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1年,海宁陈家生下一个男孩。雍正得知孩子的生辰,非常高兴:“快把他抱来!”养了一段时间后,雍正又把孩子送回了陈家,陈夫人一看,好好的儿子居然变成了女儿。陈夫人心里一惊,赶忙叫来自家老爷。陈老爷掀
1711年,海宁陈家生下一个男孩。雍正得知孩子的生辰,非常高兴:“快把他抱来!”养了一段时间后,雍正又把孩子送回了陈家,陈夫人一看,好好的儿子居然变成了女儿。
陈夫人心里一惊,赶忙叫来自家老爷。
陈老爷掀开孩子的裤子一看,果真是变了。他立刻支开下人,把房门关上,对着夫人说道:“这件事情到此为止,你要记得,咱们生的就是个女儿!”
陈夫人也不傻,看见老爷这个架势,她就明白了一切。接送孩子的,都是雍正贴身的随从,一堆侍卫护送,怎么可能中途被调包。
现在这个结果,只能是雍正的授意。
胳膊拧不过大腿,陈家再舍不得儿子,也只能忍了。
不久之后,陈家就听到消息,雍正新得了第四子。
而这个第四子,就是未来的乾隆皇帝弘历。
多年后,乾隆穿着龙袍登基,转头问大臣们:“朕像汉人么?”大臣们不敢应答。
是呀,雍正是满人,乾隆的母亲熹妃也是满人,乾隆怎么会像汉人呢。要说汉人,那也只能是海宁的陈家才是汉人。
这个故事被记载在《清代外史》中,即雍正“以女换男”调包孩子,是广为流传的“乾隆生母之谜”的版本之一。
蔡东藩的《清史演义》以及很多文学小说中,也有类似的桥段。
后来,顺着这个版本,人们还找出了许多“乾隆是陈家孩子”的证据。
第一项证据:乾隆六次南巡,四次去了海宁县,还都住在安澜园。
我们都知道,乾隆皇帝是最爱游山玩水的,他的六次下江南,有四次去了海宁县。而且,巧得很,这四次,乾隆都住在了陈家的安澜园里。
于是,有心人就说,你看,乾隆和陈家的关系不一般吧。
第二项证据:乾隆赐给陈家两块匾额。
海宁陈家,有两块乾隆皇帝赏赐的牌匾,一块叫做“爱日堂”,一块叫做“春晖堂”。
在古代,“日”有父亲的意思,爱日就代表孝顺父亲。
而“春晖”则出自唐朝诗人孟郊的《游子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所以,春晖的意思,就是纪念母亲的恩情。
这样两块牌匾由乾隆赏赐,肯定是他在表达自己对亲生父母的情谊。
第三项证据:陈家高官层出不穷。
根据陈家后人陈其元的描述,整个陈家官运亨通,300年来光宰相就出了三个,当了尚书、侍郎、布政使的更是达到十一人。
此外,要算在科举里取得功名的进士、贡生、举人等,数量达到了200多。
这样的成绩,放在哪个大家族都是想也不敢想的。所以,这里面肯定也少不了乾隆的特殊关照。
那乾隆为什么要特殊关照区区陈家呢?自然是因为这是他的母家。
乍一看,这些证据都很有道理,把乾隆是陈家孩子这件事情说得有鼻子有眼的。
但是,我去翻看了一下相关的史料,发现它们全部站不住脚。
乾隆南巡去海宁县,那是为了督察一下海塘工程,起到天子驾临的作用。
而在整个海宁县,又只有陈家的安澜园最美,乾隆是个享受惯了的人,不住安澜园难道要去住普通的客栈么?
陈家高官层出不穷,并不是从雍正开始的,最早是从康熙、雍正年间开始的。
其中,尤其以康熙年间人数最多。
也就是说,陈家的官运亨通,与乾隆并没有什么关系。
至于那两块匾额,我只想用一个词来形容——捕风捉影。
雍正是一个以多疑、心狠著称的人,最是看重血脉,他怎么可能容忍别人的血脉来染指皇位。
所以,有关“以女换男”的记载,大概率有误。
乾隆只能是雍正的孩子,不可能是陈家的孩子,她的生母不可能是陈夫人。
既然如此,那乾隆的生母到底是谁呢?
确定乾隆是雍正的血脉后,我们再来看他的生母之谜,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民间传说,即乾隆的生母为南方傻妞,或者为承德贫女。
南方傻妞的说法,出自民国总理熊希龄。
1922年时,熊希龄告诉胡适,自己在热河听一位“老宫役”讲故事,得知了乾隆的身世。而胡适又把自己从熊希龄那里听到的,写进了1922年4月2日的《日记》里。
事情大概是这样的。
当时正值选秀期间,一个南方“傻大妞”来到热河讨生活。正要启程的时候,选秀官突然发现秀女缺了一名,怕自己摊上祸事,就直接顺手把“傻大妞”塞进去充数了。
有一次还是阿哥的雍正病重,傻大妞刚好是侍女,不怕脏不怕累,非常勤快地把雍正给服侍好了。雍正病好后,就和傻大妞发生了关系。
十个月后,傻大妞在茅屋生下了乾隆。
承德贫女的说法,来自晚清学者王阎运。
他在《湘绮楼集·今烈女传》中记载,乾隆的生母本来只是承德的一个穷人家的女儿,不小心混进了选秀的队伍,进了紫禁城,又因阴差阳错成了妃子。
我认为,这两种说法,实在是太小看清朝的选秀制度了。
清朝的选秀制度非常严格,说是天下大选,但实质上只会从八旗秀女中选择,而且在挑选时身材、相貌、皮肤、才能等都有很高的标准。
就算是普通百姓家的女儿,基本都没什么入选的机会,更不用说随手抓来的傻妞、贫女。
《啸亭杂录》:“按本朝定例,从不拣择天下女子,惟八旗秀女,三年一选,择其幽娴贞静者入后宫,及配近支宗室,其余者任其自相匹配。”
而且,每个参选者的祖宗十八代,都会被彻底查清楚,无名无姓的人在进入紫禁城之前,就已经被处置干净了,根本走不到采选的那个环节。
所以,从制度操作上来看,这两个民间传说,实在是没有什么可信度。
另一类是官方记载:熹妃钱氏、熹妃钮户氏。
在清朝的记载中,乾隆的生母是熹妃,也是后来的太后。
但是,至于这熹妃是钮祜禄氏,还是钱氏,又或者是什么其他的姓氏,我们就不能确定。
在清朝的官方历史记载中,绝大多数的记载都是熹妃钮祜禄氏。
世宗宪皇帝(雍正帝)第四子高宗纯皇帝(乾隆帝),康熙五十年辛卯八月十三日,孝圣宪皇后纽祜禄氏,凌柱之女,诞生于雍和宫。(乾隆帝)母孝……熹妃,纽祜禄氏,系原任四品典仪官加封一等恩承公凌柱之女。
玉牒,相当于皇室族谱,是最官方、最权威的记载。
这钮祜禄氏出身不高,父亲只是四品典仪,刚嫁给雍正时也只是格格的身份。即便后来生下弘历,她也没有得到晋升。
一直到雍正登基后,钮祜禄氏一跃从格格直接就变成了熹妃。
这样的经历,平平无奇,没有后宫争斗的场面,和《甄嬛传》《宫锁心玉》等影视剧出入很大。
后来,乾隆登基,熹妃就成了太后,两人母慈子孝。
按理来说,这样的官方记载应该是没有疏漏的。但偏偏,一位清史学家在翻阅清宫档案的时候,发生了漏洞。
在一份官方记载中,出现了“熹妃钱氏”。
这份档案就是《雍正朝汉文谕旨汇编》。
雍正元年二月十四日奉上谕:遵太后圣母谕旨:侧福晋年氏封为贵妃,侧福晋李氏封为齐妃,格格钱氏封为熹妃,格格宋氏封为格嫔,格格耿氏封为懋嫔。
后来,顺着这份档案,专家又发现了《永宪录》中也有一样的记载。
《永宪录》:雍正元年(1723年)十二月丁卵,午刻,上御太和殿,遣使册立中宫那拉氏为皇后。诏告天下,恩赦有差。封年氏为贵妃,李氏为齐妃,钱氏为熹妃,宋氏为裕嫔,耿氏为懋嫔。
这下,乾隆的生母就又成了一个谜团。
他到底是钱氏生的,还是钮祜禄氏生的?
我又翻看了其他史书,综合考虑之后认为,她们大概率是同一个人,所谓的“钱氏”和“钮祜禄氏”的差别,应该是抄写上的笔误。
第一,雍正不会选一个汉人的儿子继位。
雍正是亲身经历过九龙夺嫡的人,他非常清楚皇位继承如果出现争议,会给儿子们带来多大的灾难。
所以,他在选择储君时,必然要保证这个储君在身世、地位、才能上都没有大的缺漏。
而当时的清朝,虽然嘴上说着要亲汉,但是到了实际任用官员、选择后妃的时候,还是会优先选择满蒙的血脉,至于汉人血脉很难进入最核心的层面。
如果弘历的生母是汉人钱氏,那这就是他出身上的重大瑕疵。
雍正绝对不会允许这样的瑕疵出现。
第二,史书上仅在雍正登基元年有过钱氏的记载。
关于“钱氏”的记载,仅仅出现过两次,还两次都是关于雍正元年大册时的记载。而且,《永宪录》还成书于乾隆年间,是对之前史书的总结。
雍正元年时,弘历已经十多岁了,肯定清楚自己的生母是谁。
如果他的生母是“钱氏”,是一个与钮祜禄氏安全不同的人,那么他登基后肯定会想尽办法找寻自己的生母。
但是,关于乾隆找寻生母的记载,一丝一毫记载都没有,就连相关的民间传说也没有。
在这种情况下,“钱氏”的存在几乎成为一个“孤证”。
所以,很大概率,这个记载只是一种笔误。
乾隆的生母,应当还是钮祜禄氏熹妃。
当然了,不少影视剧把雍正的后宫呈现得惊心动魄,妃嫔们斗得你死我活、弘历又差点被害死,还有人不怕死地给雍正戴绿帽子。
我只想说,这应该和真实的雍正后宫一点关系都没有。
雍正在位13年,平均每天的工作时间达到了十七八个小时,每个月去后宫的次数屈指可数。那些爱情、争斗的戏码,雍正根本没功夫搭理。
另外,雍正最爱的是年羹尧的妹妹年妃,就算要玩点风花雪月的浪漫,也激不起后宫的血雨腥风。
你怎么看?欢迎留言。
三国志战略版富贵骑阵容怎么玩?三国志战略版是一款非常经典的策略游戏,该游戏以三国为...
黎明觉醒无名小屋宝箱在哪里?《黎明觉醒:生机》,腾讯旗下光子工作室群自主研发的开放...
甘油三酯高吃什么才能降脂,甘油三酯高与饮食有关,部分患者通过饮食干预甘油三酯很快就...
大家好,小编推荐的а√天堂资源地址在线官网是一款能够满足所有影迷日常追剧需求的...
妄想山海朱獳怎么进化?妄想山海是一款非常好玩自由冒险类型的游戏,在里面更多的玩法和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