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年间,一个县有多少正式编制?这其实和县城的位置关系很大

发布时间:2023-08-19 14:45:18 发布人:hao168

编制,意为政府部门中一个稳定的工作。无数人希望考取编制,目的也就是为了在政府部门中上班,有保障。因此,这也被世人称为铁饭碗。那么清朝年间,一个县当中会有多少个正式编制呢?彼时县城中的不同官职,又和现如

编制,意为政府部门中一个稳定的工作。无数人希望考取编制,目的也就是为了在政府部门中上班,有保障。因此,这也被世人称为铁饭碗。

那么清朝年间,一个县当中会有多少个正式编制呢?彼时县城中的不同官职,又和现如今的哪些岗位相同?

清朝县级官员

由于实际情况不同,清代每个县中的正式编制安排以及正式编制数量,自然都不一样。

天子脚下的县城和位于偏远山村中的县城,也注定是两种不同的光景。因此,在了解相关问题以前,我们可以先弄清清代具体县的划分。

由远及近,首先从距离政治中心最远的山村开始说起。清朝这些县城数量巨大,可正式编制数量却十分稀少。无他,根本就用不到那么多的“公务员”。

百姓们都去当官了,谁还会回家种田呢?这对政府财政支出而言,也是很大的负担。

正因如此,当初冯云山在紫荆山布道的时候,相应县城才没能及时察觉。人手不够时,更没谁愿意前往深山之中“体察民情”,这也为冯云山后来参与发起的太平天国运动奠定了基础。

其次则是位于一些重要交通枢纽位置的县城,这类县城的编制数量超过偏远县城,基本和天子脚下的县城已经差不了多少。

相较于另外两种县城而言,它们最特别的地方还是多出了八旗总长的存在。清军分绿营与八旗,能有八旗驻扎,足以说明县城的重要性。

就彼时清军每个县城中的八旗士兵总数来说,往往都不超过一百人。谁也不知道这一百个八旗士兵在真正的叛乱中,又能起到什么作用。

最后便是天子脚下的县城,人员数量往往不会有太大变化。不过无论清朝还是现代,其实最简单的道理就是越靠近政治权利中心,实际官职权力越大。

假设两人同是正七品知县官职,那么山区中的正七品官员在看到天子脚下的正七品官员,也得恭恭敬敬的叫一声大人。

县城配置

上述三种县城中,最具代表性的还是位于交通干线上的县城,而这类县城内的主要编制又可以分为三类。

其一是县丞、教谕、训导、主簿、巡检等等,这些官员受朝廷认可,每月按时发放薪资。

而县令中的各个官员发生职位变化时,也会从这些人中选拔出来。假设县令升任知府,教谕、训导、主簿等人,都可以展开竞争。

当然,知府也可以直接安排下去,有了知府亲自推荐,那可比才华好使多了。

这一部分人在县城中办事,往往动嘴不动手,只需要将事情吩咐下去,自然会有人替他们忙完。

而这便是第二类编制,分别有官差、衙役、闸官、河泊所官、僧会司、道会司。

官差、衙役人们经常看到,几乎每部和官府有关的古装影视作品中,都会出现他们的声音。可后面几种,却没有多少人知晓。

实际上,后续几种官员介于“虚职”和“实位”之间,某个县城周边都没有水患的情况下,总不能强行给人安排河泊所官。

某个县城周边老百姓都比较信奉道教,也不能安排个僧会司过去。即要考虑实际,也要考虑人情,这边是所有第二类官办事的基本方针。

相较于一类编制而言,他们的话语权会少很多,并且还算不上什么铁饭碗。倘若惹得县老爷不高兴了,那就都得卸任回家。

可除去这两种官员外,还有哪种官员呢?在这两大类官员的相互合作下,难道还治理不好县城?

其实县城中的第三类编制,仅仅只有名头,并没有任何实权。之所以会设立这类官职,完全就是政府留出来让一些地主豪绅“捐”的官职。

花钱购买了这些官位后,和清朝县衙、县令等等搞好关系,以后做什么事情也方便的多。

虽说是愚昧且落后的封建时代,但人情这东西,并没有受到任何影响。

不过就清朝前中后期,绝大多数县的平均发展情况来看,最后到了越来越荒唐的地步。

一方面是清朝中央的统治,本身就十分愚蠢。在只在乎天子统治,忽略民众感受的情况下,中央对地方的掌控力越来越小;地方对老百姓的约束力也越来越微弱。

另一方面则是大肆买官卖官,使清朝县级行政系统直接陷入瘫痪与溃烂,这样的王朝,又怎么会不走向灭亡呢?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