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9年,大西庇阿刚达到西班牙后,立马采取了闪电战,攻占了巴卡家族经营了近20年的“新迦太基”卡塔赫纳。原以为驻守在西班牙的三支迦太基军队,在得知卡塔赫纳失守之后,会立马合兵一处收复这一块重要的
公元前209年,大西庇阿刚达到西班牙后,立马采取了闪电战,攻占了巴卡家族经营了近20年的“新迦太基”卡塔赫纳。
原以为驻守在西班牙的三支迦太基军队,在得知卡塔赫纳失守之后,会立马合兵一处收复这一块重要的交通要地。
01大西庇阿改良军备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在这一年中,这三支军队毫无动静。不过大西庇阿并没有放松警惕,他开始对海军士兵进行体能、格斗、兵器保养等各方面的训练。
以此同时,大西庇阿把俘获的工匠们,每30人分成一个小组,制造和改良兵器。比如,刚到西班牙时他就发现西班牙原住民所用的双刃短剑,虽然材料不如罗马士兵的单刃长剑。然而在西班牙战场的战斗中却具有极强的优势。
其一,罗马的骑兵数量和机动性一直都远逊于迦太基的雇佣军。在之前的战斗中,主要扮演的是拖延对方骑兵加入战场时机的角色。而一点没有拖住,罗马重装步兵因为装备厚重、机动力差等原因,极易被合围;
其二,西班牙的地势以高原为主,间以山脉。中部的赛尔高原是被山脉环绕的闭塞性高原。而北部、南部、东部,均为连绵起伏的山脉。罗马重装步兵原本具备的因整列而具备的极强的防御优势,在丘陵和山脉上荡然无存;
其三,在军队数量上,迦太基人已经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因此想要取得胜利,只有依赖于士兵的快速进攻的能力。
因此,他对装备的改良,追求的是更加轻便,且在战斗中更具备攻击性。而这种双开刃一方面轻便,第二方面双面均可劈砍,还可以向前刺杀。攻击力因此大大提升。
准备好一切后,大西庇阿率领全军,回到了塔拉戈纳过冬,让全军为他认为第二年必定会生的战斗养好战斗力。
(图源:《罗马人的故事》)
公元前208年的春天,很快就到来了,他带领部队分为海、陆两条线抵达卡塔赫纳。他命令副将雷利乌斯从海陆绕到【伊比利亚半岛】南侧,尽量牵制住【加的斯】附近的汉尼拔三弟马可尼军队。
而他自己则直接奔往【维克拉】,与汉尼拔二弟哈斯德鲁鲍尔展开决战。
图源:《罗马人的故事》
从【卡塔赫纳】到【维克拉】直线距离大约300公里,按照正常速度行军,至少需要10日。而在【加的斯】的马可尼可以通过【瓜达尔基维尔河】从水路出发,很快到达【维克拉】与老哈会合。再加上【维克拉城】背靠着河流,而且大军的营地建立在离城不远的山丘上,无论大西庇阿从哪个方向进攻,对老哈都十分有利。因此老哈打算以逸待劳,等待马可尼与之会师。
而这次,大西庇阿再次采用了闪电战,早早地抵达了【维克拉】。同时部署完军队的雷利乌斯也已率领着部分军队抵达。
分析完敌情的大西庇阿,还未做休整,就派遣全体轻装步兵和西班牙步兵,跨过河流,诱敌出击。
而老哈果然上当了,看着蜂拥而至的士兵,他以为是罗马军队的主力发起了总攻。于是,还没来得及部署军队,就命令军队迎敌。
图源《罗马人的故事》
就在这时,还未渡河的老哈与雷利乌斯,率领着重装步兵与骑兵,绕到两翼分别对迦太基军队进行围攻。
此刻迦太基军队面临着三个方向的围攻,加上因未整理阵型,导致命令无法顺利传达,因此迦太基军队乱成一团。
这场战役的节奏完全掌握在大西庇阿手中,老哈担心被罗马军队合围而导致全军覆没,因此果断决定带领着能够指挥的部队逃离【维克拉】。
由于这场闪电战,士兵们的体力达到了极限,加上大西庇阿担心遭遇到了马可尼的军队。因此他放弃了乘胜追击。这一天的战斗,以迦太基战死8000人,被俘虏1.2万人作为结束。
就在这时,大西庇阿遇见了一个少年,他是努米底亚人,他的叔父正是在战场上杀死大西庇阿父亲的努米底亚王子马西尼萨。
正当这位少年觉得自己必死无疑时,大西庇阿却很温情地问这位少年:“你想不想回到你叔父身边?”
少年意外地点了点头,于是大西庇阿给予这位少年一匹马,并派遣一队骑兵,护送他去往自己想去的地方。
而正是这个决定,让后来的大西庇阿得到了一个十分可靠的同盟。
再说回老哈这边,逃离战场的他顺利地与马可尼、吉斯戈会合。经过一番商讨,他们三人一致决定,老哈率领3万精兵,前往意大利支援汉尼拔。而吉斯戈与马可尼则合兵一处继续在西班牙与大西庇阿战斗。
意见达成一致后,他们立马派遣信使通知汉尼拔。而老哈也立即动身,为了绕开罗马军队的阻击,他在内陆绕了很大一圈,然后翻越了比利牛斯山脉。随后穿越高卢、翻越阿尔卑斯山,沿着汉尼拔之前的路线,进入意大利。
02马尔凯鲁斯之死
公元前209到公元前,西班牙战场的战况几乎以罗马的完胜作为暂停。
而当年,远在意大利的汉尼拔,情况更加危险。他被三路军队追击,因此没有来得及在【塔兰托】沦陷之前赶到救援。他失去了在【普利亚地区】的立足之地,被费边、老马以及弗拉库斯三支军队逼到了“长筒靴的脚尖”——【卡拉布里亚】。
他刚一到达【卡拉布里亚】,就得到了【卡塔赫纳】陷落的消息。
同时失去了【塔兰托】和【卡塔赫纳】,就代表着汉尼拔瓦解罗马联盟的战略宣告失败。汉尼拔没有时间沮丧,这位被后世誉为“西方战略之父”的男人,决定积蓄力量给予罗马沉重的一击。
他的第一个目标,就是搞定这两年来粘着他打的老马——马尔凯鲁斯。
那一年,也就是公元前208年,老马已经62岁了。当时人们对他的争议很大,觉得他害怕失败,因此不敢进军。
为了证明自己,当年秋季,他请求另一位在意大利南部的执政官——克里斯皮努斯,北上与之会合,共同与汉尼拔进行决战。
然而,以往主动挑起会战的汉尼拔,却没有应战。若是放到以前,老马很有可能察觉到其中的猫腻。然而此时老马求战心切,没有多加思考,继续对汉尼拔步步紧逼。看着急不可耐的罗马军队,汉尼拔觉得时机成熟了,决定出击。
然而,这一场战斗决胜的关键,却不是大规模的会战,可以说是一场意外。
因为这时,两方人员发现了一座小山丘,这个山丘的周围是一大片森林,他们认为这是一块战略要地。于是双方均派出骑兵去考察。不同的是汉尼拔派出了300名有经验的努米底亚骑兵,并要求他们在侦查的过程中隐蔽在树林中,他本人则在营地等待消息。而罗马方面几乎出动了所有的高级指挥官,且只带了220名普通骑兵。
一场小规模的遭遇战,就此打响。而与小规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罗马这边付出的惨痛代价。老马被敌军刺中胸口,当场身亡。同盟国的两位指挥官战死。另一位执政官【克里斯皮努斯】和老马的儿子侥幸逃脱。
当士兵们汇报战况时,汉尼拔当场愣住了,他没想到和自己的宿敌老马的角逐,会以这样的结果介绍。
于是他让士兵们把马尔凯鲁斯的尸体抬回军中。他在老马的尸体旁伫立良久,看着他手上印着名字的金戒指时,汉尼拔才敢相信。这就是马尔凯鲁斯本人。
出于对对手的尊敬,他按照罗马的方式,火葬了这位敌将。并用一个黄金的盒子装上了他的骨灰,让士兵给马尔凯鲁斯的儿子送去。
途中,士兵们对这个小金盒子动了心思,在争抢的过程中,骨灰掉到了地上,北风吹散。一代名将,被称为“意大利之剑”的马尔凯鲁斯,就此陨落。
此时的汉尼拔得到了马尔凯鲁斯的金戒指。在罗马共和国,带有签名的金戒指,就是个人权力的象征。有金戒指盖章的文书,有权力命令自己旗下的部队,进行军事行动。因此,汉尼拔想借此,蹭着混乱夺回【塔兰托】。
然而克里斯皮努斯先其一步,将老马阵亡的消息告知【普利亚】的所有城镇。同时,他将所有的兵力全部集中在【塔兰托】。由于他的指挥得当,加上罗马士兵的同仇敌忾,汉尼拔铩羽而归。而这位克里斯皮鲁斯最终也因伤势过重去世。
回到【卡拉布里亚】的汉尼拔,收到了弟弟将要赶往意大利支援自己的消息,大喜过望。倘若他们能够顺利会合,也就代表着费边的切断补给线战略彻底失败。
此刻的罗马元老院也收到大西庇阿的急报,得知此事的费边暴跳如雷。为了迎战老哈,元老院决定恢复23个军团的兵力。派遣马尔凯鲁斯的曾经副将,也是曾经被老哈忽悠错失战机的克劳狄乌斯·尼禄迎战老哈。
03尼禄的反击
早在公元前211年,大西庇阿之父以及他的兄弟,两人在西班牙与老哈作战,双双战死。元老院闻讯后立马派出克劳狄乌斯·尼禄带着1万士兵赶往西班牙。
他赶到西班牙时,立马向老哈挑起会战。而鸡贼的老哈派人向尼禄提出讲和。那时候的尼禄忒实在,把讲和当真了。结果被老哈忽悠了,就在提出讲和请求的当晚,以为人家来真的,结果人老哈趁着月色就溜了。
不过罗马向来对战争失利的将领格外宽容,因为他们相信战败的将领为了挽回自己的荣誉,一定会更加的全力以赴。因此元老院决定,选举尼禄担任当年也就是公元前207年的执政官,阻止汉尼拔与老哈会合的重担,自然而然地交到了尼禄的手上。他的主要目标是,尽可能拖住汉尼拔的脚步,拖延他与弟弟老哈会合的时间。
此刻的老哈早已进入了意大利,正往汉尼拔所在的【卡拉布里亚】地区前行。得到消息的汉尼拔,拔营北上,准备与弟弟会合。因作为副将长期和马尔凯鲁斯共同作战,他也很好地继承了马尔凯鲁斯主动出击的战术。
得到汉尼拔离开【卡拉布里亚】的消息后,尼禄就率领了两个军团,像马尔凯鲁斯之前一样,粘着汉尼拔屁股后面打。因此汉尼拔行军速度十分缓慢。
而老哈这边进展十分顺利,沿着河道正往【里米尼】前进。
也正是在这里,他给哥哥写了第一封信,告诉他自己行军的路线,以及准备与哥哥会合的地点【里米尼】。
你说巧不巧,送信的6名骑兵,刚出发不久,就被罗马士兵逮到了。看到信件的尼禄,觉得这是一个一雪前耻的好机会,于是大胆地做了一个决定——抽出自己军团中的精锐部队,支援在意大利中部的【里米尼】附近准备阻击老哈的另一位执政官李维。
于是,他带着6000名步兵与1000名骑兵轻装上阵,同时通知沿途的同盟城市准备好一日三餐。出发前,他要求留守的将领主动发起小规模战斗以迷惑汉尼拔。
那一天夜刚过半,他就带着7000名士兵出发了。李维把营地建立在【里米尼】附近的一条叫【梅陶罗河】的南岸。
从【卡拉布里亚】到李维的驻扎地大约800公里。如果按照通常的行军速度,大约需要30天的时间。而这一次尼禄发起了急行军,昼夜行军100公里以上。不到8天的时间,这7000名士兵已经到达了李维的驻扎地。
而此刻,老哈早已经在北岸建立好了营地,他发现了尼禄到来后,感觉情况不对。立马改变了行军路线,想要走【弗拉米尼亚大道】,绕到意大利南部。
闻讯的罗马军队对老哈展开追击,将他逼到了【梅陶罗河】口的平原尽头。老哈不得已,决定与罗马军展开会战。这个位置的两边分别是【梅陶罗河】以及靠着大道的山崖。虽然迦太基人数比罗马人数多,但由于空间狭小,对人多的一方并不有利。
图源《罗马人的故事》
两军分别部署了对决阵型。罗马军队右翼由尼禄指挥。中央是由里米尼的驻军队长珀尔迪乌斯负责,左翼由执政官李维指挥,全军共4万人。而迦太基军队是大象处于前排,全军总数5.5万人。
战斗最开始,罗马士兵集体对着象群呐喊,原本打算用来冲击罗马人的象群,被吓尿了。不仅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反而误伤友军。老哈不得以,下令让骑象人杀死了它们。并命令部队发动了总攻。
战斗刚开始刚开始的时候,罗马军的尼禄率领的右翼,被前方的山丘阻碍,无法进行进攻。换句话说就是尼禄带领的这7000人,完全派不上用场。
机立断,率领自己指挥的右翼离开战场,从罗马军队的后方,绕到了敌人的右翼。在梅陶罗河岸边,从侧面向敌军的右翼发起进攻。
图源《罗马人的故事》
如此,迦太基军队右侧涌现了大量的士兵,正面和右侧同时受敌。老哈想命令部队往左方后撤,留足进攻的空间,怎奈左侧被小山所阻,背后又是一段上坡路。
老哈麾下的高卢兵开始溃逃。自然而然地,尼禄带领士兵从右侧绕到了后侧,对老哈进行合围。随着包围圈的缩小,老哈从西班牙带来的3万士兵遭到全歼。
大势已去,老哈,哈斯德鲁鲍尔换上迦太基总指挥官的正装,策马冲入敌阵,战死沙场。
胜利后的尼禄将打扫战场的事情交给了李维,自己带着士兵赶回意大利南部。往返加上打仗,一共用了14天。他的这一项行军记录,维持了多年,直到恺撒时代才被打破。
到达了南部的尼禄命令士兵将哈斯德鲁鲍尔的头颅丢进了汉尼拔的营地。当天夜里,这位常胜将军心灰意冷地离开了营地,重新回到了【卡拉布里亚】,此后的一整年时间,他都没有从意大利的脚尖出来。
04马可尼vs大西庇阿
回到西班牙战场,公元前206年,依然留守在西班牙的马可尼决定对大西庇阿全面反击。于是他聚合了所有能在西班牙聚合的力量,共计7.4万人。
他们开始将军队往西班牙南部的【伊利帕平原】集结,严阵以待。马可尼的这一举动正中大西庇阿下怀,他正想着如何能够将迦太基在西班牙的势力一举消灭。
这一年,他几乎没有任何军事行动。说句马后炮的话,大西庇阿那一年的行为,就好像是把羊给养肥,然后再吃肉一样。
总之,当大西庇阿觉得时机成熟的时候,就带领着4.8万人,赶往【伊利帕平原】。布匿战争西班牙战场上最后一次大型会战,就此展开。
抵达战场的双方,不约而同地排兵布阵。然而,布阵结束后,双方均没有发起进攻。一直僵持到太阳下山,再各自返回自己的营地。
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战场上周而复始地演绎着一套模式。渐渐地,迦太基军队出现在战场的时间越来越晚,直到有一天战场上再也没有看到迦太基士兵的声音。
大西庇阿知道机会来了,当晚,他向全军下达了进攻的指令。第二天天还没亮,罗马人已经从容不迫地吃完了早餐。阵型整齐地向迦太基大军逼近。
迦太基人看到密密麻麻的罗马军队时,大惊失色。饿着肚子赶忙布置好了阵型。
由于情报不足,加上时间仓储。他们根本来不及重新布阵。依然采取了步兵在前方,骑兵在两翼后方的阵型。
而罗马这边则完全不同。位于中央的是战斗力较弱的西班牙士兵。位于两翼的分别是战斗力最强的重装步兵、能够灵活行动的轻装步兵以及机动力最强的骑兵。
当战斗刚刚打响的时候,大西庇阿只让中央的西班牙士兵从正面进攻。而两翼的士兵则稍稍地往前推进。
等到快接近敌军的时候,两翼的重装步兵,突然向斜上方快速移动,从侧面攻打迦太基军队两翼的步兵。与此同时早已经准备好弓箭的轻装步兵,出现在迦太基军队面前。
他们瞄准了敌军的大象,一通乱射。大象再次发狂,冲向了自己的努米底亚骑兵。努米底亚骑兵部队陷入一片混乱之中。
就在这时,罗马骑兵也绕道了迦太基军队侧面,对努米底亚骑兵部队发动攻击,原本战斗力强悍的努米底亚骑兵,也因之前提到的种种原因,失去了战斗力。由此,三面合围的包围圈已经形成,胜败已成定局。
包围圈不断地缩小,迦太基军队只得从没被包围的后方撤退。罗马人乘胜追击,直到天气突然恶劣,下起了雷阵雨。仅仅剩下6000名迦太基士兵得以逃脱。
马可尼带领着小股部队,逃到了大西洋海岸。努米底亚骑兵的将领马西尼萨逃亡到了西班牙的海港【加的斯】。
这场战役以罗马的完胜告终。当年冬天,大西庇阿带着老兵们沿着海陆赶回了罗马。通常获得重大胜利的将军回到罗马后,往往会要求举行凯旋仪式。然而由于大西庇阿的年龄过小,当年仅仅只有29岁。
他知道如果自己提出这一要求,势必被元老院驳回。因此,他决定放弃这一荣誉,取而代之的是,他要求元老院推举自己成为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205年的执政官候选人。
在选举的当天,罗马万人空巷。几乎所有有选举权的市民,都集中到了广场上。所有的意大利人都知道大西庇阿辉煌的战绩。人们无视40岁才有资格当选执政官的要求,把自己的选票,都投到了大西庇阿头上。
在市民大会上,他以压倒性的支持,当选了执政官。
然而在讨论他任地时,有“意大利之盾”之称的元老院“第一人”费边,与他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大西庇阿请求元老院让自己负责北非战线,因为他想来一波“围魏救赵”,他认为只要自己进攻北非,汉尼拔无论是出于救援母国的心,还是迫于母国的压力,都会撤出意大利,回援北非。
然而费边认为,汉尼拔已经被赶到了意大利的脚尖,且处于孤立无援的状态。那么这个时候,就应该乘胜追击,把他逼死在角落中。如果一旦放任他回到了北非,那么就很可能像蛟龙回归大海一般,对意大利造成更大的威胁。现在的任务是抓紧让意大利半岛回到和平状态,至于出征北非,那是以后的事情,万不可好高骛远。
听完了费边的话,年轻的大西庇阿,走到了会场中间。压着自己的声调,简明扼要地再次陈述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目前正是改变战术的最佳时机。首先在外部战争中,罗马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一方面在西班牙战场取得完胜;另一方面,与意大利东部战场的马其顿王国达成了同盟。
然而,在意大利境内的战果却差强人意。虽然打败了老哈,但对于盘踞在【卡拉布里亚】的汉尼拔,没有人啃得动他一分一毫。当年的汉尼拔只有41岁,如果一味地等待他自我消耗,罗马能等到什么时候?现在最好的办法,不是等汉尼拔发起进攻,而是罗马引他出击;交锋的战场不是在【卡拉布里亚】的焦土之上,而是在迦太基。
元老院会场内,气氛出现了变化,很多元老听了大西庇阿的话深有同感,但没有呈现一边倒的形态。支持两种观点的人,各占一半。
而这个时候,费边这边的议员们做出了一点妥协。将大西庇阿的任地定在了西西里岛,同时给予了他一项权利——从国家利益出发,如有必要,第二年可以出征北非。然而元老院也有一项附加条款——大西庇阿远征非洲,并非元老院认可行动,一旦失败,责任皆在大西庇阿一人身上。
05进军北非
公元前205年,罗马历史上第一位30岁的执政官离开首都,前往了西西里岛。与他同一年上任的另一位执政官,叫李锡尼,他的任地是【卡拉布里亚】地区,负责继续牵制汉尼拔。
大西庇阿到达【西西里岛】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组建军团。元老院为了防止大西庇阿急功冒进,只拨给了他招募7000名士兵的费用。
不过因对胜利的渴望,加上罗马、同盟城市的市民均对他的能力十分认可,人们纷纷主动要求加入他的军队。另外,很多同盟城邦也愿意无偿提供远征北非所需要的物资。于是刚到达西西里岛的大西庇阿,就招募到了6500名士兵,并拥有大量远征北非的物资。
而西西里岛上驻扎的两个军团的士兵,大多是坎尼会战的幸存者。十年间抱着雪耻心理,并在【锡拉库萨】战役中战胜的他们,早已经成为了身经百战的战士。加上大西庇阿也曾与他们一样参加了坎尼会战,同仇敌忾的心态,早已经让他们团结起来。
不过这些力量对于远征北非来说还远远不够。远征想要拿到压倒性的胜利,迫使对方签订合约,除了军事力量的决定性压制以外,还需要的是源源不断的物资补给。汉尼拔之所以不能迫使罗马主动签订合约,其根本原因之一,就是他没有后援。
基于这个述求,他想到一个办法。在第一次布匿战争结束后,几乎所有西西里岛的城邦,都成了罗马的行省。行省没有自治权,人们在岛上耕作时,需要缴纳十分一的收入的租金。但也因此没有义务为罗马提供兵力。
于是,大西庇阿不知怎么着钻了法律的空子,成功地通过“合法”的途径,将土地归还给了西西里岛的居民。从此,西西里人,不必再向罗马支付租金了。这个举动,让他成功招募到了2.5万名士兵与1.2万名船员。除此之外,他还将西西里岛,变成自己远征北非的后勤保障基地。
此后一年的时间里,他每天都忙着三件事,一是每天和西西里岛的居民交流,收集有关北非的情报;二是跟士兵摸爬滚打在一起;第三件事是,与努米底亚国王法克西斯,以及努米底亚前王子马西尼萨联系,试图获得战斗力强悍的努米底亚骑兵的支持。除此之外,他还抓住了一个有利的时机,从背后捅了汉尼拔一刀——趁汉尼拔不备,带领了3000名士兵,突袭了被汉尼拔占领了10年的海港【洛克里】。
第二年,大西庇阿以前执政官的身份,继续指挥西西里岛的军团。当年一开春,他就率领2.6万名士兵与400艘船,从西西里岛西端的【马尔萨拉】出发,前往北非,并在迦太基第二大城市,【乌蒂卡】附近成功登陆。
这个时候,来自努米底亚的消息传来,国王西法克斯非但没有接受大西庇阿的同盟邀请,反而与迦太基缔结了姻亲。而大西庇阿另一位寄予厚望的努米底亚人——马西尼萨在父亲去世后,不仅王位被西法克斯夺走,连未婚妻也成为了别人的妻子,成为了一位毫无权势的过往。
因此只能带着200名骑兵来到大西庇阿面前。然而这对于大西庇阿来说已经足够了。大西庇阿曾公开放出豪言:要把汉尼拔在意大利带给意大利人的伤害在非洲还回去。
然而在这一年的北非战场,大西庇阿与马西尼萨的战绩平平。大西庇阿对城市围而不攻,马西尼萨也只是在周边的地区烧杀抢掠。
其最根本的原因,并非是大西庇阿的战略。而是迦太基人根本没有迎战大西庇阿的意愿。因为迦太基是一个极度依赖雇佣军的国家。迦太基的市民几乎没有人愿意从军。甚至普通的迦太基人,都不知道正在与罗马进行第二次布匿战争。
因此在罗马刚刚登陆非洲的时候,迦太基人大惊失色。为了组建军队迎战大西庇阿花了好几个月的时间,到了年底吉斯戈率领的3.3万名雇佣兵和西法克斯率领的6万名努米底亚军队才组建起来。
决战,自然要再推迟一年。而当年冬天,大西庇阿也没有闲着。他再次与西法克斯取得联系,他暗示西法克斯说自己希望与迦太基和谈,希望国王能居中调停。西法克斯十分高兴,立马向迦太基主帅吉斯戈取得联系。
吉斯戈曾在西班牙战场的【伊利帕】见识过大西庇阿的实力,而且吃过大亏。只是迫于政府的压力,不得不与西庇阿对峙。此刻大西庇阿主动提出和谈,正合他意。
于是,他们提出要求,希望大西庇阿撤出非洲,同时,汉尼拔撤离意大利。这个约定罗马人显然不可能同意。然而大西庇阿并没有马上拒绝,他告诉西法克斯,自己已经在准备派使节谈判。不久,他派出的使节,开始频繁穿行于努米底亚、迦太基与罗马的营地之间。
此刻的西法克斯已经中了西庇阿的圈套,对大西庇阿渴望和谈的心深信不疑。而西庇阿其实只是为了暗度陈仓,利用使节了解敌军的情况。直到他对敌情了如指掌后,派出最后一个使节,去见西法克斯。信中写道,自己倾向于同意和谈的内容。但由于大多数将官反对,不得不终止和平谈判。
在前一天,大西庇阿与副将雷利乌斯以及努米底亚王子马西尼萨三人已经制定好了夜袭计划。他们准备声东击西,将军队一分为三:
第一支先像去年一样,佯装围攻迦太基第二大的城市【乌蒂卡】;
紧接着出动第二支军队,由雷利乌斯和马西尼萨共同率领,向习惯使用木材和芦苇搭建营地的努米底亚人发动火攻;
当大火引起敌军恐慌后,第三支大西庇阿率领的部队,奇袭迦太基营地。
当晚,老雷和老马的军队,按照约定向努米底亚人发起火攻。由于他们的营房挨得很近,火势迅速蔓延开来。努米底亚士兵以为发生了火灾,慌忙地跑出了营地。而此时老雷和老马的部队早已守株待兔地守在营地两旁。
努米底亚人陷入混乱,在敌人的围攻和自己人互相践踏下,6万名士兵,瞬间成为炮灰。
而迦太基那边的情况也是一样,努米底亚士兵营地刚刚起火时,迦太基雇佣军还在隔岸观火,甚至有些人爬到了栏杆上看热闹。然而没过多久,迦太基营地也飞来了火箭。
毫无意外,这场夜袭罗马军大获全胜。迦太基联军一共损失了近3万余人。吉斯戈与西法克斯两人在士兵的掩护下成功逃脱。准备重整旗鼓卷土而来。
到了夏天,迦太基联军合并一处,向大西庇阿所在的方向进军。
大西庇阿没有坐以待毙,向以一个有利于自己的地形撤去。早早地布置好军队,严阵以待。
这次的阵型,看起来与往常的阵型没有差别。依然是步兵作为中军主力,骑兵守卫两翼。罗马军队的进攻方式,几乎都是先由中军的轻步兵火并,然后骑兵先守卫两翼,待中军形成包围圈或者占领优势之后,再配合中军对敌军进行合围。
然而这次,大西庇阿却命令步兵原地不动,两翼的骑兵直接向敌军骑兵发起进攻。这一进攻,给迦太基骑兵整懵了,不由得向后退去。而罗马方骑兵,继续追击,直到迦太基步兵的两翼失去了保护。
大西庇阿等待的就是这个契机。他立马下令中部士兵变换阵型,轻装步兵与第一方阵的重装步兵向前营地。第二方阵的重装步兵,绕到敌军右翼,第三方阵的重装步兵绕到敌军左翼,对敌方步兵形成合围。三面合围的战况再次形成,迦太基方损失惨重。不过,由于西法克斯带领的努米底亚骑兵的强悍战斗力,罗马最终没有实现四面合围的战略计划,敌军的两名司令再次逃跑。
这一天,西庇阿没有停止战斗,他要乘胜追击。雷利乌斯和马西尼萨率领的罗马军骑兵追着西法克斯,长驱直入到努米底亚境内,俘虏了努米底亚国王。马西尼萨复辟成功,登上了努米底亚国王的王位。
努米底亚王国成为了罗马在北非的第一个同盟国。
此时的迦太基国内陷入一片混乱,由于第一次在本土吃了败仗,元老院内部始终拿不出一致的解决方案。
于是他们一方面,拿着政府的正式文书要求汉尼拔和马可尼赶回国内;另一方面,派出使者与大西庇阿和谈。
汉尼拔决定,只带1.5万名亲兵回迦太基。余下的士兵担心罗马军队报复,要求同行,遭到汉尼拔的拒绝。然而很多人却坚持要上船。无奈之下的汉尼拔命令士兵们向他们射箭。
而他的小弟马可尼由于在一年前的战斗中受了伤,在回国途中,不治身亡。
而大西庇阿这边提出了自己的和谈条件。迦太基方面也表示赞成。
06扎马会战
一场世纪大战看似要偃旗息鼓。然而中途却发生了一件意外。罗马的一支船队在给大西庇阿运送补给的途中,遭遇了暴风雨。却被迦太基人乘机挟持了。
得知消息后,大西庇阿立马提出抗议,要求归还船队。而此时,意大利战场的军队已经抵达了北非。
看到战神的回归,迦太基元老院立马强硬了起来,决定无视西庇阿的抗议。不得以,西庇阿决定重起战事。
公元前202年春天,汉尼拔的军队得到了大量的补充。战斗力增加到了4.6万名步兵,4000名骑兵和80头大象。
此时的西庇阿的部队尚有3万人,同时马西尼萨带领的1万部队,也正在朝着西庇阿所在的方向赶来。双方都明白,彼此之间一定会有一场决战。对自己目前的战斗力都不满意,于是双方都放缓了行军的速度,等待援军的抵达。
当年秋季,双方在扎马镇遭遇。一场决战就此展开。
扎马会战的前一天,这两位在历史上著名的旷世名将,在一座低矮的小山上进行了第一次正式的会面。
在这次会谈中,双方表示了自己的态度和决心后。两位将领分别从左右两侧下了山。历史上著名的扎马会战将在次日一早开始。
迦太基的兵力为步兵4.6万,骑兵4000,合计5万。此外,还有80头大象。
罗马的兵力为步兵3.4万人,骑兵6000人,合计4万人。此时罗马人的兵力分布,已经和二次布匿战争大有不同,步骑的比例已经增加到了6:1。而迦太基方,步骑比远远不如罗马方,而汉尼拔又是一位特别擅长利用骑兵的机动性,取得决定性优势的一位指挥官。
这样的差距,意味着汉尼拔必须在阵型上做出改变。
这一次,汉尼拔是这样布阵的:站在第一方阵的,毋庸置疑,一定是那80头大象。
而第二列,是由1.2万名混个雇佣军组成的轻装步兵方阵。
第三列,是迦太基市民与非洲及马其顿的1.9万名雇佣兵组成的重装步兵方阵,这个方阵的两翼,分别安排了2000名骑兵。
最后一列,是他从意大利带回来的1.5万名十分精锐的亲兵。而这一列亲兵距离前方有足足200米。
这种阵型的好处是,先由第一方阵的大象发动首轮冲击,将敌人的阵型冲散。
紧接着派遣第二方阵的轻装步兵和第三方阵的重装步兵发起冲锋。
第二方阵主要起两个作用,第一,在冲锋有利的情况下,尽可能地消耗敌军的有生力量,拖住敌军的冲锋进度。给两翼的骑兵将敌方赶主战场留足时间,当敌方骑兵被赶出主战场后,重装步兵开始投入战场一分为二,从侧面包抄敌军,骑兵回到主战场合围。
第二个作用,倘若轻装步兵冲锋不利,则佯装向重装步兵两翼败退。此刻战斗状态激昂的重装步兵则展露在敌军面前,两翼骑兵作为防守力量守在重装步兵两侧。等到对方的重装步兵略显疲态,投入1.5万名精锐部队,取得胜利。
由于迦太基的骑兵力量薄弱,加上罗马重装兵在第一轮比拼中大概率占取绝对的优势,因此第二种战斗情况很可能被应用到战场中。
然而,汉尼拔忘了,他的对手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大西庇阿。大西庇阿与老雷和老马,在决战之前预判了汉尼拔的布阵,并研究了一套专门对付他的阵型。
从表面上看,罗马的方阵好像还是像往常一样。第一方阵是轻装步兵,第二则是重装步兵,而骑兵分别拱卫步兵方阵的两翼。
然而,此次的布阵却与之前完全不同。首先,大西庇阿将重装步兵分为,士兵分为新兵、老兵、精英重装三个部分。并将每个部分的士兵以及轻装步兵,按照60到120人分为小队。每个重装步兵小队之间有大量的间隔,而轻装步兵的小队安插在这些间隔之中。
这样敌军从远处看来,分辨不出他们之间的间隙。而且,看上去方阵的人数比想象中要多得多。
同时,这样的阵型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有效闪避迦太基大象的冲锋。当对方大象发起冲锋时,轻装步兵可以一致向同一个方向移动,闪避大象的冲击。
果然,战斗刚开始的时候,汉尼拔立马下令大象冲锋,而罗马轻装步兵,精准地执行了大西庇阿的命令。
大象一旦跑起来,很难停下脚步。当它们穿过了小队之间的通道后,依然向前奔跑。这时罗马后排的步兵,纷纷向它们投去标枪。象群没起到任何作用,就全军覆没。
此时汉尼拔,开始命令步兵方阵发动冲锋。然而,令他没有想到的是,大西庇阿与他之前遇到的罗马指挥官大不相同,他一反常态,命令两翼骑兵率先向自己的骑兵发起攻击。由于始料不及加上迦太基骑兵与罗马骑兵4000:6000的人数劣势,迦太基骑兵直接败退,步兵团脆弱的两翼完全暴露。
这种情况也出乎了西庇阿的意料。他没想到迦太基的骑兵退守的这么快。作为战神的他,显然不会放过这么好的机会,于是命令步兵团队,一分为三,分别从正面与左右两边发起进攻。而轻装步兵则进入游击状态。
看着罗马部队骤变的阵型,迦太基第一、第二方阵的步兵慌了神,想要往背后撤退。然而汉尼拔的老兵却堵在后方,他下令,胆敢逃跑者,格杀勿论。
没有办法,这些士兵只能拼死一战。迦太基的尸体开始堆积如山,草地上的血,让草变得十分滑。严重影响了罗马士兵前进的脚步。
此刻的情景也在汉尼拔的意料之中,罗马士兵虽然占据了上风,但疲态已经显现。他命令后方待命的1.5万精锐亲兵,杀入战场。
眼看着敌方精锐逐渐逼近,大西庇阿下了令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决定。他命令全军重整阵型。
他命令部队,最后一列的精英重装步兵变阵,代替新兵成为最前方与敌人厮杀的主要力量。而新兵和老兵,则将受伤的士兵运往安全的地方。轻装步兵在打游击的同时,移开敌军的尸体。
虽然罗马精英步兵人数较少,然后战斗经验丰富,加上一直处于方阵的后列,体力尚足。因此足以与汉尼拔的亲兵斡旋。
等到轻装步兵和运送伤兵的重装步兵回来后,精英步兵再次一分为二,从两翼包抄汉尼拔。此刻老马和老雷率领的骑兵也打败了迦太基骑兵,重返战场。
四面合围的情形,再次形成。
汉尼拔的1.5万名亲兵被屠杀殆尽。加上这1.5万,迦太基的5万名士兵,一共被消灭了2万多,还有2万人被捕。只有汉尼拔带着数名骑兵,逃走了。而罗马以牺牲1500人的代价取得完胜。
迦太基的最后一张王牌被击败,让元老院大惊失色,他们以为,罗马人会乘胜追击,兵临城下。
然而大西庇阿并没有这么做,而是准备撤回在迦太基的营地。在路上,他接到了迦太基的和谈请求。
双方的代表分别是大西庇阿与汉尼拔。两人经过讨论,达成了以下和平协定:
一、罗马视迦太基为独立的同盟国,尊重迦太基国内的自治权。承认第二次布匿战争爆发前,属于迦太基领地的非洲一带的领属。
二、迦太基全面放弃在西西里、撒丁岛以及西班牙的占有权。
三、迦太基正式承认以马西尼萨为努米底亚国王。
四、迦太基不向与罗马有同盟关系的国家及城邦挑起战端。
五、迦太基立即释放所有罗马俘虏。罗马在和约签订后释放迦太基俘虏。
六、解散迦太基海军,只留下10艘战船,其余战船和参战用的大象全部交给罗马。
七、没有罗马的同意,迦太基不得对外发动战争。
八、和约生效前,罗马军队驻留非洲的费用由迦太基承担。
九、迦太基向罗马支付1万塔兰特战争赔偿,以50年为限,分期支付。
十、在确证迦太基遵守了与罗马签署的和约前,作为人质,由西庇阿挑选100名14岁至30岁的迦太基人送往罗马。
这个合约签订后,也就意味着迦太基发动任何战争,都要经过罗马人的同意。虽然第一条承认了迦太基的主权,但没有宣战权,肯定不能视为一个完整主权的国家。
因此迦太基元老院的很多人,都表示难以接受。意见最大的是和大西庇阿打过两次会战却都失败的吉斯戈。他站到讲台上准备驳斥和谈内容,然而汉尼拔迅速上前,抓着他的衣襟把他拖了下来。
因为他意识到,失去了精锐士兵的迦太基,仅仅靠雇佣兵这样的乌合之众,是绝无可能战胜大西庇阿的。他冷静地陈述了自己的想法。元老们不得点头称是。
二次布匿战争就此结束。
在他回到首都时,道路旁的行人纷纷向他献上鲜花,两旁的欢呼声此起彼伏。从此,普布利乌斯·科尔涅利乌斯·西庇阿的名字后加了一个尊号“阿非利加努斯”,意思是“非洲的征服者”。
多年以后,大西庇阿与汉尼拔在如今的土耳其相遇,他用非常礼貌的语言问汉尼拔:“您”当今时代最优秀的将军是哪一位?”
汉尼拔回答说:“是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他以寡敌众,击败了波斯,打到了遥远的东方。那里是远远超过我们所能想到的地界。只能用伟大来评价他了。”
“那第二位呢?”
“自然是皮洛士。”
“第三位呢?”
“毫无疑问,自然是我,汉尼拔!”
大西庇阿听完后,露出了微笑继续问道:“如果在扎马会战中你赢了我,那又会如何?”
汉尼拔也毫不犹豫地回答道:“那么我就会超越皮洛士和亚历山大大帝,成为当之无愧的第一。”
两位不同国家,不同立场的夙敌,互相露出了会心的微笑,在这个遥远的国度上,一笑泯恩仇。
然而罗马和迦太基的故事尚未尘埃落定,他们的命运又将去往何方?我们下一期再见!
《野火流明》游戏的主线故事,发生在距玩家所扮演的角色——“彤山会灵傀卫队长”所生活的...
lol手游最好的传说皮肤有哪些-英雄联盟手游优秀传说皮肤介绍!小编分享的lol手游最好的传...
《迷你世界》2023年2月9日最新激活码2023迷你世界2 9cdk兑换码:迷你世界2023年2月9日最...
乱码一线二线三线芒果存在错误内容?平台出面回应:查询人数太多,出现bug。小编推荐的乱...
小编提供的糖心视频在线观看免费高清这里所有的视频作品都是自带高清画质,糖心视频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