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之上,“彩虹”飞翔

发布时间:2023-08-01 07:59:11 发布人:hao168

“发动机正常、翼展正常……可以起飞。”今年4月,在海拔4000米的西北某机场,几架无人机在寒风中起飞。这是航天彩虹无人机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航天彩虹”)在进行每年的高原试飞。高原上,复杂的气候条件时刻

“发动机正常、翼展正常……可以起飞。”今年4月,在海拔4000米的西北某机场,几架无人机在寒风中起飞。这是航天彩虹无人机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航天彩虹”)在进行每年的高原试飞。

高原上,复杂的气候条件时刻影响着高空的气流变化,无人机的每一次起飞,都是一场冒险和严格的试炼。在高原环境下测试的效果和数据,将为无人机适应高原及各类复杂环境下的飞行作业打下坚实基础。

某高原,工作人员克服严寒及大雾天气带来的困扰,准备进行无人机飞行前检查。

极限考验

4月18日,天还没亮,试飞团队便从驻地出发。

乘车一小时抵达试飞场时,天色还是暗的,加上当天大雾,能见度差,试飞人员只能打着手电进行试飞前的调试。飞机的载荷、发动机、数据链、电气设备等,都需要在起飞前接受检查,保证电气系统、光电雷达系统全部正常运行。

工作人员对彩虹-4无人机进行起飞前的检查。

在高海拔地区进行无人机试飞,是对试验人员身体极限的一次考验。

氧气稀薄、气候多变、空气密度小……彩虹无人机试飞团队的成员都很年轻,但缺氧和寒冷,无差别地挑战着每一个人的极限——喘粗气、嘴唇发紫、头痛恶心、难以进食。

试飞完全在露天环境下进行。就算到了4月,处于高海拔地区的试飞人员,常常里外穿上七八件衣服——这种“洋葱式”的穿衣法,据说保暖效果最好,但依然难以抵挡高原的寒风。手和脚冻得麻木,试飞人员只能单手操作,另一只手放在嘴边呵气取暖。

然而,一直到调试结束,天气还没有达到适合起飞的条件。试飞人员只能躲进集装箱里继续等待,他们穿着厚重的衣服,以一种十分别扭的姿势蜷缩在里面。集装箱只有一层铁皮厚,勉强能够挡住大风,却难以抵挡高原寒气顺着集装箱接缝处的空隙渗入。

气温零摄氏度以下的高原上,氧气稀薄,试飞团队在集装箱内取暖就餐。

大雾终于散去,申请的空域时间却所剩不多,试飞团队不得不改期再次进行试飞。

试飞人员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变化。唯一能做的,就是抢抓时间保护设备,做好遮盖,避免无人机被风沙雨雪侵蚀。

试飞过程一一记录

第二日清晨,试飞人员再次抵达试飞场地。当天的天气也达到了试飞的条件。

试飞工程师站在飞机尾翼旁,侧耳听着发动机运转的声音,并没有杂音出现,从而确保发动机运行平稳。

手指拂过机身的螺丝固定处,工程师检查每一处螺丝是否拧好上紧。飞机一旦升空,巨大的震动会放大每一处的松懈,一粒螺丝的脱落会威胁到整架飞机的运行安全和任务执行状况。

“发动机正常、翼展正常……可以起飞。”所有的检查工作完成以后,工程师向飞行员通报,无人机做好了起飞前的准备。

驾驶员在地面站内操控无人机执行飞行任务。

所有人员陆续从无人机附近撤离。随着发动机螺旋桨快速摆动,无人机进入滑行状态,开始试飞。

为减少无人机在跑道滑行中的数据偏差,试飞人员需要连续多次测试无人机的滑行状态。无人机每次滑行时,试飞人员都要驾车跟随,紧盯着无人机的状态,并将数据传到操作平台进行调整。

飞机起飞后,飞机下方悬挂的光电球将实时图像通过数据链,传到地面站的屏幕上。

在驾驶员操作台上,左边是油门杆、刹车,右边是操纵杆。在无人机的飞行过程中,几乎不用人工操作,通过鼠标和键盘,为无人机设定好航迹,进行全自动的程控飞行。

彩虹-4无人机在高原地区进行长航时飞行试验。

即使无人机可实现自主飞行,但每次飞行前,驾驶员也不敢稍有放松。无人机容易在起降阶段发生事故,而在实现了全自主起降后,整体可靠性就非常高。无人机试飞过程中,工程师对飞机的姿态和电子设备的工作情况一一记录,凡是有异常的参数都会被记录。根据记录的信息,在飞机试飞落地后再进行调整。

为什么一定要选在高原试飞?“如果这个高度和环境下能可靠飞行,那么彩虹无人机可以在任何地区执行飞行作业任务。”彩虹无人机外场负责人葛春雷说。

据葛春雷介绍,无人机在高原飞行测试过程中,通过载荷实时传输的图像以及飞行数据,能够清晰看到空中的天气状况和气流变化。操作人员可以据此紧急选择避让、爬升等操作程序,通过反复试验和多次飞行,不断优化和改进彩虹无人机在高原飞行的性能,提高飞行可靠性。

飞行试验结束后,工作人员将完成试验任务的彩虹-4无人机拖回停机坪。

记者 陶冉 摄影报道

编辑 袁国礼 刘晶 张湘涓

校对 薛京宁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