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满清皇帝中,康熙,雍正,乾隆是最有作为的三位皇帝,但是他们的长子却没有一个好的结果。康熙的长子胤禔,三十七岁那年,康熙下旨,剥夺了他的爵位,并将他囚禁起来,直到他去世为止。雍正的长子弘时,二十二岁那
在满清皇帝中,康熙,雍正,乾隆是最有作为的三位皇帝,但是他们的长子却没有一个好的结果。
康熙的长子胤禔,三十七岁那年,康熙下旨,剥夺了他的爵位,并将他囚禁起来,直到他去世为止。
雍正的长子弘时,二十二岁那年,被过继给了他最不待见的弟弟胤禩,并和胤禩一样,被削除宗籍,囚禁了起来。
出皇二十四岁那年,在囚禁中郁郁寡欢地死去。
乾隆的长子,名叫永璜,20岁时惹怒了乾隆,被当众宣布废除皇位继承资格,22岁时因抑郁而死。
这三代皇帝的长子,虽然非嫡长子,但因为是长子,又是陪着老爹时间最久的,理应是很得宠的,可是他们的下场都很惨,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康熙雍正乾隆三个朝代的长子下场都很惨?
康熙的长子胤禔,也是咎由自取
事实上,除去永璜,胤禔与弘时并不能算得上是长子,胤禔与弘时上面还有三位兄长,但是三位兄长早亡,所以胤禔与弘时应该可以算得上是康熙与雍正成年皇子在最年长的儿子。
胤禔的母亲是惠妃纳兰氏,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他虽是长子,但却是庶出,尽管长子和嫡长子只有一字之差,但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导致了他错失太子之位,之后康熙把嫡次子胤礽册封为了太子。
所以,当他长大的时候,他心里很不是滋味,为什么他的弟弟胤礽成为了太子,而不是他这个长子。
因为康熙的三任皇后都死得很早,所以康熙的嫡子就只有胤礽一人,因此,胤禔以为自己只要把嫡子胤礽整下去,自己这个长子就能成为太子。
所以胤禔才会一直在寻找这个机会,挑出太子的过错,希望能把太子整下去。
胤禔表面上看起来很积极,他很努力的处理朝政,为康熙分忧解难,可是实际上,他却在暗中监视着胤礽,想要从中找出他的破绽,哪怕他有一点点的失误,也会被他在康熙面前无限夸大。
一开始的时候,康熙对胤禔很是宠爱,也很是信任,在康熙御驾亲征蒙古准噶尔部的时候,胤禔就主动请缨上了战场。
平定了准噶尔部,康熙对他的宠爱有增无减,更是将他封为了直郡王。
后来康熙每次外出巡幸,都要带着他,而胤礽又常常以太子的身份留京监国,这就让胤禔有了借题发挥的时间,在康熙面前说了许多胤礽不好的话。
一开始,康熙对胤礽还是比较信任和喜爱的,可是架不住胤禔总在康熙面前说胤礽的不好,再加上胤礽确实做的也不到位,经常做错一些事,最后还被胤禔无限放大到康熙面前,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康熙对胤礽也就越来越不满。
而胤禔因为战功赫赫,又是长子,还被册封为郡王,他的身边也有一股较强的势力,正因为如此,他才有资格跟胤礽争夺太子之位,可以说,最初的太子之争,就是围绕在胤禔和胤礽之间展开的。
到了康熙四十七年(一七零八年),康熙在热河狩猎的时候,对外宣布了废掉胤礽的太子之位,同时还宣布了将胤礽拘禁起来交由胤禔看管,还让胤禔率兵护送自己回京。
这一次,胤禔感觉到了自己的时机到了,他开始在康熙的面前诋毁胤礽,同时在康熙面前表现自己的功劳和忠心,总而言之,他想要向康熙表达的意思就是太子之位非他莫属。
至于三弟胤祉和四弟胤禛,他们两个都替胤礽向康熙求情,回护胤礽的错误,从这一点上来说,胤祉和胤禛都对胤礽颇有兄弟感情,而胤禔就显得有点落井下石了,过于图谋太子之位了。
因此,胤禔的所作所为引起了康熙的反感,康熙以为他不顾兄弟情义,一心只想图谋太子之位,
康熙便对外宣布:朕前命直郡王胤禔善护朕躬,并无欲立胤禔为太子之意。胤禔秉性躁急,愚顽,不可立为太子。
康熙这是在向世人宣告,他已经取消了胤禔的继承资格,也是在打消他太子之位的觊觎之心。
但是,胤禔并没有放弃,他知道自己没有机会成为太子之后,就打算扶持以为与自己关系亲近的兄弟上位,这样自己的权力和地位才能够一直保持下去。
就这样,他去找了生母惠妃养的皇八子胤禩,当时的胤死能力卓越,待人温和,在朝中的威望较高,口碑也很好,所以胤禔才会支持他继承皇位。
此后,胤禔向康熙进言称,胤礽所行卑劣,失人心。术士张明德尝相于胤死必大贵。如诛胤礽,不必父皇出手。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胤禛的所作所为,已经失去了人心,张明德曾经算过一卦,说胤禩是大富大贵之人,可以立为太子,至于胤礽不如就杀了吧,如果康熙不忍心下手,那他就会代康熙杀死胤礽。
胤禔的这番话彻底将康熙激怒,康熙万万没有料到他竟然想杀死自己的亲弟弟,所以对他大加斥责,说他是乱臣贼子,而且康熙也怀疑他与胤禩勾结图谋太子之位,所以下了一道诏书,将他与胤禩一起囚禁。
不久,胤祉又向康熙禀告,说胤禔勾结蒙古喇嘛巴汉格隆镇魇胤礽,康熙便命人抓了巴汉格隆,根据巴汉格隆的口供,果然在胤礽所住的毓庆宫找到了镇魇的证据,而且康熙还将为胤禩相面的术士张明德也抓了起来,经过审问,张明德也承认了自己会武功,曾被胤禔买通去刺杀胤礽。
从巴汉格隆和张明德那里得到的口供,几乎把康熙气得发疯了,直到这个时候,康熙才知道,原来胤禔一直是一个野心勃勃图谋太子之位了的人,这让康熙大为震怒,甚至动了想要处死胤禔的心思。
好在他的母亲惠妃机敏,想出了一个以退为进的办法,她主动向康熙称胤禔对自己不孝,如今更是做出了这样的事情,恳求康熙尽快处死胤禔。
康熙是出了名的慈父,听了惠妃的话,心就软了,又舍不得杀了胤禔,便下旨削去他的直郡王爵位,把他永远囚禁在王府里。
胤禔被囚禁的那一年他37岁,一直到雍正十二年(一七三四年),胤禔去世了,终年六十三岁,一直到死,他被整整囚禁了26年。
在这场废太子的风波中,唯有胤禛受到了终身囚禁的处罚,后来胤礽又被重新册封为太子,而胤禩也在短时间的囚禁后,证明自己并没有与胤禔合谋,就被放了出来,唯独胤禔,害人害己,最后被康熙终身囚禁。
这一切,都是胤禔咎由自取,他就是一个不作死就不会死的典型。
不过,即便胤禔受到了囚禁的惩罚,但他的囚禁环境和待遇还是不错的,被囚禁这26年,他一共生育了20个孩子,由此可见他的生活过的还是很滋润的,他也算是囚禁在家为皇室开枝散叶立下了功劳。
雍正的长子弘时,是性格问题
弘时的母亲是雍正的齐妃李氏,他是雍正的皇子中,活到成人年纪最大的,按照《清史稿》上面的记载,他在雍正处理胤禩等人时候,可能是为了帮胤禩说话,惹恼了雍正,所以他被雍正过继给了胤禩为子嗣,并且和胤禩一起被削除了宗籍,“以放纵不谨,削宗籍,无封”。
事实上,如果仔细研究一下史书,就会发现弘时从小就不受他的父皇雍正喜爱,康熙年间,被册封为亲王的仅有三位,分别是老三诚亲王胤祉,老四雍亲雍正,以及老五恒亲胤祺。
按照清代的规定,皇室子弟年满十五岁就可获封爵位,在亲王爵位之内还包含了一个亲王世子的爵位,亲王世子的地位要比郡王还要高,所以大多数亲王的长子在年满十五岁的时候,都会向宗人府提请册封亲王世子,这样一来,他们的收入和待遇就会得到更多的提升。
康熙年间,胤祉、胤祺两兄弟曾向宗人府报请册封亲王世子,只有雍正的雍亲王世子没有记载。
一般来说,亲王世子最后都会成为继承爵位的孩子,而这个孩子往往都会是嫡长子或者嫡子,不过若是没有嫡子,也可以选长子。
雍正的嫡长子弘晖只有八岁就死了,而弘时比乾隆、弘昼都要大七岁多,在雍正成为雍亲王的时候,弘时已经年满十五岁了,已经到了授封的年龄,但是历史上却没有关于雍亲王世子的记载。
因而,对于康熙年间弘时未被加封为“世子”一事,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推测:一,或许此时的弘时早已被册立为了雍亲王世子,只不过因为被“乾隆”讨厌而被抹去了“世子”这一事实;
二来,大概是因为弘时从小就不受雍正的待见,所以雍正才会迟迟没有报请册封亲王之子的事。
事实上,根据以上两个推测,再加上《清史稿》中关于弘时一直无封的记录,我们可以推测出后者的可能更大,因为他从小就不受雍正喜爱,因此在康熙时期也没有被册封为亲王世子。
从史书中对弘时的只言片语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之所以被他的父亲厌恶,是因为他的性格有问题。
历史上的弘时是一个比较耿直的人,据史书上记载,曾在雍正元年(1723年)年底时,雍正亲自给一些王公大臣写了一个“福”字做为赏赐,只是雍正赐福的时候,弘时正好外出办事,而他的老师王懋竑又恰好不在,所以两人都没有得到这份恩赐。
后来,弘时就想亲自向雍正讨要,可是他的老师王懋竑却是谨慎之人,王懋竑劝他不要直接去找雍正要,应当向当时颇得雍正信任的户部尚书张廷玉商量,可是他却不肯听从老师王懋竑的建议,直接去找雍正要了福字。
从这件小事上,就可以看出弘时是个性格直率的人,没有什么心机。
而他的这个性格恰恰与雍正的精明狡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所以,他的性格也成为了雍正不待见他的一个重要因素。
而胤禩才华横溢,温文尔雅,平易近人,这样的行事风格很容易吸引弘时这样一个心地单纯,性格耿直的人,所以也不排除在雍正即位之前,弘时就跟八叔胤禩交好,这也使得雍正更加不待见他,因此才会在继位之前一直没有给他请封亲王世子的爵位。
在雍正四年(1726年)时,胤禩和他的亲信被彻底铲除,胤禩被雍正剥夺了爵位并削除了宗籍,甚至还将他改名为“阿其那”,囚禁于宗人府。
这个时候,弘时觉得自己的父亲对胤禩一方实在是太过分了,于是替胤禩一方鸣不平,指责雍正“殃及无辜”,对自己的兄弟们下手过于残忍。
这惹的雍正大怒,在雍正处理完胤禩之后,便下了一道旨意:弘时为人断不可留于宫廷,是以令为胤禩之子。今胤禩缘罪撤去黄带,玉碟内已除其名,弘时岂可不撤黄带。著即撤其黄带,交与允祹,令其约束养赡。钦此!
这一道旨意,就代表着雍正与弘时之间的父子关系已经完全决裂,表面上看起来,弘时是在为胤禩求情,但实际上还是他的性格有问题,他的直率让雍正以为他与自己不是一条心,自己的儿子都和自己不一条心,这让雍正怎能不失望,不愤怒。
其实不满雍正如此处理胤禩等人的还有乾隆,只不过乾隆的城府比较深,没有表现出来而已。
在乾隆登基后,就将胤禩等党羽和弘时都恢复了皇室身份,甚至将雍正加在他们身上的罪行给赦免了,可见乾隆当时并不赞成雍正残酷地收拾胤禩和弘时,只是他聪明,没有表露出来,直到他登上皇位,这才慢慢地否定了雍正加在胤禩和弘时身上的罪行。
与乾隆相比,弘时的心性有很大的缺陷,他没有那么多的心机,不善于掩饰自己的真实情绪,最终触怒了他的父亲雍正皇帝,这也导致了他最后的悲剧。
在雍正五年八月(1727年),24岁的弘时在被囚禁一年多后,因抑郁而死。
弘时死后,有传言说他是被雍正赐死的,但仔细想想,雍正杀死自己儿子的可能性并不大,因为他最讨厌的就是胤禩,如果他真的想赐死弘时,早就赐死了,而不是等到一年后,他再赐死弘时,就算他再怎么愤怒,也不至于赐死弘时。
事实上,弘时的脾气让他的父亲不满意,可是要是换作普通的父子之间,也不至于如此。
最多也就是让他们的关系变得冷淡一些,但是,雍正毕竟是一位帝王,他跟自己的儿子的冲突,并是一般的父子冲突可以比拟的,出生在皇家,也让弘时的一生充满了悲剧。
乾隆的长子永璜,不够成熟
永璜是乾隆十七岁时生的第一个儿子,也是乾隆真正长大的长子,因为他的生母是富察氏哲悯皇贵妃,所以他并不是乾隆的嫡长子,而是一个庶长子,所以乾隆对他宠爱有加,也导致了他日后的不成熟。
乾隆是个很注重嫡庶的君王,他的嫡妻富察皇后为他生下了皇次子永琏,和皇七子永琮,所以当乾隆想要立太子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永琏,后来永琏死了,第二个想到的就是永琮,唯独没有想过长子永璜。
可是永琏与永琮相继幼年早逝,乾隆的皇后富察氏也因两个儿子相继夭折而离世,至此乾隆的嫡妻嫡子都去世了,似乎永璜的机会来了,可是因为生性幼稚,不但错过了继承皇位的时机,更是惹怒了他的父皇乾隆。
乾隆十三年,也就是一七四八年,富察皇后去世,这一年乾隆不仅要承受失去爱妻的痛苦,还要承受了很大的民间舆论压力,因为乾隆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都没能平定大金川的叛乱,民众对乾隆充满了不满。
这让乾隆很是痛苦和压抑,富察皇后死后,他整个人都处于一种疯狂暴躁的状态。
永璜作为长子,在富察皇后的葬礼上他是以长子的身份迎丧的,可他却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那就是在富察皇后的葬礼上,他不仅没有表现出足够的悲痛,也没有流眼泪,反而是和皇三子永璋说笑打闹,乾隆看到了这一幕,很是生气,乾隆狠狠地踢了他一脚,然后又狂扇永璋耳光。
从这一点上就可以看出永璜的幼稚,那时候永璋只有十二岁,死的又不是他生母,他不伤心也就算了,但是那时候永璜已经二十岁了,而且已经有了两个儿子,就算死的不是他的生母,出于对嫡母的孝顺以及为了表演给乾隆看,他也要装出一副伤心欲绝的样子,因此,这就是他不成熟的表现。
更何况乾隆这次是真的被激怒了,用脚踢了永璜之后,还放话绝不会把自己的位置交给永璜这个不孝的儿子,这样一来,永璜也就完全丧失了继承权。
事后,永璜懊悔不已,整日为此闷闷不乐,最后患上了心郁气结之症,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抑郁症。
永璜大概抑郁了两年多,在乾隆十五年(1750年)时,永璜最终还是没能挺过去,病重到难以下床。这个时候,乾隆的心态已经平复了许多,听到永璜已病入膏肓,他很是懊悔自己之前对永璜的所作所为,所以他吩咐太医一定要治好永璜,而且还经常来看望永璜。
然而即便是乾隆,也无法挽救永璜的生命,永璜在这一年3月中旬,以二十三岁的年纪,因病辞世。
永璜在离世之前,乾隆去看了他最后一眼,他对乾隆说的最后一句话就是:“此生不能再伺候父皇了。”
之后,永璜便含泪去世。乾隆对永璜的去世深感悲伤,不仅追封其为“定亲王”,而且还作了许多悼亡诗来怀念他。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永璜从小在乾隆的宠溺之下长大,导致的不成熟,在富察皇后的葬礼上表现不佳,再加上他的心理承受能力极差精,被乾隆打骂了一顿,并宣布他失去了皇位的继承资格后,他的心态就彻底崩溃了,最终患上了抑郁症而亡。
永璜虽然英年早逝,但是他的两个儿子却很快就有了繁衍后代的能力,乾隆这一脉载字辈的长孙载锡就是永璜的后人,永璜让父亲乾隆实现了五代同堂,也算是在爱新觉罗的宗族繁衍方面为清朝做出了贡献。
总结
所以,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长子的结局都不是很好,也是有原因的,胤禔是咎由自取,弘时是心性问题,永璜是心智不够成熟,所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原因。
说白了,他们的悲惨命运都是因为出生在皇室,这也从侧面证明了皇室并不像普通人那样快乐,生活在皇室之中,压力实在是太大了。
考的好妈妈随你上已经恢复运营,平台还爆料称:有彩蛋内容!小编推荐:考的好妈妈随你上...
为你提供关于剑与远征的信息,剑与远征里面的角色着实太多了,导致很多小伙伴不知道魔女...
未下载压缩文件时,经常会出现“压缩文件意外结束”的情况。因为服务器失去响应,系统误...
《博德之门3(Baldur s Gate 3)》中的好用法术是非常多的,而6环咒法法术秘法门法...
《取景器》是一款拍摄解谜游戏。在这个游戏中,玩家需要使用武器,战胜全部的敌人,解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