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洁文化|林则徐与黄河

发布时间:2023-08-27 20:17:41 发布人:hao168

(来源:云南水文)“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应祸福避趋之。”每当读到这句诗,大部分人的第一反应就是虎门销烟。是的,正因为如此,他被誉为“世界禁毒先驱”。然而,可能大家并不太熟悉的是,林则徐其实也是一位水利专

(来源:云南水文)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应祸福避趋之。”每当读到这句诗,大部分人的第一反应就是虎门销烟。是的,正因为如此,他被誉为“世界禁毒先驱”。然而,可能大家并不太熟悉的是,林则徐其实也是一位水利专家,曾在中国治黄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林则徐像(资料图片)

林则徐(1785年—1850年),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福建省侯官(今福州)人。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进士,嘉庆、道光、咸丰三朝元老。他从政为官四十年,从道员起官至总督,先后担任盐运使、按察使、布政使、河东河道总督、江苏巡抚、湖广总督、钦差大臣、两广总督、云贵总督等职。他提倡经世之学,历经沉浮不改初衷,深受后人敬仰,《清史稿·林则徐传》评价他“所莅治绩皆卓越”。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部历史。林则徐的一生,是为民服务、彪炳千秋的一生。他的诸多优秀品质,是在青少年时期养成的。

林则徐的前半生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林则徐出身于文峰林氏,为福州的文化世家。其父林宾日,清嘉庆侯官岁贡生,是当地的教书先生;其母陈帙,为闽县岁贡生陈圣灵之第五女。林则徐的启蒙教育来自父母,以父亲影响最为深远。林宾日思想开明,安贫乐道;其母陈帙心地善良,扶危济困。因家庭子女众多,林家生活一直非常困顿,有时三餐都难以为继。虽处于困境,但由于父母悉心呵护,加之良好的家风家教,林则徐9岁就能写文章,14岁考取秀才。

少年得志,鳌峰求学。林则徐考中秀才之后,即入福建省当时最高的学府——鳌峰书院求学。当时主持书院的山长郑光策是一个进士出身、崇尚“经世致用”思想的封建士大夫。学习期间,林则徐结交了一些有共同志趣的友人,如陈寿祺、梁章钜,二人皆为志向远大、用心于世之人。因此,在书院学习的七年时间里,林则徐树立了经世致用为苍生的人生信念。

书院七年,心系民生。嘉庆九年(1804年),林则徐参加乡试,考中举人。年底,新婚燕尔的他离开家人前往京师参加会试但名落孙山。在此期间,林则徐担任厦门海防同知书记,负责商贩洋船来往、米粮兵饷的记录工作。因能力出众,林则徐受到福建巡抚张师诚的赏识。张师诚将其招入幕府,悉心指点,并鼓励、支持他求取功名。嘉庆十六年(1811年)春,27岁的林则徐第三次参加会试,终于如愿以偿,榜列第七十四名,赐进士出身,入庶常馆,人生道路从此改变。

治水生涯也无涯

在林则徐漫长的官宦生涯中,治水几乎贯穿全程,编撰了影响深远的水利专著《畿辅水利议》。他治理浙江和上海的海塘、太湖流域的主要河流,治理运河、黄河、长江。即使在被贬戍伊犁期间,林则徐仍以“宠辱皆忘”的胸怀关注民生,疏浚水源,兴修水利,先后修建了“坎儿井”和“龙口水渠”,新疆百姓称之为“林公井”和“林公渠”。

《畿辅水利议》(资料图片)

在治水实践中,他最主要的成就还是治理黄河。

在1128年到1855年期间,黄河流路基本上在现在黄河以南的区域摆动,涉及现在河南、山东、安徽、江苏的广大地区,并经常侵袭淮河、运河,成为人们的心腹之患。

一心为民,弹劾权贵。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林则徐任江南道监察御史。当时,河南南岸河堤缺口,河南巡抚琦善办事不力,出现了大水灾。林则徐不惧琦善满洲贵族背景,向嘉庆帝直奏琦善的无能。因不畏权势、行事果敢、不留情面,导致了同僚的猜忌、冷嘲热讽,为此,林则徐一度对官场心生厌倦。

高家堰抢险,忠孝两难全。道光四年(1824年)年底,洪泽湖高家堰十三堡决口,湖水外注,下游不少州县被淹。与洪泽湖相连的淮河,是漕运的必经之道,高家堰决口引起淮河水位下降,造成黄强淮弱,直接影响漕运安全,清廷为之震惊。由于南河河道总督张文浩治水不力,道光皇帝将其撤职,并于次年三月下旨,命正在家乡为母亲守丧的林则徐赶赴南河督修。林则徐深知水患危害巨大,立即赴任。身着素服的林则徐,日夜在高家堰督修,不间断查验,即便大雨天也坚持到现场查看。数月之后,堰工告竣,决口被堵住了。由于成就斐然,道光十一年(1831年),他被晋升为东河河道总督。

大公无私,淡泊名利。从道光十一年(1831年)十月至次年二月,林则徐共担任了一百多天的东河总督。林则徐在任内“绘全河形势于壁,孰险孰夷,一览而得。群吏公牍,不能以虚词进。风气为之一变”。清代黄河防御工程,多为秸料修的“埽工”。他认识到,每年收购秸料乃河工第一弊端,为此,林则徐到任伊始,逐一检查所辖南北两岸十五厅各工段存放的秸料垛,按各厅秸料垛虚实情况,严明赏罚,以除河工积弊。道光帝赞叹道:“向来河工查验料垛,从未有如此认真者。”然而,因触动了官僚集团利益,不久,林则徐被调离东河,但他力除河政腐败的改革精神和坚强意志,却久为后人称道。

最令人敬佩和感慨的是,林则徐以“罪臣”身份,在流放新疆伊犁途中,奉命参与开封祥符黄河堵口的事迹。

祥符堵口,光耀千古。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六月,因天灾人祸,河南祥符黄河上汛三十一堡 (今开封张家湾附近)洪水漫过堤顶。据记载:“口门宽303丈,深8丈。”洪水迅速围困了开封城,房屋倒塌无数,群众露宿城头。城墙相继坍塌,群众拆房、毁寺以保危城。

当时,河南巡抚牛鉴、东河总督文冲均束手无策。牛鉴跪伏于墙,面河而拜。二人遂上疏请求暂缓堵口,甚至提出把河南省城从开封迁移走。消息传到京师,朝廷震动。道光皇帝解除了文冲职务,枷示河工,以淮海道朱襄继任河督。钦差大臣王鼎等驳斥了文冲等人的荒谬建议,并赴祥符督办河工。不过,王鼎也认识到堵口难度很大,于是,推荐林则徐参与堵口。朝廷命“遣戍伊犁已革两广总督林则徐折回东河效办赎罪”。林则徐接到上令后,立即赶往开封。八月,他到达工地,与王鼎等人一同住在祥符下汛六堡(今开封郊区小马圈西)。

林则徐治水(资料图片)

林则徐一到祥符,马上到堵口工程第一线督导。经过一番筹划准备,汛期一过,于十月开工堵口。此时,林则徐是戴“罪”之身,但他抛弃个人恩怨,一心扑在堵口上,任劳任怨。57岁的他夜以继日地工作,时常与民夫士卒一起挖泥担土。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二月,祥符堵口大工历时八个月终于完成,两省二十三州民众得到解救。林则徐戴“罪”立功,实为治水英雄。王鼎上奏“林则徐襄办河工,深资得力”,请求皇上让其将功赎罪,免戍伊犁。可正在堵口庆功之时,忽传谕旨:“林则徐于合龙后,着仍往伊犁。”王鼎惊骇不能言语,而深知世事的林则徐泰然处之,即日起程。临别时,林则徐赋诗二首安慰王鼎:“塞马未堪论得失,相公切莫涕滂沱。”“公身幸保千钧重,宝剑还期赐上方。”林则徐为国为民,以天下为己任,身处逆境亦不失报国之心,身遭厄运仍关心民众。他以获“罪”之身,治理黄河水灾,功绩卓著,实为民族英雄,治河功臣。

当年,林则徐组织修筑的黄河大堤,西起今开封市水稻乡马头村,东至柳园口乡大马圈村,共7.5千米,较决口前旧堤向北推移了约两千米,因离河道较近,故人称“前进大堤”。又因这段大堤形似月牙,人称“月牙堤”。为纪念林则徐堵口筑堤之功,后人称这段堤防为“林公堤”。

“黄河宁,天下平。”林则徐的治黄事迹和为民情怀,将激励我们集全社会之力,积极投身幸福河建设,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

来源:黄河网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