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简史:历史很悠久,作为独立国家存在却十分短暂

发布时间:2023-08-22 11:17:45 发布人:hao168

从古代到中世纪公元前1300—公元前750年,辛梅里安人在乌克兰南部黑海大草原上建立统治。公元前750—公元前250年,斯基泰骑兵将辛梅里安人赶出黑海大草原。公元前750—公元前500年,希腊人在黑海

从古代到中世纪

公元前1300—公元前750年,辛梅里安人在乌克兰南部黑海大草原上建立统治。

公元前750—公元前250年,斯基泰骑兵将辛梅里安人赶出黑海大草原。

公元前750—公元前500年,希腊人在黑海北岸建立起贸易殖民地。在希腊人的想象中,诸如亚马逊女战士之类的神话人物生活在北方的乌克兰草原上。

公元前512年,波斯的大流士大帝穿过黑海大草原,试图击败斯基泰人的军队,没有成功。

公元前250—公元250年,萨尔马提亚人从斯基泰人手中夺取黑海大草原。

1—100年,罗马人在希腊殖民地建立统治。斯特拉波将顿河视为欧洲的东部边界,将今天的乌克兰地区划入欧亚分界线的欧洲一侧。

250—375年,哥特人击败萨尔马提亚人,在乌克兰地区建立统治。

375—650年,迁徙时期:匈人、阿瓦尔人和保加尔人穿过黑海大草原。

650—900年,哈扎尔汗国从乌克兰地区的斯拉夫人部落中收取贡赋。

838年,西方文献中首次提到罗斯维京人。

860年,罗斯人首次从黑海北岸进攻君士坦丁堡。

950年,拜占庭皇帝君士坦丁七世波菲洛吉尼都斯记述了与罗斯人的贸易以及既被用于贸易也被用于战争的第聂伯河-黑海通道。

971年,拜占庭皇帝约翰·齐米斯基斯在多瑙河上会见基辅大公斯维亚托斯拉夫,协商拜占庭与罗斯之间的停战问题。

989年,基辅大公弗拉基米尔围困克里米亚的拜占庭要塞克松尼索斯,迎娶拜占庭皇帝巴西尔二世的妹妹安娜,并宣布其个人和国家都皈依基督教。

1037年,基辅大公“智者”雅罗斯拉夫完成圣索菲亚大教堂的建造。这座教堂是罗斯都主教座堂,也是罗斯第一座图书馆所在地。

1054年,基辅大公“智者”雅罗斯拉夫去世。他被历史学家们称为“欧洲的岳父”,因为他将自己的女儿分别嫁给了许多欧洲王室成员。他的去世标志着基辅罗斯解体的开端。

基辅罗斯

1113—1125年,王公弗拉基米尔·莫诺马赫暂时恢复了基辅罗斯的统一。他推动了中世纪乌克兰历史的主要记载来源《古编年史》的写作。

1187—1189年,一名基辅编年史作者首次使用“乌克兰”一词描述东至佩列亚斯拉夫、西至加利西亚的草原边境地区。

1238—1264年,曾被教皇加冕的加利西亚-沃里尼亚王公丹尼洛通过挑拨东方的金帐汗国与西方的波兰和匈牙利等王国对立,取得对乌克兰大部分地区的控制权。他是利维夫城的建立者。

1240年,蒙古军队攻陷基辅。乌克兰进入金帐汗国的势力范围。

1241—1261年,匈牙利国王夺取外喀尔巴阡地区。

1299—1325年,罗斯都主教将其驻地从被蒙古人摧毁的基辅迁往克利亚济马河河畔的弗拉基米尔,随后又迁往莫斯科。加利西亚则成立了一个独立的都主教区。

1340—1392年,强盛一时的加利西亚-沃里尼亚公国分裂。加利西亚归于波兰,而沃里尼亚和第聂伯河地区归于立陶宛大公。

1359年,立陶宛和罗斯的军队在锡尼沃迪河之战中挑战金帐汗国对乌克兰草原的统治。乌克兰大部分地区成为立陶宛大公国的一部分。

1386年,立陶宛大公约盖拉迎娶波兰女王雅德维加。这是立陶宛社会上层改宗天主教的开端,也是波兰王国和立陶宛大公国逐步实现统一的开端。

1430—1478年,立陶宛大公国的罗斯(乌克兰及白俄罗斯)精英阶层反抗大公国的天主教统治者的歧视政策。

1492年,乌克兰哥萨克人首次见于历史记载。

波兰-立陶宛联邦时代

1514年,立陶宛大公国和莫斯科大公国争夺前基辅罗斯地区期间,康斯坦蒂·奥斯特罗斯基王公在奥尔沙之战中击败莫斯科军队。

1569年,波兰王国与立陶宛大公国之间通过卢布林联合创建波兰-立陶宛联邦。通过联合,波兰建立起对乌克兰的统治,而立陶宛则保有白俄罗斯。两个东斯拉夫人地区之间出现了第一条行政边界。

1581年,第一部教会斯拉夫语《圣经》全译本在奥斯特里赫出版。

1590—1638年,哥萨克人在哥萨克叛乱时期成为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和一个独特的社会阶层。

1596年,通过布列斯特联合,东正教基辅都主教区的一部分归于罗马教廷。这使联合教会(后来的希腊礼天主教会)从东正教会分裂出来,直至今日。

1632—1646年,基辅都主教彼得·莫希拉创建基辅学院(后来的基辅莫希拉学院),按照天主教皇教改革的原则改革自己的教会,并主持起草了第一部东正教《正教信条》。

1639年,法国工程师和制图家纪尧姆·勒瓦瑟·德·博普朗绘制出他的第一份乌克兰地图。这份地图反映了当时乌克兰草原边境地区的垦殖状况。

1648年,哥萨克军官博赫丹·赫梅尔尼茨基发动反抗波兰-立陶宛联邦的起义。起义导致波兰地主被驱逐,犹太人被屠杀,并创造了一个被称为酋长国的哥萨克国家。

哥萨克国

1654年,哥萨克军官们承认莫斯科沙皇的宗主权,引发莫斯科与华沙对乌克兰控制权的漫长争夺。

1667年,安德鲁索沃停战协议将乌克兰沿第聂伯河一分为二,分别归于莫斯科沙皇国和波兰。这引发了由统领彼得罗·多罗申科率领、反抗两大强国的哥萨克起义。

1672—1699年,奥斯曼人统治右岸乌克兰。

1674年,基辅洞穴修道院的修士们出版了《略要》。这部历史文献将基辅置于罗斯君权和罗斯民族的中心位置,呼吁东斯拉夫人在宗教、王朝和民族上统一起来,以应对来自波兰和奥斯曼帝国的威胁。

1685年,基辅都主教区脱离君士坦丁堡牧首的管辖,归于莫斯科牧首管辖区。

1708年,因俄罗斯人对哥萨克权利的侵害,哥萨克统领伊凡·马泽帕起兵反抗彼得一世,与率军来袭的瑞典国王卡尔十二世结盟。

1709年,俄军在波尔塔瓦战役中获胜,导致哥萨克统领一职的废除以及哥萨克国自治权的削减。

1727—1734年,哥萨克统领一职暂时恢复,丹尼洛·阿波斯托尔担任统领。

1740年代年,犹太拉比以色列·本·埃利泽(更常见的称谓是巴尔·谢姆·托夫)在波多里亚城镇梅德日比日聚集学生和追随者,教授哈西迪教义。

1764—1780年,作为俄罗斯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的中央集权改革的一部分,哥萨克国被废除。

1768年,波兰贵族的巴尔同盟及“海达马基”农民起义在右岸乌克兰地区引发对联合教会信徒和犹太人的屠杀。

1775年,俄国在1768—1774年的俄土战争中取胜,随后废除了第聂伯河下游的扎波罗热哥萨克军。

1783年,俄国吞并克里米亚。

1772—1795年,波兰被瓜分。加利西亚归于哈布斯堡帝国,右岸乌克兰和沃里尼亚归于俄罗斯帝国。

瓜分波兰

俄罗斯帝国时代

1791年,叶卡捷琳娜二世创建犹太人“定居范围”,禁止从前居住在波兰和立陶宛的犹太人迁入俄国腹地。乌克兰成为“定居范围”的一部分。

1792年,俄罗斯帝国再次赢得对奥斯曼人的战争,巩固了对乌克兰南部的控制。

1798年,波尔塔瓦贵族伊凡·科特利亚列夫斯基出版作品《埃内伊达》。这是第一部用近代乌克兰语创作的诗歌,催生了近代乌克兰文学。

1812年,克兰哥萨克人加入俄罗斯帝国军队,对拿破仑作战。

1818年,第一部乌克兰语语法著作出版。

1819年,迅速兴起的城市敖德萨成为自由港,吸引来新的商业和新的定居者。

1830年,波兰人的起义导致波兰地主阶层与俄国政府对乌克兰农民忠诚的争夺。

1834年,沙皇尼古拉一世创建基辅大学,从此俄国开始着手将基辅改造为俄罗斯帝国认同的堡垒。

1840年,艺术家及诗人塔拉斯·舍甫琴科出版诗集《科布扎尔》。他被许多人视为乌克兰民族之父。

1847年,米科拉·科斯托马罗夫起草了初生的乌克兰民族运动的第一份政治宣言《乌克兰人民的起源之书》。在宣言中他呼吁创建一个以乌克兰为中心的斯拉夫联邦。

1848年,“民族之春”动摇了哈布斯堡帝国。波兰和乌克兰的民族解放运动得以兴起。乌克兰人以罗塞尼亚最高议会为核心团结起来。帝国当局决定解放农奴。

19世纪50年代,加利西亚出现石油开采工业,将德罗霍贝奇地区变成世界上产量最大的油田之一。

1854年,英国、法国和奥斯曼帝国联军登陆克里米亚,围困了塞瓦斯托波尔,并在巴拉克拉瓦和塞瓦斯托波尔之间修建了乌克兰国土上第一条铁路。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失败,失去了其黑海舰队。

1861年,俄罗斯帝国对农奴的解放和亚历山大二世的开明改革改变了乌克兰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局面。

1863年,受到新一轮波兰起义和“全俄罗斯民族”出现分裂风险的警醒,俄罗斯帝国内政大臣彼得·瓦鲁耶夫发布了对乌克兰语出版物的禁令。

1870年,威尔士实业家约翰·詹姆斯·休斯抵达南乌克兰,在此建立起冶金工厂。这成为顿涅茨河工业盆地兴起和俄罗斯劳工移民流入乌克兰的开端。

1876年,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埃姆斯上谕》,对乌克兰语的使用实行进一步限制。基辅大学的年轻历史学教授米哈伊洛·德拉霍玛诺夫移居瑞士,在那里为乌克兰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运动奠定了意识形态基础。

19世纪90年代,对土地的渴求加快了奥属乌克兰地区农民向美国和加拿大的移民速度,也导致越来越多的俄属乌克兰地区农民向北高加索和俄罗斯远东地区迁移。

1900年,哈尔基夫的律师米科拉·米可诺夫斯基阐述了乌克兰政治独立的理念。加利西亚也出现了类似思潮。

1905年,俄罗斯帝国发生的革命终结了对使用乌克兰语的禁令,并使政党的创建成为可能。革命浪潮导致俄罗斯国家主义和反犹迫害的兴起。肖洛姆·阿莱汉姆离开基辅前往纽约。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让乌克兰成为俄罗斯帝国、奥匈帝国和德国之间的战场。

1917年,俄国君主制的崩溃让乌克兰国家的创建成为可能。建国的领导群体是乌克兰革命议会“中央拉达”中的社会主义者。

1918—1920年,俄属和奥属乌克兰地区的乌克兰政府宣布独立,但在与布尔什维克俄国和新成立的波兰共和国这两个更强大的邻国的战争中失败。

苏联时代

20世纪20年代,苏维埃乌克兰的民族共产主义时代。

1921—1923年,苏俄、波兰、罗马尼亚和捷克斯洛伐克瓜分了乌克兰地区。

1927—1929年,布尔什维克当局实施大规模的工业化、集体化和文化革命。这些政策旨在对经济和社会进行共产主义改造。

1932—1933年,由于人为原因导致的饥荒,近400万乌克兰人被饿死。这场饥荒在今天被称为“霍洛多摩尔”。

1934年,乌克兰民族主义组织成员刺杀了波兰内政部长布洛尼斯拉夫·皮尔拉基。这成为乌克兰社会对波兰统治越来越强烈的不满以及激进民族主义势力兴起的征兆。

1937年,斯大林主义的“大清洗”达到顶峰。在“大清洗”中,数十万人被处死,上百万人被送进古拉格系统劳改营。

1939年,《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的签署导致苏联对此前属于波兰的沃里尼亚和加利西亚、属于罗马尼亚的布科维纳的占领。此前属于捷克斯洛伐克的外喀尔巴阡地区的乌克兰活动家们宣布了一次短命的独立,随后这一地区归于匈牙利。

1941年,纳粹德国入侵苏联,导致乌克兰被德国和罗马尼亚占领,并成为大屠杀的主要发生地之一。数百万不同族群背景的乌克兰人丧生。

1943年,苏维埃重归乌克兰,重建了共产主义统治,并在西乌克兰地区开启了苏联安全部队与乌克兰民族主义游击武装之间的漫长战争。

1944年,克里米亚鞑靼人被控与德国人合作,从克里米亚被驱逐到中亚地区。

1945年,雅尔塔会议为新的波兰-乌克兰边界赋予了国际合法性,使利维夫归于乌克兰,并让乌克兰得以成为联合国成员。同年晚些时候,莫斯科迫使布拉格政府同意将外喀尔巴阡地区划归苏维埃乌克兰。

1946年,乌克兰希腊礼天主教会被废除。其领袖们被控遵循梵蒂冈的反共政策,并与民族主义者地下组织保持联系。

1953年, 斯大林的去世终结了正在兴起的反犹主义运动,也终结了对被控犯有民族主义错误的乌克兰文化人物的迫害。

1954年,在尼基塔·赫鲁晓夫的主导下,克里米亚从俄罗斯被划归乌克兰,以促进这一半岛地区的经济复苏。这是因为克里米亚的复苏有赖于乌克兰大陆地区提供资源。

1956年,去斯大林化运动开启。乌克兰共产党领导阶层成为俄罗斯领导集团统治苏联的助力。

1964年,尼基塔·赫鲁晓夫被推翻,终结了当局在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域的让步。斯大林时代晚期的政治原则得以部分恢复。

20世纪70年代,苏联进入停滞时期。其特征为经济增长放缓,社会问题增加。

1975—1981年,受到《赫尔辛基决议》鼓舞,乌克兰的持不同政见者为保卫人权而组织起来。赫尔辛基小组的许多成员被克格勃逮捕,并被投入监狱。

1985年,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上台,启动旨在改善苏联政治和经济体制的改革。

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事故让人们开始追问中央政府在这场环境灾难中的责任,并导致苏维埃乌克兰第一个大众政党绿党的形成。

1990年,第一次竞争性的乌克兰议会选举产生了一个议会反对派。该议会在同年宣布乌克兰是苏联内部的一个主权国家。

1991年,在莫斯科的一次失败政变之后,乌克兰12月1日的独立公投对苏联造成了致命一击。其他加盟共和国也效仿乌克兰脱离了苏联。

独立后

1994年,在乌克兰将从苏联继承的核武器移交给俄罗斯之后,俄罗斯、美国和英国共同承诺保障乌克兰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1996年,新宪法保障民主化自由,在总统府和议会之间实行分权,使议会成为乌克兰政治舞台上的重要角色。

1997年,俄罗斯与乌克兰签署边界协议,承认乌克兰对克里米亚的主权。乌克兰则将塞瓦斯托波尔海军基地租借给俄罗斯。

2004年,对政府腐败和俄罗斯干涉乌克兰选举进程的广泛抗议引发了民主化的“橙色革命”。以总统维克多·尤先科为首的持改革立场的亲西方政府得以上台。

2008—2009年,乌克兰表达了加入欧盟的意愿,申请参加北约成员行动计划,并成为欧盟东方伙伴关系计划的成员。

2013年,俄罗斯发动对乌克兰的贸易战争,迫使乌克兰总统维克多·亚努科维奇的政府放弃与欧盟签署联系国协议,在乌克兰引发了大规模的抗议活动。这些抗议后来被称为“欧洲独立广场运动”和“尊严革命”。

2014年,基辅街头的抗议变得暴力化。乌克兰议会罢免了总统亚努科维奇。俄罗斯则控制了克里米亚半岛,将军队和给养送入顿巴斯地区,由此发动对乌克兰的混合战。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