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登基后,优待二哥胤礽一族,却对大哥胤禔冷淡,中间有何玄机

发布时间:2023-07-31 09:25:57 发布人:hao168

雍正时期,对废太子胤礽的家人很优待,最好的体现是两点:胤礽逝世的时候,雍正哭祭;胤礽的次子弘晳,被封为和硕理亲王、三子弘晋、六子弘曣、七子弘晀、十二子弘皖,都获得了奉恩辅国公的爵位,离贝子仅差两级;而

雍正时期,对废太子胤礽的家人很优待,最好的体现是两点:胤礽逝世的时候,雍正哭祭;胤礽的次子弘晳,被封为和硕理亲王、三子弘晋、六子弘曣、七子弘晀、十二子弘皖,都获得了奉恩辅国公的爵位,离贝子仅差两级;而他对皇长子胤禔方面,态度则比较冷淡,逝世时没有表示,而且胤禔的儿子里,仅有次子弘方是奉恩辅国公,其他的儿子连奉恩将军都不是,地位差得远。恩遇如此,便不要想所谓的“赦免了”。那么,雍正对大哥二哥态度如此不同,除了“无改于父之道”忠孝观念之外,还有什么原因吗?

清初的继承人乱象和胤礽的历史悲剧

清朝建立之初,对皇位的争夺就从来没有消停过:天命汉努尔哈赤立国之初,面临弟弟舒尔哈齐的挑战;天聪汗皇太极,虽然在博弈中胜出,却仍然面临八大贝勒共同议政的局面,权利被瓜分;顺治帝同时面临三大竞争者:叔叔多尔衮、哥哥豪格和弟弟博木博果尔,最后靠母亲的纵横捭阖才侥幸得胜;康熙帝登基,也面临哥哥福全的挑战,最后靠着自己出过天花才一锤定音……。由此可见,清朝初期,皇位继承的制度是比较混乱的。几乎所有人都认为,未来的皇位可以通过争夺来获得。

而到了胤礽这里,情况发生了变化。一方面自顺治朝以来,朝廷礼仪已经初步汉化,具备了皇权一家独大的条件;另一方面康熙皇帝和皇后赫舍里氏感情甚笃,又可怜其难产,心中有所愧疚。两方面同时作用,促使康熙帝将不到两岁的二皇子胤礽立为了太子。这在清朝是开天辟地第一遭,按照惯性思维,也能想到会有多少人不服。笔者认为,正是这种不服,促成了康熙皇帝的儿子个个都是人中龙凤,没有一个顽劣不堪的局面。

康熙帝对于太子胤礽的培养确实是不遗余力的,太子也很争气,各方面成长的都非常不错,很给父亲露脸。除了学问和才能,胤礽的政治高光时刻也不少。比如,康熙二十年,三藩之乱平定,康熙让年仅八岁的太子当众宣读捷报;比如,在康熙二十五年,十三岁的太子被父亲推上讲台,给一种满汉大臣讲学;再比如,太子胤礽多次代父亲祭祀郊庙;还比如,康熙三十五年、三十六年,老皇帝亲征噶尔丹,让太子监国十多个月……。

可是相对的,胤礽的兄弟们也都在成长,胤礽不管如何努力,也无法做到绝对的“鹤立鸡群”。而康熙帝毕竟是个父亲,培养太子的同时,他也必须兼顾其他的儿子。康熙三十七年三月,康熙第一次册封诸成年皇子,后来“九龙夺嫡”的参与者统统榜上有名。这帮兄弟有了权势,更加觊觎大位,天天在等着太子出毛病。这是一种隐形而又无处不在的压力,这种压力,胤礽一受就是三十多年!

缓解压力的最好办法就是彻底把名分定下来。这种“定”不能依靠别人,只能依靠自己,只有自己得到了最高权力,才可以彻底“定”下来。可如今,最高权力还在康熙帝手里,而这个老者似乎没有任何要驾鹤西游的征兆,所以胤礽始终是不踏实的。这种折磨,最后让胤礽变得精神分裂,做事频频出错。更可怕的是,他让自己的父亲觉得,这个儿子想要抢班夺权,甚至可能随时谋害自己。于是,胤礽的太子之位被废黜,永远地输掉了皇位的争夺战。

虽然如此,胤礽是皇帝亲封的太子,又是嫡子,他的地位一直代表着正统性,代表着皇帝的权威。康熙皇帝对胤礽二立二废,就是怕权威受到损伤,影响日后的统治。所以,维护胤礽的体面,也就是维护皇帝的体面,也就是维护皇权的威严。雍正帝能善待胤礽的家人,就是出于对这方面的考虑。

另外,胤礽和雍正,在夺嫡之路上没有过正面的冲突,雍正对他的私人怨恨较少,也是能厚待他后人的原因之一。

那么,雍正皇帝对皇长子胤禔又为什么态度较为恶劣呢?

胤禔对比胤礽,首先在出身上就差不少。胤礽的母亲是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爷爷是辅政大臣之首索尼,父亲是领侍卫内大臣兼议政大臣一等公噶布喇,家世辉煌;而胤禔的母亲是惠妃纳喇氏,父亲是正五品郎中索尔和(注:惠妃和明珠是关系是叔侄关系,非直系兄妹!),家世上差得有点儿远。而且,胤礽是康熙皇帝亲封的太子,而胤禔到最后也仅仅是个郡王,正统性上也差得远。所以为了皇家的权威,雍正也用不着对胤禔太客气。

其次在品行上,胤禔是个两面三刀的小人,不值得推崇。胤禔是康熙皇帝的庶长子,也是诸皇子中很得父亲喜爱的一个。他一生曾三次随康熙出征或巡游,不管是在战场上还是祭祀场合,他都表现不错。而且因为他是长子,所以帮父亲办事的次数也最多。但是在太子被废之后,胤禔表现太糟糕,这让人很怀疑他为国尽忠、为父尽孝的动机:首先是在太子被废之后,胤禔错估形势,竟然对康熙说:“今欲诛胤礽,不必出自皇父之手。”这句话暴露了他残忍的本性;其次是皇三子胤祉后来告发,胤禔曾经勾结蒙古喇嘛巴汉格隆,用巫术镇魇胤礽。巫蛊之事,自古便是帝王大忌。胤禔如此行事,足见其丧心病狂。而雍正皇帝最刻意避免的,就是兄弟相残。如果他善待胤禔,岂不是鼓励这种恶劣风气?

另外,胤禔还做了一件特别犯雍正忌讳的事情:在康熙帝明确表示不会立他为皇太子之后(康熙四十七年九月初四日曾有上谕:胤禔秉性躁急、愚顽,岂可立为皇太子?),他想要来一个曲线救国,靠扶持皇八子胤禩而获得权力。他为了达到目的,用道士张明德大造舆论,说胤禩“日后必大贵”。此举给胤禩帮拉了选票,却也帮了倒忙。康熙皇帝因此意识到皇八子此时已经对皇权构成威胁,便从此对其进行了打压,让胤禩也失去了机会。而此时,胤禩的直接竞争对手之一就是后来的雍正皇帝,而雍正皇帝也因此恨了他一辈子。

在雍正登基之后,立即就对皇八子进行了打击,不仅抄家幽禁,还给他改名“阿其那(满语‘狗’的意思)”,足见雍正皇帝的怒火。仅仅打趴下一个八爷是不够的,雍正还把当初亲近过胤禩的人全都打了一遍:皇九子胤禟,被改名叫“塞思黑”;皇十子胤珴,母家显贵,仍不免夺爵拘禁;皇十四子胤禵,是雍正帝的亲弟弟,仍然被降爵囚禁。对于皇长子胤禔来讲,不进行进一步打击,已经是“开恩”了。赦免?那真是有点儿想多了。

清朝的皇帝中,雍正皇帝是江湖气最重的一位。他一生快意恩仇,凡是在逆境中支持过他的人,他都会想方设法的报答;如果是曾经对不起他的人,哪怕是亲兄弟,打击起来也绝不手软。同时他还是一位政治人物,做什么事情都有他的政治考量。他对于大哥和二哥不同的礼遇,便是他这两种性格的最好体现。可能也正因为他的这种性格,才让雍正在后人的眼里有着那么复杂的形象。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