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最穷状元,殿试文章8个字折服光绪,3封痛骂电报气死袁世凯

发布时间:2023-08-28 09:44:48 发布人:hao168

1895年殿试结束后,两位官员正在为一名考生的试卷面红耳赤地争吵。这次殿试,正考官是大学士徐桐,副考官有十名,每位考官推荐一本,正考官提出前三名的顺序,交给光绪皇帝御览。此时徐桐已经确定好人选,副考官

1895年殿试结束后,两位官员正在为一名考生的试卷面红耳赤地争吵。

这次殿试,正考官是大学士徐桐,副考官有十名,每位考官推荐一本,正考官提出前三名的顺序,交给光绪皇帝御览。

此时徐桐已经确定好人选,副考官李文田侍郎从薛尚书手中接过了所推荐的试卷,猛然双眼放光:“这篇该点状元,这篇该点状元!”

徐桐立马变了脸色,这张是他淘汰的卷子,他从李侍郎手中拿回试卷,愤然说道:“字写得不好,不应点元。”

李侍郎也气了:“我看这试卷力透纸背,功力很深,起码写了三千本朝卷。”

正考官和副考官就这样为了一个考生的卷子吵了起来,李侍郎寸步不让,徐桐突然说:“这篇莫非是你的同乡康有为的试卷?”

李侍郎这下子更怒了:“这若是康有为的试卷,我愿全家处斩!”

这一年康有为也参加殿试,但李侍郎根本不可能认出康有为的文章,完全是因为心中的不平和主考官杠上了。

其他副考官都在劝架,因为李侍郎的坚持,这份试卷就放在了第三名

第二天光绪帝临朝,按照顺序看了第一名和第二名的试卷,都默不作声,一直到看到第三名的卷子,看完一遍,又看了一遍。

他突然抬起头来,询问徐桐:“朕想以第三本点元,可否?”

这句话顿时让徐桐面红耳赤,他只能低头掩饰脸上的尴尬,赔笑说:“任便圣上。

后来这些考官们才知道,这名考生不是康有为,并非来自南方,而是来自四川,出身寒门,父亲只是一个农夫兼小贩,一路走来无比艰辛。

他的名字叫骆成骧。

中国有一句俗话:家贫出孝子,茅屋出公卿,火中生莲花,烦恼生菩提,道在苦中求,佛在道中生。

骆成骧的成名就好像这样涅槃的传奇一样。

清同治四年,骆成骧出生在四川资州,家境贫寒,务农的父亲看孩子从小聪慧,不甘心他就这样继续贫苦的生活,他一直在督促年幼的骆成骧学习圣贤之道。

骆成骧带着全家的期待寒窗苦读,9岁这年随父亲来到了成都,就读于锦江书院。

很快,老师们都发现了骆成骧惊人的才华,年纪尚小的骆成骧下笔不凡。四川学政张之洞巡视锦江书院的时候,也注意到了骆成骧的文章,断定这个孩子将来一定会有“大造化”。

5年之后,年仅14岁的骆成骧应州试,果然考上了第一名

年纪尚小的骆成骧就中了秀才,还被名儒王闿运收为学生,王闿运担任成都尊经书院山长,骆成骧就跟随着一同入院读书。

尊经学院

师承王闿运让骆成骧进步飞快,可谓脱胎换骨。

骆成骧年纪不大,但他知道他这样的出身,能遇到爱才的王闿运是多么幸运,在尊经书院这样的学校读书,也是他从前做梦都没有想到的。

但他家徒四壁,一贫如洗,实在没有钱供他日常的开支,都是靠书院发的一点“膏火费”生活。

王闿运日常却是省吃俭用,每月还要存一点钱寄回家。书院里面还有一位同学谢泰来,来自四川射洪,家庭也非常贫困,两人很是投机。一次谢泰来和骆成骧玩对联,谢出了上联:至穷无非讨口。讨口是四川话,意思是乞丐要饭。

骆成骧豪气地说:“不死总得出头。

书院之中有不少富家子弟,但互相之间都很尊重,两位寒门学子的对联也在书院传为美谈。

1893年,四川乡试,骆成骧夺得第三名举人

1894年甲午恩科会试,骆成骧发挥失常,落第。但骆成骧并不气馁,而是在京师滞留了一年,参加了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乙未会试,成为乙未科的贡士,随后参加了殿试。

殿试当天,光绪皇帝亲自策问,当时出了四道题,有关军事、民生、节俭和水利农业的考题。

骆成骧一气呵成,很快写成了文章,这篇文章只有1704个字,批判了官僚机构庞大臃肿、贪污成风,应当厉行节俭,发展水利和农业

骆成骧还提出,皇帝必须亲政,拥有权力,才能“转祸为福,转败为功”。

更让光绪皇帝触动的,是他策论末尾的八个字——主忧臣辱,主辱臣死

这让一直以来犹如孤身作战的光绪帝感到非常感动,他没有实权,受制于慈禧,一直忧愤难安,他需要的正是骆成骧这样的人才。

骆成骧迎合了光绪皇帝不愿意继续做傀儡的想法,他要变法图强,骆成骧的文章说出了他的心声,所以他被钦点为状元。

骆成骧是清朝四川的唯一一个状元。

骆成骧

骆成骧被光绪授予翰林院编修撰,他虽然是状元出身,但一点都不抱残守缺,在戊戌变法之前,骆成骧和康有为、杨锐和刘光第等人关系密切,也很支持变法。

骆成骧极力提倡西学和新学,和杨锐等人创建“蜀学堂”,以一名状元的身份,报名入堂,学习西学。

只要是在京师的四川人,无论身份,都可以申请来学习,刚开始就收了六十多名学生。

正当他想要将一腔救国的热血付诸于行动之时,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宣布“训政”,光绪帝被幽禁了,支持维新的官员要不被杀,要不被流放。

“六君子”被砍杀在菜市口,戊戌维新变法失败。

骆成骧因为平时的政治主张比较平和,不会激进外露,没有被流放革职,但慈禧太后早就已经注意到了他。

戊戌变法失败后,四川籍的官员杨锐和刘光第遇难。骆成骧正在悲痛之时,没想到四川的另外一名大官来到了蜀学堂,用大红纸写了一张贴在大门上:“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骆成骧看到立刻就撕了,呵斥道:“杀人时不来看对联也!”

那个官员吓得忙说:“现在什么时候了,怎么说这样的话!”

他继续贴,骆成骧就继续撕,最后那个官员只好作罢。

慈禧没有理由对骆成骧革职,但没有打算放过他,她以全国举行乡试之名,私下指示人把他调到贵州去当主考官。

骆成骧知道这只是换了一种发配方式而已,为了表示反抗,耍了个小手段,告假回家服丧。

三年服丧期满了之后,骆成骧又返回了京师,慈禧又把他调到了广西去任主考官,还暗示他干脆自己知趣辞官算了。

骆成骧继续装糊涂,立刻申请了官费,前往日本留学,去攻读法学去了。

当骆成骧回国之时,光绪帝和慈禧都已经死去。

他已经对清廷绝望了,但内心深处还留着对光绪帝的知遇之恩

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当时各省政商名流都在上书清廷,要求清帝顺从民意,顺应民主共和的革命风潮。

骆成骧对儿子说:“清政久失人望,不免于亡,予岂不知?然革命事业,人可为,汝不可为,以吾家所受知遇,非众比也!

他始终因为感激光绪帝的钦点之恩,没有主动介入。

辛亥革命之后,骆成骧于1912年回到了四川,被公选为四川省临时议会会长。

他的晚年寓居成都,余生专注于办学和育人。

他提出在四川高等学校的基础上改立四川大学,他还在四川法政学堂、成都高等学校教授学生。

他是四川国学专门学校(四川大学的前身)的第一任校长,并且开始筹办成都大学,成都大学的第一任校长张澜先生也是他的推荐。

成都人尊称骆成骧是“五老七贤”之一,位于七贤之首。

不过骆成骧并不在乎这种名号,还开玩笑说:“我看啊,这是五个老不死,七个讨人嫌而已!”引得众人哈哈大笑。

四川武林大会

骆成骧对于救国还有一个主张,就是“强国强种”。这位状元酷爱武术,是成都“武士会”的会长。

他为别人撰写碑文得到的酬金全部捐给了这个“武士会”,还筹集资金在成都少城公园(今成都市人民公园)修建了国术馆。

因为对武术的特别喜爱和全民强身的坚持,很多人都以为他当年是个武状元。

清亡后,袁世凯准备上台当皇帝,复辟帝制。

他为了笼络人心,专门派成都知县去找了骆成骧,劝他出山担任川、滇、黔筹安会的会长。

骆成骧此时已经看透一切,在家乡专注教书育人,脾气非常好,但得知知县的来意之后勃然大怒,直接撵了出去。

骆成骧对袁世凯的野心十分痛恨,大骂道:“我乃堂堂的状元,清国之大臣,怎么能拜倒在你一个野路皇帝的身边。”

资州同乡魏云泉计划刺杀袁世凯失败,惨死后被抛尸荒野,袁世凯还下令不允许任何人收尸。

骆成骧根本不惧,直接出面为魏云泉收敛遗体,出资埋葬在北京的四川义地,他还将烈士的遗孀和孤儿送回了四川。

1915年12月,袁世凯准备即位,在云南的蔡锷宣布云南独立,带着护国军来到了四川。

四川督军陈宧是骆成骧的学生,他手下的北洋军队和护国军交了火,心里却很虚。

他只好找到老师,说出自己的想法:“老师,现在时局很乱,我被袁氏重用,但我对他称帝很反感。如果我反对他,身边几乎都是袁世凯派来的人,随时都可能有性命之忧。

骆成骧就等着学生的表态,他马上给陈宧出了一个主意。

他让陈宧去找蔡锷联合,给在南京的冯国璋发密电,说如果袁世凯失败了,就推举冯国璋当大总统。本来就很有野心的冯国璋果然暗自高兴,按兵不动,就是不愿帮袁世凯的忙。

骆成骧替陈宧拟了三封讨伐袁世凯的电报,对陈宧说:“我一定要气死国贼。”

三道电报在1916年5月相继发出,前两封还是比较平和的,只是劝说袁世凯赶紧退位。但第三道就让袁世凯气愤不已。因为第三道电报宣布:自今日始,四川与袁氏个人断绝关系,袁氏在任一日,以其政府名义处分川事者,川省皆视为无效。至于地方秩序,宧守土有责,谨当为国家尽力维持。新任大总统选出,即奉土地以听命。

袁世凯把陈宧当作心腹,万万没有想到陈宧会背叛自己,在看到这封电报之后大叫“人心大变”

不久之后,袁世凯绝望地退位,最终呕血而死。

听说袁世凯死了,骆成骧兴奋不已:“我算是为光绪帝杀了一贼,了却心头的大恨!”

可见骆成骧心中一直有光绪帝,为光绪帝悲惨的一生惋惜不已。

骆成骧在四川地位很高,受到世人的尊重。

他一直对四川大大小小的军阀混战、祸害百姓十分反感。

一次宴席上,他看到川军三个军长正好都在,骆成骧借着醉意故意嘲讽他们:“你们三个军长今天在这里,正好比武,分个胜负,看谁是英雄,何必要劳民伤财,拿兵去打仗!”

骆成骧中年

骆成骧在当地声望高,在场三个军长面面相觑,只好赔笑,一个都不敢发作,连连搪塞:“状元公这是醉了啊!”

有人评价骆成骧,说他这一生没有为国为民做出什么贡献,曾经为官,但仕途多舛。

但骆成骧确确实实影响了整个巴蜀地区的学子,特别是资中、内江的几代人。

聂荣臻元帅曾经饱含深情地描述过他们那代人如何受到骆成骧中状元一件事的影响:

“我小时候听大人们说,清朝官员们扬言:你们四川人相中状元,除非是石头开花马生角。可见这些人对四川人的厌恨之深。可是四川人还是争了一口气,有个叫骆成骧的四川人,考中了清朝最后一科的状元(此处聂帅有误)。四川人都觉得骆成骧给四川出了气、争了光,把他中状元的事情传为佳话,说什么‘骆’字拆开是‘马’字和‘各’字,‘角’字和‘各’在我们四川是谐音,也就说成是马真的生了角了。”

他的精神,还影响了内江人张大千等一代文人名士。

资中状元街

清末明初,四川能和湖南、浙江一样成为全国留学最多的省份,民国之后,资中文风鼎盛,资中儿女发奋报国,这都和骆成骧高中状元密切相关。

他这个“状元”为四川带来的希望,远超人们的想象。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