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最穷状元,殿试时在考卷上写了8个字,光绪飙泪:状元就定他

发布时间:2023-08-22 17:23:47 发布人:hao168

清朝最穷状元,殿试时在考卷上写了8个字,光绪飙泪:状元就定他 清朝晚期,有个四川考生为了能金榜题名,绞尽脑汁,在考卷上写了八个大字。光绪皇帝看后,感动得热泪盈眶,他御笔一批:“头名状元归此人。”那个考

清朝最穷状元,殿试时在考卷上写了8个字,光绪飙泪:状元就定他

清朝晚期,有个四川考生为了能金榜题名,绞尽脑汁,在考卷上写了八个大字。光绪皇帝看后,感动得热泪盈眶,他御笔一批:“头名状元归此人。”

那个考生是谁?他在试卷上写了什么?他后来怎样了?

考生是四川资中人,名叫骆成骧,1865年生于会泽县金钟镇义通河锁水阁南岸。

骆成骧原来姓李,是个苦孩子,七岁的时候就失去了母亲,和父亲相依为命。母亲的去世让父亲受到打击,开始自暴自弃,庄稼也不种了,地里长满了野草,孩子也不管不问,把家弄得乱七八糟。

骆成骧整天穿着开裆裤在大街上跑,不是去讨饭,就是靠捡烂菜叶和别人扔掉的食物充饥。

有一天,有个商人从那里路过,看到这个娃娃光着屁股,在大街上问路人讨要东西,顿生恻隐之心。得知骆成骧的处境之后,他上门跟骆父商量:“既然你没有能力抚养这个孩子,就给我得了,保证不会让他受罪。”

骆父想了想,非常痛快地答应了。

因为他看对方是个生意人,穿的是绫罗绸缎,家境绝对差不了。将孩子送人之后,他保准吃不了苦,自己也可以减轻负担,出去之后没有后顾之忧了。

这个商人,名叫骆腾焕,是四川资州(今内江、资中、简阳、资阳)人。从此,这个姓李的孩子就成为骆腾焕的儿子,改姓骆,取名骆腾焕。

骆腾焕之所以要把一个素不相识的穷孩子收养为儿子,不光是出于恻隐之心,而是他看出,这个孩子浓眉大眼,方脸阔耳,浑身上下透着一股子灵气。

他认为,只要能好好教育,这娃一定能出人头地,光耀门楣。

不过这一点,他是不能告诉骆腾焕生父的,怕对方知道了舍不得将孩子送出去,或者是狮子大张口,漫天要价。

骆腾焕没有看错人,儿子果然是绝顶聪明,书上的字他看一遍就记住了,而且再深奥的书他一看就懂。

有一天,父亲给他买来了《百家姓》《弟子规》,希望他一个月内读完。第二天早上,父亲看骆成骧在院里玩耍,就问他:“儿啊,你怎么不读书?”

他回答说:“孩儿读过了。”

“你这孩子,小小年纪就学会撒谎了?”“爹爹,孩儿不但读过了,而且会背了。”

父亲根本不相信,他合上书,让儿子背诵:“如果哄我,可是要受罚的。”

没想到,骆成骧真的一字不落地从头背到了尾。父亲大喜,就把孩子送到了成都的锦江书院,开始不惜代价悉心培养。

锦江书院在当时的地位很高,它历史悠久,建于康熙六十年(1721年),是一所官办学校,清政府虽然没有拨出教育经费,但是拨给该校一定规模的土地,土地的收入可以用作经费。

还有,它的招生名额有限,每期只招一百人,其中一半为正式学生,一半为走读生。

到了道光年间,招生名额增加了,但也只是增加了30人。咸丰七年(1857),招生名额再次增加,也不过是200人。

这所学校虽然是官办的,但学生是要交学费的。正式生每年要支付18斗粮食,外加银子18两。18斗米放到现在,价值人民币600元左右;18两银子可就值钱了,折合人民币将近一万元。这样昂贵的学费,即使放到今天,也是大多数人无法承受的。

多亏骆成骧遇到了一个有钱的养父,不然的话,上这样的学校想都别想。

在名校学习,就等于赢在了起跑线上,科考的时候,胜算非常大。很多人都认为,骆成骧进京会试的话,肯定胜券在握,金榜题名没有问题。可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无情,成绩公布之后,骆成骧瞅了半天,都没有瞧见自己的名字。

骆成骧的心就像三伏天掉进冰窟,拔凉拔凉——他落榜了。骆成骧天资聪颖,又在名校读书,应该大器早成,为何快三十岁还没有考取功名?

我们知道,在隋唐之前,选拔人才是推荐。

推荐的标准很模糊,看不见摸不着,就像当年推荐上大学那样,很容易作弊。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那年头,只有当官的孩子,才有可能获得推荐。寒门子弟想改变命运,门都没有。

三国时期,诸葛亮才高八斗、满腹经纶,却只能在南阳种地;吊儿郎当、只会泡妞的曹操,因为爷爷在朝廷当大官,被“举孝廉”,到首都洛阳当了北部尉(相当于公安分局局长)。

所以那时候到了上朝的时候,大家谁也不买谁的账。因为满朝文武都有背景,他们不是官二代,就是官三代,或者官N代,出身平民的一个没有。

为什么说袁绍是“四世三公”,就是这个缘由。

到了隋唐,历史大进步,科举制问世了,老百姓的孩子通过科考能实现当官梦了。尽管穷人家的孩子上不起学,但是上起学的孩子毕竟多了。尽管有门路的人会考场作弊,有钱人能找人当枪手,有权的人可以内定;但毕竟有一部分人可以通过考试获得功名。

科举制也埋没了不少人才,因为科举制出题主要是《四书五经》,到了清代是“八股”文。考试内容死板,真正的人才不一定能选中,选中的不一定是人才。

别的不说,唐朝农民起义军领袖黄巢,清朝的太平天国运动发起人洪秀全,都曾是落榜生。

正因为怀才不遇,上进的路被堵死,彻底绝望了,黄巢和洪秀全才揭竿而起:不让我们考取功名,我们自己当皇帝好不好,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还有明朝的大医学家李时珍,《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他们不能说没有才华,但是他们都曾屡试不第。

被林则徐称为“绝世奇才”的左宗棠,虽然为大清屡建奇功,和李鸿章、曾国藩、张之洞一起被列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但是非常遗憾,他没有考取进士,更别说中状元了。

因此说骆成骧名落孙山,也不是什么怪事,并不等于他是个庸才。不管怎么说,落榜之后,如果不是赶上特殊时期,很难走上仕途。

左宗棠如果不是遇上了太平天国起义,他恐怕一生难有出头之日。

骆成骧非常郁闷,很少喝酒的他,在落榜之后,走进了路边小酒馆,自斟自饮借酒浇愁。不光是为落第而难过,而且还为没有回去的路费而发愁。这时候,他的养父年龄也大了,家道中落,穷得叮当响,想回四川老家,一摸腰里,分文不剩。

俗话说,“吉人自有天相”,危难时刻总有贵人相助。就在他在大街上徘徊,一筹莫展的时候,遇到了同考场的朋友。

得知他的难处后,朋友说道:“不如你去给人当家教,一边学习,一边赚钱,两不耽误。”骆成骧一听这主意不错,就开始一边教学,一边复习。

功夫不负有心人,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骆成骧乙未科会试中了进士,获得了参加殿试的资格。

中进士之后,就意味着你成为公职人员,端上了铁饭碗,当官是没有悬念了。

但是,人的欲望都是无止境的,骆成骧想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考取状元。

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想考第一的考生不算好考生。

要想获得状元名次,光靠知识不行,要在答卷上下功夫,打动皇上。因为皇上是殿试的考官,你写的文章引起他老人共鸣,你就成功了。

写什么好呢?考试头天晚上,骆成骧辗转反侧,开始绞尽脑汁思考。

清朝的殿试都在每年的农历四月,而1895年的农历四月,国家正处在一个非常时期。

1894年的甲午战争中,天朝大国被自己昔日的学生,蕞尔小国日本打得找不着北,被迫咽下苦果。清帝国的裱糊匠,年过七旬的李鸿章,在当年的农历的三月底,跟日本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除了确认朝鲜独立,还要向日本赔偿军费库平银三亿两,把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辽东半岛割让给日本。不仅如此,中国还必须向日本开放北京、沙市、重庆、苏州、杭州、湘潭和梧州七处通商口岸。

作为大清的最高统治者,光绪的心里不是滋味。在此之前,谁都知道中国是亚洲范围内的老大强国,但是这一战,神话破灭了。连日本都将大清打得没有脾气,沙俄和德国等列强就更不用说了。

相比之下,沙俄的领土野心也不小。

之后的大清除了割地赔款,没有别的选择。相信要不了多久,祖宗留下的家业,就会被葬送差不多了。因此,光绪皇帝非常苦恼,不知道该何去何从。

他曾经把希望寄托在洋务运动上面,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培养技术型人才,大力发展中国的军工产业,促进中国民族工业发展。

到1894年,洋务运动已经开展了30年,可以说是大见成效,无论是光绪、慈禧,还是李鸿章、张之洞,都非常自信,似乎大清已经成为世界上的一号强国。(当时清朝的GDP,是亚洲第一,世界前五。)

结果,甲午战争一爆发,遮羞布被无情地扯了下来。这说明,大清就是一个病入膏肓的患者,洋务运动是强心针,治标不治本。

比中国还要落后的日本,为什么会迎头赶上,徒弟打败师傅?我们该用什么办法,让大清焕发青春,振兴起来?光绪百思不得其解。

光绪最期待的,是那些参加考试的考生,能在试卷上给出答案,让他不再迷茫。

甲午战争中国一败涂地,也说明李鸿章、张之洞等老臣的观念已经落后,振兴大清不能再指望他们。

为了让考生畅所欲言,结合国内国际形势,为朝廷献计献策。

光绪帝在1895年的殿试题目出题的时候,一改过去以四书五经为主的老思路,他别出心裁,以社会民生和变革为主要话题。希望大家畅所欲言,解决光绪心中的困惑,指出一条救国之路。

爱新觉罗家族表面上依旧高高在上,在高层不许满汉通婚。康熙和乾隆还大搞文字狱,排斥汉族官员进入国家决策机构。但是,经过两百多年,清王朝已经基本实现了民族融合。汉人要想出人头地,不参加科举,不效忠朝廷,根本没有出路。汉族知识分子,已经认可了清朝政府的统治地位。

事实上,从康熙时期开始,正是一批又一批的汉人大臣,撑起了大清江山。

尤其是太平天国起义之后,政权完全是靠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袁世凯这些汉臣维护,才得以存续。在这个大环境下,骆成骧也认为,效忠光绪,就是爱国,就是为了中华民族的明天。

因此,在试卷中,骆成骧慷慨陈词,洋洋洒洒写了一万多字,为大清把脉问诊。最后,他提出了四条建议,即整军练兵、惩治贪官、厉行节约和兴修水利。

说实在的,这些建议并不新鲜,历朝历代的大臣们已经说烂了,哪个皇帝不注重国计民生?哪个皇帝不希望风调雨顺,林茂粮丰,百姓安居乐业?哪个皇帝不仇恨贪官?

骆成骧没有留洋经历,无法像林则徐、康有为那样放眼看世界,他能说的,也只有这些被祖宗念了两千年的祖传老单方。

这些治国理念,说了跟没说一样,还不如李中堂的药方好呢。

但是,骆成骧最后来了个画龙点睛。他写下了含金量最高的八个大字:

“主忧臣辱,主辱臣死”。

谁是主子?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光绪)。

谁是臣子?广大知识分子,包括骆成骧。

这八个字的意思是,甲午战争大清失败了,皇上您心里难过,我们当臣子的感同身受,那滋味也够呛。

日前签订的丧权辱国条约,让大清颜面无存,也是皇上您的奇耻。

我们当臣子的,愿意为主子分忧,必要的时候,献出自己的生命都在所不惜。

这八个字,深深触动了光绪,引起了他的共鸣。

古人早就提出这么一个口号,“ 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惟有道者处之。”意思是说,如果有能力治国,我们就认可你是皇帝;如果你没有能力,那对不起,走人吧。

如果说在古代,忠臣还很多,到了十九世纪末,这样的臣子,实在是不多了。因为时代在进步,人的观念在更新,没有多少人非要为君王献身。别人不说,大清的柱石张之洞、袁世凯都没有把光绪当成自己的主子,他们效忠大清是权宜之计。

八国联军侵华的时候,封疆大吏们搞东南互保就是明证。

而且张之洞在那时候,也有称帝的想法(宇都宫太郎在日记中写道:“张某曾有言,天子蒙尘既久,清国处无政府之际,不得已,欲联合南部二三总督于南京成立一政府。”)。

袁世凯更不用说了,他就是曹操第二。

如今涌现出了骆成骧这样的忠君,光绪怎能不万分感动?

光绪一感动不要紧,决定将他定为状元。可以说,他写的表忠心的这八个字,字字千金。让骆成骧受益匪浅,成了清朝出身最穷的状元,一生命运由此改变。

中状元之后,按惯例骆成骧被授翰林院修撰。

之后,他先后任贵州和广西乡试主考官,山西提学使、京师大学堂(北大前身)首席提调等职务。

骆成骧深受皇恩,但是他的思想却远没有那么传统。大清真的到了灭亡那一天时,他既没有殉葬尽忠,也没有像张勋那样,自称是大清旧臣。甚至还出任民国政府官员,担任过四川省临时议会议长。

事实证明,他说的“主辱臣死”,并没有兑现,活得好好的。但总的来说,骆成骧是个好人,并不是投机钻营之徒,

他一生淡泊名利,清廉自守,为人坦荡光明,不为追求高官厚禄出卖良知。

1926年,当时任西康屯垦使的四川军阀刘成勋,曾经心血来潮,对境内的文官进行过考试,骆成骧就是主考官。考试结束,骆成骧返回成都,不久就病逝,享年61岁。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