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道光帝不签约,鸦片战争打下去,清朝会不会崩盘?

发布时间:2023-08-23 20:20:21 发布人:hao168

鸦片战争的近代中国屈辱史的开端,《南京条约》是中国沦为半殖半封的开始。清朝与英国之间的鸦片战争,最终以惨败签约的结局而告终,改变了清朝和中国历史的双重走向。虽然历史不容假设,但我们还是可以根据当时的历

鸦片战争的近代中国屈辱史的开端,《南京条约》是中国沦为半殖半封的开始。

清朝与英国之间的鸦片战争,最终以惨败签约的结局而告终,改变了清朝和中国历史的双重走向。

虽然历史不容假设,但我们还是可以根据当时的历史场景,进行一个合理的推论:

如果清廷没有向英国签约求和,而是不惜一切代价把鸦片战争进行下去的话,清廷有反败为胜的可能吗?

理论上清朝地大物博,能够持续供应武植,还有广阔纵深打持久战;人口众多,可以提供源源不断的后续兵源,与英军血战到底,一百拼一个也绰绰有余。

但实际上呢?如果清廷坚持打下去,会不会彻底崩盘呢?

打仗从古到今,都是最烧钱的一项活动,历朝历代家底再厚实,打个三五仗也得成穷光蛋。

汉武帝南征北战自然是开疆拓土,但同时也在疯狂燃烧文景之治的存款,打到最后连三岁以上的孩子都成为征税对象了。

所以鸦片战争从道光二十年(1840年),一直打到了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前后三年时间军费的开支也是天文数字。

鸦片战争具体的军费开支,已经没办法根据相关资料确认了,因为清廷的统计数据也是糊涂账,但可以根据相关材料进行大致推算。

比较典型的就是战后各省上报的军费开支“报销”单了。

受战争波及最大的就是东南沿海了,准确说就是广东、福建、浙江和江苏四省,其中广东和浙江遭受的战争最多。

这些省份的军费开支自然是最大的。

战后广东上报的,需要朝廷报销的军费开支,包括修建炮台等各种战争开销在内,总共约692万两白银;

战后福建上报的,需要朝廷报销的各种军费开支,合计约474万两白银;

战后浙江上报的,需要朝廷报销的军费开支是最高的,居然达到了约836万两白银;

战后江苏上报的,需要朝廷报销的军费开支也不少,总计约312万两白银。

仅东南四省的清军军费开支,三年时间就已经达到了2300万两白银以上,其他乱七八糟的善后款项加起来,还要比这个数字更多。

然而遭受鸦片战争波及的身份,还远远不止这东南四省,而是一次全国参与的抗英战争。

虽然英军压根没有打到内陆,但是道光帝先后进行过两轮全国大调兵,内陆多省五百、一千、两千的抽调清军,集结到广东和浙江前线去作战。

咱就不说到前线打仗,仅跨省调兵开拔这一项的军费开支,算下来军费也燃烧的离开。

道光全国大调兵的涉及范围非常广,北到山西、蒙古,东到盛京、黑龙江,西到甘肃、陕西,南到云贵川和川藏土司,中间河南、湖北等地,都是被道光下旨调兵参战的省份。

所以这些省份战后也要参与军费报销。

其中山东需要报销的军费开支是约73万两白银;

直隶因为涉及到京师、天津、大沽口等处,所以虽然没有遭受战争的波及,但实际上为加强京师门户的防御,战争期间这里也聚集了不少清军,而且修筑、加固加厚了多个炮台,这些可都是要真金白银的。

所以直隶战后需要报销的军费是约292万两白银;

山海关虽然不是省份,但因为其战略位置的特殊性,所以其军费也是单独调拨的。

山海关在战争期间,也参与了调兵和城防修筑,那自然军费也不能省了。

所以战后需要朝廷报销的白银是约1.4万两白银;

盛京战后需要朝廷报销的军费是约70万两白银;

此外安徽、江西、湖北、四川、广西、山西、甘肃、察哈尔、河南等十多个身份,战后需要朝廷报销的军费开支总额,达到了550万两白银以上。

再加上东南四省的军费开支,则鸦片战争期间,清廷的军费开支汇总看来,必然会超过3000万两白银。

这还仅仅是鸦片战争一项的开支啊,清廷的国家机器要想正常运转,还有好多个3000万两等着填呢。

道光的国库哪有这么多的3000万两可以掏啊?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下半年,是鸦片战争进行时清军的高光时刻,因为道光决心毕其功于一役了。

所以让他的大侄子奕经挂帅为扬威将军,展开第二轮全国大调兵给侄子撑场面,要求他务必收回被英军侵占的浙东三镇,也就是沦陷于夷手的定海、镇海、宁波三处。

道光对战争前景充满了期待,他觉得自己以前太不把英夷当回事,现在他要支棱起来玩真的了。

他就不信全国大调兵还打不过英夷。

该将军等到浙后,务宜谋勇兼施,毋负委任,朕拭目以待捷音之至也!”(《清宣宗实录》)

咱们说实话,自从鸦片战争开打以来,道光听到的都是丢城失地、将领殉国的报告,虽然前线将领喜欢写假战报忽悠道光,但他们可以讳败为胜,却没人敢直接改变战争结果。

大部分还是在为丢城失地找借口开罪而已。

所以道光特别渴望一场胜利,哪怕仅仅是收复浙东三镇,就能让道光兴奋的祭告祖庙了。

对于浙东反击战道光是下了血本的,这个血本代表着什么呢?

就是一万多名各地调拨的清军,以及浙江前线临时招募的三万团练乡勇,这就是打反击战最豪华的配置了。

现在浙江本省及调拨兵丁,已共有万余名,加以募雇义勇沙民等三万余人,以之分守水陆要隘。”(《清宣宗实录》)

但实际上在道光往浙东前线调兵的时候,湖北刚好爆发了钟人杰反清起义,起义军迅速席卷了湖北、湖南两省。

钟人杰起义的原因也简单,就是反抗地方官府的苛捐杂税,给活不下去的民众找条生路。

起义军在道光二十一年年底策划起事,在道光二十二年正月初正式扯旗造反,并迅速攻占湖北通城、崇阳等地,毙伤清军及地方文武颇多。

钟人杰在攻陷崇阳后,被部众推举为“勤王大元帅”,设立文武官员经略崇阳等地,这就让道光帝是一个头两个大。

在浙东反击战最紧要的时候,道光还得抽兵去湖北、湖南镇压起义,他从湖南、湖北、江西、陕西、甘肃等地,前后调兵约两万人进行围剿。

最终在湖广总督裕泰、提督刘允孝,配合湖南提督台涌、副将双福等人,分四路对义军进行联合围剿,才把起义军给镇压下去。

等到湖北钟人杰起义被平定后,道光组织的浙东反击战也打完了,而且败得是一败涂地,英军已经深入到江苏等地直逼南京了。

其中如四川提督刘允孝部清军,原本是要抽调到浙东前线的,但临时被安排去湖北镇压钟人杰部了。

等到钟人杰被平定后,刘允孝带所部清军赶往浙东时,英军已经准备攻打镇江了,刘允孝部基本上是赶来收场的。

所以鸦片战争后期,清军实际上是在两线作战,并不是在全身心的对抗英夷。

然而钟人杰所领导的地方起义,只是这个时间段内比较有代表性的,实际上清朝其他地方也有不同程度的起义和暴动,只不过是规模大小和影响大小的问题。

所以道光也是被搞的焦头烂额。

而且镇压起义也是要烧钱的,道光是银子主要投入到对英夷作战上了,所以在镇压钟人杰的过程中,道光帝一再要求前线减少军费开支。

其余所调各兵,著即饬令归伍,以节糜费。所有此次军需,著该抚核实作正报销,毋令浮滥。”(《清宣宗实录》)

尽管镇压钟人杰起义所消耗的军费,基本上已经无从考证了,但从各省调兵镇压的情况看,怎么着也得是好几百万两白银。

道光的国库是真够用的。

咱们上面已经说过了,三年的鸦片战争打下来,道光至少花费了三千万两白银,军费开支异常的庞大。

当然这里面肯定有很大水份的,各省督抚不吃点回扣就是天方夜谭,实际上战争进行时军费开支猫腻也很大。

前线吃空饷就是基本操作。

比如某军官负责招募义勇,他实际招募了一千人,但他会往上报四五千人,白白领走三四千人的军饷。

上级要是查问的时候也简单啊,要么就说一场仗打下来全报销了,要么就临时低价招募民众来充当,检阅完了再解散就行了。

实际上看参与过浙东反击战,当时充任扬威将军奕经幕僚的贝青乔,在自己的著作《咄咄吟》中,记录了前线清军文武花式薅军费羊毛的操作

道光也不是不知道前线在搞什么,但他不打钱就没办法跟英夷打仗,所以这些哑巴亏道光还必须吃。

所以不管前线实际开支了多少军费,道光基本上都得按要求给他们打钱,可问题是道光国库哪有这么多钱啊?

道光二十一年的时候,国库存在仅有679万两白银,甚至都不够浙东前线的开支,更别说还要砸钱去镇压钟人杰起义了。

那您说道光得从来搞银子啊?

除了战争期间让士绅搞捐输以外,只能把一屁股没擦干净的战争烂账,转压到底层百姓头上啊。

其中仅捐输一项,就达到了980万两白银,一下子就替道光解决了将近三分之一,剩下的绝大部分都摊牌到各地百姓头上了。

反正道光的国库不能见底,道光的国库要是打干净了,那清廷就真离崩盘不远了。

道光就不是在龙袍上打补丁了,拿的是在补丁上绣龙袍才行,节俭和抠门是解决不了军费难题的。

所以要是鸦片战争再打下去,就必然会进入封建王朝末期的恶性循环,就会陷入像明末乱局那样的死胡同里。

跟英军开战就要燃烧军费,军费燃烧就得往底层摊派,往底层摊派就会引发农民起义;引发农民起义就得去镇压,镇压就需要更多的军费;更多的军费就需要摊派更多,然后引发规模更大的农民起义……

然而浙东的英军,清廷还没有摆平。

如果鸦片战争持续打下去,其结局就必然是清朝被农民起义推翻,除非道光能像他爷爷乾隆那样能搞钱。

不过道光也不如他爷爷乾隆那样强硬,所以打到最后也就顺坡下驴的认怂签约了,至此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清朝倒是又借此苟延残喘了几十年。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