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灭亡:隆裕太后的一味忍让造成的吗,真相并非如此

发布时间:2023-08-04 17:38:40 发布人:hao168

文/四季文史大清历史发展到隆裕太后这一局点,基本大势已去。所以清廷最终退出历史舞台,并不是隆裕太后或者说是某个人的原因造成的,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到了宣统时期,清廷与其作无谓的抗争,还不如和平放弃

文/四季文史

大清历史发展到隆裕太后这一局点,基本大势已去。所以清廷最终退出历史舞台,并不是隆裕太后或者说是某个人的原因造成的,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到了宣统时期,清廷与其作无谓的抗争,还不如和平放弃。放弃,也许是隆裕太后最好的选择,这是她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表现,也是她顾全大体、尊重生命的具体体现。从三个角度分析。

美国传教士赫德兰在《一个美国人眼中的晚期朝廷》曾有描述,隆裕太后长得一点也不好看,她面容和善,但却是一副很悲伤的样子,她有点驼背,而且瘦骨嶙峋,脸型很长,皮肤灰黄,就连牙齿也多是蛀牙。就是这样一位女人对大清未来的走势却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不得不说,这样一位性格柔弱,并无才貌的皇后,也着实让人为之怜惜。但我们知道,成就一番事业的并不靠花容月貌,而往往取决于一个人的性格。于隆裕太后而言,她的性格不但对自己的命运有所影响,甚至对整个清廷的走向,也有决定性的作用。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慈禧和光绪先后亡故,按照慈禧遗命,溥仪(宣统皇帝)登基。宣统帝登基时只有三岁,而在慈禧去世之前,早就选定隆裕为其接班人。所以,面对年幼的皇帝,隆裕太后不得已开始了垂帘听政,他与宣统的生父摄政王载沣,此时一起掌控大清时局。自此,隆裕太后成为继慈禧之后,第二个垂帘听政的女人。

内外交困期间,全国各地要求清帝逊位的呼声愈发高涨。隆裕顶住压力,召集庆亲王奕劻、袁世凯等王公大臣商议国事。

隆裕太后::“顷见庆王等,他们都说没有主意,要问你们,我全交与你们办,你们办得好,我自然感激,即使办不好,我亦不怨你们。皇上现在年纪小,将来大了也必不怨你们,都是我的主意。”

可见隆裕太后的责任与担当。然而此时的一个决定,就直接关乎着大清的未来,隆裕此时也清醒地看到当时实际状况,事已至此,她不得不倚重这些大臣。一个女人生性柔弱,确难再扛起大清江山。1912年,《清帝逊位诏书》呼之欲出,隆裕太后终于成为终结大清历史的最高执行者。

反思隆裕太后的行为和其对大清的贡献,大清的灭亡,是不是像一些人所说的那样,是她一味地妥协、让步造成的呢,其实她并不是“终结者”。

逊位诏书拟定之前,作为大清的最高统治者,隆裕太后不是没有想过延续大清、拯救大清。但面对当时全国的形势,这也只能是昙花一现的幻想,根本不可能执行,是其对政治形势的错判吗,当然不是。

隆裕长期身处宫中,她对大清的一些处置手段和时局把握,她是看在眼里的。但她也许是看到大清大势已去,作毫无意义的挣扎和挽回,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他没有处心积虑去杀害革命党人,也没有在自己太后的位子搞阴谋、耍手段,更没有去罪责自己的手下。

光绪帝:教秉名宗,瑞钟华阀,柔嘉范著,敬顺性成。夙娴女训于闺中,珩璜有则。允表母仪于天下,袆翟攸崇。孙中山:孝定景皇后让出政权,以免生民糜烂,实为女中尧舜,民国当然有优待条件之酬报,永远履行,与民国相终始。黎元洪:德至功高,女中尧舜。

(隆裕皇后到底是终结了大清,还是放弃了大清,是没有主见的女权主义者吗?欢迎关注@四季文史,图片源自网络,侵权必删;欢迎发表您的高见。)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