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工业革命第一个出现在英国?真相远不止教科书上的那些

发布时间:2023-08-05 09:12:44 发布人:hao168

文章字数4364字,预计阅读时长10分钟。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

文章字数4364字,预计阅读时长10分钟。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这是《共产党宣言》中对资产阶级百年统治中积极的一面进行的总结,也是对于此前百年工业革命的一个概括。工业革命改变了太多的事情,工业生产代替了传统手工业,蒸汽轮船代替了传统帆船,火车取代了骑马和步行,可以说彻底改变了世界原本的面貌。继之而起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则造成了更为深远的影响。

如果要说1650年的世界和1750年的在生产力水平上有什么差别,可能很多人都回答不出来,但是要问1750年的世界和1850年的在生产力水平上有什么差别,那就可以举出各种各样的例子了。

汉代和明代的农民,古希腊和中世纪的农民,其生活方式在几千年的时间中固然有变化,但这所有的变化加起来,也比不上工业革命给他们带来的变化。由此可见工业革命有多大的影响力。因此,很多人会有疑惑,为什么工业革命会首先出现在英国这个岛国呢?教科书给了我们一部分答案,但其原因还远不止教科书上的这些。

教科书中告诉我们,英国之所以能实现工业革命,是因为圈地运动带来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是因为庞大的殖民帝国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是因为不断的殖民扩张掠夺来了大量资源,也是因为实行了专利法等一系列保护科技,鼓励发明的法案,同时也是因为率先建立了资产阶级统治,限制了王权,这些固然有一定道理,但其实并不全面。

比如圈地运动不仅仅发生在英国,而俄国的劳动力比英国的更为廉价,如果光看廉价劳动力的话,那工业革命为什么不首先发生在俄国呢?

比如庞大的殖民帝国其实并不适合形容18世纪初的英国,此时无论是西班牙,法兰西还是俄罗斯的殖民帝国都比英国庞大得多。

比如专利法,其实早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就已经有了萌芽。

比如限制王权,中世纪时就已经有限制王权的法案了,而威尼斯共和国、热那亚共和国更是早已存在,即便光看近代意义上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荷兰的“七省共和国”也要远远早于英国。

如果工业革命首先出现在英国只是因为这些因素的话,那上述这些国家同样也有可能率先进行工业革命。

那么,英国能够率先进行工业革命,还有哪些因素的影响呢?

首先不得不提的一点就是英国的地缘环境以及海军建设,这两者是紧密绑定在一起的。许多人总是以羡慕的目光看待英国等岛国,认为正是其优越的地缘环境——地处岛国,有一道英吉利海峡隔开了英国与欧陆,由此可以避开大陆的许多纷争,才能够崛起的。但实际上这种认识并不全面,也并不完全符合历史。

而不列颠岛上当初也不止英格兰一个国家,而是英格兰、威尔士、苏格兰并立,类似于“三足鼎立”的状态,后来威尔士被英格兰吞并,而苏格兰则与英格兰长期对峙。

直到17世纪初的“王冠联合会”之后,英格兰和苏格兰才基本和解,到了1707年的《联合法案》通过之后,英格兰和苏格兰才正式合并,组成了“联合王国”,也叫大不列颠王国。而在两国联合之前,英格兰都不是不列颠岛上唯一的国家,英吉利海峡自然也无法起到多大的屏障作用。事实上苏格兰此前就经常和法国联合起来对抗英国,称为“老同盟”。

因此,英格兰与苏格兰的联合实现了不列颠岛的统一,拥有了一个稳定的政治环境,这才让英吉利海峡真正能够发挥作用。并且就算英国成为了不列颠岛上唯一的国家,也要拥有一支强大的海军,才能够真正确保自己的安全。

要知道,英吉利海峡既是英国的屏障,也可以成为其他国家入侵英国的通道,这归根结底是由英国的海军实力决定的。

英吉利海峡并不宽,早在古罗马时代就可以轻松渡过,凯撒当初就是由高卢出发征服不列颠的,盎格鲁——撒克逊人当初也是横跨北海征服了大半个英格兰,构成了当今英格兰的主体民族。

而中世纪的维京时代更是给英国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阴影,维京人多次在英格兰的各个海岸登陆,大肆劫掠,给当时英格兰的几大王国带来了严重的破坏。由此可见,如果没有一支强大的海军,所谓海峡的屏障作用根本不值一提,甚至反而会成为对方海上入侵的通道。

因此英格兰极为重视海军建设,早在阿尔弗雷德大帝时期,就曾为抵御维京人入侵组建了一支舰队,这可以算作“英国皇家海军”的源头。后来的英法百年战争时期英国海军更是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什么百年战争都是英国渡过海峡来入侵法国,而不是法国渡过海峡去入侵英国?

正是因为英国海军更为强大,在斯鲁伊斯海战等一系列海战中取得胜利,掌控了制海权,得以在海上自由运输军队。

而到了都铎王朝时期,英国的君主们对海军更为重视,不但投入了大量的经费,经常亲自关注,视察乃至参与海军建设,并以派王子参与海军服役为荣。这种对海军的重视程度,不要说当时日渐陷入闭关锁国的东亚各国,就连欧陆诸国都是无法与之相比的。英国的海军能够如此强大,也就很正常了。

英国为了维护海军地位以及海上贸易特权,不惜冒着得罪欧陆各国的风险专门颁布《航海条例》,设定了一套适合英国人的航海规则。有人总把这个“航海条例”归结为英国崛起的因素之一,但实际上这只是结果,而非原因。英国是颁布了一套规则,但别的国家凭什么听英国的,按英国人的规则行事?

归根到底还是要打,英国正是靠着强大的海军实力打服了其他试图挑战其制海权的国家,从而确立了贸易优势地位。

正是靠着地缘环境的优势与强大海军的结合,英国长期保持着本土的稳定,除了内战之外,本土基本不会受到军队的袭击。这让英国本土相对较为稳定繁荣,从而奠定了工业革命的基础。试想,如果天天打仗,时不时就有入侵者过境,那英国人哪里能专心研究科技呢?

从1066年的“诺曼征服”之后,英国再也没有被入侵者征服过,这可不仅仅是英吉利海峡的功劳。事实上,在这近千年时间里,也有许多国家尝试过直接入侵英国本土,从西班牙到荷兰,从法国到德国,但他们都失败了,因此说英国皇家海军是英国的“海上长城”,并不为过。

地缘优势和强大海军构成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基石,也就是稳定的环境,而英国17世纪以来优秀的争霸战略则让英国成为了最适合进行生产力升级的国家,为英国的工业革命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还要从16世纪讲起,此时的英国在欧洲政治中还处于边缘地位,本质上还是一个不受重视的中型国家,不具备全球争霸的本钱。

而此时正在冉冉升起的是第一个“日不落帝国”——西班牙,它拥有着中美洲和南美洲的广阔殖民地,而此时的英国拥有的不过是几个沿海的贸易站而已,根本无法和西班牙抗衡,更不可能像西班牙人那样去大肆掠夺土著的资源。虽然英国也很重视海军建设,但和势力范围遍及全球的西班牙帝国还是没法比的。

所以,英国采取了一个特殊的策略来和西班牙对抗——支持海盗掠夺西班牙舰队。海盗古已有之,而当时的海军、海商和海盗往往是一体的,但英国将此做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英国发家的方式就是“掠夺掠夺者”,这构成了英国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

具体来说,中美洲和南美洲有大量的金银矿产,西班牙通过奴役土著和黑奴从这些矿产中获得了大量财富。但殖民地本身显然还是不足以消化那么多财富,主要还是运回本土。

西班牙每年都有运载大量金银财宝的船队启航前往本土,称为“宝藏舰队”。而英国的策略就是为海盗们提供避风港甚至武器装备的支持,让他们去劫掠这些宝藏舰队。要是成功了就进行分赃,失败了损失的也是海盗的人,而海盗们为了获得一个稳定的补给点和销赃渠道,也乐于维持这种合作模式。

到了后期,英国皇家海军甚至还亲自上阵,协助海盗劫掠宝藏舰队,由此获得了大量的财富,也被人戏称为“皇家海盗”。英国不但与海盗合作,还给予他们官方身份,授予各种海军官职,比如大海盗德雷克就曾多次受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的接见和封赏。

这极大刺激了海盗们的积极性。西班牙则损失惨重,派重兵保护宝藏舰队耗费太大,但是不保护的话损失又太大,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局面。

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最终决定直接进攻英国本土,彻底解决这个威胁,然而西班牙海军最终却在格拉沃利讷海战中被英国“皇家海盗”德雷克所率领的英国海军击败,战后德雷克被封为勋爵。直到英国自己也成为了一个庞大的殖民帝国了,才开始对海盗行为进行管束。英国的“海盗策略”维持了很长时间,既为英国带来了大量的财富,也大大削弱了老对手西班牙人,尽管名声不好,却着实是一个不错的争霸策略。

除此之外,英国在外交上也堪称左右逢源,充分利用欧陆各国的矛盾来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英国和荷兰都是较早建立了资产阶级统治的国家,荷兰还比英国更早。有人说英国对荷兰的胜利是工业国对商业国的胜利,其实并不准确,因为三次英荷战争均发生于17世纪,这时候英国哪有工业?英国能够在英荷战争中取胜,本质上是英国争霸策略的胜利。

别看现在荷兰是个小国,当初它可是“海上马车夫”,占据了欧洲大部分的运输吨位,海军极为强势,甚至还曾在“四日海战”中击败英国海军,封锁了英国本土一段时间。关键时刻,英国的外交策略发挥了作用。此时法国同样对荷兰极为忌惮,并对其富饶的领土垂涎三尺,英国利用了这一点,邀请法国共同对付荷兰。

最终荷兰在法国强势陆军的打击下损失惨重,也无力威胁英国了。随后英国甚至又反过来联合荷兰制衡法国,让法国不至于取得太大的优势,荷兰依然能取得独立,最终英国成为了这场三方混战的最大胜利者。

而英国“外交战”的巅峰,就是七年战争了。这场战争名气不大,远不及拿破仑,但其影响其实不亚于拿破仑战争,有“第零次世界大战”之称。

这场战争遍及欧洲、亚洲、非洲和南北美,战场极为广阔。以英国、普鲁士为一方,以法国、俄国、奥地利以及德意志联盟诸国为另一方。此时普鲁士在腓特烈大帝的改革之后焕发出了惊人的战斗力,长期抵抗法、奥、俄三个大国的围攻,而英国则在背后提供支援,同时与法国争夺殖民地。

形象化一点说,就是普鲁士在前边抗线,英国在后方疯狂输出。此时法国同样也是殖民帝国,在北美、非洲、印度等地都有殖民地,而英国在以金钱支持普鲁士的同时将主力用于和法国争夺殖民地,向各个殖民地输送了大量兵力。而法国由于殖民的同时又要在欧陆争霸,殖民地兵力远远不及英国。于是英国在各个殖民地的争夺中大获全胜,奠定了其殖民帝国的基础,也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市场。

到战争结束时,普鲁士虽然没有灭亡,却也在三个大国的围攻下奄奄一息,俄国、奥地利都没有得到什么好处,法国更是损失了大量海外殖民地,只有英国获得了最大的收益。这场战争结束于1763年,而英国的工业革命正是从18世纪下半叶启航的。

当然,要说明的是,地缘因素、海军的强大和争霸战略的成功也只是工业革命率先出现在英国的一部分原因,并不是说教科书中所讲的那些因素就没有影响。只不过大家往往对教科书中所讲的因素比较熟悉,所以这里详细讲了一些教科书之外的因素罢了。事实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崛起往往都是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只靠“一条腿走路”,终究是走不长的。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