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说乾隆十三年,是清朝历史上最为严苛的一年,到底发生了什么

发布时间:2023-08-19 15:25:25 发布人:hao168

在乾隆执政的60年间,乾隆十三年绝对是乾隆执政方针大改的转折点,这一年的乾隆一改往日圣贤君主的作风,开始严格整顿吏治。一时间,天下百官万民都噤若寒蝉,人人自危。有人猜测这场政治风暴的起因是富察皇后去世

在乾隆执政的60年间,乾隆十三年绝对是乾隆执政方针大改的转折点,这一年的乾隆一改往日圣贤君主的作风,开始严格整顿吏治。

一时间,天下百官万民都噤若寒蝉,人人自危。有人猜测这场政治风暴的起因是富察皇后去世,导致乾隆心性大变,那么历史的真相确实如此吗?

一、“十三年”:历史的魔咒

公元1735年,即雍正十三年,乾隆皇帝的父亲去世,24岁的乾隆皇帝开始执掌大清江山。自即位之初,乾隆似乎就有所预感,说出了“"朕御极之初,尝意至十三年,国家必有拂意之事”这样的预言。

为此,乾隆在即位之初施行的方针大都是以宽和为主,这也得益于他的父亲兢兢业业,将康熙一朝凋敝的经济重新调整了过来。如果按照这样的发展情况,乾隆一朝无疑也会流传下来不少君臣相亲的事迹,然而乾隆十三年,这个三十多岁的皇帝却一改往常,变得雷厉风行,眼里容不得半颗沙子。

这一切转变的开始还要从乾隆皇帝的结发夫妻富察皇后去世开始说起。富察皇后即孝贤纯皇后,富察氏的祖上曾率众归附清太祖努尔哈赤,被清太祖加以重用。

到了太宗、顺治以及康熙等朝,富察一族已经逐渐在朝廷中立稳了脚跟。富察皇后的祖父米思翰在康熙一朝官至议政大臣,执掌户部整整七年,对康熙在位时期的多项政策都起到过积极的促进作用。

公元1727年,富察氏嫁给了当时还是亲王的弘历,婚后两人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伉俪情深。“宪书登寿八旬七,青邸成婚七十年”,以至于乾隆皇帝80岁的高龄,仍然对这个陪伴自己不到半生的皇后心心念念。

尽管富察氏与乾隆的关系非常好,然而富察氏的生下来的子女却大多都夭折了。他和乾隆生下的长女三个月时,就不幸夭折。此后诞下的孩子也大都没有逃脱死神的命运。

乾隆即位以后,本打算从此以后,将嫡长子作为后续传承江山的固定人选。然而他和富察氏生下的嫡长子永琏,却在被册立皇太子后没多久因病夭折。

公元1747年,即乾隆十二年冬,富察皇后和乾隆的第二个儿子,一岁的永琮也不幸离世。这样的打击让富察皇后开始惴惴不安,尽管乾隆对富察皇后悉心照料,但富察皇后依旧没能抗住接连丧子之痛。仅仅过去了三个月后,富察皇后最终还是撒手人寰。

富察皇后的去世让乾隆悲痛之至,然而此时,还有另外一件事也让他头痛不已,正是在这两件事的催发之下,乾隆才性情大变,雷厉风行。

二、大小金川之战

大小金川之战是清朝统治者在收复西南领土过程中,一直都遇到的一个难题。在乾隆以前,中央政府对于这些地方土司,一向是恩威并施,因此他们也并不敢轻易挑衅中央。

然而随着这些地方势力的逐步增强,一些土司开始疯狂试探中央底线,不断蚕食其他部族。公元1742年,大金川土司色勒奔去世,其弟莎罗奔承袭哥哥的土司之位,然而这位大金川土司却不满足于现状,小动作不断,接连武力兼并了小金川以及附近的其他部族。

清政府当时刚刚对西南用过兵,不愿再被战事牵连其中,于是一直告诫大金川土司莎罗奔,责令他归还其他部落的领土。然而莎罗奔却根本不把朝廷的命令放在眼里,仍然大肆抢地盘。

为了维护清朝在该地区的主导地位,四川巡抚开始派兵镇压,却因地形、交通屡屡受挫。川陕总督庆复随后联合当地部落,一起阻击大金川部落,却也收效甚微。此时,大金川眼见清军处处失利,居然开始主动袭击清军,这让乾隆大为恼火。

为了镇压大金川的狂妄行径,乾隆将云贵总督张广泗调任川陕总督,希望张广泗能够利用自己在云贵积攒的经验,迅速平定大小金川。张广泗入川后,形势一度对清军非常有利,在正面战场上,大小金川的叛军节节败退。

直到清军遇到了大金川的碉卡,这些结构紧密、位置隐蔽的碉堡牢牢地把清军阻隔在了外边,任由清军掘地道、炮轰等手段,愣是难以将他们一一拔掉。清军只能采取围而不打的策略,结果又被碉卡里的大金川士兵趁机夜袭,清军再次溃败。

乾隆只得再次换将,让军机大臣讷亲开赴大小金川,讷亲制定了策略,准备兵分三路进攻大金川老巢刮耳崖,结果三路大军全面溃败,大军主帅也伤亡殆尽。

从此以后,讷亲在大金川之战中,开始畏缩不前,只能躲在军帐里,遥控指挥战争。一时间,家事国事的千斤重担压得这个没怎么经历过磨难的皇帝喘不过气来,他深知,此时必须要做出些改变了。

三、雷霆风暴

乾隆十三年三月,富察皇后去世,为了纪念这位同甘共苦的结发妻子,乾隆下令为皇后举办规模盛大的葬礼,对于百官而言,这样的事也并不算什么新鲜事,按规矩来即可。嚎上几嗓子,耷拉一个哭丧脸,做做样子不就行了嘛,然而他们却低估了富察皇后对于乾隆的意义。

首先第一批遭殃的是乾隆的长子永璜和三子永璋,这两个皇子因为没能在皇后治丧期间表现出足够的悲伤,被乾隆认定为大不孝,气的乾隆直接对他们破口大骂“枉为人子”。不过说到底,永璜和永璋并非是富察皇后亲生,让他们表现出如丧考妣的痛苦也着实为难他们。

对于皇子而言,最多迎来一顿臭骂,下面的百官大臣,可就没这么幸运了。

治丧过程中,有一名官员将册文中的“皇妣”错翻译成了“先太后”,这件事被乾隆知道后,立即将相关的刑部尚书阿克墩以大不敬之罪打入了监狱,并交刑部议罪。

刑部的老大都进去了,刑部的一众官员也战战兢兢,说是议罪,可这大不敬之罪可大可小,具体该判个什么刑罚合适,他们也不清楚。就这样拖了几日后,乾隆皇帝更为恼怒,认为刑部官员迁延袒护,一气之下,直接下令处死了阿克敦,刑部的一众官员流放的流放,免职的免职。

同样遭殃的还有工部,工部戴罪的原因也非常奇葩,原因是给皇后制作的册宝封面不够精美,玷污皇后圣明贤惠。乾隆一道诏令下去,工部众人也都成了戴罪之身。

眼看工部、刑部一个个都遭了殃,那负责此次治丧的礼部肯定不会幸免。果然,没过多久,礼部就因为供桌打扫的不够干净,礼部尚书被撤职,尚书以下官员戴罪留用。

至此,乾隆的怒火也只不过是波及到了京师。没过多久,这场风暴的重心就传导到了全国的官场。

而这场风暴的导火索竟然是由于剃头。清朝的发型由于前面需要剃光,因此常常半个月就要剃发维持。然而期间一旦遇到皇室成员去世,治办国丧时,全国都不允许剃发。

这项传统在传承的过程中,给大家带来了诸多的不便,慢慢地,朝廷对此也不再严格要求。当年,雍正治丧时,文武百官也并没有因此就不剃发。

此次富察皇后去世,人们更是没把这项条令当回事,该剪头发剪头发。然而这一普通的行为却招来了乾隆的不满,乾隆厉声斥责,这是祖宗的规矩礼数,然而如今的官员却甘冒大不韪,是无视祖宗礼法,必须严惩。

受到此次剃发的影响,江南河道总督周学建、湖广总督等两位朝廷的一品大员被直接处死,湖南湖北等地的巡抚也被革职戴罪。乾隆皇帝如此丧心病狂式的发作,让整个清朝的官场都开始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难道说,乾隆十三年的种种反常现象,真的是乾隆因悲伤过度,导致心性大变吗?其实,并不是,乾隆的这种转变主要是因为吏治信仰的崩塌。

四、吏治信仰的崩塌

我们总说康乾盛世,其实在康熙与乾隆之前,雍正对于清朝走向巅峰时期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康熙一朝平三藩、收台湾、镇雅克萨、平准噶尔,看似武功赫赫,然而也靡费甚巨。

雍正即位后,清朝看似实力强大,实则国库空虚,举步维艰。在这样的情况下,雍正只能励精图治,牢牢把控国家财政,严格吏治。在雍正的努力下,清朝的经济渐渐缓和了过来。

然而由于施政手段雷厉风行、对待百官刚正果决,雍正并没有收获到什么好的评价,反而落了一个得位不正、吏治严苛的臭名声。乾隆继位后,并不想继续雍正一朝的高压吏治,而是希望宽和执政。

就拿私盐一事来看 ,雍正朝期间,贩私盐者死,这是不动的铁律。到了乾隆时期,则将此条令更改为了“贫穷的老少男妇,背盐四十斤以下者,概不许追究”。

然而这件事导致的结果却是贩卖私盐盛行不衰,国家财政大幅减少。为此,乾隆宽和为政的信念逐渐发生了动摇。

到了后来,乾隆发现不仅仅是民智未开的百姓,甚至是立在朝廷中的文武百官,一个个也开始中饱私囊,贪污腐败。

公元1741年,山西巡抚喀尔吉善率先揭开了清朝官员的遮羞布,他在举报信中弹劾山西布政使萨哈谅以及山西学政,私收贿赂、克扣税收,利用职权,强抢民女,疯狂敛财等几项大罪。

乾隆看到后,大失所望,回想自己执政以来,为了一改雍正朝的高压吏治,他给百官增加俸禄,增设养廉银子,减轻百姓赋税徭役,本想君臣一体,共创盛世。

然而自己的一片赤诚,终究是被负了个干干净净。“朕以至诚待天下,而这些人敢于狼藉至此,岂竟视朕为无能而可欺之主乎”。至此,乾隆之前所信奉的吏治宽和已经全面崩毁,他也不得不停下脚步,开始思考宽和吏治真的是正确的吗?

总结:

乾隆虽然称不上是汉武唐宗那样的贤明君主,但是也确实是一个懂得反思的好皇帝。当他自己的宽和执政理念在现实生活中,被碰的一鼻子灰后,他终于下定决心,要一改往常宽和执政的理念。

可以说,乾隆十三年的雷霆风暴,是乾隆对以往执政经验的推翻重来,如果不是这次转变,清朝的倾颓可能早早地就会到来。

参考文献:

《乾隆朝大小金川之役研究》

《清史稿》

《清高宗十全武功研究》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