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武器发明归属一人,发明机关枪不敢公示,下场凄惨被康熙所杀

发布时间:2023-08-25 10:20:31 发布人:hao168

清朝的武器发明归属一人,发明机关枪不敢公示,下场凄惨被康熙所杀每一个发明的背后,都需要深厚的相关知识积淀,还需要坚持不懈的钻研精神,才能让这个发明成功,并流传于世,不过很多的发明创造却因为一些阴差阳错

清朝的武器发明归属一人,发明机关枪不敢公示,下场凄惨被康熙所杀

每一个发明的背后,都需要深厚的相关知识积淀,还需要坚持不懈的钻研精神,才能让这个发明成功,并流传于世,不过很多的发明创造却因为一些阴差阳错,而未能展现在世人面前,这其中不乏有一些拥有跨时代设计思想的发明!

戴梓(1649年~1726年),字文开,号耕烟,中国明末火器制造家。生于明永历三年(公元1649年,清顺治六年),卒于清雍正四年。汉族,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曾侨居扬州,晚年在辽东自号“耕烟老人”。

戴梓博学多能,通兵法,懂天文算法,擅长诗书绘画,通晓天文、历法、河渠、诗画、史籍等,是著名的机械、兵器制造家,曾制造了“连珠铳”(又称“连珠火铳”)和“威远将军炮”(“子母炮”)。

曾侨居扬州,晚年在辽东自号耕烟老人,生于清顺治六年,生于明永历三年(公元1649年,清顺治六年),卒于清雍正四年。戴梓博学多能,通晓天文、历法、河渠、诗画、史籍等,是著名的机械、兵器制造家。他出生在官吏之家,自幼聪颖不凡。在父亲的影响下,少年时的戴梓喜欢上了机械制造,曾自己制造出多种火器,其中的一种能击中百步以外的目标。

戴梓是清代著名的枪炮制造专家,在兵器火器上造诣很高。少年时期就对火器感兴趣,制造了很多枪炮。当时的西方科技已经有很很大的发展,他们也知道中华是一块遍地宝藏的肥肉。当时的一些国家决定试探一下清朝的虚实,于是派使臣出使清朝,拿了蟠肠鸟枪”来刺探虚实。但是康熙要面子,不好意思说大清天朝上国没有这玩意,就大方的说回去送你十只。然后命令戴梓限期仿制出来,戴梓不辱皇明,为康熙挽回了面子。之后,西方各国进贡的各种武器,戴梓无一不能仿制出来。尤其是最出名的佛狼机”火炮,戴梓用5天就仿制出来,“冲天炮”戴梓也是用了8天就仿制出来。当时确实让欧洲各国震惊,暂时搁置了觊觎清朝的野心。

戴梓和他发明的连珠火铳就是其中之一,戴梓,康熙年间人,因为出身于军武世家缘故,他从小就接触到武器火药,在当时虽然火药早已发明,但在军事领域上却用途不广,大多数士兵用的武器还是刀枪棍棒之类的冷兵器。

所以戴梓在已有火铳的基础上,经过自己不断的试验改进,终于改进成二十八连珠火铳武器。这种经过戴梓重新设计后的新型火铳,不仅大大增强了火铳的威力,而且它的设计十分巧妙,铳背上设置有弹匣,可以储存28枚火药,火药之间是相互衔接的!

在扣动板机之后,弹药就会自动落入铳桶中,这样可以连续射出28枚火药,这差不多就是世界上最早的连发机关枪了,这种改进也使得戴梓发明的二十八连珠火铳成为当时世界上威力最大的武器,不过戴梓却并没有让这种武器现世!

据说是因为有一次戴梓在睡觉时,梦见有人对他说,如果他将这种大杀器流传于世,那么他的子孙后代都必将遭到祸害,所以戴梓只好将这种武器悄悄藏了起来,不然当时的清朝士兵完全可以凭借着这种跨时代的武器称霸全球!

在康熙时代,明朝的余威依旧震慑全球,各国对清朝还是处于一种尊敬态度。当时虽然有内部叛乱,周边小国挑衅,以及俄国肆意侵占国土。虽说当时打败了俄国,也签订了清朝自诩为平等的条约《尼布楚条约》,实际上那时候清军和俄国的差距已经很大了。那时候清军还是有红衣大炮,长枪的。以及在平叛准格尔的时候,火器也是大发神威。这所有的功劳,都是戴梓一人的。

天才之人必定有高冷之处,这个戴梓也是,对待同僚心高气傲,总会得罪小人。后来被小人告发私藏先进武器,隐瞒康熙,欺君之罪。被康熙无情地流放边地,从此这位天才就这样被埋没了。

实际上当时虽然戴梓给康熙奉献了很多火器,但是都成了当时满洲贵族玩乐的东西,却并没有广泛应用的想法,所以即使戴梓造出再先进的武器,也无济于事。

遭人嫉恨流放盛京

由于戴梓制造火炮成功,得到康熙帝嘉奖,使时在朝廷供职、也从事火器研究的比利时人南怀仁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南怀仁由嫉生恨,勾结起义军叛徒陈通岩,向康熙帝奏本,诬陷戴梓暗通东洋(即日本),使戴梓获罪,于康熙三十年初,举家被流放至盛京。

戴梓在盛京流放期间,生活极其困苦,冬夜中拥败絮卧冷炕,凌晨还要踏着冰霜进山拾榛子,用以充饥。幸亏他的画作还有人喜爱,遂多以卖书画维持生计。

戴梓在盛京期间,写下了《早行》、《春日泛舟沈水》、《南塔柳荫口占》、《南塔柳荫》等吟咏盛京风物和名胜的诸多诗篇。他在《早行》诗中吟道:“驱人寒夜起,行役意如迷。野火烧残戌,霜披五更鸡。冷灶吹余烬,开门参正西”。描绘他在戌所服役,早夜起身在外时所见荒凉景象,抒发了凄苦之情。

从高官沦落为罪人,也使戴梓从感情上更加接近平民百姓。这期间,他也写了不少表现劳动人民的诗作,如《见获》:终岁勤劬幸有年,相邀结袂刹蒿田。群鸡啄粒驱又聚,山犬随人吠复眠。白发扶筇衰曝背,青裙没井晚炊烟。官粮输却余多少,社鼓逢逢促送钱。

戴梓诗描绘了农民在秋收后的和乐景象,然而,笔锋一转,再写农民刚刚交完“官粮”,“社鼓”又催送钱,披露了农民遭受层层剥削的情况。

《辽海丛书》还记载了戴梓曾为沈阳老八景之一写下的一首诗《浑河晚渡》,诗云:暮山衔落日,野色动高秋。鸟入空林外,人来古渡头。微风飘短发,纤月傍轻舟。十里城南外,钟声咽戌楼。

这首诗透过自然景色和人文活动的描写,勾勒出了浑河曾经有过的美丽景观。它似一幅清新淡雅的水墨画,将黄昏中浑河渡口的风貌展现在世人面前。同时,也记写了诗人来到渡口时,面对红日坠山,新月初升,银波碎影,轻舟荡漾。忽闻盛京城里传来低婉的钟声,牵动其哀苦情怀,抒发出心境难平的无限感慨。

戴梓先后在盛京和铁岭流放长达35年,无一日不盼着沐皇恩,得赦回京。然而,一盼35年,始终未能再回故里。最终郁郁寡欢,因病而逝,享年78岁。戴梓有四子:戴京、戴亮、戴亨、戴高,其中以三子戴亨最著名,与李锴、陈景元被称为“辽东三老”,享誉当年辽沈文坛。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