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0月1日,周恩来上任总理后,面临的第一件头疼的大事,就是组建自己的领导班子,也就是“内阁”,当时名字叫政务院,其实就是现在的国务院。国家就像一台机器,要想运转流畅,各个零件必须完美配合,相
1949年10月1日,周恩来上任总理后,面临的第一件头疼的大事,就是组建自己的领导班子,也就是“内阁”,当时名字叫政务院,其实就是现在的国务院。
国家就像一台机器,要想运转流畅,各个零件必须完美配合,相互合作,最终才能让社会运转起来。所以,如何选人头,是个很关键,也很头疼的事情。关键自不必说,头疼可能有几方面因素,其中比较难的,是如何权衡党内与党外的“人头”分配问题。
中国历来不缺人才,党内有人才,党外也有人才,敢不敢用党外人士,敢不敢将党外人士放在重要甚至核心位置上,是当时许多人关注的事情。
最终,周恩来交出了一份完美的、出人意料的答卷。
周恩来
1948年底,随着解放战争形势突变,人民解放军气势如虹,胜局几乎确定无疑。一旦取得最终胜利,接下来的事情便是治理。俗话说打江山易,守江山难。上马打仗的能力已经被共产党人证明了,但下马治国的能力如何,还是是国内许多人,甚至国际上都十分关注的问题。
1949年3月,时任苏联最高领导人的斯大林,为了掌握中国革命最新动态,专门派了亲信米高扬到中国来,去西柏坡,当时中共中央办公所在地,和毛泽东周恩来畅谈。其中便谈到了未来新政府的组建问题。
要组建新政府,首要是确定领头羊。有人曾说,一头狮子即便带着一群绵羊,也能战胜由一只绵羊带领的一群狮子。这个民间谚语,主要强调的就是领导人的作用。
关于新政府的治理班子,最关键的就是谁来管家,也就是当家的。对此,朱德曾有过自己的人选。1948年夏,当身边人与他谈起应当有人来管经济问题时,他毫不在意,说周恩来不是回来了吗,他是最适合管家的,由他来管家一定能行。
除了朱德,苏联人也有自己的判断。1949年3月米高扬来到中国,与周恩来进行了深入接触,他对毛主席说,中国未来新政府不缺总理,周恩来就是最合适的总理人选。中国人应该以拥有周恩来这样的人才,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除了朱德和米高扬,毛主席也有自己的判断。他与周恩来自二十年代便认识,一起经历了大革命,一起经历了二万五千里长征,一起经历了延安十年和抗战八年,对周恩来的能人和品质,毛主席是最了解的人之一。
毛主席与周恩来
周恩来年少便成名,十几岁在东北读书的时候,就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愿;二十几岁到法国留学,就担任了旅欧共产党支部的负责人;回国后,又先后参与了北伐、领导了南昌起义,还有着丰富的上海地下党工作经验。
红军长征时,他半路患痢疾,上吐下泻,瘦得不行,依然坚持跟着队伍前进,最后大难不死,逃过一劫,为毛主席走上最高领导位置立下了汗马功劳;抗战期间,他挑起外事的担子,代表毛主席和平解决了西安事变,建立起团结统一战线;抗战结束后,与毛主席一起出走重庆谈判,与马歇尔、国民党代表唇枪舌战。
毛主席、周恩来、朱德
几十年下来,周恩来的组织才能有目共睹。更重要的是,他非常善于团结合作。解放战争期间,因为工作原因,周恩来与国民党内左派和社会民主人士联系密切,对他们的为人处事有了自己的判断,这也为后来的点兵点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如果说毛主席是举重若轻,着大眼而不拘小节,是天然的统治者和战略决策者,那么周总理就是举轻若重,重执行而不好高骛远,脚踏实地,是最佳的组织者和战略践行者。毛主席和周总理是新中国的第一拍档。
所以,在米高扬访问中国一个月后,1949年3月毛主席召开党内会议,谈到未来新政府“内阁”的人选问题,他单刀直入,直接表示:周恩来是总理的不二人选。原话是:对于新政府的领导人员配备,现在还不能确定,需要与民主人士商量,但“周恩来是一定要参加的,其性质是内阁总理。”
事实证明,毛主席的眼光没有错,朱德、米高扬的判断也没有错,周恩来从1949年10月1日上任内阁总理,到最后组建好自己的领导班子,只花了21天时间,并且结果是令人皆大欢喜。
周恩来确认担任政务院总理后,接下去的问题就是点兵点将,财政部长、公安部长、法院院长,等等,都是至关重要的位置,应该找谁来当。
因为是第一届领导班子,尚且没有可参考的现实案例,也没有很成熟的选拔人才的系统,所以谁来当财政部长,谁来当公安部长,谁来当法院院长,等等,基本都是靠群众的眼睛,靠自己的经验,靠有威望人士的推荐。
其中,一个最引人瞩目的关键点,是如何平衡党内人才与党外人才的问题。光用党内人士,显然不行,这容易引起公愤,所以毛主席当时就表示,一定要有民主人士。
对于以往有贡献的社会民主人士,应当邀请他们出山,担任政府公职,这既是对他们过去成就的肯定,也是最大限度发挥他们的作用。与此同时,这也符合一个道理,叫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只有听取四面八方的意见,才不会得出偏颇的结论;只有笼络各个地方的人士,才不会出现有地方掉队的现象。
既然决定了要邀请民主人士,那么具体人选的确定就是接下去最棘手的问题。
其中,周恩来的重点攻克对象之一,是黄炎培。这个人也是最难啃的一块“硬骨头”。之所以说他硬,是因为黄炎培这个人历来不喜当官,一身投入在教育行业,教书育人,改造人心和社会。
北洋政府两度请黄炎培担任教育总长,他不肯;蒋介石也非常看重黄炎培的能力和威望,力邀其出任政府教育总长,他依然不肯接受。
不过虽然没有接受这些高官俸禄,但黄炎培脚下却没闲着。抗战期间,他先后六次下南洋,游说华侨,为国家抗战募捐;此外,他还与张澜等人在重庆成立了中国民主同盟,为抗战奔走呼号。
正是因为过去几十年的表现,黄炎培在社会上赢得了两个清名:一不敛财,二不当官。
黄炎培
虽然黄炎培不愿当官,但对于这样的大才,周总理依然不愿放过,求贤若渴的他上任总理后,重点攻克对象就放在了时年72岁的黄炎培身上。
1949年10月11日晚上,周总理亲自到黄炎培家里,向他抛出橄榄枝,希望他出任政府公职。
对此,黄炎培早就有所表态,他来到北平不想当官。不想当官的原因,其实不辩自明。
1945年黄炎培与毛主席在延安窑洞畅谈历史周期律,他当时提出的惊人之问就是,中国历史上朝代更迭,几户都呈现了兴衰更替的周期率,对此该如何破解。毛主席回答,应该用人民民主的制度去破解,只有让人民去监督政府,才不会出现懈怠等现象。这也是后来著名的“窑洞对”。
正是因为秉持着这样的观点,1949年抵达北平后,毛主席问他过去北洋政府两次邀请他出任教育总长,为何没有答应,黄炎培回答得也很干脆:“看不清真理所在,是绝不盲目服从的。”这个答案符合他一贯的作风。
不过即便如此,大智大勇的周恩来总理,后来还是成功说服了黄炎培,化解了他不愿做官的“心结”。
当时,黄炎培说:“1946年我才68岁,已觉得年纪老了,做不动官了。如今72岁了,还能做官吗?”
周恩来的回答是:“这不同于在旧社会做官。现在是人民的政府,不是做官,是做事,是为人民服务。在政治协商会议上,由各党派斟酌制定了《共同纲领》,就是为人民服务的‘剧本’。我们自己有了‘剧本’,自己怎能不上台唱呢?”
周总理太能干了,他精准把握到了黄炎培的心理。黄炎培才华横溢,有抱负,有胆量,却不愿出任北洋政府和民国政府的高官,原因不是他不愿当官,而是他不愿当旧政府的官。
以前,清政府、北洋政府、民国政府,官员与商人沆瀣一气,贪污腐败,苛捐杂税,草菅人命,这样的现象屡禁不止,那时的官员虽饱私囊却穷了名声,官场风气不正。所以,看透了本质的黄炎培不愿当官,甘心自己搞自己的教育事业和工商业,另辟蹊径,力微而任重。
对此,周总理敏锐地感知到了,并且有的放矢,给出了自己的应对方案。他劝黄炎培,过去当官,是给旧政府当官,现在不一样,现在是给人民当官,这不是当官,而是做事,是为人民服务。
黄炎培
从当官到做事,看似是换了个名字,其实是彻底换了内涵。周恩来用这样一个名称的转变,一下子打开了黄炎培的心结。智慧加上诚心,周恩来最终赢得了黄炎培的信服。
事后,当黄炎培的子女问他,为何以往年轻的时候都不愿当官,现在年纪大了反而当起了官?黄炎培解释称,“以往坚拒做官是不愿入污泥。今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政府,我做的是人民的官啊!”
周总理成功邀请黄炎培出任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业部部长,这是一个伟大的胜利,不仅证明了周总理的能力,也为新中国赢得了一个大才,同时也为后续奠定了基础。
傅作义
当时除了黄炎培,周恩来还力主傅作义担任水利部长,一是因为傅作义曾为北平和平解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应当予以肯定和荣耀,二是因为傅作义以前在旧政府当官时,曾在黄河治理工程上取得过瞩目成就。
傅作义一有威望,二有实力,周恩来毫不犹豫推荐了他担任水利部长,并且放言:只要是傅作义推荐的人选,都予以任用。后来,傅作义推荐了两个人,一位是张含英,一位是刘瑶章,都是典型的实干家,后来也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傅作义上任水利部长后,为长江黄河治理殚精竭虑,常年奔走全国各地,为新中国水利建设立得了不小功劳。
除了黄炎培和傅作义,还有许多民主人士都是由周恩来亲自邀请,比如农业部长李书城,等等,这些人许多都是仰慕周恩来毛主席的为人与才华,最终决定出任新政府公职。
整个组建“内阁”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人员筛选和资源整合的过程,这个人选既要有大才,也需要服众,这个过程需要周总理付出极大的体力和脑力。
好在,最后的结果是皆大欢喜,党内满意,党外也满意,并且好评如潮。
新中国首届内阁名单中,四名副总理,党内2个(董必武、陈云),党外2个(黄炎培、郭沫若);21名政务委员,党内10个,党外11个;93名部门负责人,党内51个,党外42个。总共算下来,除去重复的情况,政务院正副职一共有109人,党内60人,党外49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占了百分之四十多,几乎是新中国的半壁江山。
对此结果,有党外人士就感叹:共产党人确实了不起,自己打下了江山,却不光用自己人,这样的任人唯贤是非常了不起的;赞周恩来不愧是姓周,确实周到、完备。
在这样皆大欢喜的结果下,周总理率领第一届政务院,迅速走上正轨,收拾国民党留下的“烂摊子”,用了短短3年时间,就完成了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
到1952年底,在对内完成解放战争、对外进行“抗美援朝”战争的情况下,全国的财政收入已经完全平衡,物价已经完全稳定,工农业生产已经全部恢复和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其中,粮食总产量三年共增长45%,比历史最高水平高9%;棉花总产量三年增长2.4倍,比历史最高年产量高一半以上;工农业总产值1952年比1949年增长1.45倍。这些都为后来第一个五年计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女主播说日产乱码卡1卡2卡三卡三卡四隐私保护很到位,粉丝们随时都可以体验!推荐:出现...
为你提供关于崩坏3的信息,相信大家都知道,我们在游戏中是会有一个叫做时序漩涡的玩法的...
蜂巢是什么形状,相信大家很感兴趣,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为什么蜂巢是呈现六边形,欢迎...
输卵管堵塞有什么样症状,一般情况下输卵管的阻塞在临床上没有典型症状,下面小编为大家...
感冒了做抗原检测会阳性吗,接下来白司网带你们了解一下感冒了做抗原检测会阳性吗发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