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时期,乾隆、嘉庆两位皇帝,为何对闽台海防格外重视?

发布时间:2023-03-18 02:53:54 发布人:hao168

清政府在完成陆疆统一之后,其目光自然而然就放到了海疆的防护上,海防建设顺势而生。乾隆年间,承继了前期帝王的海防建设成就,并逐步完善了水师建置;嘉庆年间,由于海盗活动猖獗,政府尤其重视沿海防御的建设,闽

清政府在完成陆疆统一之后,其目光自然而然就放到了海疆的防护上,海防建设顺势而生。

乾隆年间,承继了前期帝王的海防建设成就,并逐步完善了水师建置;嘉庆年间,由于海盗活动猖獗,政府尤其重视沿海防御的建设,闽台海防建设在这一时期发展到顶峰。

至道光年间,西方侵略者从海上打开中国门户,清朝统治者更加重视京畿腹地的防卫,闽台海防的重要性渐趋式微。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乾嘉两朝的海防建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有着举足轻重的发展地位。

明末清初,中国内部秩序风起云涌,东南沿海形势诡谲多变。清朝入关后,建立起自己的统治政权,加快了统一全国的步伐。

但是在东南沿海区域,自明代延续而来的海洋侵扰问题仍未解决,外国势力虎视眈眈,郑氏军队奋力抗清,国内海盗乘机肆虐,

再加上此时清政府的水师尚未整建完成,严峻的海洋形势阻碍了清政府统一的步伐。

清初统治者基于此种形势,开始加强建设海洋防御工作,以求完成统一,早日靖海。

陆疆统一与巩固是海防建设的前提

1644年,清世祖福临入主中原定都北京后,清政府统一了北方地区。

顺治十八年(1661年),南明王朝永历帝朱由榔被清军俘虏,战败而亡,清朝基本上完成了大陆统一,但国家的完全统一还尚未实现。

之后,清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以期达到制止分裂、完成统一的目标。在东北,沙俄对我国领土虎视眈眈,康熙二十四(1685年)开始,清朝以收复中国领土为由,发动了两次雅克萨之战,有效抗击了沙俄入侵行动。

康熙二十八年,两国签订了《中俄尼布楚条约》,保卫了我国疆土。在西北,康熙皇帝在执政中期曾三次御驾亲征,讨伐准噶尔反清势力,在昭莫多一带歼灭准噶尔主力部队。

在西南,康熙末年,清王朝进行了“驱准保藏”之役,维护了国家安全。在东南,经过八年的战争,于康熙二十年平定了三藩之乱,彻底消除了藩镇制。

三藩之乱结束后,清朝的统治更加稳固,为了维护国家统一,康熙皇帝对收复台湾志在必得。

经过三代人的努力,清王朝最终完成了南北陆地上的统一

,并且开拓了中国版图。在国家统一的大趋势下,加之统治者对闽台沿海区域的重视,闽台海防建设也被提上日程。

经济繁荣是海防建设的基础

(一)农业生产是经济繁荣的根基

农业是古代社会重要的物质生产部门,农业繁荣意味着生产力的进步、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军事实力的增强。

乾隆皇帝时期,中国人口有三亿多,占据全世界九亿人口的三分之一,在中国农业发展史上,这种现象是从未出现过的。

闽台地区将种植形式多种多样的双季稻作为主要农作物,耕作方式有连作、间作、混作等,其中以连作居多。

主要耕作地区在福建的福州、临汀、台湾等地。清代多熟制的发展和推广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增加了粮食亩产量,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粮食不足所产生的社会矛盾。

清政府也积极在台湾地区推行惠农政策:如乾隆元年,高宗特谕:“台湾丁粮,著照内地例酌中减则,每丁征银二钱;以纾民力”,通过减轻赋税征收来促进区域农业的发展。

据《大清会典》户部则例:福建水师粮饷供给为“前锋三十石,领催三十石,水师营十二石,马甲三十石,步甲六石,水师教习兵三石六斗,匠役二石四斗”。

由此可知,

农业发展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能够为闽台水师提供充足的粮饷保障。

(二)手工业发展助推经济繁荣

清代建国初期的手工业受到了严重摧残,清朝统治者制定了多项政策,期望能够促进经济复苏,增加国家收入,满足宫廷对手工业品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放宽了对手工业生产的种种限制。

首先是废除匠籍制度。顺治二年五月,朝廷下令:各省份都要废除工匠的特殊户籍,恢复正常户籍,免除“京班匠价”的征收。

其次是改变手工业的剥削方式,放宽了对民营手工业的干预和监督,一般只征收课税。例如在矿业方面,明朝时期限制私人采矿,引起民众不满,时有动乱发生。

清政府从中吸取教训,“听民采取,输税于官”,放宽了对民间采矿的限制,这就奠定了矿业的政策基础,促进了民营矿业的发展。

矿产的开采,促进冶铁技术进一步发展,为水师建造兵器提供充足的原材料。

台湾统一后,闽台两地的联系日益加深,人员往来、物品交易十分频繁,两地贸易联系的加强,对商船、渔船、盐船甚至走私船的需求随之增加,刺激了福建造船业迅速发展。

此外,造船手工业发展也日渐专业化、配套化,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福建造船业的兴盛为水师战船的建造打下良好基础。

商业对整体经济起提升作用

清代统一全国之后,社会经济发展较好,资本主义萌芽也有了进一步的滋长。伴随着经济复苏与繁荣,东南地区工商业发展水平明显提升,

市民阶层经济力量不断壮大,商人在开拓国内市场的同时,积极发展海外贸易。

在《上百制军筹办海匪书》中,程含章对这一时期东南沿海区域的社会经济盛况有所论述,他认为清朝经过一百多年的“休养生息”,其东南沿海城市已经达到了“民物滋丰、货贝云集”的盛大状况,繁荣的经济景象吸引了不少商贾来此经营,“四方贾船纷至沓来”,福州、泉州等城市商业经济发展较为繁盛。

清政府财政收入逐年增加,为中期的政治、军事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保障。

但伴随此种情形而产生的另一影响是海盗活动兴盛,沈德潜道:经常有来自海上的贼匪伪装成商人,“厚挟金钱,以入省会”,而普通民众受其欺瞒、愚弄和高价的诱惑,常常与之进行商品交易,“诚养痈之大患也”。因此,海防建设更是刻不容缓。

水师力量增强是海防建设的军事保障

清代初期,统治者就开始重视军事力量的建设与增强,其目的主要是为了维护封建王朝的统治。清朝武装力量分为经制军和非经制兵两大类。

在前中期,清朝经制兵只有有八旗和绿营,后期出现了练军、近代海军、新式陆军等。非经制兵指的是团练,即地主豪绅自己训练的地方武装。

这两类军事武装中均有水师或者水勇编制,清代水师分为内河水师和外海水师。

在统一全国的作战中,清军水师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其本身也得到了迅速发展。

清代前期在统一全国的战斗中,通过收编大批明朝投降的军对和农民起义军的水师队伍,缴获了大量船只,清军水师队伍有所扩充,并在战斗中发挥出日益重要的作用。

顺治三年(1646年),清军向浙、闽地区推进,双方经过战斗,郑芝龙不敌,率领约二十万人的明军向清军投降,其中有相当规模的水师兵力和战船,清政府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福建水师。

雍正十三年(1735年)三月,福建总督郝玉麟上奏请求在台湾地区“添设水师、建设炮台”,此建议被朝廷采纳,进一步加强了闽台水师的战力。

雍正年间全台额设水陆战守兵一万三千六百七十名,

乾隆五十三年增设,至一万四千六百五十七名。

在清代前期所进行的一系列镇压反清势力的战斗中,清朝的水师建设从无到有,水师制度一步步地加强和完善。建立了五级水师单位(汛、营、协、镇、提署),明确了水师军官的权限和职责,编制也基本稳定。

水师成为清朝军队势力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清代中期保卫海疆做出了重大贡献。

复杂的沿海防务形势使海防建设迫在眉睫

海防建设是捍卫海洋主权、维护社会稳定的重大战略措施,海防发展与国家发展休戚相关,国家若处于落后状态,海防则必然衰败;

海防力量薄弱则不能抵御来自海上势力的侵略,威胁到国家安全。

早在明代中期,倭寇就不断侵扰福建、广东、浙江沿海区域,给人民带来极大灾难。十六世纪中叶,葡萄牙占据我国澳门之后,还妄想将台湾也变为其附属地。

十七世纪初,荷兰殖民者从海上进攻,袭击厦门,骚扰福建沿海地区,先后两次强占我国澎湖;十七世纪二十年代,荷兰又侵占我国台湾西南部,西班牙也趁机强占了鸡笼、淡水。

十七世纪四十年代,荷兰又打败西班牙,台湾沦为荷兰殖民地,直至六十年代郑成功打败殖民者,收复台湾。

从康熙到乾隆朝期间,清政府多次发动大规模军事行动,

实现了保卫国家安全、开拓中国版图、完成统一的目的。

其中与海防紧密相关的就是降服郑氏势力,统一台湾地区。早在清代初期,统治者对海防形势的紧迫性就有了认识,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十月,皇帝对海防问题有一段论述,涉及到海防形势和海防任务两个层面:“海防乃今日之要务,朕时加访问,故具知原委,地方督抚提镇亦未能尽悉也”。

他认为海防已经成为“要务”,“不可不留心”,所提到的海洋要务主要是指防御海盗;同时也洞察到西方殖民者海上往来对中国未来的威胁,道:“海外如西洋等国,千百年后中国恐受其累,此朕逆料之言”。

海疆危机导致海防建设极为紧迫,统治阶级海防建设意识也有所增强。康熙末年至乾隆年间,台湾先后发生朱一贵、林爽文两大民变事件,福建区域大小海盗团伙逐渐增加,东南沿海局势极为危险。

乾隆皇帝对此也有充分认识,在其圣训中,关于建设沿海防御、加强水师力量的言论也时常可见。

乾隆十五年六月,皇帝谕内阁:“国家兵制,水师与陆路并重”,要注重加强海洋防御力量。

嘉庆年间由于海盗规模扩大,劫掠变本加厉,西方侵扰也时有发生,海洋安全危在旦夕,加强海防建设刻不容缓。因此,嘉庆皇帝比其先祖更加关注海防建设。

嘉庆四年正月,因为有地方官员上奏:“近来洋盗充斥,皆由抢掠商船粮食,暗地勾通行户,重价购米,得以久留,请一律禁止,并于海口陆路添设重兵等事”,

而且这种严峻的海洋形势,在沿海多个地区都有发生。

皇帝得知情况之后,谕军机大臣等,严格要求沿海地方官员考察海洋实情,并报告水师训练现状。

清代初期,西方列强扩展殖民地的浪潮已发展到东亚海岸,多国殖民者纷至沓来,觊觎中国沿海地区。

乾嘉时期,西方各国,尤其是英国,蠢蠢欲动,多次以通商为借口对中国实力进行试探。

乾隆五十八年,英使求见皇帝,请求两国加强贸易交往,由于乾隆年间推行限制海外贸易的政策,皇帝推脱了此要求。

嘉庆二十一年正月十二日,英国使团再次访华,皇帝谕令地方官员:“一是要探明英使的基本情况;二是要闽、浙、苏、鲁各督抚严格查探英船,并加意防范;三是允许英国使臣进京”。

沿海各省官员十分重视这个问题,奉令即刻作出查防安排。

清代中期,中国沿海区域形势严峻,内洋海盗肆虐,同时还面临西方列强来自海上的潜在威胁。

严重的内忧外患局势使得海防建设极为紧要,乾、嘉两位皇帝对此也有了较为深刻的认知,对闽台沿海区域的防御逐渐增强。

谢谢观赏,关注我,了解更多精彩。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