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舰队攻破厦门后,道光皇帝终于明白了一件事:英国人有陆军!

发布时间:2023-08-23 12:13:45 发布人:hao168

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英国舰队于1841年8月闯入厦门青屿口。当时,英国舰队共计36艘舰艇,其头目璞鼎查派人给闽浙总督颜伯焘送去照会,其中提出“厦门城池炮台俱行让给英士暂为据守,待诸事善定仍行缴还”等无理

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英国舰队于1841年8月闯入厦门青屿口。

当时,英国舰队共计36艘舰艇,其头目璞鼎查派人给闽浙总督颜伯焘送去照会,其中提出“厦门城池炮台俱行让给英士暂为据守,待诸事善定仍行缴还”等无理要求。

对此,坐镇厦门的闽浙总督颜伯焘自然予以严词拒绝。

次日下午,英国舰队趁着有利风向开始发起进攻。

//i1.go2yd.com/image.php?url=0TLgDjimv3

接报后,颜伯焘坐镇城中,并会同金厦兵备道刘耀椿指挥厦门岛南岸白石头汛、鼓浪屿、屿仔尾守军开炮回击,并以“三面兜击”之势迎击来犯之敌。

然而,还不到一个时辰,鼓浪屿等三处主要炮台即被英国舰队强大的炮火彻底摧毁。随后,英军开始在厦门本岛登陆,并相继占领各处大小炮台。

仅仅半个下午时间,令颜伯焘信心满满并为之骄傲的“石壁阵”即全线崩溃,即便用“不堪一击”来形容,亦不算过分。

这一回,颜伯焘算是见识了英夷炮火的威力了。

在如此“灰飞烟灭”的惨败之下,完全失去斗志的颜伯焘在与兴泉永道刘耀椿“同声一哭”后,只得率领各官员连夜逃往同安,守城清军也大都逃之夭夭。

次日清晨,英军不费一枪一弹,就攻占了厦门城。

厦门一役,清军金门镇总兵江继芸、副将凌志、参将张然等战死,士兵战死者虽不多,但兵败后基本溃散了。

而英军方面,战死者仅1人,伤16人。可笑的是,颜伯焘事后的战报却说,此役共击沉英舰1艘、兵船5艘!

9月后,英军留下少量兵力据守鼓浪屿,其余大部则继续北犯。得此信息后,道光皇帝急调两千清军从江西入援福建,同时令颜伯焘立即收复厦门。

当然,在厦门之役惨败后,这个任务对颜伯焘来说是不可能完成的。因此,他也只好与自己曾弹劾过的奕山之辈一样在“假意进攻、难以收复”的谎言中消磨日子了。

让人耳目一新的是,此前意气洋洋、一心主战的颜伯焘在战败之后判若两人,其对朝廷仍以“高调”相搪塞,而私下里,却“畅论英夷船坚炮利,纪律禁严,断非我师所能抵御”。

说起来其实也不难理解,打仗之前唱唱高调是很容易的,但惨败之余,颜伯焘心里比谁都清楚:英夷“断非我师所能抵御!”

换言之,颜伯焘或许并不知道当时的西方究竟发生了什么,至少他也清楚了认识到,中国与英国的军事差距已经完全不是一个等量级,而是一个时代级。

在工业革命所带来的各项革新下,东西方俨然已是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的巨大分野了。而其中,尤其以军事上的差距最为明显与突出。

然后,颜伯焘的这点认识是不便公开阐述的,至少不能奏折中和皇帝说吧?否则,天朝的国威何在、尊严何在?既然不能说,颜伯焘也只好以撒谎度日了。

有意思的是,道光皇帝倒是从颜伯焘们的谎言中看明白了一点,那就是:

英军并不像林则徐奏报中说的“一仆不起、不会陆战”嘛?你看,颜伯焘奏折中不是出现“伪陆路提督郭”的字样吗?

既然如此,英军有陆军提督,这说明英军不尽是水兵,而且也会陆战啊?

为此,道光皇帝特发上谕,其中云:“夷人此次到闽,已有陆路提督伪官名目,恐其招集闽、广汉奸,为登陆交战之计。……务当激励将士,奋勇攻击,尽杀乃止。”

当然,道光皇帝激励将士奋勇攻击固然不难,但说要将英夷“尽杀乃止”却并不件容易的事。

这不,颜伯焘对收复厦门完全没有作为,最后还是英国人自行撤走,这才“完成任务”。

当然,道光皇帝这时也不傻了,颜伯焘事后也以“未能进剿”之罪而被革职回籍。

颜伯焘被罢回籍后,闲居达12年之久。直到1853年太平军兴后,颜伯焘才被再度起用。

不过,由于赴京途中阻梗,颜伯焘随后奉旨改赴姑苏(苏州)总统潮勇,协办江南军务。1855年,颜伯焘因病卒于任上,年66岁。

事后,朝廷按例恢复其闽浙总督、兵部尚书衔,其灵柩运回连平老家,葬于城北灌子瑶。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