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满清得天下过于容易,那清朝统一中国是历史的偶然还是必然?

发布时间:2023-08-22 10:09:59 发布人:hao168

前言晚清名士赵烈文很受曾国藩的器重,曾国藩最喜欢与赵烈文谈论天下形势;有一次,赵烈文在跟曾国藩谈话时,曾经说了这样的话:“本朝创业太易,诛戮又太重,夺取天下太过机巧……”由此,好像印证了许多人对于清朝

前言

晚清名士赵烈文很受曾国藩的器重,曾国藩最喜欢与赵烈文谈论天下形势;有一次,赵烈文在跟曾国藩谈话时,曾经说了这样的话:

“本朝创业太易,诛戮又太重,夺取天下太过机巧……”

由此,好像印证了许多人对于清朝的看法,那就是:清朝定鼎中原,取得天下的过程,实在是太容易了。

那么,清朝取得天下,真的是非常容易的吗?这个结果是历史的偶然性所致,还是像另外一种观点所言,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呢?

我在这里略过努尔哈赤、皇太极以及李成梁、孙承宗、袁崇焕等人那些事,单从清兵入关说起吧。

清军进入山海关

我们来看看清朝得到的那些神助:

吴三桂献出山海关

李自成横扫中原之际,不甘寂寞的多尔衮以顺治皇帝的名义写了一封信,想跟李自成合作,共同瓜分明朝江山。

当这封信送到驻守西北的李自成大顺军将领手中时,李自成已经率军向北京挺进了。所以,多尔衮企图与李自成联兵消灭大明王朝的一番美意,李自成本人并不知晓。

1644年3月,李自成攻取了北京,大明王朝灭亡了。

李自成进北京

消息传到沈阳,多尔衮气急败坏,他是极不甘心明朝这块肥肉让李自成一个人独吞的。

多尔衮决意出兵,绕道蒙古,越过长城,攻入北京地区,去找李自成分一杯羹。

应该承认,此时的多尔衮和一众满清贵族只是想抢得最大的利益,绝对想不到能够一统天下的。

多尔衮走到半路上,遇到了吴三桂派来的信使,向多尔衮发出邀请,请多尔衮派清军到山海关去帮忙,夹击李自成大顺军。

作为史上有名的一代枭雄,多尔衮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机会。

于是,多尔衮马上改变原来的行军计划,全军快马加鞭,直奔山海关而去。

不久,多尔衮施展权谋,迫降了原本只想借兵的名将吴三桂;又乘吴三桂关宁铁骑与李自成大顺军杀得难解难分之时,派八旗精兵突然从大顺军背后发动猛烈的袭击,一举打惨了当时正如日中天的大顺军主力。

八旗精兵偷袭大顺军

偷袭得手后,多尔衮挟大胜之势,一路猛追;李自成狼狈退回北京,自觉立不住脚,于是率大顺军撤出北京,经过山西,一路退回当初的进京出发地——西安。

堪称劲敌的对手李自成、张献忠都突然死去

明朝末年的诸多农民起义军领袖之中,李自成、张献忠这两个杰出的人物,犹如打不死的小强一般,在明朝官军的多年围剿下,哪怕身边只剩十来个人,也能够安然脱险,过一段时间,依旧是恢复元气,攻城掠地。

当李自成、张献忠横行天下多年之后,他们消灭了明朝关内的几乎全部重兵集团,也耗尽了明朝国库里的所有饷银。

大西军领袖张献忠

至于明朝残余的左良玉兵团,那是朱仙镇惨败以后,左良玉到处招降纳叛,搜罗散兵游勇,最后才拼凑成的所谓“八十万”大军。其实质就是一群无法无天的乌合之众,有时候甚至左良玉自己都无法管辖住他们。

而江北四镇的高杰、刘良佐等人,也都是李自成的手下败将。他们不敢与李自成大顺军作战,只得南逃,远远避开李自成。

正因为李自成、张献忠耗尽了明朝政府的财力、物力和军事力量,所以,大明王朝自然而然地覆亡了。

当清军入关、进占北京以后,汉族军队中战力最强劲的大顺军、大西军,理所应当地担负起抵抗异族入侵的重任。

可是,这两支大军的领袖李自成、张献忠,却在反清斗争初期相继无厘头地死去了。

战力强劲的大西军

李自成、张献忠可不是穷途末路而死的,在他俩身后,各自留下了数量庞大的军队。大顺军东、西两路大军合起来,达数十万之众;大西军兵力稍弱,有十万之众,但其将领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白文选、冯双礼等人可都是日后名震天下的大人物。

似乎可以说,李自成、张献忠就是老天派下来为清朝打前站的。他们帮助清朝推翻明朝之后,任务完成了,就立马一命归西,拱手把胜利果实转送给了清朝。

明朝文官武将争相投降,为清朝效命

大明王朝灭亡了,李自成大顺政权太不着调,当多尔衮伸出橄榄枝,确保明朝官绅集团的既得利益之后,原来的明朝大臣们争相投降了清朝。

当清廷对明朝降官委以重任之后,这些降臣感激涕零,抢着争着为清廷献计献策,谋划统一天下的方略。

其实,在进入山海关、占领河北地区之后,以多尔衮为首的满清贵族已经心满意足了。他们并不认为自己能够征服整个中国。

可是,投降过来的明朝降臣们却对各地的形势很清楚;为了在新朝建立功勋,他们纷纷主动请缨,要求去为清廷招抚地方。

明朝官绅争相降清

多尔衮半信半疑,便委派他们去担任各地的巡抚等地方职务。

这一下,可不得了啦。经常是清廷派一个文官到某地去上任,此人一到任,便利用以往的同窗、同乡、同僚等人际关系,为清廷招降纳叛,很快就招抚了此地,使此地成为清廷管辖之下的地盘。

明朝的武将们更是给力,丝毫不逊色于那些文官。

明朝末年将领拥兵自重

平时,明朝将领拥兵自重,作威作福,祸害地方,甚于匪寇。当清军一到,他们不是逃走,就是投降,反正就是不作抵抗。

最离谱的就是左良玉的儿子左梦庚了。清军南下时,他竟然带领二十万人马向清军交枪投降了。

南明江北四镇的武将,除了黄得功战死之外,高杰所部在其部将及其妻邢氏的带领下,投降了;另两位刘泽清、刘良佐,也都不抵抗一下,就都向清军投降了。

这几路人马,就是网上常说的南明弘光朝廷拥有的百万大军。

这些明朝将领降清后,立马转过头来,为清军充当先锋,镇压各地的反清力量,为清朝立下了诸多功劳。

朋军投降后改编为清军绿营兵

南明几个重臣,除了忠义之名,毫无力挽狂澜的才干

历数南明忠臣兼重臣,史可法、何腾蛟、瞿式耜等人,都不是能够匡抚社稷的股竑之臣。

壮烈殉国的史可法

史可法

虽说倍受后人推崇,其实,他的军事能力肯定不行,这不必说了;其政治才具也不咋地。

首先,在拥立福王这个问题上,史可法犹柔寡断,错失良机。最后不但自己被排挤出弘光朝廷,还造成江北四镇军阀以拥立之功,凌驾于朝廷之上。

其次,史可法天真地以为能够“借虏平寇”,让清军消灭李自成这个“流贼”,然后,南明割地纳款,南北分治。

为此,史可法坚决拒绝了明智之士的建议:乘清军力量不及,赶快出兵占领河南、山东。

史可法唯恐激怒清方,伤了和气,错失了南明恢复河南、山东等地的大好时机。

史可法身为督师重臣,却对武将们毫无制约之力,只是一味地迁就纵容他们。这就更助长了这些军阀的嚣张气焰。

最后,清军南下,军阀们纷纷归降,只留下史可法孤守扬州……

号称忠义的何腾蛟

何腾蛟

身为南明湖广总督,本是一介文臣,搜罗了明朝一些残余军队,竟也学起明末军阀的作派来:拥兵自重,威福自操;盘剥百姓,祸害地方。

南明隆武帝胆识过人,很想有番作为,都受制于福建军阀郑芝龙,无法施展抱负。

由于隆武帝与何腾蛟是南阳故交,而且隆武帝对何腾蛟有提拔重用的知遇之恩。因此,隆武帝要何腾蛟派兵去接自己到江西,建立一个不受掣肘的领导核心,指挥各地的反清斗争。

何腾蛟知道隆武帝是一个有胆有识的人,害怕隆武帝过来了,会影响自己独断专权的局面。

所以,何腾蛟阳奉阴违,一面大张旗鼓派兵去迎接隆武帝,一面却秘令将领们不要假戏真做,切勿把隆武帝接到江西这边来。

结果,隆武帝苦盼何腾蛟派兵来迎驾,谁知来得却是清军。

南明隆武帝

最终,南明最有作为的隆武帝遇害了。

南明永历朝廷建立后,何腾蛟照样是方面大员,湖广督师。

清兵一到,何腾蛟手下的军队一触即溃,何腾蛟就把湖南弄丢了。

到了1648年,反清形势好转,友军快要收复湖南了;何腾蛟却非常恼火,他认为湖南应该由他来收复才对。

何腾蛟私心作祟之下,先是派兵从背后偷袭跟自己有私仇的友军陈友龙,把正在步步辗压清军的陈友龙所部打得大败,还杀死了陈友龙。

随后,何腾蛟利用自己的督师大权,强令即将攻下省会长沙的忠贞营去增援江西。忠贞营将士不得不撤围而去,到手的胜利化为泡影。

一切障碍解决了,何腾蛟上阵了。

可何腾蛟没有军事指挥能力,他搜罗来的那些军队又没有战斗力,结果还没到长沙城下呢,清军援兵赶到,何腾蛟的军队一哄而散,何腾蛟在在湘潭被清军俘杀。

南明重臣瞿式耜

瞿式耜

比起史可法、何腾蛟来,能力强多了。他曾经两次打败清军,守住了桂林。但是,瞿式耜陷入党争之中,对何腾蛟等人虚报战功的行为多方包庇,处大事很不公正。

最后,清朝定南王孔有德率军攻入桂林,明军纷纷逃走。心灰意冷的瞿式耜认为逃走以后也没有前途,决定等清军入城杀了自己,好在史书上留下忠臣的美名。

因此,瞿式耜就端坐府衙之中,静候清军来杀。孔有德多方劝降,瞿式耜一心求死,最后,孔有德只得下令杀死了瞿式耜。

看看这些南明掌控大权的重臣们的所作所为,能说南明有复兴的希望吗!

南明朝廷内部党争激烈,没有一致对外的凝聚力

南明从一开始,就陷入党争之中。

延续了明末的党争,弘光朝廷是阉党同东林党、复社的争斗;

隆武政权是福建军阀郑芝龙兄弟与正直大臣黄道周等人的斗争;

永历朝廷前期是拥立永历帝的大臣与反正过来的李成栋一派的权力斗争;

永历朝廷后期更精彩,先有南明正统大臣同孙可望的斗争;但孙可望不是好惹的,动不动就把他们剥皮楦草,吓得他们不敢明着跟孙可望干了,只能暗中挑拨李定国、刘文秀同孙可望的关系。

孙可望野心勃勃,私欲膨胀,要自己当皇帝,与李定国、刘文秀产生了激烈的矛盾,终于爆发了一场大规模内讧。

最终,孙可望失败了,一气之下,投降了清军。

这之后,李定国为巩固自己的权位,又开始猜忌排挤刘文秀;刘文秀愤激之下,得病死去。

南明军神李定国斩杀清兵

南明的力量就这样逐渐内耗尽了。但凡南明团结一点儿,枪口一致对外,清军那点儿兵力,是不可能征服全国的。

在占据优势的情况下,南明大将老是盲目骄傲轻敌

南明永历朝廷时期,有过几次大好机会,结果都因统兵大将的骄傲轻敌而招致惨败。

1.保宁之战

刘文秀、白文选横扫四川,打得四川清军抱头鼠窜,龟缩于保宁城中,准备逃往汉中。

刘文秀因一路获胜,变得骄傲起来。他一心要全歼四川清军,不待白文选的军队前来会合,就决意要以自己一军之力来消灭清军。

刘文秀把兵力分散开,团团包围了保宁城。由于兵力分散,自然有疏漏之处。清军主将吴三桂窥出了刘文秀军队的破绽之处,发动突袭,大败明军。

刘文秀大战保宁

刘文秀保宁惨败,使清军在大西南占据了一个战略支撑点。

2.新会之战

李定国第二次进攻广东,把主攻方向放在新会。

虽然郑成功爽约,没有出兵夹击广车清军。但是,李定国凭一军之力包围了新会,猛攻之下,城中几乎断粮,守军开始杀居民充饥。

眼看再猛攻几次,就能攻下新会了。李定国却盲目骄傲,轻信了城中清军假投降的要求,停止了进攻。这使守城清军得到了喘息之机。

不久,清方援军赶到,内外夹击,李定国所部苦战一番之后,终于支持不住,不得不败退了。

清军乘胜追杀几十里,李定国的精锐损失大半,从此,他再也无力对广东发起进攻了。

南明军队进攻广东

3.进攻南京之战

郑成功与清方和谈失败,终于在张煌言的劝说之下,乘清军主力在西南对付李定国他们,开始大规模对清军作战了。

在张煌言所部配合下,郑成功全军进入长江,沿江作战,声势浩大,江南反清义师纷起响应。沿江各地清军都不敢应战。

郑军一路获胜,攻克了瓜洲、镇江。镇江距南京只有百里之遥,且南京附近清军兵力薄弱。此时,郑成功应派兵上岸,从陆路奔袭南京,然后尽取长江中下游地区,从而使反清斗争形势大为改观。

郑成功进攻镇江

可郑成功决定继续走水路,他还巡阅了镇江城,在城外举行了阅兵式。

最后,郑成功终于率舰队向南京进发了。不顺风,不顺水,走得缓慢之极。半个月之后,终于抵达南京了,郑成功却又游览了一番周围的山水景色,随后又率众将领到明太祖陵哭祭了一番。

这之后,才开会商议军事。

长江沿岸争相响应郑成功的大军

其实郑成功因为取得了瓜洲、镇江战役的胜利,又有长江沿岸许多府县来归降;于是,郑成功骄傲自满,自以为凭借自己的威名,足以使兵力薄弱的南京守军不战而降。

因此,郑成功只是简单部置了对南京的大体包围,就静待清军来降。

张煌言急得没办法,严词要求郑成功抓紧攻城,头脑膨胀的郑成功根本听不进去。

战机稍纵即过,清廷深知南京得失的重要性,从四处抽调兵力,前来增援南京。

郑成功面像

郑成功还在那里陶醉呢,大批清军赶来,双方大战,郑军大败。

郑成功放弃了瓜洲、镇江,退出了长江。

郑成功跑路的时候,还不通知张煌言所部一声,差点儿害死了张煌言。

南明将领的盲目自大,骄傲轻敌,错失了多少大好战机啊!

清朝的胜利,既有一定的历史偶然,更是历史的必然

虽然清朝得到了不少上天赐予的神助,得益不浅;但是我们应该看到:

清朝方面

满清是刚刚崛起的少数民族政权,尚未受到汉族官僚腐朽生活的彻底侵蚀,其精英集团整体的进取心很强。

多尔衮掌控清朝实权,军令、政令畅行无阻。

清廷大量招降明朝文官武将,利用他们实行“以汉制汉”的策略,收到了奇效。

清军进入江南

从1644年到1664年的二十年时间里,反清斗争进行得轰轰烈烈,其实大部分都是分属两个阵营中的汉族兵士在厮杀,满清八旗精锐只在关键战役时才上阵冲锋。

应该说,清朝胜在内部团结,凝聚力强,令行禁止,政令统一。

在政治策略上,除了剃发令之外,其它的政策是很得当的。尤其是在招抚明朝官绅集团方面。

明朝方面

南明延续了明朝的党争,内耗不止;重臣们大却目光短浅,利欲熏心,大敌当前,还是一味争权夺利。

可以说,这是一个极端腐朽的政权,它不灭亡,天理难容。

可以说,如果清廷不施行剃发易服,如果大西军不联明抗清,那么,南明早就完蛋了。只靠南明那些腐朽官僚,根本不可能坚持斗争近二十年的。

南明永历朝廷的军队

结语

清朝能够入主中原,一统天下,是一个既复杂又简单的历史进程。

清朝得天下,也不算太容易,入关后,还前后征战了二十年,也算历经大战才取得了胜利,征服了整个中国。

清朝统一天下,既有历史的偶然性,又有历史的必然性。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