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时期的“中国护照”:国虽弱,但护照上的27字,无比彰显坚定

发布时间:2023-08-22 13:13:14 发布人:hao168

当今的时代是一个全球化时代,护照成为出国在外必不可少的证件。早在晚清时期,晚清护照上的27个字便已经彰显了一个国家应有的不卑不亢的态度。这27个字是:“持照者为我大清之子民,仰沿途地方关卡允许通行,切

当今的时代是一个全球化时代,护照成为出国在外必不可少的证件。早在晚清时期,晚清护照上的27个字便已经彰显了一个国家应有的不卑不亢的态度。

这27个字是:“持照者为我大清之子民,仰沿途地方关卡允许通行,切勿任加滞阻。”这篇文章将为大家深入剖析护照的发展历程,以及晚清时期的护照上的27个字所反映出的硬气。

一、从“封传”到“护照”:出行凭证的前世今生

护照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伍子胥过韶关”,当时称之为“封传”、“照碟”等。随着时间的推移,护照变得与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的趋势脱不开干系。在晚清时期,护照已经在中国流通起来,为出国在外的游子们“保驾护航”。

晚清时期的国力微弱,黄种人在外难免遭受歧视与欺凌,而晚清护照上的27个字却仍然强势。这27个字流露出中国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民族气节,为晚清的外交形象注入了力量。

二、近代的护照:国虽弱,气节犹在

鸦片战争后,清朝从自封的“天朝上国”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成为列强刀俎下的鱼肉。在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下,外国人在大清的领土上取得了越来越多的优惠待遇,直接规定外国人可以到中国的内地旅游和经商。

在这个背景下,手握护照成为外国人在大清的“通关文牒”,可以随意出入,随意活动。与之相对应的,当时清政府批下来的护照总是因为格式和规范等问题遭到他国海关的拒绝,甚至不承认。

这一局面要得到改变,清政府只能通过护照的迭代升级,逐渐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同时,对于国人出国游学务工的需求,清政府也开始发放个人使用的单人护照,淘汰掉了集体护照。近代的护照形式也经历了从一张长约87厘米、宽56厘米的纸张到现在的精致册子的演变。

如今凭借着一本纸质护照,我们能够畅行无阻,穿梭于全球各个角落,这种方便的出行方式离不开过去几个世纪中护照的不断革新和优化。

三、27个字中的气节

坚持不懈的民族尊严尽管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清政府已经较为昏庸无能,但仍然是中原大地的主心骨和政府。清政府提出的“持照者为我大清之子民,仰沿途地方关卡允许通行,切勿任加滞阻”的27个字,在当时许多列强政府的眼中可能无法引起太多的重视,但这并不影响“气节”这一东西的存在。

因为“人贵自重”,一个国家也好比一个人,倘若因为旁人的蔑视而自轻自贱,恐怕只会越来越挫败,就此沉沦下去。所以不管是哪个时代,民族尊严都是必不可少的。而在今天,我们的护照已经开放为人们通行全球的“通行证”,其中的气节依旧是坚持不懈的。

总结

总之,护照是一个国家的重要标志,是民族尊严与气节的体现,不收怀旧的故事情结,不回避现实中的困难和挑战,护照上的每一句话都有其深远的意义,这正是我们的信仰所在,所以我们要有坚定的信念,继续前行!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