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帝国的诞生:欧洲均势的消解与重现

发布时间:2023-08-21 19:40:01 发布人:hao168

德国统一与欧洲均势砝码的消失“均势”是欧洲近代以来重要的国际政治主题之一,近代民族国家国际关系体系诞生以来,欧洲大陆上一项默认的政治原则就是不允许任何一个大国获得在欧洲大陆上的霸权,尤其是英国对欧洲大

德国统一与欧洲均势砝码的消失

“均势”是欧洲近代以来重要的国际政治主题之一,近代民族国家国际关系体系诞生以来,欧洲大陆上一项默认的政治原则就是不允许任何一个大国获得在欧洲大陆上的霸权,尤其是英国对欧洲大陆的均势更是情有独钟,一旦欧洲大陆上出现一个能足够破坏欧洲均势的大国,那么英国必然会联合其余国家反对该国,历史上英国组织的多次反法同盟就是典型。德意志帝国的建立实现了德国的统一,从而在根本上动摇了欧洲数百年的均势政治态势。

1648 年欧洲三十年战争的结束和《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立了以主权国家为核心的近代欧洲国际体系——威斯特伐利亚体系,该和约对欧洲政治格局造成得最为深远的影响莫过于使得德意志的三百多个政治实体拥有了事实上的主权,这意味着德意志的分裂。德国处于一种无政府的“封建混乱”状态,德国建立统一民族国家的时间也因此推迟了 200 多年。德国成为了欧洲历史上最晚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的大国,这样给欧洲大陆的均势带来了长达数百年的契机。三十年战争后欧洲出现了一种多极均势的政治态势。但是这种均势绝不是稳定的政治状态。

三十年战争后还是强国的瑞典、西班牙等国到了十八世纪结束之际已经不再是欧洲国际政治格局中的主角,此时英国、法国、普鲁士、俄国、奥地利成为了欧洲的五大强国。而德意志的两大邦国普鲁士和奥地利成为维持欧洲均势的关键因素。三十年战争后法国成为欧洲大陆的首要强国,其传统的对手神圣罗马帝国衰弱,在路易十四的领导下法国实施积极的扩张政策,大有独霸欧洲的态势。

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就是起源于法国对欧洲霸权的争夺。德意志各邦联合英国、荷兰等国组成反法同盟,最终有力地打击了法国称霸欧洲的图谋,维持了欧洲的均势。对此基辛格指出:“均势很少来自刻意的安排,反而常是为了阻止某一国扩张的野心而形成的结果,欧洲的均势便是因围堵法国而产生”。

1756-1763年的七年战争中,英国联合德意志各邦中最为强大的普鲁士打败了法国,取得历性的胜利,从此获得海上霸权,而普鲁士也成功崛起为欧陆强国。在十九世纪初的反法同盟战争中,英国多次联合包括普鲁士在内的德意志邦国与拿破仑所领导的法国作战,最终取得了胜利。由此可见,德意志邦国、尤其是普鲁士和奥地利在维持欧洲大陆均势和大国权力斗争的平衡方面发挥着关键的作用。而奥地利和普鲁士这两大邦国之间为争夺德意志领导权和中欧霸权的斗争客观上使得德意志无法统一,也进一步促进了欧洲均势的出现。拿破仑战争后欧洲事务的主导权被英俄所掌握,在 1815 年的维也纳会议上,英俄主导的会议把德意志数百个邦国合并为 30 多个主权实体,并成立了意志邦联。这样名义上德意志出现了一个“统一”的权力机构,但实际上依然是分裂的。

1815 年的《维也纳会议最后议定书》第五十四条规定:这个邦联的目的是维持德意志外部和内部的安全,以及邦联各成员国的独立和不可侵犯。这意味着欧洲大国们不是要建立一个统一的德意志民族国家,而是顺应现实的需要让德意志各邦团结起来以达到维持自身安全,避免欧洲大陆其他大国再对德意志邦国进行侵略。也就是说主导大国根据时代的发展让德意志邦联发挥维持欧洲均势的作用。实际上英国、俄国以及法国是绝不允许在中欧出现一个统一的德意志民族国家的,它们知道如果出现这样的国家将会使得欧洲数百年的均势政治彻底的消失,从而根本上动摇欧洲政治格局。

德意志邦联的成立对德意志民族本身来说绝对是一个“灾难”,因为它的出现意味着德国的统一又被推迟了。但是从欧洲均势政治视角来看,它是一个完美的设计。它旨在抵御外辱,虽强大到不怕法国的攻击,却又太分散尚不足以威胁到邻邦。同时更为有意思的是德意志的两大邦国——普鲁士与奥地利都处于邦联之中,二者为争夺领导权继续斗争的客观现实同样会从内部阻止德意志统一民族国家的出现。因此德意志邦联的设计真可谓是欧洲大国们将德意志当作欧陆均势砝码最为生动的体现。

摩根索认为,在多国体系内,联盟必然具有平衡权力的功能。在欧洲国际关系史上德意志邦国之所以是欧洲均势的砝码就在于它们不断地成为欧洲大国们联盟的对象。德国统一后,德意志国家成为大国结盟对象的现实也就消失了。再用当时的一句妙语来说:欧洲失去了一个主妇,却得到了一个主人。

因此可以说欧洲均势态势的根本性变动是德国必须认识到的一个政治现实,即德国的出现已经彻底改变了维也纳体系确立的欧洲秩序,也彻底改变了近代以来数百年的欧洲均势态势。事实上俾斯麦对此十分的清醒,否则他就不会再三强调统一后的德国是满足现状的国家了。那么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德国外交战略首要的任务也就是要维持住德国统一后的现状,重新塑造一个新的欧洲均势,而这个均势必然由德国主导,而不是像以前那样德意志只是参与者,这是由德国的实力和地缘政治现实所决定的。

德国外交与欧洲均势的重生

德国的统一给欧洲政治格局带来的一大现实问题就在于欧洲大陆均势砝码的消失。维也纳和会以来(欧洲)自我运行和自我调整的均势——先是通过和平手段后又借助小规模战争,不再稳定如初。因此,对于德国维持普法战争后的欧洲政治格局就是维护德国所获得的地位和权力,也是保障德国安全的关键所在。

在古典现实主义理论中,权力均衡一旦出现或者发挥作用就会履行两种功能:一是实现国家间权力关系的稳定;二是确保一国的自由,使其免受另一国家的支配。也就说,在现实主义者看来,均势的作用在于维持现状。正是因为均势外交战略有这样的功能和作用,它也就很自然地被众多现实主义外交大师运用于外交实践中,俾斯麦就是他们之中的典型代表,在分析德国外交战略的指导原则时我们就提出了这一点。在提及俾斯麦的外交战略或政策时,学者们指出他塑造了新的欧洲均势格局。

如美国学者保罗肯尼迪就说到:“1871 年以后俾斯麦支配欧洲外交时期没有重大冲突的事实可能说明,随着 19 世纪 50年代和 60 年代的分裂,新的平衡已经建立。”确实,从 1871-1890 年的历史发展来看,欧洲的政治局势是稳定的,这也符合均势的作用。那么俾斯麦的外交战略是如何塑造了一个新的欧洲均势格局呢?

摩根索指出,在多国体系内,联盟必然具有平衡权力的功能。俾斯麦的大陆联盟体系就是因此平衡了欧洲的权力关系。经过德国的结盟战略和围绕这一核心战略的其他外交活动后,欧洲各大国乃至一些中小国家被拉入了一个复杂而微妙的国际关系网中。法国在没有强有力的盟友之明确而坚定的支持下是不能也不敢向德国复仇的。反之,德国尽管有可靠的盟友支持,但也无法对法国发动所谓的预防性战争,因为英国是绝不会接受法国被德国主动攻击而遭受巨大损失的。实际上在德国与俄国的同盟条约中,尤其是《再保险条约》,我们可以看出,俄国在德法战争中的中立是在法国主动进攻德国的前提下才得以保障的。

同时,奥匈和俄国身处于德国同盟体系中,尽管存在重要的利益冲突,但没有德国的支持,他们任何一方也不敢轻举妄动,尤其是当英国加入到两次《地中海协定》后,俄国更是不会采取对奥匈产生直接战争威胁的行动,而英国也不断地利用德奥同盟对付俄国,甚至在某些与法国有斗争的问题上还积极寻找德国的合作与支持。意大利在德国以及英国的支持下也能免受法国的直接武力威胁。从这些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大陆同盟体系之中德国发挥着关键的作用,是新的欧洲均势的“纽带”。

关于德国在欧洲新均势体系中的位置,可以这样描述:

通过俾斯麦的外交联盟体系,德国成功地引导欧洲大国间关系发展到这么一种态势,即几乎任何一个欧洲大国与德国的关系都要比它与其他大国之间的关系接近。比如,德国与奥匈的关系比奥匈与英法俄意的关系亲密度高;德国与俄国的关系也要比俄国与英法奥意的关系亲密度高,甚至在俾斯麦时代的某些年份,德国与英法之间的关系都要好于英法两国之间的关系。

就这样通过复杂的外交实践,德国在欧洲的大国关系中扮演了这么一种角色:德国就像一片荷叶上流动着的水珠一般,尽管不能保证每次都在最中心的位置,但它也能在外来力量干预时随时到达一个重心点去平衡整片荷叶,而且它似乎离荷叶的任何部位都要近,即使不能做到这点,它也始终处于荷叶的重心。因而这一时期的德国并不是获得了欧洲的霸权,也不是成为了欧洲的领导或者主导者,而是获得了一种巨大的、平衡各方力量的影响力。

从现有的资料以及俾斯麦的回忆录来看,他本人在位期间也没有试图为德国谋取欧洲霸权。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作为一个高明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俾斯麦构建了一个错综复杂的联盟体系,使得德国在十九世纪后半期一度获得了在欧洲的“半霸权地位”。因而我们得出了结论:德国的外交战略塑造了欧洲的均势。对此有学者评价道:在 19 世纪最后 30 年间,欧洲的均势臻于十分完美的程度:即在 5 个大国(也许还可以算上第六个)中,每个都能保持自己的独立地位,但没有任何一个,其势力强大得足以支配其余的大国。这正符合现实主义所认为的均势的第二个功能。不过,在此需要指出的是,这一时期的欧洲均势虽然与英国一贯的维持欧洲现状的政策所塑造欧洲均势在结果上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在运行机制上却有很大的区别。

英国维持欧洲均势的战略选择在于:以自身独特的欧洲侧翼岛国的地理位置和强大的海上力量和海外资源为战略依托、在欧洲大陆出现一个危及现存秩序的霸权国时联合欧洲大陆其他国家共同阻止这样的结果出现,并在事后着手恢复欧洲新的稳定。按照摩根索的意思,英国充当的是一种权力均衡的“掌控者”角色,这样的平衡者是处于“光荣孤立”的地位,而英国就是近代史上最出色的平衡者。

而俾斯麦时代的欧洲均势是德国作为均势参与者并在俾斯麦的外交战略引领下、依照国际政治发展态势主动塑造而成的,德国并不像英国那般是“光荣孤立”的均势掌控者,而是置身事中的均势“枢纽”,缺少德国的参与这样的均势是不会存在或者维持的。这也告诉我们,均势不论是作为一种态势还是作为一种政策取向,其本质上是不稳定的和动态的,那么作为维持均势的联盟自然也不会长久存在,对此摩根索精辟地指出:联盟是短命的,这是一条规律。

注释略,图片来源于网络。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