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中国第一位驻外使节,以曾国藩的幕僚起家,开明思想无人能及

发布时间:2023-08-26 20:30:27 发布人:hao168

近代中国,有这样一位人物。他在世时,受到时人的诋毁,骂他“汉奸”、“贰臣”。等到去世后才发现,是他的思想太超前,无法被理解。作为洋务派的同时代人,他主张不仅学习军事技术,更要注重政治和经济。涉外事务时

近代中国,有这样一位人物。他在世时,受到时人的诋毁,骂他“汉奸”、“贰臣”。等到去世后才发现,是他的思想太超前,无法被理解。作为洋务派的同时代人,他主张不仅学习军事技术,更要注重政治和经济。涉外事务时,他遵循国际惯例,秉持实事求是的态度。早年间以曾国藩幕僚起家,进入京城历经世态炎凉,人到暮年出使英、法,他就是一代传奇郭嵩焘。

流传百代千龄后,定识人间有此人”,这是郭嵩焘对自己的评价。细细听来,却有一股凄凉之感,郭嵩焘为何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呢?一切要从他的人生阅历说起。作为经世致用的湖湘子弟,郭嵩焘从小就深受湘学的影响。在岳麓书院求学时,他遇到了人生中的挚友——曾国藩。与曾国藩的结交,开启了郭嵩焘的幕僚生涯。

当然,对于读书人而言,考取功名才是正途。然而,郭嵩焘在这条路上却走得并不顺利。虽然不到20岁就考中举人,但是接下来的两次会试都名落孙山。倒是好友曾国藩,先自己一步考取进士。考场失意,科举无望的郭嵩焘,来到浙江做起了幕僚。恰逢鸦片战争的烽火逼近,郭嵩焘亲身感受到西方的坚船利炮,他的思想中“华夷观念”开始转变。

中国不再是高高在上,西方也早已今非昔比,中外差距深深地震撼着郭嵩焘,这为他此后处理洋务埋下了伏笔。短暂的浙江之行后,郭嵩焘再次致意科举,虽说在1847年终于考中进士,却因为双亲的相继离世,只得丁忧在家。也正是在这个时候,郭嵩焘正式开始了与曾国藩的合作之旅。

随着太平军的势力壮大,咸丰皇帝命令曾国藩等人在湖南组织地方团练,这就是后来的湘军作为朋友和帮手的郭嵩焘,自然成为曾国藩的高级智囊。在与太平军的作战中,郭嵩焘帮助湘军募捐筹款,编练军队,尤其是倡议建造湘军水师,让湘军在接下来的对战中,扭转了战局。

正因为郭嵩焘的突出表现,他被朝廷授予翰林院编修,也算正是有了官职。此后的三年里,郭嵩焘依然为湘军出谋划策,也会受曾国藩的派遣到富庶的江南筹款。上海之行又一次震撼郭嵩焘,在这里他参观外国人的图书馆和轮船,这为此后的洋务思想打下基础,也为他处理中外冲突、出使西方打开了眼界。

1856年底,郭嵩焘脱离曾国藩的湘军,北上帝都任职翰林院。一来到北京的郭嵩焘,立即受到户部尚书肃顺的赏识。此时的肃顺,是咸丰皇帝身边的红人,虽然他是满清贵胄,却主张重用汉人。曾国藩、郭嵩焘就是最直接的受益者。有了肃顺的引荐,郭嵩焘顺利进入咸丰帝的视野,顺利进入南书房。

深受朝廷重用的郭嵩焘,先是到天津前线帮办防务,接着又赶赴烟台等地整顿税务。刚正不阿、严于律己的郭嵩焘,拒绝了当地官员的超规格招待和隐性贿赂,反而是认真查账,不辱使命。然而,水至清则无鱼,当他辛辛苦苦查账的同时,却痛心地发现:从上到下、从里到外无不贪腐。

与官场格格不入的郭嵩焘,受到牵连官员的弹劾,心灰意冷的郭嵩焘已经成为南书房的闲人。是自己不懂变通吗?还是这个朝廷已经烂透了?当他一遍遍扪心自问后,得出了“省繁刑而崇实政”的结论。此后,虽然他又在地方担任要职,但最终因为与他人不和,只得弃官而去,回到长沙的城南书院讲学。

潜龙在渊,见龙在田。一时失意的郭嵩焘,1875年再次受到军机大臣文祥的举荐。从人生的低谷走出,郭嵩焘依旧不忘审视时局。当时的洋务运动轰轰烈烈,然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严重束缚着这场清王朝的自救运动。郭嵩焘认为,“只学习西方的军事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学习西方的政治、经济,发展中国自身的工商业才是出路”。

这样的思想,放在当时的社会中,只能被认为是“异端”。恰在此时,云南发生了英军与当地民众冲突的“马嘉理案”,气势汹汹的英国企图以此扩大侵略,并且提出“要清政府派出公使前往英国道歉。”以往只有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哪有泱泱中华派驻外国,而且还是赔礼道歉的苦差事。历史把这一重担,交付给年近花甲的郭嵩焘。

1876年,郭嵩焘以钦差大臣的身份出使英国,这也是中国第一任驻外使节。以一种近乎屈辱的方式,开始了与世界外交的接轨。在此之前,郭嵩焘已经是受尽屈辱,国内的顽固派说他“出乎其类,拔乎其萃,不容于尧舜之世;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何必去父母之邦”。明明是近代外交的开始,却被认为是数典忘祖。

来到英国的郭嵩焘,在伦敦成立了使馆,并且开启对英国的游历和学习。学校、博物馆、图书馆和报社,到处都有郭嵩焘的身影,已经是六十高龄的郭嵩焘,却如饥似渴地学习着西方的政治制度、教育科学。他参观英国的工厂,体验最早的电话,处理外交事件,这里的一切见闻都写成了《使西纪程》,并且寄回国内,供总理衙门参考。

然而,郭嵩焘实在是太超前了,他开明的思想、务实的学风,又怎是当时的人们能理解的?他的《使西纪程》 非但没有广受重视,反而成为众矢之的,就连朝廷都说他,“所著书籍,颇滋物议。”出使三年,黯然归国,心灰意冷的郭嵩焘终老乡里。他的思想,成为后来西学东渐和维新变法的先河。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