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企业是个漫长的过程,不能着急,也不能冲动。有时我们会看到一些东西在发展,该进入时进入,不要失去机会。但我们也不能在成功遥遥无期时过早进入,把大量的财力和精力投入到里面。这就是经营之道。来源 | 俞朝
做企业是个漫长的过程,不能着急,也不能冲动。有时我们会看到一些东西在发展,该进入时进入,不要失去机会。但我们也不能在成功遥遥无期时过早进入,把大量的财力和精力投入到里面。这就是经营之道。
来源 | 俞朝翎 (ID:yuzhaoling_yutou)
左宗棠评价曾国藩“才略太欠”,是个“书憨(书呆子)”。
梁启超则说曾国藩“非有超群轶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
曾国藩也很有自知之明,他评价自己“生平短于才”"自问仅一愚人”。
然而,曾国藩恰恰因此而发展出了一套践行自己理念的“拙诚”功夫。
“拙”强调的是不存投机取巧之心,一步一步地去做;“诚”是实心实意地去做。“拙诚”二字,帮助我们揭示曾国藩身上所具有的领导特质与事业成功要素的关键。
01 理念:志之所向,金石为开
曾国藩所处的时代,正是封建王朝的末世。
整个统治集团中,官吏渎法贪冒,柔靡浮滑;士子不知廉耻,唯利是求。流波所及,军队之中,将帅贪婪平庸,士卒望敌而走。
按曾国藩的说法,这些人都已经丧尽天良了。
在曾国藩看来,大清王朝要想度过这场空前的危机,就不能仅仅着眼于眼前的军事问题,而是人心的问题。
对于投身干这场大博斗中的社会精英们来说,也就不应当仅仅具备军事素质,更需要具备卫道的精神。只有重建社会的价值体系,才能挽救当前的局面。
而重建社会的价值体系,全在于“一二人之心之所向而已”:
当务之急,则是用以“忠义血性”为核心的理念来激发天良、改变人心,号召那些“抱道君子”,以“舍身卫道”“杀身成仁”的精神,以“打脱牙,和血吞”的刚毅,以“志之所向,金石头开”的信念,投身于挽狂澜于既倒的事业中。
曾国藩所说的“舍身卫道”“忠义血性”,显然是有其鲜明的内涵的。
但是,它也提出了一个命题,就是对于领导者而言,理念以及由此产生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所具有的核心地位。
湘军之所以能够成头中国历史上“第一支有主义的军队”(蒋方震语),能够把太平天国运动镇压下去,正根源于这种理念所带来的刚健而持久的强大的精神动力。
可以说,曾国藩的信念和抱负,他强烈的救世意识,执着地将自己的理念付诸行动所形成的强大的感召力,以及由此所激励起的一大批有着同样理念的“抱道君子”共同投身于他所谓的事业,正是他能够成就功业的关键因素。
02 用人:尚朴实,耐劳苦
任何理念,最终都是需要认同理念的人去实现的。
如果在理念上曾国藩高扬的是“舍身卫道”“杀身成仁”,那么在人才的选拔上,他选择的则是能够切实认同这种理念并加以践行的“朴拙之人”。
为此,曾国藩自编练湘军始,就非常重视避免使绿营养成虚浮的习气,而是使其养成一种朴实纯正的作风。
湘军对军官的选拔,以“朴实廉介”为原则。
曾国藩说,考察人才的优劣,应当以看他是否具备朴实、廉正、耿介的品质为主。有这样的品质,又有其他的特长,才是最可贵的。
如果没有这样的品质,即使有其他的特长,也是靠不住的。
图 | 湘军
他认为,“军营宜多用朴实少心窍之人,则风气易于纯正”。
所以他特别强调要“于纯朴中选拔人才”。这里“纯朴之人”“朴拙之人”,就是指具有朴实、踏实,无官气、不虚夸,不以大言惊人、不以巧语媚上,负责实干、吃苦耐劳的作风的人才。
他之所以喜欢用朴实之人,一个原因就是这样的人实实在在,没有投机取巧之心,只要把任务布置给他,他就会往死里打。
而那些浮滑的将领一旦遇到危险他们神情的慌张,足以动摇军心;他们言辞的圆滑,足以混淆是非。所以,他说湘军从来不喜欢用太能说会道的将领:“凡官气重、心窍多者,在所必斥。"
对普通士兵的选择,曾国藩也是以朴实为本。
在湘军早期招兵的时候,曾国藩往往会亲自面试。他坐在一张桌子的后面,如果前来应募的人面色白白净净,眼珠滴溜溜地转,一看就是“城市油滑之人”,他马上就连连摇头,表示不行。
如果前来应募的人皮肤晒得黑黑的,手脚粗大,脚上恨不得还粘有泥巴,一看就是刚从田里来的乡野农夫,他马上就连连点头,表示可以。
用他的话说,他专选那些“朴实而有农民土气者”,而“油头滑面,有市井气者,有衙门气者,概不收用”。
选什么样的人,决定了一个组织会形成什么样的作风。
湘军选的都是朴实、拙诚之人,由此也就形成了湘军以朴实为特点的作风。
“尚朴实,耐劳苦”,可以说是湘军战斗力的来源。曾国藩的用人,表面看来迂阔笨拙,其实正是他的过人之处。
03 治事:大处着眼,小处下手
在具体的管理上,曾国藩强调的则是“大处着眼,小处下手”的平实功夫。
管理最忌讳的,就是全无实际而空谈误事。
曾国藩从一开始就对此有深刻的认识,他强调“军事是极质之事”,来不得半点虚浮的东西。他说自己厌恶听到那些高谈阔论,只喜欢平实之言、平实之行。
什么是实?实就是不说大话,不求虚名,不做虚浮无根的事情,不谈不着边际的道理。总结曾国藩的管理风格,可以说是以“勤、实”二字为核心的。
他说,“治军总须脚踏实地,克勒小物,乃可日起而有功”(带兵一定要脚踏实地,勤勤恳恳,一步步地从小事做起,才能日积月累,见到成效)。
“实”的核心,则是带兵要从小处,细处下手。
曾国藩说,近来有了几年的带兵经验,越发明白一个道理,就是天下之事,当从大处着眼,小处下手。陆象山只是说“先立乎其大者”,如果不加上朱熹铢积寸累的功夫,那么下手之处全没有把握。所以我治军,摒弃所有高深神奇的理论,专门就粗浅纤细处下功夫。
曾国藩对于下属的要求,往往就是办事要从浅和实的地方下手。
张运兰,字凯章,因为做事扎实,而被曾国藩一再提拔。
有一次,曾国藩安排张运兰与宋梦兰配合作战,他专门给宋梦兰写信说,凯章这个人办事,都是从浅处、实处下功夫,对士兵的情况体贴入微。阁下您与他合作,希望也要从浅处、实处下手。
湘军之中,从粗浅纤细的“小处”下手,典型的例子就是曾国藩亲手拟定的《湘军日夜常课之规》。这是他制定出来的“日日用得着的”、人人易知易行的规章制度。
其基本内容其实非常简单,就是点名、演操、站墙子三项。
这三项,也就是所谓的“湘军家法”。这些营规看起来十分粗浅、简单,甚至给人以笨拙的感觉,但却是实实在在、脚踏实地地抓住了治军的关键。
04 作战:扎硬寨,打死仗
从军事指挥的角度来说,曾国藩并不是有用兵天赋的人。
曾国藩自己也承认“行军本非余所长”,他还很清醒地把这一弱点归因于自己的性格:“兵贵奇而余太平,兵贵诈而余太直。”
确实,曾国藩用兵,很少有出奇制胜的战例,然而他却有自知之明,承认自己能力的局限,不敢骄,不敢怠,不高估自己的能力,不低估对手的智商,由此发展出了一套“扎硬寨、打死仗”的笨功夫,稳慎徐图,稳扎稳打,反而一步步地在与太平军的作战中占尽了上风。
图 | 曾国荃,湘军首领之一,两江总督曾国藩的四弟
曾国藩曾经给曾国荃写过这样一副对联:“打仗不慌不忙,先求稳妥,次求变化;办事无声无臭,既要精到,又要简捷。”
这副对联,充分反映出曾国藩作战指挥的基本风格,就是用兵必须充分准备,不求速成,不打无把握之仗,宁拙勿巧,宁慎勿疏,宁慢勿速,宁稳勿奇。
在行军过程中,湘军最重视的则是扎营。
曾国藩规定,湘军每到一处安营,“无论风雨寒暑,队伍一到,立刻修挖墙濠”,要求一个时辰完成。完成之前,绝对不许休息,也不许向太平军挑战。
首先是挖沟,沟深一丈五尺,越深越好,上宽下窄。挖完沟后开始垒墙,墙高八尺、厚一丈。
然后再在最外面的一道壕沟之外,树上五尺的花篱木,埋在土中二尺,作为障碍。墙一道即可,沟需要两道或三道,而花篱则要五层六层。
为什么要下如此的笨功夫来修工事?用曾国藩的话说,“虽仅一宿,亦须为坚不可拔之计。但使能守我营垒安如泰山,纵不能进攻,亦无损于大局。”
这就是湘军所谓的“扎硬寨,打死仗”。
湘军这种扎营的笨功夫,实际上最早是跟对手太平军学的。
但是后来太平军筑垒掘濠,一天比一天潦草,而湘军修垒浚濠,则一天比一天扎实。曾国藩发现这一现象以后非常高兴,认为从这一件事情上,就可以看出双方的力量消长:太平天国大势已去,而湘军的胜利指日可待了。
05 组织文化:还我真面,复我固有
曾国藩的领导力,并非完全没有权谋的因素。
身为一个官员,他也必须跟现实妥协,必须内方外圆,但其待人处事的根本原则,却是以坦诚为本,从而在湘军内部形成了以诚相待、相互信任的组织文化。
李鸿章曾经对曾国藩有这样一句评价:“推诚布公,不假权术,故人乐为之用。”曾国藩也说过:“驭将之道,最贵推诚,不贵权术。”
他认为,诚心诚意地对待别人,渐渐地就能使他人为我所用。
即使不能让他们全心全意地为我效力,也必然不会有先亲近而后疏远的弊端。
光用智谋和权术去笼络别人,即使是驾驭自己的同乡也是无法长久的。
图 | 李鸿章,中国晚清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将领
领导者玩弄权术会带来一个严重的问题:一旦领导对下属使用权术,下属便不知道你的真实想法是什么,也就不敢跟你说实话,于是上上下下就会开始猜忌。而一个组织一旦陷入猜忌之中,这个组织也就要出问题了。
曾国藩说:“祸机之发,莫烈于猜忌,此古今之通病。败国、亡家、丧身,皆猜忌之所致。”
在曾国藩看来,既然这样,还不如一开始就与下属坦诚相待,一片真心。至诚以待,本身也是领导者修养的需要。
曾国藩说:“豪杰之所以为豪杰,圣贤之所以为圣贤,便是此等处磊落过人。能透过此一关,寸心便异常安乐,省得多少纠葛,省得多少遮掩装饰丑态。”
胡林翼对曾国藩的这一点非常佩服,他说: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曾国藩的领导力,那就是他所说的“惟天下之至诚,能胜天下之至伪;惟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打造一种坦诚的组织文化。
如果说“至伪”“至巧”是一种小聪明,那么“至诚”“至拙”就是一种大智慧。
从“至伪”“至巧”到“至诚”“至拙”,需要组织文化的极大突破,需要一个脱胎换骨的过程。
许多组织是没有办法完成这一步的,这就是组织无法卓越的根本原因。而这种突破,一定是从领导者放下心机、放下面具、推心置腹地待人开始的。
在曾国藩的身体力行和激励之下,湘军确实形成了一种坦诚相待、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团队文化。
这就是所谓的“湘军精神”,也是湘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来源。
两位美国学者詹姆斯·库泽斯和巴里·波斯纳,曾经在世界范围内做过多次名为“受人尊敬的领导者的品质”的调查,每次都有80%以上的人选择了“真诚”,在所有的调查中“真诚”也都占据第一名的位置。
在管理中,坦诚是一种大德,权谋则只能是小技,曾国落能够最终成就“中兴名臣之首”的地位,他打造出的坦诚和信任的湘军文化,是关键的因素之一。
06 心性:成败听之于天,毁誉听之于人
曾国藩领导力的基本原则,其实就是传统的儒者理念。
儒者的追求,用宋代理学家张载的话说,就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一理念早就在那里了,然而一般的儒生却只是想、只是说,而不敢做、不去做、不能做。
曾国藩与一般儒生不一样的是,他坚信“天下事在局外呐喊议论,总是无益,必须躬自入局,挺膺负责,乃有成事之可冀”,因而他以“忠诚为天下倡”的信念,以“拙”“诚”的“力行”的功夫,以“知一句便行一句”的精神,把儒家的理念转化为强有力的行动。
图 | 曾国藩议事
然而任何一种理念的践行,都不可能是靠单纯的决心即可成功的,在理念的践行过程中一定会遇到很多的挫折与障碍,这就需要践行者必须有一种百折不挠、愈挫愈奋的意志。
而曾国藩正是以“成败听之于天,毁誉听之于人”的倔强,以“干磨百折而不改其常度,终有顺理成章之一日”的信念,将自己的追求最终变成了现实。
曾国藩的一生,可以说是充满了挫折与逆境,但他的过人之处,就在于他以“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的意志力坚持到了最后。
人性本就是有弱点的,包括软弱、自私、懒惰、动摇等。
正是这些东西阻碍了人们积极进取,阻碍了人们获得最终的成就。
曾国藩认为,要战胜人性的弱点,关键是要把毁誉得失放在一边:“于毁誉祸福置之度外,此是根本第一层功夫。此处有定力,到处皆坦途矣。”
他相信只要坚持自己的信仰与追求并执着地走下去,最终一定会成功的:“天下事果能坚忍不懈,总可有志竟成”、“天下事只在人力作为,到山穷水尽之时自有路走”、“凡事皆有极困极难之时,打得通的,便是好汉。”
07 结束语:而困而知,而勉而行
稻盛和夫在解释是什么造就了平凡人的非凡时也说:
“是那一股能默默专注在同一件事而不感到厌烦的力量,也就是拼命去过每一个今天的力量,以及一天天去累积的持续力。换句话说,把平凡化为非凡的是‘持续’。”
他还说:“要在人生这个大舞台上演一出精彩的戏,得到丰硕的成果,所需的能力不是单靠脑细胞的多寡来定高下。
要看的是,能不能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凭着一股傻劲认真去做,而遭遇困难时也能不闪不躲与其正面交锋?这可以说是成功的不二法门,也是我们必须时时刻刻牢记在心的原理、原则。”
梁启超在评价曾国藩时说:
曾国藩并没有超群绝伦的才华。在当时的著名人物中,他被认为是最迟钝愚拙的一位。
他的一生,也一直在逆境之中,然而他立德、立功、立言,达到了古人所说的三不朽的境界,他的成就震古烁今,没有一个人能跟他相比,这是什么原因呢?
他一生得力的地方,在于立志自拔于流俗,而困而知,而勉而行,历尽百千险阻而不屈服;他不求近效,铢积寸累,受之以虚,将之以勤,植之以刚,贞之以恒,帅之以诚,勇猛精进,坚苦卓绝,如此而已!如此而已!
的确,曾国藩的成功,靠的正是所有那些能够成就伟大事业的领导者的基本品格。
-END-
观大势 寻根源 掌未来 为发展道路塑造“转折点”。
深圳智学企业咨询有限公司专注于国内标杆企业考察培训金牌服务公司。助力企业开拓视野,找到方案,从而真正实现学以致用。
热门产品:华为、腾讯、大疆、比亚迪、美的、阿里巴巴、中国中车、一汽大众、三一重工、字节跳动等诸多名企游学项目,欢迎咨询。
业务涵盖:标杆研学、公开课、企业内训、总裁班等(可定制方案+定制成团)
关注【智学标杆考察研习社】,获取更多标杆企业领先之道。
大家好,小编推荐的jealousvue成熟mon欢迎访问:是一款全网影视看片没有任何限制的视频播...
《最终幻想16》中总共有32只恶名精英(莫古力讨伐板任务),完成所有恶名精英的讨伐任务...
《三国志战棋版》作为一款战争策略类游戏将会把玩家们让玩家们带领各种猛将开启精彩的冒...
召唤与合成2冒险模式通关阵容配置怎么玩?召唤与合成2是一款非常好玩的角色扮演类型的游戏...
《克瑞因的纷争》是一款单机闯关类游戏,目前已经正式上线,而且很多玩家已经通关了初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