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6月17日,贝当代表法国政府向纳粹德国投降,曾经不可一世的欧洲强国就这样屈服于希特勒。第二天下午,已经逃亡英国伦敦的戴高乐发表了著名的《告法国人民书》:我是戴高乐,我现在伦敦。法国只是输掉了
1940年6月17日,贝当代表法国政府向纳粹德国投降,曾经不可一世的欧洲强国就这样屈服于希特勒。第二天下午,已经逃亡英国伦敦的戴高乐发表了著名的《告法国人民书》:
我是戴高乐,我现在伦敦。法国只是输掉了一场战斗,但没有输掉整个战争,一切还尚未定论,因为这是一场波及全世界的战争。所以,我向所有的法国人发出呼唤,不论他们身处何地都要团结起来,带着牺牲的精神和对未来的向往与我一道行动。法兰西万岁!
不过,时任英国首相的丘吉尔却并没有戴高乐那样乐观,甚至还有过这样的质疑:“将军阁下,你觉得你一个人能代表法国吗”?不难看出,他和他之间并没有多少信任可言,更谈不上是深情厚谊,最多也就是大敌当前的相互合作罢了。
在二战期间,丘吉尔和戴高乐多次因为各自国家的利益而产生分歧和争吵,前者对后者表现出的独立自主和拒不妥协非常反感,后者对前者表现出的卑躬屈膝和自以为是非常反感。基本上,这一矮一高和一胖一瘦的两个人,见面时多以奚落对方为主。
谁曾想到,丘吉尔和戴高乐虽然性格迥异,虽然意见相左,虽然分歧甚大,但命运却颇有相似之处。尤其是,他和他竟然都在二战结束后被各自的选民所“抛弃”,一个丢掉了首相之位,一个丢掉了总理之位。
本着实事求是和尊重历史的态度,文史不假带您走近丘吉尔和戴高乐,走近这两位赫赫有名的二战功勋。同时,竭力回顾这两个伟大人物的人生轨迹和命运归宿。
丘吉尔出生于1874年11月30日,全名温斯顿·伦纳德·斯宾塞·丘吉尔,是位于英格兰牛津郡伍德斯托克的贵族家庭。他的祖先马尔巴罗公爵,曾是英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统帅,还是安妮女王时期权倾朝野的风云人物,正式开启了马尔博罗家族的辉煌岁月。
由于资产阶级革命的不彻底,英国保留了浓厚的贵族制度,他们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领域都拥有着特权。当马尔博罗家族传承到第七代时,伦道夫·丘吉尔挑起了家族的重担,他就是温斯顿·丘吉尔的父亲。
祖辈的丰功伟绩和父辈的直接影响,无疑对丘吉尔产生了极为关键的作用。只不过,他似乎并不是学习的料,除了历史和美术以外,其余文化成绩皆一塌糊涂。如果放到现在的话,至多也就是高职或者技校的毕业生。
因为学业实在太差,丘吉尔无力考入父亲的母校“伊顿公学”读书,只能退而求其次报考了“哈罗公学”。不过,他的考试成绩依然惨不忍睹,尤其是数学和拉丁文几乎就是白卷,是校长威尔登偷偷放水才勉强招入的。
在哈罗公学就读之际,丘吉尔的成绩依然保持“稳定”,始终都位居倒数前三之列。对此,父母亲都失望至极,只有外祖父莱纳德·杰罗姆显得信心十足,继续鼓励他在擅长的领域中有所作为。
从哈罗公学毕业后,丘吉尔历经两次失败后才终于考入了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背后还是家族发力的结果。这里是英国最著名的军事院校,与美国的西点、法国的圣西尔和苏联的伏龙芝并称为“四大军校”,像蒙哥马利、罗伯茨、威廉和哈里等人都毕业于此。
从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毕业后,丘吉尔被编入第四骠骑兵团担任基层中尉,又在父亲的安排下成为一名战地记者。之后,他接连前往西班牙、古巴和印度等地去历练,还在南非期间被波尔人俘虏,侥幸越狱成功后才逃回了英国。
凭借着丰富的履历和家族的支持,丘吉尔逐渐在民众中间名声鹊起,决心进入政坛延续家族荣耀。1900年10月,年仅26岁的他第一次代表保守势力参选便当选议员,俨然成为英国最耀眼的政治新星。
1908年9月,丘吉尔在家族的安排下迎娶克莱门汀,举办了异常隆重的婚礼,就连英国国王爱德华七世都亲自到场祝贺。不过,这段婚姻没有维持太久便出现了裂痕,皆因为他死性不改,甚至在婚内都频频出轨,与帕米拉和朵瑞斯等人都存在暧昧纠葛。
阿斯奎斯首相上台,丘吉尔被任命为商务大臣,正式进入了内阁。之后,他改任为内政大臣,积极推动了工人失业、伤残保险和监狱改革等事务。不过,由于对工人游行和罢工采取了冷酷决绝的态度,最终引发了“塞德奈街杀戮事件”。
“塞德奈街杀戮事件”虽然使得丘吉尔遭人诟病,但同时也展现出自己的手段和胆气,反而赢得了大资产阶级的青睐。1911年10月,他与麦肯纳交换职务后转任海军大臣,开始极力推行扩军备战的政策。
由于各国列强在扩张过程中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战争的阴云已经笼罩在欧洲上空。当时,英国逐渐抛弃了孤立主义,暗中支持法国和俄国去共同对抗德国和奥匈帝国,丘吉尔也坚决支持这一战略。
1914年6月,作为奥匈帝国的皇储,斐迪南亲自前往萨拉热窝去故意挑衅,终于遭到了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普林西普的刺杀。以此为导火索,除了两个当事国以外,德国、俄国、法国和英国也相继卷入战火,第一次世界大战终于爆发。
一战爆发后,作为海军大臣的丘吉尔坚决反对继续拉拢土耳其,甚至还批准了英国海军攻打土耳其海峡的计划。不过,英军在加里波利半岛登陆后却遭到了对方的顽强抵抗,不仅损兵折将,而且还使得协约国阵营也陷入被动。
受此影响,丘吉尔遭到了议会和内阁的强大压力,只能在四面楚歌中引咎辞职。好在,由他倡导研制的马克Ⅰ型坦克在战争中表现神勇,在索姆河战役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到了1918年11月,经过了四年多的殊死拼杀,以英国、法国和美国为首的协约国终于击败了以德国、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为首的同盟国。经过长达六个月的讨价还价,这些参战国最终在巴黎签署了《凡尔赛合约》,从而标志着一战落下了帷幕。
虽然是战胜国,但英国自身的实力也损耗殆尽,可谓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再也没有了“日不落帝国”的雄风。因此,只能眼睁睁看着昔日小弟美国反超自己,第一次坐上了资本主义世界的“头把交椅”。
可以说,除了美国以外,第一次世界大战没有赢家。打赢得算输,打输得更算输!
就在英国人按压伤口自行疗伤时,就在英国人默默进行战后重建时,只有丘吉尔显得非常另类。他不仅继续鼓吹战争,而且还主张出兵俄国干预其内战,信誓旦旦表示应该共同消灭新生的布尔什维克政权。
1921年,丘吉尔出任了殖民地事务大臣,开始与爱尔兰进行谈判并且最终同意其成为自治领。不过,他对于印度的民族解放运动却非常强硬,甚至对于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也非常反感:
应该把甘地捆住手脚放在德里城门,然后让总督骑大象踩他。
由于一战后连年的经济停滞不前,英国的中下层民众对于现政府日益不满,开始纷纷支持工党。果然,丘吉尔很快就在大选中失去了自己的议员资格,被迫开始下岗再就业。
为了重返政坛,为了重新当选,丘吉尔脱离自由党后积极向同属右翼阵营的保守党靠拢。1924年,随着保守党在大选中获胜,他被首相斯坦利·鲍德温提名为财政大臣,从而实现了强势回归。
作为坚定的保守派人物,丘吉尔在薪资待遇、工作时长和社会福利等方面与工党截然不同。除了内政方面,他在对待亚非拉等地区也都充满了蔑视,甚至是敌视。
1929年5月,丘吉尔虽然在大选中成功保住了议员资格,但保守党却丧失了议会的多数席位。当拉姆齐·麦克唐纳领导的工党重新组阁后,他几乎沦为了议会的“摆设”,除了时不时发声抨击政府几声外,基本上无所事事。
保守党击败工党再次上台执政后,斯坦利·鲍德温并没有再次重用丘吉尔,只提名他担任了空防委员会主席。当时,新内阁中担任财政大臣的是张伯伦,其多次鼓吹困难时期已经过去,鼓吹新的希望即将来临。
对于张伯伦的“乐观”,丘吉尔明显不以为然,甚至是极为痛恨的。虽然同属保守党阵营,但他却多次痛批对方缩减国防开支,一度成为了内阁中的异类,被大多数人所不理解。
1933年1月底,希特勒正式出任德国总理,纳粹势力的抬头之势非常明显。等到兴登堡总统在东普鲁士去世后,他迅速将总统和总理的职务集于一身,从此以后自称为元首,率领战车开足马力进入法西斯独裁统治。
1936年3月,希特勒索性不再遮遮掩掩,公开将军队开进了莱茵兰非军事区,公开违反了《凡尔赛合约》。对于这种显而易见的行径,英法两国竟然推行绥靖主义政策,只是象征性地抗议几声便没有了下文。
1937年5月,英国首相鲍德温辞职引退,张伯伦成为了继任保守党党首和内阁首相。从此以后,丘吉尔彻底坐上了冷板凳,俨然成为了新首相的眼中钉和肉中刺。
为了实现“祸水东引”的目的,英国首相张伯伦和法国总理达拉第竟然继续推行绥靖主义政策。1938年9月29日,他们二人同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签署了秘密协定,在捷克斯洛伐克不知情的情况下将苏台德地区割让给德国,史称为“慕尼黑阴谋”。
“慕尼黑阴谋”后,张伯伦和达拉第这二人得意忘形地各自回国,面对公众时竟然表示“终于赢得了一代人的和平”。以此为标志,绥靖主义达到了空前的严重,各国之间互信关系基本全无。
1939年9月1日,希特勒在万事俱备后终于扣下了扳机,以闪击波兰为标志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直到此时,英国首相张伯伦才如梦方醒,紧急对德国宣战并且征召丘吉尔进入到战时内阁中担任海军大臣。
面对战局的不利,张伯伦被迫向国王乔治六世递交了辞呈,同时推荐由丘吉尔组建临时内阁去应对战争。危难之际,他并没有缩头逃避,而是斗志昂扬地前往国会发表了那段经典演讲:
我们的目的是什么?我可以用一个词来答复,那就是“胜利”,不惜一切代价去争取胜利。无论多么恐怖,也要争取胜利;无论道路多么遥远和艰难,也要争取胜利。因为没有胜利,就没有生存!
就任战时首相以后,丘吉尔以自己标志性的V手势和雪茄烟迅速成为英国民众的信心和力量之源,走到哪里都充满了自信。在他和罗斯福、斯大林等人的共同推动下,欧洲的反法西斯战争步步为营。
1945年5月8日,在纳粹头子希特勒畏罪自杀后,威廉·凯特尔代表德国签署了无条件投降书,标志着二战的欧洲战势结束。经过了数年的战争,欧洲各国才终于恢复了平静。
由于德国投降和战争结束,英国的战时内阁也随即宣布解散,准备进行一次全国大选。面对丘吉尔和保守党如日中天的威望,几乎没有人怀疑未来大选的结果,据《星期日泰晤士报》这样评论:
温斯顿·丘吉尔不仅是英国精神的化身,而且还是最坚强的领袖。我们有理由相信,除了英国人以外,就连整个自由世界都对他无比的信任。
而对于即将到来的大选,丘吉尔本人也没有太过在意,甚至都没有进行过太多的宣传造势和演讲拉票,直接就前往德国的波茨坦去参加同盟国首脑会晤。很明显,他对于保守党获胜完全没有怀疑,完全没有担心。
在波茨坦会议期间,丘吉尔临时请假回国参加了投票。甚至于,他连自己随身的物品都没有带走,准备顺利当选后继续回来使用,继续完成接下来的议程。
随着英国大选的投票结果公布,所有人都大跌眼镜!所有人都难以置信!因为,丘吉尔领导的保守党不仅输了,而且还输得很难看,以197票对393票的巨大劣势丢掉了议会多数党,也丢掉了继续组阁的权力。
丘吉尔虽然无比失望,但还是按照惯例向工党表示了祝贺,开始收拾行李搬离唐宁街10号首相官邸。而且,作为工党党首和当选首相,艾德礼立即前往波茨坦去参加余下的会议,并最终签订了《波茨坦公告》。
像当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那样,英国虽然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但自身的损耗也极为惨重。面对着千疮百孔的国内局势,上层的大资产阶级和下层的普通民众都渴望重建,都渴望复苏,而艾德礼领导的工党显然更擅长此事。
卸任首相以后,丘吉尔回到了自己的家乡休息,但没有沉寂太久便又活跃于政坛。1946年3月,他在杜鲁门的邀请下访问美国,还在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了影响深远的“铁幕演说”,从此拉开了东西方世界冷战的序幕。
到了1951年,丘吉尔领导保守党卷土重来,终于以321票对295票的优势击败了工党,重新出任了英国首相。两年后,他被伊丽莎白女王授予爵位,还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但身体状况却不容乐观。
到了1955年,已经81岁的他才由于身体原因辞去了首相一职,彻底退出了政坛。之后,他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海德公园门的家中或者法国的里维埃拉度过,日子过得非常平静。
1962年,已经87岁的丘吉尔在蒙特卡洛摔伤了腿,以至于无法亲自参加肯尼迪总统为他举行的“美国荣誉公民仪式”。到了1965年1月,因为中风后遗症而不幸病逝,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不仅打破惯例亲自参加葬礼,而且还进行了高度的评价:
这个国家和英联邦的姐妹国家们,都将会永远纪念丘吉尔的领导,纪念他的远见卓识和不屈不挠。
讲述完丘吉尔的历史,再来讲述戴高乐的历史。通过对比,文史不假带您还原这二人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还原这二人为何在战后都被本国民众所“抛弃”。
戴高乐出生于1890年11月22日,全名是夏尔·安德烈·约瑟夫·马里·戴高乐,法国最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之一。他的父亲是退役军人,历来教育儿子要从军报国;他的母亲出生于中产家庭,历来注重儿子的文化教育。
戴高乐的青少年时期是非常幸福的,不仅外形俊郎,而且成绩优异。基本上,他的门门功课都是优,属于最典型的“别人家孩子”,这比起丘吉尔简直就是天壤之别。
中学毕业后,戴高乐顺利考入了法国圣西尔军校,从此踏上了从军之路。前文已经提到过,这是全世界最著名的“四大军校”之一,历来就是法国将军的摇篮。
在圣西尔军校就读期间,戴高乐继续自己的牛人之旅。不过,他明显偏重于军事理论的学习,对于击剑、射击、摔跤和骑马等学科并不太上心,以至于总成绩并不理想,只是勉强达到了及格线而已。
从军校毕业以后,戴高乐被编入了驻阿拉斯的法军第33步兵团担任基层中尉,期间结识了亦敌亦友的贝当。基本上,二人虽然经常吵得不可开交,但内心却是惺惺相惜的,就像我国北宋时期的王安石和司马光一样。
“萨拉热窝事件”后一战爆发,法国加入协约国阵营同英国和俄国一同对付德国和奥匈帝国。作为青年军官,戴高乐自然是身先士卒冲在最前面,结果却因为大腿被刺穿而无奈被俘。
在战俘营被关押期间,戴高乐从来没有真正消停过。基本上,他要么就组织越狱,要么就绝食抗议,要么就聚众示威,甚至还用不太流利的德语高声辱骂,最终被转移到因戈尔施塔特要塞严格看管。
一战结束后,被关押数年的戴高乐终于被释放回国。不过,他对于《凡尔赛合约》的签订却并不看好,认为这只是各国矛盾的暂时缓解而已,今后必定还要爆发战争。
为了应对严峻的形势,戴高乐不顾国内要求重建的呼声,继续主张增加军费投入。尤其是,他明确提出了坦克和装甲车在未来陆战中的重要性,只是没能引起军方的足够重视,被误以为是异想天开。
作为当时的法国陆军部长,贝当对戴高乐的许多观点都不屑一顾,坚持认为只有强力的火炮和坚固的堡垒才是取胜关键。他的军事主张虽然被本国政府弃之不用,但却得到了希特勒的高度重视,开始在德军中进行试点和推广。
与戴高乐大声疾呼坦克重要性的同时,德国的古德里安也深以为然。在希特勒的重用下,他不断被委以重任,还获得了“德国装甲之父”的称号。
1939年9月1日凌晨,希特勒悍然撕毁《德波互不侵犯条约》,在飞机和坦克的协同下出兵闪击波兰。在短短28天的时间内,德军轻松攻占了这个30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家,充分证明了戴高乐机动作战理论的前瞻性。
击败波兰后,希特勒于1940年5月发起了“黄色计划”,继续使用闪电战的方式在西线发起攻势。眼见战场形势不利,法国政府只能调整政策进行补救。于是,长期被闲置的戴高乐获得火线提拔,亲自率领临时拼凑出来的第四装甲师去抵御德军。
随着希特勒轻易攻占了卢森堡,被法国人寄予无限厚望的马奇诺防线也就失去了作用,这个看似无懈可击的防御线轻易被德军绕开了。很显然,这是法国人犯了静止、孤立和片面的错误,天真地以为对方会从南面发起进攻。
以贝当为首的法国统治者彻底丧失了斗志,甚至还萌生了投降的念头,自诩为世界第一陆军的法军就这样认怂了。无奈之下,戴高乐以流亡者的身份逃到伦敦,还被已经投降的维希政府缺席判处了死刑。
随着戴高乐在英国成立了流亡政府,继续以“自由法兰西”的名义号召法国人民抵御纳粹侵略。他的坚持,终于得到了不断回报,越来越多的志愿者投入到麾下。
1940年9月,戴高乐为了争夺法属西非达喀尔的控制权而与维希政府直接较量,为了避免自相残杀才主动撤兵。此后,他继续致力于收复大量的非洲法属殖民地,多次与德军和意军直接交火。
1944年6月,盟军跨越英吉利海峡登陆法国的诺曼底,从而成功开辟了欧洲的第二战场。很快,法国抵抗力量在巴黎发动起义,立即遭到了德军的强力镇压。
作为流亡政府的领导人,戴高乐派遣“自由法兰西”的第2装甲师向巴黎快速突进,同时说服艾森豪威尔派遣美军进行策应。最终,驻守巴黎的德军指挥官迪特里希·冯·肖尔蒂茨同意投降,使得这座城市没有毁于战火。
1944年8月26日,戴高乐以胜利者的姿态穿过香榭丽舍大道,从凯旋门一直走到圣母院,沿途有数百万的法国民众庆祝解放。之后,他成为了法兰西共和国临时政府的主席,开始追随盟军对纳粹德国展开最后一击。
可以说,戴高乐不仅取得了法兰西的民族独立,而且还使之重新跻身于大国行列,成为了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一扫二战初期的阴霾。不过,他在1946年1月却在波诡云谲的政治斗争中败下阵来,不无遗憾地宣布辞职。
只有55岁的戴高乐,却在自己精力充沛和经验丰富的时候黯然离职,实在令人唏嘘不已。可以说,他的离开既有选民抛弃的成分,也有表达自身不满的成分在内。
戴高乐离开后,新政府为了表彰他在二战中的卓越功勋和巨大贡献,提请晋升为元帅却遭到了本人的拒绝。期间,他隐居在法国东部一个小村庄,专心撰写着《战争回忆录》。
从1946年到1958年的十二年间,法国内阁犹如走马灯似地换了22届,几乎每届的任期都没有超过半年。这种低效率的政府状态,使其难以适应冷战时期的国内外形势变化,令国内民众也是忧心忡忡。
到了1958年时,随着国内通货膨胀严峻和预算收支失衡,随着法属殖民地的相继独立和国际地位明显下降,越来越多的法国民众都想起了戴高乐。于是,他只得重新出山担任了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的首任总统,开始进行一系列大刀阔斧的革新。
值得一提的是,戴高乐格外重视发展与中国的关系,也没有盲目追随美国去对抗苏联。在与侄子的谈话中,他曾经这样表示:
说不定到了下个世纪,中国就将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为了改善中法关系,戴高乐政府同我国进行了多达六次的谈判,终于在1964年1月27日实现了两国建交,成为第一个与新中国建交的西方大国。非常遗憾,正当他为实现亲自访华而积极努力之际,却在1970年11月9日突发心脏病去世。
戴高乐逝世后,我国政府宣布天安门广场、新华门前和外交部三处均降半旗致哀,这是新中国首次给予一位外国元首如此尊贵的礼遇。
无论丘吉尔还是戴高乐,都属于二战期间的功勋人物,都为各自国家和全世界做出过突出贡献。二人虽然都遭到过本国民众的“抛弃”,但最终都再次崛起并且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文史不假#
他冲刺的速度越来越快,性爱是促进夫妻生活和谐的关键点,也是人体生理所需。大部分男性...
保卫萝卜4周赛3 8攻略 3月8日西游周赛图文通关流程保卫萝卜4周赛3 8怎么过?新的周赛...
《博德之门3(Baldur s Gate 3)》中的好用法术是非常多的,而5环塑能法术策略战争...
会有很多汉字找茬王玩家还不知道汉字找茬王哒滴哒甜歌通关攻略一览,以下是波波小编为你...
免征增值税,北京石景山税收最新消息,2023年小规模纳税人免征或减征增值税,季度营业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