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5月7日,黑龙江省抚远县八岔赫哲族乡渔业村村民董万双在屋外焦急地等待着。隔了一会儿的功夫,只听接生婆一声“好了”,董万双立即冲进了屋子里,尽管这已经是他们第五个孩子,但董万双依然很高兴,然而
1958年5月7日,黑龙江省抚远县八岔赫哲族乡渔业村村民董万双在屋外焦急地等待着。
隔了一会儿的功夫,只听接生婆一声“好了”,董万双立即冲进了屋子里,尽管这已经是他们第五个孩子,但董万双依然很高兴,然而还没来得及庆祝,情况突然发生了变化。
图|董贵福夫妇
生下孩子的董尤氏突然大出血,任凭怎么样,出血就是止不住,棉花不断的垫上去,一会儿的功夫就洇湿了一大片,看到这种情况,接生婆忍不住摇头:
“都是命不好,准备后事吧,大人保不住了……”
时隔多年后,据村名尤桂兰回忆称:
“当年是我婆婆给双森(指刚出生的孩子)母亲接生的,结果孩子生出来,胎盘没跟着出来,导致了大出血。”
董贵福一听这个情况,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要说起来,在偏远的农村里,产妇一旦碰上这个情况,基本上也是十死无生的命运,当时渔业村整体十分落后,全乡都没有一个大医院,交通十分闭塞,不仅没有像样的运输工具,就连公路也没有,更别提把病人往外送,再说虚弱的董尤氏也经不起这样大的折腾。
眼看妻子日渐虚弱,出气比进气少,董贵福心里十分难过,却也想不到一个好办法。
就在这时,村子里有人出主意:
“要是送到苏联那边,或许还有救。”
图|苏联医院
不过,这个注意似乎在我们看来,有些不着边际,毕竟苏联与中国是两个国家,怎能说联系上就联系上,况且就算是能联系上,又该怎么将产妇送过去。
可董贵福一听却仿佛抓住了救命稻草,这个看起来有些不着边际的注意,事实上后来真得挽救了他妻子的命运。
要说起来,这还和董贵福过去传奇的经历有些关系。
赫哲人的英雄
时隔多年以后,当有记者到董贵福老家采访时,有不少人都称:
“老董家与俄罗斯有历史渊源。”
时任同江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王树林在接受采访时曾称:
“在《赫哲族英雄传》、《赫哲族拾珍》等书中对董贵福事迹都有过的记载,应该说董贵福是赫哲族人的骄傲,是赫哲人的英雄。”
根据现有资料调查情况来看,董贵福当年参加过抗联,打过日寇。
对于书里面记载的情况,董家人也是很认可的。
从这个经历来看,董贵福可以说是英雄,但他又是怎么和苏联结下关系的呢?
这还要从一开始说起。
1938年,董贵福所在的家乡八岔村被日寇占领,他本人也被日伪当局逼迫当了伪警察长。可身为一个中国人,董贵福自然不愿意成为日寇的奴隶,就在第二年,董万福经人介绍担任了苏联情报员。
其实不仅仅是董贵福,当时生活在八叉村的很多村民,都当了苏联情报员,负责侦查情报、抗击日寇。
1942年,董贵福带着几个亲兄弟参加了苏联红军,后来被编入周保中、李兆麟将军所率领的教导旅中当了侦查员,严格意义上来讲,董贵福参加的教导旅,就是当年周保中率领的抗联残部,所以严格意义上来讲,董贵福也是一名抗联老兵。
董贵福那时在苏联,除了必要的军事训练外,大部分的时候就是回到老家搞侦查、杀日寇。
据董贵福的大女儿董双芝回忆:
“父亲当年参加苏联边防军的时候,我已经5岁了,那时全家都搬到苏联去,住在了山边河套里,打鱼挡亮子和打猎都很方便。一年后,家人又跟着父亲到萝北对岸,住在苏军兵营附近的一个河边渔亮子上。”
在董双芝的记忆里,父亲与他的战友经常回到老家搞侦查,有时很晚才到家。
董双芝告诉记者:
“1949年8月,我二叔、三叔、四叔和父亲同苏联红军一起过江打日寇,我父亲击毙了盘踞在八岔的日寇,解放了家乡,而我三叔董贵寿在战斗中腿部受伤,牺牲在当时抚远县的生德库村。父亲听说三弟牺牲,忍住了泪水,又坚强地投入了战斗。”
村民尤桂兰也在接受采访时称,她公公是与董贵福一起参加的苏联边防军,后来曾听公公说过,那时他与董贵福一起到抚远县侦查时,每次行动至少两三那个人,每人配两把枪,一长一短,他们执行任务获取情报时都不穿苏联军装,而是穿伪满警察服装。
也因为从事的是最危险的工作,董贵福也遇到过不少危险,但很幸运的是,一家老小虽然有过受伤,却没有一个牺牲。
1945年8月9日,苏联远东部队进入中国东北,对在东北的日本关东军发起进攻,犹如摧枯拉朽一般,那时周保中也率领教导旅重新打回了东北,那时抚远县一带就是由董贵福作为向导的。
董贵福解放了自己的家乡。
1945年9月30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授予董贵福“斯大林勋章”,董贵寿也获得了“朱可夫勋章”。
事实上在苏联,董贵福还呆了一些时间,一直到1948年冬,董贵福准备携家人回归祖国。
那时苏联方面对于他们这些在战争中立过战功的中国人极力挽留,甚至还表示要把董贵福送到苏联军校去学习,但董贵福却表示:
“我们的祖国已经解放了,该回到祖国了。”
图|1945年9月30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授予了董贵福“斯大林奖章”
董贵福回到家乡后,参加了老家的土改工作,1957年还参加了国家组织的“全国第二次少数民族参观学习团”,并在北京受到过朱老总、陈老总的亲切接见。
尽管董贵福、董贵寿曾经有过辉煌的经历,但也许是因为当年牺牲的人很多,回到老家后,他几乎不与人提及战争年代的往事。
就这样,董贵福在老家平平淡淡地生活了十几年。
一直到1958年,妻子董尤氏产后大出血,情况才发生了变化。
苏联派军机驰援
眼见董尤氏情况危急,当时村子里不少懂俄语的人都提议,不如就近向苏联人请求帮助。
得益于与当年苏联的一段缘分,董贵福认为这一方案完全可行,于是他抱着这一希望找到了时任八岔乡的乡长,乡长又请示了抚远县县长魏战国,而魏战国又上报到了省里,请求省里出面来办这件事。
没想到的是,驻扎在伯力州阿穆尔河(苏联对黑龙江的称呼)畔的苏联边防军在收到消息后,立即就决定,派人来援助。
图|董尤氏与苏联飞行员阿尔谢年科夫
负责救援的是直升机飞行员阿尔谢年科夫和女医生拉拉波里扬可,阿尔谢年科夫是当时哈巴罗夫斯克机场最好的飞行员,而拉拉波里扬可则是机场唯一的外勤医生,医术精湛,心地善良。
一开始苏联边防军准备出动米-4直升机前往中国,可因为天气过于恶劣,大风刮的米-4根本就飞不起来,所以当时阿尔谢年科夫和拉拉波里扬可只好临时改换教练机出动,教练机仅有两个座位,但在出发前,两人携带了很多紧急治疗的急救设备与药品。
尽管天气是很差,但阿尔谢年科夫还是驾驶着直升机冒险起飞,穿越中苏边境,前往八岔赫哲族乡渔业村,按照事先的约定,渔业村的村名已经在八岔乡南侧距董家大约四五百米的一块空地上插了红旗,指引直升机降落。
5月9日上午9时许,直升机缓缓降落在八岔乡村外的空地上,医生拉拉波里扬可在听村名用俄语简单介绍了产妇的情况后,立即抬着担架,带着急救用的药品赶到了董贵福家里,那时的董尤氏已经气若游丝,挣扎在生死线上,拉拉波里扬可立即给董尤氏打了一针。
虽然情况稍稍有所好转,但董尤氏危急的情况,还是远远超过拉拉波里扬可的想象,以他们所携带的医疗设备,根本不足以施救,最好的办法其实还是赶紧送产妇到医院去。
阿尔谢年科夫思考再三,决定将产妇直接送到苏联伯力州的中央妇产医院,只有这样才能来得及救命。
时间紧急刻不容缓,阿尔谢年科夫立即着手准备,他让村民帮忙将产妇连同婴儿一起抬上了飞机,然后驾驶飞机头也不回的飞往伯力州的妇产医院。
也因事先取得了联系,在飞机落地的一刹那,妇产医院的医生护士七手八脚地将产妇以及婴儿从飞机上抬到手术室进行抢救,考虑到董尤氏已经连续出血几天,几名苏联妇女当即表示,愿意献血给这名中国产妇,经过医生不懈的努力,最终将董尤氏从鬼门关拉了回来。
尽管是分属不同的国家,但苏联医院的医生护士在营救董尤氏上,展现出了充分的人道主义精神。
董尤氏被治好后,身体一度十分虚弱,没有奶水,当时苏联伯力州中央妇产医院几名苏联妇女就主动承担起照顾新生儿的重任,就连医生护士也时不时的去看孩子。
据董双芝回忆:
“听我母亲说,当时,前苏联那家产院的护士长特别喜欢我弟弟,就将“安德烈”这个名字送给他了。因为这个弟弟长得很白净,睫毛长长的,头发也挺黄的,村里的大人小孩都叫他“安德烈”。”
也可以这么说,这个孩子是先有的苏联名字,后来才有的中国名字。
董尤氏在苏联养了一个多月,后来又被苏联边防军派专机送回村子里,回来的时候,董尤氏身上穿着一件苏联式的长裙,还带着很多好心人送的苏联玩具、衣服、食物以及项链等等东西。
图|董尤氏和儿子
小安德烈回国后,被父亲取名叫董双森。
大姐董双芝因为年纪要长弟弟不少,对这个弟弟的出生经历十分熟悉,她很怜惜这个弟弟。
说起来也是一件幸运的事情,一个刚出生的孩子,经历了这么大的折腾,非但没有落下什么病根,身体还一直很好。二姐董双芹回忆:
“弟弟带回来很多玩具,姐姐小的时候也拿着玩。双森脾气好,一天就知道疯玩儿。弟弟身体非常好,很少得病。上学后,人家还时常叫他俄文名字。只是后来,家人就不让别人再叫他这个名儿了,慢慢大家就淡忘这个名字了。”
说到这里,二姐董双芹称:
“双森是人家冒生命危险救的孩子,人家对我们是有恩的,俄文名字不叫了,他们的恩情我们永远记着。”
董双森后来平平淡淡地长大,对于当年曾在苏联时的一段经历,他也是后来才听家里的人谈论起来的,小时候左邻右舍的叔叔婶婶常模着他的头说:
“这孩子如果没有飞机来救,到苏联恐怕够呛,他娘俩的命真大呀。”
只是随着后来年岁渐长,加上一些特殊缘故,慢慢地才不大被提起了。
图|董双森展示小时候用过的毛毯
也因为这个缘故,当年从苏联带回来的一些玩具,后来也全都被销毁了,家里只剩下了两条毛毯,一大一小,董双森后来接受采访时还对记者称:
“当时听姐姐说,那个小毯子是用来包我的,大毯子是用来给我御寒的,我回来的时候是大包小裹的,还带回很多苏联童装。“瞧,小毯子上的这块补丁,我妈说,是我给尿的,后来坏了,我妈给补上了。大毯子结实,这几天早上冷,上地里我还披着呢!”
董万森后来结婚生子,两个子女都被这两个毛毯包裹过,小毛毯后来被改成了尿片,董万森的妻子吕晶燕还笑称:
“等我有孙子、外孙子了,我还给他们用,这叫中俄友谊代代传嘛。”
当然还有董贵福与董贵寿获得的那两枚苏联勋章,后来也一并被保留下来。
“中俄友谊代代传”
受人恩情自然当报,董贵福与妻子董尤氏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后期先后去世,一直到去世前,二老还在对儿子董双森念叨:
“一定要找到苏联的救命恩人。”
董双森也一直很想见一见这两个曾经救过他的人。
配图内容与原文无关
无独有偶,当年曾驾驶直升机将董尤氏母子带到苏联的飞行员阿尔谢年科夫也一直很想见一见当年他救了的这个孩子,只是也很无奈,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他记错了董尤氏的名字,把丈夫董贵福的名字记成了产妇的名字。
这位俄罗斯人后来来中国打听产妇的下落,当他报上董贵福的名字后,黑龙江省公安厅、省边防总队传来的消息都称,没有一个叫董贵福的女性。
后来记者采访时还称,当时从户政科调出来全省叫董贵福的人,其中并没有一个是女性,后来记者又扩大了搜索范围,虽然找到了一个叫董贵福的女性,但是产妇的年龄根本不符合资料上的记载。
一直到2006年5月上旬,事情才有了转机。
从佳木斯传来的消息称,当地下属抚远县一个村子里,曾有过俄罗斯直升机接运产妇赴俄罗斯救治一事。但可以肯定的是,产妇绝对不叫董贵福。
记者顺藤摸瓜去采访,这才发现,这事儿闹了个天大的舞会。
董贵福是产妇的丈夫,而并非是产妇本人。
2006年5月24日,佳木斯抚远县传来消息:
“董贵福的孩子找到了,现在在佳木斯同江市,只是董贵福和妻子早已离开人世。”
图|阿尔谢年科夫来中国
也因为年代久远,事实上就连许多当事人的回忆,前后也有很大偏差,有的说董尤氏被送到苏联是4月22日,因为董双森记载的出生年月是4月20日,但也有资料是5月9日。
记者打去电话后,电话那头董双森也是激动异常:
“我想见见救命恩人。”
5月28日一大早,记者就赶往佳木斯同江市,看望董双森。
要说起来,董双森也是淳朴的农民本色,从小他就在父亲严格的教育下成长,虽然小时候很淘气,但长大后却为人持重沉稳,还特别孝顺。
村民尤桂兰回忆其来,还颇有些感慨:
“我是看着双森长大的。双森小时候长得招人喜欢。谁家有个事,支使他跑趟腿啥的他都愿意干,在乡里工作,有啥事找他,他也不端架子,都尽力给办,心肠好。”
二姐夫黄平也谈起这个小舅子,言谈中满是喜爱:
“我们结婚的时候,双森不大,挺懂事的,家里的事能承担的也都承担,干活从不偷懒。打的鱼要比人家多,不甘落后。当电影放映员的时候,也认真给村民放电影。走上领导岗位后,尽职尽责地做好本职工作,有人找他解决困难,他都很耐心地做解释或出点子,在村民中的口碑不错,不少地方很像我刚强的老丈人。”
董双森长大后,曾在乡里承担过不少的职务,始终也很尽职尽责,父亲的言传身教,让董双森成长为十里八乡颇受尊重的人。
谈起当年曾受苏联救助一事,董双森也颇为感慨:
“没有想到,这么多年过去了,那位俄国朋友还在惦记着我们母子的生活,真是让我非常感动,这个恩永远不会忘了,可见两国人民的友谊是多么地深厚。”
尽管他对当年这桩旧事印象并不深,但从小耳濡目染,知道的也不少。
董双森告诉记者:
“父亲临终的时候,告诉他有机会要当面谢谢人家,可是一直没有机会。现在,我除了侍弄承包的那些地以外,就是想见见救过自己和母亲的前苏联飞行员、医务工作者,当面给他们鞠个躬,说一句近50年一直想说的那句话:谢谢恩人。”
2006年12月9日,阿尔谢年科夫办理好来华手续后,立即赶往佳木斯同江市,一见面,他就与董万森忍不住抱在一起相拥而泣。真挚的情感让阿尔谢年科夫也忍不住感慨:“我只是做了一件普通的事情,没想到受到这样的款待。这让我再次亲身感受了中国人民的真情厚意。两国人民的友谊是通过每个人之间的感情建立的,我带孙女来中国,也就是让她也有这样的感受,让这种友谊和情感在他们年轻人的身上继续传承下去。”
为你提供光明与黑暗的攻略信息,光明与黑暗作为一个非常标准的RPG那么里面自然也就有培养...
小编为大家分享阴阳师3月10日本周百鬼弈怎么通关-阴阳师最新周百鬼弈通关攻略相关内容,小...
膝盖疼痛可能有三种病,膝盖在人体中是非常重要的关节之一,当膝盖发生疼痛时会影响我们...
《遗迹2》中的邪恶宫殿是游戏里非常重要的一个特殊地区,而想要去邪恶宫殿的话可以先去议...
《辐射76》是一款末日废土风格的角色扮演游戏。核子可乐是游戏中的一个饮品,这个饮品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