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三水(旬邑)县志记载延续几百年的县名原来是错误的,及古迹

发布时间:2023-08-21 14:08:26 发布人:hao168

乾隆陕西三水县县城图乾隆陕西三水县疆域图沿革三水县为后魏时设置,汉朝时名为旬邑县归属于右扶风;魏晋之后未有旬邑县的记载,后魏时设置三水县,归属于新平郡;西魏时设置恒州后来废弃;隋朝时归属北地郡,开皇三

乾隆陕西三水县县城图

乾隆陕西三水县疆域图

沿革

三水县为后魏时设置,汉朝时名为旬邑县归属于右扶风;

魏晋之后未有旬邑县的记载,后魏时设置三水县,归属于新平郡;

西魏时设置恒州后来废弃;

隋朝时归属北地郡,开皇三年郡废弃,归属豳州;

唐朝天宝元年改州为郡,归属新平郡;

宋朝时归属于邠州;

金朝同元至元朝七年,撤销并入淳化县;

明朝成化十三年九月恢复并拆分淳化县一部分设置三水县,归属于邠州;

本朝未有改变,归属于直隶邠州。

今考察以前所有史传所记载,在《左传》及《汉书》中有记载三水县,其县志在今甘肃省泾州,并非现在的此地;魏收李吉普乐史都误以为此地为三水县,所以后魏设置为三水县,因此今日加以证实。

班固《地理志》记载:右扶风郡有旬邑县;及安定郡有三水县归属于国都尉,为王莽时的广延亭;《元和郡县志》记载,三水县为汉朝旧县,因为县界有罗川谷有三口泉水并流,因此为名。

按照汉朝三水县治在甘肃省泾州,即为唐宋朝时的良原县;《元和郡县志》记载,良原县为汉朝三水县地域,归属于安定郡即为今安定县界内的三水故城;而今天的三水县实际为汉朝时的栒邑县,自从后魏时错误记载为三水县之后,就错误沿用至今;

又按照《旧县志》记载,汉景帝二年循郇侯的封地设置栒邑县;还有记载永光元年后更改设置三水县,并不知道此名称的出处。

东汉

司马彪《郡国志》记载,右扶风城有栒邑县;安定郡城有三水县;

魏收《地形志》记载,三水县在汉朝时归属为安定郡;

按以上可知魏时将三水县迁移至此,实际为汉时栒邑县;

西汉

《元和郡县志》记载魏朝时更改为三水县为西川县,归属于安定郡;

《太平环宇记》同上记载一样;

按照以上可知汉朝时三水县更改名称为西川县,并不是汉朝时的栒邑县;自李吉普《乐史》错误将三水县记载为栒邑县所在地后,直至今天;《晋书地理志》记载,新平郡有汾邑县,怀疑即为栒邑县更改后的名称。

晋朝

《晋书地理志》记载,新平郡有汾邑县;

魏收《地理志》记载,三水县在晋朝时撤销;

按照《太平寰宇记》记载,邠邑原上面有栒邑故城,即为晋朝时的汾邑县;

西魏

魏收《地形志》记载,新平郡管辖有三水县,汉朝时属于安定郡,晋朝时撤销;

《元和郡县志》记载,后魏时全县管辖有二十八个里,并设置三水县,县名称取自汉朝时的旧名称,归属于新平郡;

在大统十四年迁移县治于今邠州东三里的新平故郡的白马堡;

隋朝

《隋书地理志》记载,北地郡统领有三水县;

《元和郡县志》记载,隋朝开皇三年时迁移县治于豳州西北十五里,大业元年自故城迁移至此至今;又有记载北地郡在义宁元年时管辖三水县,二年时三水县归属于新平郡;

唐朝

刘昫《唐书地理志》记载,邠州管辖有三水县,即为隋朝旧县;

《元和郡县志》记载,邠州管辖有三水县;

《太平寰宇记》记载,唐朝武德元年,以新平郡为豳州,管辖有三水县;元和二年迁移县治于陇堡下的旧城;大历中年吐蕃焚毁县城,后迁移至城堡以上,由于造成人们办公不便,由豳帅郭剑请求恢复至陇堡下;

宋朝

《太平寰宇记》记载,邠州原来管辖有三水县;

《宋史地理志》记载,邠州有三水县;

金朝

《金史地理志》记载,邠州有三水县;

元朝

《元史地理志》记载,淳化县于金朝至元朝七年时撤销并入三水县;

明朝

文献通考邠州三水县为淳化县地域,元朝成化十四年拆分设置三水县;

《明史地理志》记载,邠州三水县云州东北,成化十三年九月拆分淳化县设置三水县。

乡里

《太平寰宇记》记载,三水县旧时有十三个乡;

明朝《邠州志》记载,三水县有:三水里,蒲邨(cun)里,北宫里,南宫里,职田里,大义里,焦邨(cun)里,金泉里,爰得里,丰泉里,义丰里,高平里,共十二个里;

乡镇

明朝邠州志记载,三水县有:土桥镇,张洪镇,职田镇,太羽镇,底庙镇;

县旧志记载,职田镇在县城东北三十里,唐朝时为县至睿宗时恢复迁移至今县城三里处;相传为尉迟敬德务农的地方,现有庙的遗址存在;

张洪镇在县城西边三十里,城池周长为二里三分;土桥镇在县城西南四十里,在古公原的要冲;底庙镇在县城北五十里,城池周长二里二分;太羽镇在县城北二十里,城池周长为二里三分,因旧时无镇,所以没有集市。

古迹

扶苏庙 在石门山中,相传秦太子扶苏接授国典及三物的地方,死后成为神仙,人们为其立庙;

唐洪仁寺 在青胄原,唐朝时皇帝下诏建立;

宋净土天王寺 在县城南边三十里,为宋朝淳化三年时皇帝下诏所建,有御制碣记;

金大像寺 在县城东北一里,建于金大定元年;

金福延寺 在县城东北五十五里,为金大定三年皇帝派遣侍郎阿典所建,并且寺院内有古松;

金龙严寺 在县城东南四十里,为金大定五年耶律监造;

元福延寺 在县城东五十里,在前泥阳村,为元七年派遣中书省右丞周德所建;

大塔 在县城东北角,高十五丈,建有宝塔寺;旧县志记载,唐朝时吐蕃进犯宝塔遭受火灾,经过常年累积塔体受损,塔体向东倾斜;万历年间县人文运开出资维修;顺治甲午六月十日地震,造成塔体回正,恢复如初;

小塔 在宝峰寺前;

唐宝峰寺 在县城西边温凉河上,为唐太和三年所建;

宋棲云观 在县城东北,职田镇宋朝时所建;

宋三清观 在县城西三十里郭村,宋朝时所建;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