉冰床。赫哲男子头戴貂帽,身着狐裘衣;妇女身穿美丽的鱼皮衣,二人共坐在冰床上,由五只犬拉着冰床向前行驶。冰床形如木质小车。冰床前部拴着皮条,皮条另一端系在犬的颈套上。五只犬中,有一条“辕犬”被套在最前面作为先导,“辕犬”两边各有两只犬,这两只犬的皮条系在“辕犬”的主皮条上,相随而行。赫哲人赫哲人家养狗很普谝,一般人家养三、四只至十几只,少数人家也有养几十只的。他们有不吃狗肉,不穿狗皮的习俗,有的甚至把狗当作图腾加以崇拜。

赫哲人先民是肃慎人,历史上包含于肃慎、挹娄、勿吉等古代民族之中。唐代和渤海国时期,赫哲人属黑水靺鞨;辽代属于生女真北支;金代属生女真人胡里改路;元代为女真水达达人;明朝是野人女真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末清初,“野人女真”分虎尔哈、尔瓦喀两部,赫哲族分为两部分:“住松花江、黑龙江两岸者,曰剃发黑金”,“住乌苏里、松花、黑龙三江汇流左右者,曰不剃发黑金……所谓使犬国也” 。清朝政府征服赫哲族以后,大量赫哲人逐渐同化于满族中,成为满族入主中原的重要力量。

沙俄入侵时,赫哲人民与清朝军队一起打击侵略者。被打死的沙俄哥萨克侵略者头目有哈巴罗夫、斯捷潘诺夫等。

恰喀拉人,即今天俄罗斯的乌德盖人,满汉人民把他们称为恰喀拉。这个民族散居在从鄂伦春南边起一直到朝鲜界的沿海州和锡霍特阿林山脉之间。曹廷杰在《东北边防辑要 》中曾述及恰喀拉人 ,“又东二百余里 ,居尼满河源者曰 ‘奇雅喀喇 ’,其人黥面 ,地产貂 ,无五谷,夏食鱼,冬食兽 ,以其皮为衣 ”。今天中国境内的恰喀拉人是东海女真的一个分支,已融入到满族之中 ,但其婚礼与传统满族婚礼有很大不同。

《皇清职贡图》之恰喀拉人

伊达人,是现在的涅基塔尔人,也称满珲人,今俄罗斯乌尔奇人。乌尔奇人自称那尼,与那乃人也就是赫哲人同源。今俄罗斯境内的那乃人及我国的赫哲人主要是剃发黑斤的后裔,乌尔奇人主要是不剃发黑斤的后裔。

清初这个民族在阿姆贡河流域狩猎。 8月5日山靼卫(今日的特林)条中记载:“此河北岸,见有三艘形状奇怪之船只,当问及此为何船,答云:此乃居住于亨滚河发源地之俄属伊达人。时常沿亨滚河下航来此,在河边搭棚,留住捕鱼。”亨滚河就是阿姆贡河。

这个民族并不是俄罗斯的民族。中俄《尼布楚条约》规定以外兴安岭为俄清两国国界,对鄂霍次克海沿岸地区的归属问题,留待以后再定。这个地方和它接壤的阿姆贡河上游都受到俄国渗透。这个民族和奇楞人不愿接受俄国统治,从争议地区迁移到到黑龙江左岸,清初时他们还住在偏北的地方,逐渐南下移居到现在的位置。

奇楞人,就是现在的萨玛基尔人。这个民族在黑龙江和阿姆贡河之间的地带狩猎。后金天命十年(1625年),努尔哈赤在旅顺之战后,派努山“奉使黑龙江,收奇勒里国(即奇勒尔部)入版图。”从此,“奇勒尔”一称开始出现于清代文献,而在此以前,对这部人的习惯称呼为“使鹿部”。“奇勒尔”是该部南边的邻族赫哲人对他们的称呼。赫哲人也称他们为“鄂伦春”,满洲人称他们为“奇勒尔”、“奇楞”,这很可能是从赫哲人那里借用的。奇勒尔和鄂伦春同源,说明奇勒尔过去曾经是鄂伦春的一支。本系列文章只发表于头条平台,作者泰岱程硕,其余平台发布的同类文章均为盗版。

《皇清职贡图》之奇楞人,我国境内的奇楞人已经归为赫哲人

据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和同治等朝《三姓颁赏边民乌林数目清册》和《三姓收得边民贡貂清册》记载,奇勒尔部共有十二姓,户数波动在四百五十四户至四百六十七户之间,分住在四十八个村寨内,有姓长四名、乡长三十二名、子弟(贡貂差役)二十一七名,白人四百余名。这十二姓是奇津姓、赛马尔姓、柴赛拉姓、部尔哈勒姓、珑奇尔姓、哈勒滚姓、乌迪尔姓、阿雅玛喀姓、谟克托喜姓、托罗谟科姓、乌德恩姓、奇勒尔姓等。

二、《皇清职职贡图》记载的其他外东北少数民族。

《皇清职贡图》,乾隆十六年 ( 1751年)大学士傅恒奉敕撰 ,历时十余年,前后共撰九卷。“职贡图 ”是清王朝展示与周围毗邻国家或部族间交往关系的图书 ,是向清王朝纳贡各族的全图。“职 ”是“职责 ”、“职守 ”的意思 ,用如动词 ,可以理解为“尽职守责 ”。“贡 ”即“贡赋 ”,用如动词,与“献、纳 ”近义 ,可释为“献纳贡赋 ”。

根据《皇清职贡图 》卷三记载 ,乾隆年间的黑龙江中下游、松花江、乌苏里江流域及以东滨海地区共分布着七大族群,即鄂伦绰、奇楞、库野、费雅喀、恰喀拉、七姓、赫哲。其中间宫林藏的书籍中涉及到奇楞、费雅喀、恰喀拉、赫哲四族群,还有鄂伦绰、库野、七姓三大族群未提及,我按照《皇清职贡图》的记载补充进来。

鄂伦绰人,据《皇清职贡图》,“鄂伦绰在宁古塔之东北海岛一带 ,《唐书 》所云少海之北。三面阻海,人依屿散居 ,有鱼盐之利者。人有数种 ,鄂伦绰其一也。在近海之多罗河、强黔山游牧 ,男女皆披发跣足 ,以养角鹿捕鱼为生 ,所居以鱼皮为帐 ,性懦弱。岁进貂皮。”“宁古塔东北海岛一带 ”当为库页岛及黑龙江入海口一带。今俄罗斯萨哈林岛上居住着“奥罗克 ”人,以养鹿和渔猎为业;在黑龙江入海口一带居住着“奥罗奇 ”人 ,以渔猎为生。“鄂伦绰 ”当为这两个通古斯族群的先民。“鄂伦绰人 ”不是“鄂伦春人 ”。鄂伦春人居住在黑龙江上游 ,以游猎为生,俄国人称其为“埃文基人” ;而“鄂伦绰人 ”居住在黑龙江入海口及库页岛一带 ,以渔猎和养鹿为业 ,二者是不同的民族群体。

《皇清职贡图》之鄂伦绰人

库野人,“库野居东海岛之雅丹、过里堪等处。男则薙顶心以前之发而蓄其后,长至肩 ,即截去。草笠,布衣缀红布卍字于肩背间 ,亦有衣鱼皮者。性好斗 ,出必怀利刃。妇女幼时即以针剌唇 ,用烟煤涂之。土语谓之库野话,岁进貂皮。”“库野 ”应通“库页 ”,曾被称为“苦夷 ”、“虾夷 ”,居住在库页岛南端及附近诸海岛上,以渔猎为业,现称“爱努 ”人,也就是阿伊努人。阿依努人既非通古斯人 ,亦非古亚洲人。据俄罗斯学者介绍 ,由于爱努人大量迁往日本 ,至 2004年库页岛仅余一名爱努人。今后库页岛上将无库野人。

《皇清职贡图》之库野人

七姓人,“七姓在三姓之西二百余里之乌扎拉洪科等处 ,性多淳朴。地产荍麦 ,虽知耕种,而专以渔猎为生。遇冬月冰坚,则足踏木板溜冰而射。其妇女亦善伏弩捕貂。衣帽多以貂为之 ,土语谓之乌迪勒话,岁进貂皮。”“三姓”即今黑龙江省依兰县,“七姓”分布在今依兰县顺松花江下行二百里之处佳木斯市、桦川县一带。“七姓 ”居住在松花江下游,以渔猎为生,属·通古斯人。据清代档案记载 :“自中俄分界以来,赫哲半居界内,半居界外。界内各屯之赫哲即有七姓 ,均以渔猎为生。”“七姓 ”构成了现今我国境内赫哲人的主体。我国赫哲人中流传着一则《七姓人和依兰 》的故事 ,讲述古代一场残酷的东西方部落战争之后 ,东方部落只有 7个男子劫后余生 ,他们分别姓苏 (舒 )、毕、尤、吴、葛、卢。这 7个人的后代繁衍成了今天中国的赫哲族核心部分。

《皇清职贡图》之七姓人

《皇清职贡图》没有提及三姓一带的赫哲人以及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锡伯等少数民族 ,究其原因这些族群已被编入八旗成为了“新满洲 ”。

从对以上民族的介绍,我们知道,如果不是清朝失去外东北和库页岛,中国的民族远不止56个。从对奇楞人的介绍,我们知道清朝对外东北的人民是管辖到户的,而且设置了完整的基层管理体系。

清代东北边疆地区的 7个编户的民族群体,都负有“岁贡貂皮 ”的义务,这表明他们是清朝政府的治下之民,他们所活动的库页岛、黑龙江下游、乌苏里江以东地区则是清朝的疆域。

由于《中俄瑷珲条约 》和《中俄北京条约 》两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致使黑龙江以北和乌苏里江以东100余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划归俄罗斯。居住在被割让的大片国土上的诸少数民族 ,则已非我国之民。这 7个族群中 ,目前只有“七姓 ”的全部及“赫哲 ”、“奇楞 ”的一部分尚在我国境内 ,其余民族尽为俄罗斯的属民。

在我国的东北史研究中,长期由于政治原因 ,约束了我们的历史研究范围,我们的史学工作者几乎都对“库野 、鄂伦绰、恰喀拉、费雅喀 ”等族群不甚了解,很少提及甚至不提 。这在边疆划界时削弱了我方的话语权,留下了很多遗憾。

三、间宫林藏到达德楞,遇见颟顸的清朝官员。

1809年(嘉庆十四年)7月11日,间宫林藏一行自乌尔盖启程,上行四里许,来到德楞,这里是满洲行署所在地。

船上的间宫林藏的随从向清朝官员报告,表示领来了夏毛,也就是日本人。

清朝官员住在庐船上,让把间宫林藏带来。间宫林藏来到后,清朝官吏更衣接待,让他坐在厨房里。这位清朝官吏是比较随和的,因为周围居住的百姓可以成群结队到船上看日本人,甚至嘲弄间宫林藏。

清朝官员让间宫林藏住在庐船上,但是他的随从不愿意,于是间宫林藏住到窝棚里,周围的人每天都来喧哗吵闹,清朝官员经常制止,晚上安排人到窝棚附近巡逻。

很显然,这位清朝官员本着“远方来人都是客人”的友善态度对待日本人的,他绝没有想到追问这位日本人长途跋涉而来所为何事。所以我说这些清朝官员颟顸,他们还没有意识到他们这种对外国人不设防的态度会给后世的中国人带来多大的灾难!

得了便宜的间宫林藏自然不能放过这样的好机会,他利用颟顸的清朝官员提供的便利对清朝在德楞设置的行署进行了细致侦查。

我想把他的侦查情况原原本本写在这里,但有点偏长,干脆在这里介绍一下清朝官员住的庐船就行了,其余内容留到下一节。

官吏庐船之形状如图。宽一丈余,长约七、八间,可容一百余石。共造法粗糙,船头无破浪木,只从两侧用木板合成,板缝用白土封上,船仓三分之二为载货处,以苇席覆盖。其余部分,造一

木板小房,供官吏居住。船尾处以桦皮作棚,用作厨房。樯头有如图之木制物,但不知其用途。厨房为逗留期间临时所设,官吏归三姓时,即全部拆除。此种船只有四艘泊于此处,其中两艘无板

房,仅用桦皮作盖。

庐船

间宫林藏不知道清朝官吏庐船上的木鸡起什么作用,其实那是萨满教的图腾。

庐船有两艘为官吏住船,设有床铺,开窗,置几,铺棉布,大致如图。官吏在船时,每人都铺兽皮打坐。

官吏所用各种器具,均为普通物品,笔、砚、墨、纸、餐具等,与每年来长崎者所用之物相同。

未见携带枪枝武器之类。只见下级官吏摆弄鸟枪一只。时常由江中岛屿传来爆竹声。林藏未见其物,故无法画图。

庐船内部

清朝官员坐在庐船内

清朝官吏所用器具

清朝官吏所用器具与来往日本长崎的人的所用器具相同,正说明了山丹贸易的客观存在。

“未见携带枪支武器之类。”这说明大一统王朝内部相对比较和谐,中国在大多数时间里是比世界上其他国家更安全一些的,人民也比较平和,对外国来人的防范意识也比较弱,任凭外国人在中国搞如入无人之境(不是没有人,而是没有主动上前过问的人)式的调查,这也是后来中国国民在外敌入侵时吃大亏的根源之一。

未完待续。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