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内忧外患,崇祯帝召见内阁辅臣商议,为何无一人上前协助

发布时间:2023-08-30 13:24:52 发布人:hao168

前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王朝盛衰替是常事。每个朝代的覆灭,都牵涉复杂的原因。明朝作为了中国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朝代,其衰败和灭亡尤具意味。在末代皇帝崇祯在位期间,明朝内忧外患遍地,终于导致了覆灭。究其内

前言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王朝盛衰替是常事。每个朝代的覆灭,都牵涉复杂的原因。明朝作为了中国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朝代,其衰败和灭亡尤具意味。在末代皇帝崇祯在位期间,明朝内忧外患遍地,终于导致了覆灭。究其内因,崇祯与文臣关系的恶化是重要原因之一。

一、朝堂孤寂 文臣集体失色

崇祯,这个名字熟悉而陌生。熟悉的是他为最后一位明朝皇帝的身份;陌生的是除却身份,人们对他本人所知甚少。仅凭朝堂上的政治斗争,难以看清一个君主的为人。然而,若从崇祯与文臣间纠葛的关系着手,或许可以一窥究竟。

公元1644年农历正月,京城已是铁蹄践踏,烟尘蔽日。李自成军队猖獗横行,紫禁城外高楼大厦顷刻成灰。城内金銮殿上,崇祯皇帝神色黯然,他命人敲响皇宫的钟鼓,欲召唤百官来商议对策。然而,此时的文臣们早已人人自危,无心应对国事,皇帝的号召无人响应。曾几何时,这个国家还义正言辞,文臣们也曾推心置腹地进谏言政。今时今日,文武百官离心离德,国破家亡已成定局。想来崇祯也不愿这样的结果,但一切为时已晚。究其缘由,崇祯与文臣间的关系是关键所在。

金銮殿里空荡荡的,寂静无声。崇祯一个人坐在龙椅上,面容憔悴。他精心打点了朝服冠履,提前备好了早膳晚膳,准备招待前来开会的群臣。然而直到日上三竿,也不见一人前来。崇祯忍不住暗自叹息,他料想文臣们定是因害怕农民军,不敢轻易出门。于是崇祯命太监前去传诏,保证文臣安全到达皇宫。太监们诚惶诚恐地领命而去,不久却一个个摇头回复:臣下们去了,还是无人响应。

崇祯不禁暗自后悔,自己在位这几年,与文臣关系日益恶化,竟让事态发展至此。他还记得自己初为皇帝时,满怀改革之心,想依靠文臣们一起治理天下。当初文臣们也曾拥戴致敬,纷纷上书献策。而今朝堂上空无一人,文臣们不知所踪,국家危在旦夕之际竟无人理问。崇祯不禁感叹,王朝正如行将就木之人,文臣们已经抛弃自己,投向他方。

二、决裂开端 文臣势力膨胀

数年前,崇祯继位之初也想依靠文臣集团的力量。当时朝野对宦官权倾朝野的现状极为不满,崇祯便顺势清洗宦官,重新扶持文臣,企图恢复文臣正当地位。殊不知,此举将文臣势力推向膨胀的境地,皇权受到极大限制,崇祯的许多举措都难以实施。

崇祯登基时,正值明朝宦官专权,朝政腐败,民怨沸腾之时。他身在深宫,亲历宦官当权的种种弊端,对此极为痛恨。一心想整肃朝政的崇祯,上任伊始就采取果决手段,把几个当朝宦官权倾朝野的首领直接赐死,其余宦官也大多遣送回家,文臣重新取得朝政话语权。

起初,崇祯对依靠文臣很是满意。终于可以扫清阉党的荼毒,让朝堂重归文臣正轨了,他想。殊不知,这只是把一个问题换成了另一个问题。文臣们重新掌权后,势力迅速膨胀,几乎要把皇权边缘化。文臣们握有很多皇帝的权力,对崇祯的决策指手画脚,经常掣肘崇祯的改革。

比如,崇祯想取消科举八股文的陈规陋习,让士子们学点实际知识。此举触动了许多文臣的既得利益,遭到强烈反对。崇祯不得不让步,只好作罢。还有一次,崇祯想增加边疆军备,拨款巩固边防。奏折刚一到内阁,就被架空拖延。文臣们各执一词,全都觉得不可行。崇祯只能重新考虑这个提议,拖延许久才得以实施。

三、用兵无术 明武运颓废

比如对北方后金的用兵之事,崇祯一心想打赢这场硬仗,于是选择重用主战的武将袁崇焕。然而即使赐予了尚方宝剑,袁崇焕还是被文臣掣肘,无法尽力用兵。文臣集团崇尚虚名,不看实绩,导致大批武将士气低落。明军屡战屡败,军力大损。

后金崛起,明朝边疆频遭袭扰。崇祯决心用兵,重金聘请名将袁崇焕出山领军。他亲自为袁崇焕披甲上阵,又赐予尚方宝剑,以全权统帅之姿重用之。袁崇焕积极用兵,一度扭转颓势,收复失地。

然而文臣集团对崇祯重用袁崇焕极为不满。他们崇尚书生治国,看不起这样的武人。于是多方在崇祯面前抹黑袁崇焕,说他骄横跋扈、专权独断。文臣们又故意拖延军需物资,使袁崇焕陷入粮草不继的困境。明军被迫停止北伐,只能退回防线。

文臣们还借口袁崇焕独大,对许多边将和禁军将领进行虚假批评。这让主战派人心惶惶,再也无心恋战。文臣们又架空其他将领的军权,让许多优秀武将无所作为。明军的战斗力因此大幅下降,无法与满洲作战。

四、横加杀戮 文臣集体抵触

这引起了崇祯的极大不满。文臣不予支持,自己的决策不能实施,眼看着国家危在旦夕,崇祯愤怒难平。他开始频繁问罪文臣,想以此恫吓他们拿出诚意来拯救这个江山社稷。然而文臣们并不买账,崇祯的举措反而加剧了两者的尖锐对立。

崇祯见文臣们不支持自己的军事决策,国家濒临灭亡,不禁大为光火。他开始频繁逮捕文臣弹劾问罪,想让他们反省拿出诚意支持朝廷。然而这种横加打压的做法引起了文臣集体的强烈不满。

有几位敢言的大臣私下里直言,皇上这样的做法非常不智,会失去人心。但是其他文臣却因为惧怕皇权打压而不敢公开反对。他们只是冷眼旁观,又何尝真心支持崇祯呢。许多文臣甚至开始找各种理由推脱朝会,生怕被皇上问责。

于是朝堂之上,崇祯一个人高高在上,面对空空如也的座席。文臣则怨声载道,暗地里批评崇祯的做法,但也不敢与皇帝直接对抗。两者关系越发对立尖锐,朝政陷入胶着状态,国家危机更甚。

五、再倚宦官 明遗患生根

崇祯见问罪不奏效,动怒之下开始滥杀无辜。他放任锦衣卫设置劝,大肆查办地方官员和朝中要员。光是崇祯十七年这一年,就杀死两党首辅、五大学士等多名重要大臣。文臣们深感皇帝残暴,怨声载道。

崇祯只能倚重宦官集团,在全国的军事和行政领域大量启用宦官为监军,使宦官集团的势力再次膨胀,加重了对抗农民军和满清战争的不利态势。同时党集团和文臣集团相互把持朝政,恶性循环,事实上更加削弱了崇祯的君权。

崇祯与文臣决裂后,为了巩固皇权,他不得不再次依靠宦官集团。大量未经训练的太监被派往地方监军,这些人贪生怕死,对军队训练和作战均一窍不通。军心涣散,士气低落,明军屡战屡败。而太监们又随意诛杀或贬斥那些敢与自己作对的将领,让明军武将更加人人自危。

这样一来,明朝旧病又起,宦官和文臣你争我夺,朝堂上再无顺畅的沟通。崇祯想集中全国力量对抗农民军,却无能为力。种种迹象表明,明朝覆灭,种种原因导致,崇祯与文臣间的关系紧张令事态雪上加霜。作为最后一位明朝皇帝,崇祯对这个国家怀有深沉感情,也想要挽救这个残垣断壁。然而形势所迫,才使他走上应对失当、自食恶果的局面。

六、结局悲凉 王朝覆灭

当李自成军队入城的那一刻,承载几百年荣辱兴衰的紫禁城轰然倒塌。朝堂上再无崇祯,文臣也早已四散奔逃。历史终结在一声长叹,不知是叹这个王朝覆灭,还是叹君臣关系破裂。所幸,新君主建立中央集权,文臣逐步边缘化,才使中国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然而那一段历史,仍留给后人无限遐想。

公元1644年,李自成农民军攻入北京,明朝覆灭在一夕之间。当紫禁城沦陷之时,崇祯皇帝已在煤山上吊自尽。文臣们则早早逃命四散,无一人愿意殉国。朝代传承几百年的辉煌瞬间灰飞湮灭,不复存在。

目睹这一切的李自成不禁叹息:崇祯作为皇帝,其实也颇有作为,不是昏庸之主。真正责任应该在那些见风使舵的文臣身上。若非文臣集体失色,国家怎会沦亡至此?思及此,李自成不胜唏嘘。崇祯与文臣阋墙相向,才导致了这场覆灭性的惨败。

结语

一个朝代的覆灭,历史归因是复杂的。崇祯与文臣关系恶化也许不是唯一原因,但其重要性不容忽视。学者总结历史,目的不在评判,而在于汲取前车之鉴,避免重复过错。回望那段历史,亦能给今人启发:君臣关系,维繫之不易。唯有君臣同道,国家方能安康。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