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重犯流放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 此地到底在哪 披甲人又是什么身份

发布时间:2023-08-15 12:01:19 发布人:hao168

现在观看大部分清朝宫廷剧时,总会看见一些牵涉科场、文字狱等案件的犯人被抓捕后戴上枷锁,皇上便会下一道圣旨,流放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永世不得入关,后代不得入仕做官等等,以此来惩罚他们。犯人往往听后声泪俱

现在观看大部分清朝宫廷剧时,总会看见一些牵涉科场、文字狱等案件的犯人被抓捕后戴上枷锁,皇上便会下一道圣旨,流放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永世不得入关,后代不得入仕做官等等,以此来惩罚他们。

犯人往往听后声泪俱下,惊恐至极,好像去了这个地方就要被吃了一样。那么大家就有疑惑了,宁古塔到底在什么地方?为什么犯人谈宁古塔色变呢?披甲人又是什么身份呢?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来一举揭开它神秘的面纱,了解到真实的情况。

宁古塔位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长汀镇古城村,是中国清代统治东北边疆地区的重镇,是清代宁古塔将军治所和驻地,是清政府设在盛京(沈阳)以北统辖黑龙江,吉林广大地区的军事、政治和经济中心。

为清代吉林三边之首(宁古塔、三姓、珲春)。后来其辖域缩小,有旧城遗址。宁古塔一词满语本意为六,亦为满族传统姓氏之一,宁古塔满族改汉姓后多为刘、宁等姓。

宁古塔有新旧两城,相距25千米。旧城位于牡丹江左岸支流海浪河南岸,今为黑龙江省海林市长汀镇旧古城村。清太祖努尔哈赤1616年建立后金政权时在此驻扎军队。康熙五年(1666)迁建新城于今黑龙江省宁安市城地。其地原为渤海故壤、上京龙泉府故址,距今县城35千米(今宁安东京城)。顺治十年(1653)设昂邦章京(意为总管)镇守,长期为清统治东北边疆地区的重镇。每年六月,派出官员至黑龙江下游普禄乡,收受库页岛(今萨哈林岛)居民贡貂。17世纪中叶,俄国哥萨克侵扰黑龙江流域,清朝多次由此地派兵征讨。康熙元年,更昂邦章京为镇守宁古塔等处将军。康熙十五年,将军移驻吉林乌拉(今吉林)城,以副都统镇守此地。光绪二十九年(1903)设绥芬厅于宁古塔,与副都统同城治理军政事务。三十三年裁副都统。宣统元年(1909),绥芬厅升为府,迁驻三岔口,1910年此地改置宁安府。1913年改为县。今为黑龙江省宁安市治所在地。

宁古塔旧景

名字的由来

宁古塔流人吴兆骞之子吴桭臣在《宁古塔纪略》中说:“相传昔有兄弟六个,各占一方,满洲称六为宁古,个为塔,其言宁古塔,犹华言六个也。”另一流人杨越之子杨宾两次来宁古塔探亲,他在《柳边纪略》中说:“宁古塔之名不知始于何时,宁古者汉言六,塔者汉言个。”

宁古塔源自宁古台,意思是“六个”,本来并无异议,但后来竟与清太祖的“六祖”联系起来,相传是清太祖努尔哈赤曾祖父福满所生的六个儿子曾居此地,故称其地为宁古塔贝勒,简称宁古塔。清人称其:“南瞻长白,北绕龙江,允边城之雄区,壮金汤之帝里。”

其实六祖城的遗址今天仍然存在,位于辽宁新宾永陵镇境内,在苏子河谷地周围,大爷德世库建了觉尔察城(河南村),二爷刘阐建了阿哈伙洛城(阿伙洛村),三爷索长阿建了和洛噶善城(罗家堡村),四爷觉昌安建了赫图阿拉城(老城村),五爷包郎阿建了尼玛兰城(头道堡村西北),六爷宝实建了章甲城(网户村南)。彼此相距远者不过二十里,近者不过五里,明代女真有宁古塔部,也源自这里。清太祖的祖父是四爷觉昌安,故以此支脉为宗室,扎黄带子,其余五支为觉罗,扎红带子。

为什么有那么多人谈宁古塔色变呢?

宁古塔——满族的发源地。这里是流人断魂的墓志和思归的梦乡,也是满族后人追忆的故乡。面对天下苍生和满朝文武而言之滔滔,文之灼灼。言辞冒犯了天朝威严。面对龙颜大怒,妻离子散,邻里株连的痛苦声直干云霄,不绝于耳。

宁古塔常年冰封。《研堂见闻杂录》中有记载:“宁古塔,在辽东极北,去京七八千里。其地重冰积雪,非复世界,中国人亦无至其地者。”吴兆骞在给其母的信中说:“宁古寒苦天下所无,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风如雷鸣电激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阴雨接连,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尽冻。雪才到地即成坚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方拱干曾说:“人说黄泉路,若到了宁古塔,便有十个黄泉也不怕了!”

环境恶劣,野兽横行。《研堂见闻杂记》写道,当时的宁古塔,几乎不是人间的世界,流放者去了,往往半道上被虎狼恶兽吃掉,甚至被饿昏了的当地人分而食之,能活下来的不多。

流放名人

郑芝龙

清朝初期宁古塔是吉林的一部分,属吉林将军所管辖,主要作为牧场及流放囚犯的地方,例如郑成功之父郑芝龙,就被流放到此地,一说被处死于此。

吴兆骞

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爆发丁酉科场案,吴兆骞被发配到宁古塔。康熙二十年(1681年)经明珠、徐干学、徐元文等朝廷重臣相救,纳资赎归,前后历经23年。张缙彦称:“流徙来者,多吴、越、闽、广、齐、楚、梁、秦、燕、赵之人。”

那么披甲人到底是什么人呢?为什么让人闻风色变呢?

披甲人

披甲人,多指受降后披甲上阵为统领部族征战讨伐的人,地位低于一般军人,高于奴隶。清代时,多有朝廷大员犯重罪,发配边疆,与披甲人为奴。

八旗制度“以旗统军,以旗统民”,平时耕田打猎,战时披甲上阵。旗丁中按照身份地位,分为“阿哈”、“披甲人”和“旗丁”三种。阿哈即奴隶,多是汉人、朝鲜人。披甲人是降人,民族不一,地位高于阿哈。旗丁是女真人。

披甲人又分马甲(骑兵)和步甲(步兵)。

披甲人就是一种帮助清王朝镇守边疆的人,所以,披甲人世代居住边疆,清王朝会经常将一些犯人或其家属发配给这些人,稳定军心。再后来,降人减少了,披甲人的意思就引申为军人了。

大家好,我是榣哥说历史,本期就到这里了,我们下期再见。

#头条创作挑战赛#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