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单打独斗,多尔衮未必能打赢李自成

发布时间:2023-08-30 11:29:39 发布人:hao168

如果铁了心决战,死磕到底,多尔衮元气大伤,李自成主力覆没,明清历史将会是“不定数”。一、双方兵力对比,八旗单兵作战有优势,却未必能赢单兵作战能力,八旗无疑比“大顺”厉害,但并非碾压性优势。若真打起来,

如果铁了心决战,死磕到底,多尔衮元气大伤,李自成主力覆没,明清历史将会是“不定数”。

一、双方兵力对比,八旗单兵作战有优势,却未必能赢

单兵作战能力,八旗无疑比“大顺”厉害,但并非碾压性优势。若真打起来,八旗未必就能赢,即便获胜,也是“惨胜”,得不偿失。

都知道,清朝不是蒙古,八旗不是以骑兵为主,而是骑兵、步兵、炮兵等多兵种协同作战,而炮兵在每次大战中,几乎都是起到关键作用。

八旗最能打,人数最多的是步兵,不是骑兵,八旗的重甲步兵很厉害,明军就吃亏很多次。八旗的精锐骑兵,主要是“索伦兵”,绝对是一支劲旅,即便面对哥萨克骑兵,都能压着打,但人数不是很多。

山海关之战,李自成、吴三桂先打起来,大顺与关宁兵死磕。此时,李自成带来的大顺士兵约6万,吴三桂的关宁兵4万,一比二优势。交战中,大顺兵、关宁兵都激烈搏杀,差不多打了一天。

激战到傍晚,关宁兵几乎支撑不住,吴三桂只能向多尔衮妥协,放弃了“联虏灭寇”,而是投降清朝。如此,多尔衮让阿济格、多铎各自率一万骑兵冲锋,从侧面包抄而来,大顺兵腹背受敌。

即便处境危险,李自成缺乏预备队,但大顺士兵依然奋起搏杀,清军赢得并不轻松,阿济格都受了伤,正白旗、镶白旗的兵力也阵亡不少。

从山海关之战可以看出,八旗对大顺并非碾压优势,尤其是面对大顺最精锐的骑兵,未必能轻易获胜。如果没有吴三桂协助,李自成直接与多尔衮死磕,胜负就很难说了。

李自成带来的士兵6万,多尔衮是全部出动,清军总计10万,加上吴三桂的关宁兵,一共14万,人数超过大顺。那么,为何李自成只带这么多人呢?两个原因:前不久的宁武关之战,7万精兵人被周遇吉报销了;李自成没想到吴三桂投降清朝,警惕性不足。

八旗分成满洲、蒙古、汉军,能够拿起武器战斗的“兵丁”,从16岁到60岁也就是10万左右。2年前的松锦之战,多尔衮被洪承畴暴揍一顿,后来皇太极亲征获胜,八旗兵损失也很大(受伤居多)。

多尔衮倾巢出动,但真正放心使用的,只有正白旗、镶白旗的兵马,加上他们各自的“包衣”,人数大约是2万。可以说,多尔衮的优势并不明显,如果李自成选择防守,吴三桂谁都不帮忙,多尔衮强攻山海关,几乎没有胜算。

山海关之前,李自成还是有一点资本,并不害怕清军。要知道,李自成向崇祯提出“退兵”条件时,明确表示:“只要同意我的请求,我可以带兵去辽东,消灭清军,为大明守边。”

二、多尔衮、李自成内部不稳,都经不起“战损”,底气不足

单打独斗,多尔衮、李自成都底气不足,不会轻易死磕,因为他们没有足够的资本,一旦遭遇“重大挫折”,后果不堪设想。

李自成阵营,猛将众多、谋士也不少,但弱点很多,内部并不稳定。李自成建立“大顺”王朝以来,从未能强化君主权力,没有形成一个具有凝聚力的领导核心。

李自成的“大顺”王朝,充满浓厚的“草寇”气息。大将刘宗敏,公开叫板李自成:“大家都是贼,凭什么让我去打清军,你在京师享受。”

李自成打算让刘宗敏去对付吴三桂,结果碰了一鼻子灰,被怼回来。刘宗敏在京城烧杀抢掠,霸占吴三桂爱妾陈圆圆,李自成也不能阻止,导致“追赃助饷”扩大化。

不能约束部下,意味着什么?“大顺”皇帝李自成没有威慑力,集团内部凝聚力不足,无法拧成一股绳,一致对外。

再则,李自成推行“追赃助饷”,对官员、士大夫、地主严刑拷打,得到7千万白银,跟官僚集团走向了对立面。李自成强大,他们不敢轻举妄动,一旦大顺遇到挫折,立刻就翻脸,后来他们都投降清朝,原因就在这里。

李自成的“大顺”王朝就是一盘散沙,多尔衮的大清王朝则稍微好一点,但内部也不是很稳定,尤其是对多尔衮而言。

熟悉历史的都知道,多尔衮能崛起,主要是皇太极的提拔、栽培,否则他连旗主都不是。但是,多尔衮不是皇帝,清朝也没有实现真正的君主专制,八旗之间矛盾很深,一度剑拔弩张,准备决战。

由于历史原因,尤其是皇太极“整顿八旗”的政策,导致正黄旗、镶黄旗与正白旗、镶白旗之间矛盾重重。皇太极为了强化君权,削弱正蓝旗、镶蓝旗,以及代善的两红旗后,重点打压两白旗。

多尔衮的正白旗、多铎的镶白旗,在更换旗帜之前,也就是努尔哈赤时代,分别是镶黄旗、正黄旗,是大汗的直属武装力量,人数众多,也最能打。皇太极换旗之后,不断分化瓦解阿济格、多尔衮、多铎三兄弟,重点提拔两黄旗将领。

1643年,皇太极暴毙而亡,多尔衮本想登基称帝,结果两黄旗不服,索尼与鳌拜派兵包围崇政殿,手握佩刀,拿出决战的架势。皇子继位,这是两黄旗的底线所在,否则就大战一场,大不了“掀桌子”,谁都别玩。

多尔衮、多铎兄弟,只有正白旗、镶白旗,其余6旗不支持,甚至公开叫板,自然是底气不足了。山海关之战,多尔衮为何让两白旗出战?很简单,其他旗不想卖命,他也想栽培两白旗,获取政治资本,这是八旗内斗的表现。

多尔衮、李自成一旦死磕,结果就可想而知了。正白旗、镶白旗虽然能打,但毕竟人数有限,若是损失太大,多尔衮就没了资本,不但摄政王位置保不住,估计还会被豪格整死。

三、铁了心搏杀,双方都是输家,明清历史将会改写

不妨假设,吴三桂“中立”,不帮助多尔衮,也不支持李自成,而是对明朝忠心耿耿,他率关宁铁骑南下,拥戴弘光皇帝。此时,李自成占领山海关,与多尔衮正面对峙。

李自成进入燕京之前,多尔衮也率清军出征,打算翻越长城,跟往年一样劫掠中原。但是,崇祯帝自缢而死,李自成占有燕京,陕西、山西、河北,以及山东部分地区,多尔衮放弃入关,转向山海关。

多尔衮如果死磕,一定要灭李自成,有两种作战方案。第一,继续翻越长城,跟之前对付明朝一样,与大顺军在中原地区决战。如果这么做,结果只能是全军覆没,或者元气大伤,一点胜算都没有。

山海关控制在手,大顺军精兵也不少,清军长途远征,如果短期内无法解决战斗的话,自己都会崩溃。要知道,此前清军入关如此顺利,是因为明军与农民军死磕,腾不出精力。

清军每次入塞,对中原百姓都是一种灾难,丝毫没有群众基础。李自成、多尔衮双方交战,中原百姓支持李自成,他们组织武装,四处袭击清军,多尔衮肯定吃不消。

第二种,多尔衮与李自成在山海关决战,直接摆下阵型,一决胜负。如果李自成头脑“发热”,多尔衮也逞匹夫之勇,八旗、大顺相互搏杀。结果是,八旗元气大伤,李自成主力覆没,双方都不是赢家,各自阵营内部出现动乱,李自成、多尔衮出局。

李自成理智的话,就是守住山海关,无论清军如何挑衅,就是不出来交战。多尔衮强硬攻坚,猛扑山海关,八旗只会增加伤亡而已,毫无作用。想从正面突破山海关,概率是零;想两面夹击,就必须占领中原,多尔衮压根做不到。

效仿大凌河之战、松锦之战,八旗采取“围点打援”战术,想截断山海关内外联系,困死城内守军,更是不可能。因为,山海关的背后是中原,粮食补给非常充足,如果八旗真的能破山海关,也不用等到今天。

再则,南明还有百万大军,虽说精锐不多,但高杰、黄得功也不差,还有许多忠义之士,以及大片国土,实力不容小觑。西南的张献忠,麾下兵马数十万,孙可望、李定国等养子骁勇无敌,多尔衮、李自成也不敢拼了血本,为他人做嫁衣。

李自成与明朝的关系,自然是“仇人”,不共戴天。李自成与张献忠,绝对是死敌,两人都想吞并对方,若不是罗汝才从中斡旋,李自成、张献忠早就相互攻杀了。后来,李自成杀罗汝才,是李自成、张献忠矛盾发展结果。

中原大局尚未定,李自成没有与清军死磕的底气,但多尔衮非要搏命,李自成也只能奋起还击。多尔衮也是如此,清朝内部派系众多,尤其是八旗旗主之间矛盾重重,多尔衮也很为难。

如果让正白旗、镶白旗充当主力,死磕大顺,一旦兵力损失过大,多尔衮将会迎来政治危机。让其他六旗打头阵,充当炮灰,别人未必就乐意,毕竟多尔衮不是皇太极,没有资格这么做。况且,其他六旗若是立下战功,无形中就夺走了两白旗的资源,本部兵马也有怨言。

清军入关之后,多尔衮已经取得绝对权威,距离皇位一步之遥,但两白旗与两黄旗为了“圈地”,已经磨刀霍霍,准备打起来了。对此,多尔衮无法解决,又想当皇帝,便前往永平镇守,向京师施压,同时震慑两黄旗。

多尔衮死后,两白旗、两黄旗继续斗争,相互拆台。索尼、鳌拜等康熙的辅政大臣重点打压两白旗,鳌拜还杀了不少正白旗的将领,包括同为辅政大臣的苏克萨哈,以及直隶总督、河南巡抚等两白旗担任的封疆大吏。

八旗内部矛盾激烈,注定多尔衮不敢与李自成搏杀,多尔衮雄才大略,岂能看不清形势呢?李自成、多尔衮单挑,结果两败俱伤,便宜了南明、张献忠,他们才不会这么做。

多尔衮战败,清军内部分裂,难免相互攻杀,元气大伤。明朝可以乘此机会收复中原,将李自成打回原形,孙传庭的潼关之战再一次上演。张献忠,在明军与秦良玉白杆兵的夹击之下,也会走向败亡。

但是,明朝此时已经没有了进取心,而沙俄已经开始东征,探索远东地区,对关外的清朝构成了挑战;西北准噶尔蒙古也正在崛起,明清历史走向如何,是个不定数。

参考书目:《明史》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