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军骂清朝是夷狄,曾国藩用一份檄文扭转乾坤

发布时间:2023-08-23 12:13:34 发布人:hao168

1851年1月,金田发生起义,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拉开了序幕。此时,清朝已经同治中国两百来年,为了撼动这个庞然大物,太平军在从永安突围,进入湖南后,连续发布了三篇檄文,号召全国人民共同讨伐清廷。这三

1851年1月,金田发生起义,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拉开了序幕。此时,清朝已经同治中国两百来年,为了撼动这个庞然大物,太平军在从永安突围,进入湖南后,连续发布了三篇檄文,号召全国人民共同讨伐清廷。

这三篇檄文,就是《奉天诛妖救世安民谕》、《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和《救一切天生天养中国人民谕》。这三篇檄文,主要内容只是三点:一是指责清廷是满族人所建立的,是胡人、是夷狄,痛陈剃发易服之恨;二是赞美史可法、瞿式耜等抗清英雄;三是洪秀全是上帝派下来解救万民的,世人都应该响应太平军起义来推翻清朝。

太平军初期的几个王,确实是人中龙凤,据说檄文出自东王杨秀清和西王萧朝贵之手。他们几乎直指像曾国藩这样的汉族大臣,将华夷之辨摆在最明显的位置,提议汉人不打汉人,汉人要精忠团结一起打满人。

檄文就是战斗书,这三篇檄文,字字珠玑,直陈清廷的最大软肋:并非汉人正统。它煽动了汉族人的民族情绪,既有利于发动广大百姓,又让朝廷满族贵族坐立不安。

太平军的檄文,让清廷无法反驳。但是,如果任由这种情绪发展下去,清廷还真的岌岌可危。这段时期,不仅在军事上,在道义上,在舆论上,也是清廷最被动的时刻。

所以长期以来,咸丰皇帝都一直没有对太平天国的檄文进行过正面的回复。原因也很简单,因为人家说得对,说得在理,实在是无法反驳。

然而,曾国藩出现了。他不仅在1852年将湘军组建完毕,并于2月兵出衡州,奔赴湘潭,而且还在衡阳誓师的这一天,发表了足以载入史册的《讨粤匪檄》。

这份檄文,是曾国藩的代表作。皇帝可以逃避,而曾国藩却不能视而不见,因为他是实实在在的汉人。这篇檄文最为绝妙之初,在于它没有像别的檄文一样和对方纠缠不休,没有逐字逐句进行反驳,甚至连辩解都没有。它另辟蹊径,反守为攻,向太平军挑战。

开篇,曾国藩将太平军的恶行公然于世,将太平天国描绘称残暴、野蛮、不讲道理的,这个没有什么新意,大体上的檄文都是如此。

然而,第二段就是这篇檄文精华之中的精华。它对夷狄之辨绝口不提,针对太平天国所打出的民族牌,避实就虚,大打文化牌。它说太平天国要推翻的不仅仅是清王朝,而是整个中华文化。它所说的“外凡民之父皆兄弟也,凡民之母皆姊妹也”,上上下下都可以称兄弟这种做法,是将中华文明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伦理关系颠倒了。

不管太平天国是实际上是怎么做的,曾国藩确实曲解了他们的口号。太平军将的是人格上的平等,而曾国藩却故意混淆视听,将这个平等等同于不顾长幼尊卑。这样一来,太平军所挑战的,就不是清廷,而是几千年来的封建礼教。试想听信曾国藩之言的百姓,怎么会让自己的儿子去参加太平军,推翻自己在家庭中的权威?

针对洪秀全搬出的上帝,曾国藩祭出孔子这个大杀器。他说如果太平天国得了天下,那么“士不能诵孔子之经,而别有所谓耶稣之说、《新约》之书,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也就是说,曾国藩将洪秀全洋洋得意的上帝,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完全对立。

所以,曾国藩最为精彩的论断呼之欲出,他在第二段写得清清楚楚:

此岂独我大清之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原,凡读书识字者,又乌可袖手安坐,不思一为之所也。

至此,曾国藩牢牢抢回了道德的制高点,他没有参加夷狄的辩论,却拿到了更高层次的话语权。试想放弃中国文化,放弃汉族礼仪,那和夷狄有什么区别,如果满族人的清朝能够捍卫儒家思想,那它就不是夷狄。他其实在告诉天下的读书人,天下的百姓:虽然洪秀全是汉人,但他照搬的那套洋鬼子的教义,就是要将汉人变成夷狄!

师出有名是非常重要的,这份檄文起到了稳定民心的作用。清政府也找到了政权合法性的救命稻草,从此之后基本采用曾国藩这套文化理论进行宣传。太平天国和清政府的差别,从此开始体现出来。

参考资料:《清史稿》、《曾国藩传》、《讨粤匪檄》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