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英国人两次访问清朝都拒绝“磕头“?清朝大臣:英国人太顽固

发布时间:2023-08-23 13:31:54 发布人:hao168

#423头条知识节#马戛尔尼访华英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曾两次派出访华使团。第一次在乾隆58年,由马戛尔尼率领。第二次在嘉庆21年,由阿美士德率领。两次访华都以失败告终。马戛尔尼见到乾隆后希望增加通商

#423头条知识节#

马戛尔尼访华

英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曾两次派出访华使团。

第一次在乾隆58年,由马戛尔尼率领。

第二次在嘉庆21年,由阿美士德率领。

两次访华都以失败告终。马戛尔尼见到乾隆后希望增加通商口岸,被乾隆一口回绝,说大清地大物博,无所不有,不需要英国商品;第二次更惨,长途跋涉的阿美士德抵达圆明园后,嘉庆皇帝要立即接见他们,但阿美士德说旅途太累,希望明天能够接见,这一下惹恼了嘉庆帝,干脆下令阿美士德访华团离开圆明园,限期出境,毫无结果的阿美士德只得悻悻而回。

马戛尔尼

阿美士德与马戛尔尼的遭遇基本相同,就是在对皇帝"行礼"问题上,清朝和英国产生了严重分歧。英国人认为只向皇帝行鞠躬礼,就像对英王行礼一样;但清朝认为必须行三拜九叩大礼。马戛尔尼第一次访华时,算是乾隆皇帝降低了标准,所以最后想了一个折中方案,给皇帝行屈膝礼。但嘉庆皇帝决然不想再给英国人面子,因此在关于"礼仪"方面,嘉庆的大臣们据理力争。然而,阿美士德也得到来自英王的命令,对中国皇帝的行礼要严格遵守马戛尔尼的定例!这就让局面陷入僵局。阿美士德认为,欧洲礼仪与大清礼仪没有很大差别,如果不仔细看根本看不出来;但钦差苏楞额认为,英国使臣应该遵照暹罗和日本的例子。为了让阿美士德在行礼时不出差错,还要预先演习一下礼仪程序。当阿美士德知道要在一条绘有黄龙的图画前行礼时,他觉得受到了冒犯。尤其是,何时行礼也有时间规定,钦差认为,当需要行礼时,就让礼仪官把手放在小斯当东的肩膀上,以此来暗示英国人要行礼。但此举遭到阿美士德等人强烈反对,认为这是对人的不尊重,清朝在侮辱他们!

阿美士德

阿美士德访华双方官员讨论最多的就是礼仪问题。礼仪高于一切。钦差苏楞额多次与阿美士德交涉后,阿美士德仍不妥协,这让苏楞额认为英国人太顽固。但清朝对礼仪的执着追求也让英国人认为,清朝人太顽固!话不投机半句多,结果可想而知!

那么,清朝和大不列颠帝国,为何都对"礼仪"如此看重?

小斯当东的屈膝礼

01

礼仪之争,透露东西方文明不同的世界观

礼者,理也。礼就是"事理"的外在表现。万事万物莫不有理,天有"天理",地有"地理",具体到人身上就是"礼仪"。礼仪是儒家6经之一。"君子彬彬彬有礼",这里的"礼"一方面是指礼貌,另一方面是指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合乎天道运行的客观规律。

不同的文明都有不同的礼仪。中国古代的礼仪主要有磕头、作揖、拱手等;欧洲古代的礼仪主要有握手、拥抱等;日本的礼仪有鞠躬等;人而无礼,不知其可也。人类创制礼仪的目的,就是为了规范人与人之间的正常关系。礼仪背后所反映的,就这个文明的思维方式和世界观。

马戛尔尼和阿美士德坚守的是英国文明的世界观;苏楞额所坚守的是大清帝国的世界观。

马戛尔尼访华

02

中国的天下世界观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种"天下世界观"。儒家的核心思想就很能代表这一点:"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一个由外物到自身,由自身到家庭,由家庭到国家,由国家到天下的过程。所以,当阿美士德强调用尊崇国王的礼仪,来尊崇大清帝国皇帝时,引来苏楞额等人的强烈不满,因为在苏楞额看来,国王是不能与皇帝等同的,国王管理的是一个国家,而皇帝管理全天下,皇帝的地位高于国王。这对欧洲人来说当然难以接受。

乾隆

03

具体在礼仪上,就是华夷秩序

中华文明称为"礼仪之邦",在于它不仅形成了人与人之间的礼仪规范,也形成了国与国之间的礼仪规范。礼仪规定不同的国家之间要遵守规范,不能僭越。2000多年来,这就是华夷秩序的形成。

《国语·周语》记载:"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 ,侯卫宾服,夷蛮要服,戎狄 荒服 。日祭、月祀、时享、岁贡、终王,先王之训也。"这里已经说的很清楚了,就是以京城为中心,以距离的远近把管理区域划分为5个等级,距离中心近的文明程度就高,距离中心远的文明程度就低,按远近程度来规定朝贡的物品,由5服制度开始,进而又形成了华夷秩序。

圆明园大殿

华夷秩序是中国古代的"国际关系"准则。从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开始实行,所以《孟子》说:"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是说,从来都是用华夏的制度去变革夷狄的制度,没有听说用夷狄的制度来变革华夏的制度。因此以华夏为中心,东边是夷,北边是狄,南为蛮,西为戎,总而言之,除了中间是好的,其他都是落后的。因此边远的要服从中心,落后的要服从先进!

华夷秩序影响东南亚上千年之久。是行之有效的"国际关系准则"。日本等国都接受了这种规范。但是,当西洋文明崛起,华夷秩序就不能满足现实需求了。英国人不愿意自我矮化,大清国又不愿意放下自高自大的身段,产生的后果是,要么分道扬镳,要么产生更加激烈的碰撞!

京城

结语

双方都不妥协,西方顽固遇上东方顽固

英国人两次不远万里,漂洋过海与大清国进行贸易,不能不说他们具有某种诚意。在马戛尔尼和阿美士德的回忆录里,有很多这样的描述:对大清帝国由憧憬到幻灭,从而得出一个结论,大清帝国的文明停滞了,四处都是暮气沉沉;但他们又承认,这个民族还是聪明而守秩序的,很多民众表现地文质彬彬,行为举止堪比欧洲绅士!

礼仪之争无法调和,让双方都产生了对方很顽固的想法,对于大清国的苏楞额来说,英国人漂洋过海来拜见中国皇帝,为何坚决不行磕头大礼,无功而返不是得不偿失吗?对于英国人来说,为何大清国如此看重磕头跪拜?双方都不妥协的结果,就是一个西方顽固遇上了东方顽固!

鸡同鸭讲无法产生实际利益。但英国人并非毫无收获,他们的旅行对海上和陆地进行了精心测绘,所以在马戛尔尼和阿美士德失败后,他们再次卷土重来,用船坚炮利轰开了清朝的大门!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