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一品”在清朝是什么官职?一共有几个?

发布时间:2023-08-12 09:51:57 发布人:hao168

“少年意薄万户侯,白首乃作穷山囚。”在古代,皇帝的麾下都会有一批忠实的拥趸者,这些人不是有着扶龙之功,就是从龙之臣,深得皇帝信任,他们年轻的时候意气风发,位高权重,享尽了荣华富贵,但是很少有人在晚年有

“少年意薄万户侯,白首乃作穷山囚。”在古代,皇帝的麾下都会有一批忠实的拥趸者,这些人不是有着扶龙之功,就是从龙之臣,深得皇帝信任,他们年轻的时候意气风发,位高权重,享尽了荣华富贵,但是很少有人在晚年有好的结局,其主要原因就是皇帝忌惮功高盖主,这成为了不变的定律,到了清朝也不例外。

清朝是封建历史中的最后一个朝代,在清朝官阶分为九品十八级,每个官阶有“正”、“从”两分,相当于现在的正、副级别,比如正处级、副处级,官阶越高所就职的人数也就越少。那么“正一品”在清朝是什么官职?为何全国只有七个呢?

根红苗正,兵权在握

“正一品”是除了皇室宗亲以外最高的职位,属于金字塔顶端的朝廷重臣,能够成为正一品武官的人数属实不多,可以用凤毛麟角来形容。对于一个封建王朝来说,手里掌握兵权必须要由最可信的人来担任,所以能够成为正一品武官的人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根红苗正。

领侍卫内大臣官居武官正一品,主要负责的是带领侍卫保卫紫禁城,像禁卫军这样的队伍都在领侍卫内大臣的管辖之下,也就是说,皇帝的人身安全由这些人负责,可谓是责任重大。所以,能够担任领侍卫内大臣一职的人必须从八旗中镶黄、正黄、正白这上三旗中挑选,属于皇帝的直系亲信成员才能担当此职。

另外伊犁将军也属于正一品武官。是乾隆皇帝设立在新疆地区的最高军政长官 ,有统率驻军、考察官吏、屯田置牧、组织生产、核征赋税、巡边守土等职能,可以说接近于一个“土皇帝”,这样的重任,再加上是边境地区,也必须要由皇帝可信的人驻守。到了光绪年间大概国内战乱的原因,削弱了伊犁将军的一些权力,只负责防务与军政事务了。

掌舆卫政,总理銮仪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名,这主要源自于中国古老的礼仪文化,在周朝就有“九宾之礼”一说,“迎接宾客时则高声呼唤,上下相传,声势威严“,彰显大国之霸气。到了清朝时期,大到国家军政,小到衣食住行、举手投足,无不做出详尽的礼仪规定,而这就由专门的部门来负责,这就是设置于皇宫的中央机构,负责人就是掌舆卫政的掌卫事大臣。

掌卫事大臣是正一品文官,总理銮仪,直白了说就是掌管帝后车驾仪仗等重要礼仪工程。平时皇帝出门都是前呼后拥,看着就气场十足,而这都是在掌卫事大臣的安排下,给皇帝出行撑足了面子。别看貌似是一份闲差,其实一点也不清闲,皇帝出行一旦哪里出了差池,追究的就是掌卫事大臣的责任。

康熙与乾隆都曾多次下江南,出门的仪仗安排等掌卫事大臣都要用心安排,出行都带谁、车马安排、行程安排等等,吃喝拉撒等一系列的琐事都要打理周详。准确地说,皇家的婚丧嫁娶、皇帝登基、重要祭祀、接待外宾等都是在掌卫事大臣的策划与安排下进行,代表的不仅仅是皇帝,更代表着一个国家,可见其重要性,一般由满族贵族亲信担任。

三殿三阁,位大学士

大学士也是清朝的正一品文官,有“三殿三阁”之分。三殿三阁也有次序之分,依次为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体仁阁,大学士的名称前要改加殿、阁衔,数目为六人,但是这六个大学士之位不一定全部授满,可以有空缺。

能够担任大学士一职的都是凭借自己的实力通过科举考试一步步爬上来的,都是才高八斗的精英之才,肚子里没有墨水与大学士根本无缘。最主要的一点,担任大学士并不一定都是满族显贵之人,汉人也可以担当此职,手中的权力很大,“掌钧国政,赞诏命,厘宪典,议大礼、大政,裁酌可否入告”等等一些国家大事。

乾隆年间的满人鄂尔泰、汉人张廷玉就担任保和殿大学士一职,最开始满人大学士要高于汉人大学士一些,到了雍正时期便处于平等地位,张廷玉就是在雍正时期崛起得到重用,后来延续到乾隆时期。不过大学士看起来官职很高,在设立了军机处之后,内阁只不过是清代名义上正式的宰相机构罢了,真正有实权的还是军机处。

荣誉称号,三公职位

正一品官职里面最没实权却最有面子的就是太师、太傅、太保一职,从官职名称来看,显然是文官一职,但这可不是一般的文官,太师、太傅、太保一职可是有着位列“三公”的尊贵的身份。在公候伯子男的五个爵位排名中,以“公”居首,足见其不凡的身份与地位。

太师位列三公之首,是辅弼国君之官,在古代历史中太师都是身居要职,试想能够辅佐皇帝的臣子手里当然掌握着重要的权力,比如东汉末年董卓就曾被任命过太师一职,后来逐渐成为虚衔,变成了一种荣誉的象征,到了清朝这里更是如此。

太傅掌管礼法的制定和颁行,位列三公之一,属于皇帝的高级代言人,一般在皇帝幼小时能体现出太傅的地位,直接参与军国大事的拟定和决策,之后太傅的权力也慢慢削弱,清朝时期也成为了虚职,一般都是面子上好听,并没有什么实际上的权力,算是一种尊称。

太保最初是监护与辅弼国君之官,地位仅次于太傅,但后来随着历史皇权的演变,太保也慢慢“多为大官之加衔,并无实职”,清朝里较为常见的就是太子太保一职,负责教习太子,比如乾隆加封刘墉的“太子太保御前行走”,这里显然刘墉还有很高的话语权,并不只是虚名。

在清朝太师、太傅、太保一职基本都是一种尊贵的荣誉称号,没有任何实权,特殊情况除外,而且能够享受太师、太傅、太保称号的也极少,一般都是在朝廷重臣死后追封此荣誉称号,以显皇帝对臣子的倚重。

小结

可以看出,正一品官职可以是武官、也可以是文官,作为武官来讲手握兵权应该是权力最大的官员,因此皇帝要选择自己最信任的人担当,而其他文官并没有太多的实权,名称越尊贵,手中的权力越少,为了避免位高权重,因此全国只有七个,还未必会授满职。

由此可以看出,清朝皇帝是吸取了前朝的教训,在官职上的安排也是费劲了心思,想要官职高,手中的权力就必须要削弱,能够让皇帝倚重的臣子,则在死后追封荣誉,总之不会让朝臣在世时官职与权力共享就是了,这也就是清朝皇帝的帝王之术,清朝没有出现官员反叛的情况这也是主要原因之一。

参考资料:《清史稿》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