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刘梅英:北京“两区”建设为国家制度型开放探路先行

发布时间:2023-08-31 21:12:38 发布人:hao168

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和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两区”),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以下简称“服贸会”)上亲自宣布支持北京建设的重要开放平台。本届服贸会恰逢

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和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两区”),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以下简称“服贸会”)上亲自宣布支持北京建设的重要开放平台。本届服贸会恰逢北京“两区”建设三周年。三年来,北京紧紧抓住国家赋予的战略定位,推动各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近日,新京报记者专访北京市商务局党组成员、市“两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专职副主任刘梅英。据介绍,截至目前,国务院批复“两区”建设的251项任务,实施率达98%。北京已出台关于促进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建设的决定和北京自贸试验区条例,推出了10余个专项改革方案、近500条措施,有40项创新经验案例向全国推广。

据透露,今年的服贸会上,“两区”将在“一展一会一论”中与全球客商见面。

作为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国际商务服务片区之一的北京CBD高楼林立、灯火璀璨。图/视觉中国

北京实际利用外资占全国9%

新京报:北京“两区”建设启动三周年了,三年来,北京在国家扩大开放的布局中发挥了哪些作用?有哪些经验与成效?

刘梅英:三年来,我们充分用好“两区”叠加优势,锚定科技创新、服务业开放、数字经济及京津冀协同的“3+1”特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可复制、可推广为基本要求,以服务高质量发展为目标追求,在服务国家战略和首都发展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效,概括起来有三个方面的作用。

一是制度型开放的试验良田。“两区”建设肩负着为国家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探路先行的重大使命。在推进“两区”建设过程中,北京注重发挥自身优势,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实施了56项体制机制创新,探索形成40项创新经验案例向全国复制推广。今年6月,国务院部署在有条件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试点对接国际高标准推进制度型开放。北京自贸试验区作为首批试点,围绕国务院批复中明确的推动货物贸易创新发展、推进服务贸易自由便利、促进数字贸易健康发展、加大优化营商环境力度等六个方面的任务,统筹推进措施实施和高标准规则的底层逻辑对标,在制度型开放方面形成了新一批创新成果。

比如,在推进贸易便利化方面,开通北京地区首趟“本地报关、全国通关”的中欧班列;在推进数字贸易便利化方面,出台北京版“数据二十条”,推动国家数据基础制度在京先行先试;在推进服务贸易便利化方面,便利外国人来京执业,动态发布110项执业资格认可目录,为目录内的人才提供出入境、停居留等多方面的便利和国内职称评定等创新政策等。

二是协同开放的平台高地。北京以“两区”建设为载体,与津冀携手打造高水平开放平台,从联动机制、任务体系、创新路径等方面全方位布局,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在多方共同努力下,京津冀三地协同开放实现了“三个更通”:首先,开放载体更通。京冀依托大兴国际机场,携手打造全国首个跨省级行政区划的临空经济区、自贸试验区、综合保税区,两地既相互融合、又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推进临空产业、生物医药、品质消费等产业布局,已落成国际航空总部园、临空区国际创新中心等一批产业集成载体,引进了一批知名带动项目。其次,政务服务更通。推动京津冀自贸试验区政务服务事项“同事同标”,已联合推出179项“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事项,涉及行政许可、行政征收、其他行政权力、公共服务等4种事项类型,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贡献了协同智慧。最后,制度创新更通。探索形成跨省市土地征收协商联动模式、基本公共服务“1+X”京津冀跨区域协同管理模式、跨区域市政公共资源供应兼容模式、跨区域税收协同等一批制度创新成果,携手共促区域高水平开放。

三是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引擎。“两区”建设通过政策创新、制度创新、模式创新,与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打造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和创造新需求、京津冀协同发展互动互促,“五子联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

“两区”建设三年来,累计入库项目1.8万余个,涉及投资额超3.5万亿元,其中已落地项目超1.2万个,涉及投资额近2.3万亿元。北京证券交易所、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摩根士丹利证券另类投资子公司等近130个标志性项目相继落地。2020年至今年上半年,北京实际利用外资551.4亿美元,占全国的9%,其中服务业利用外资占比达97%,开放型经济特征更加显著。

2021年12月20日,经过海关总署等部委的严格评审,全国首个跨省级行政区划的综合保税区——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综合保税区(一期)正式通过国家验收,进入封关运营阶段。 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国务院批复的251项任务已完成98%

新京报:政策制度创新是“两区”建设的核心任务,北京“两区”建设三年来,在制度创新方面有哪些特点?

刘梅英:制度创新是“两区”建设的主线。第一年,我们重点进行“点上突破”。紧抓国务院批复方案落实,争取高新技术企业“报备即批准”、跨境电商进口医药产品、技术转让所得税优惠等一批突破性政策在京落地,让经营主体及早享受政策红利。实施首年,国务院批复的251项任务就完成了80%,目前则已经达到98%,可以说跑出了“加速度”。

第二年,我们进行“线上延展”。瞄准符合北京特征且自身具有优势的科技创新、数字经济、绿色金融、生物医药四个产业推动全产业链开放,围绕投资、贸易、人才、知识产权、国际收支等关键要素进行全环节改革,陆续出台10个专项方案,并围绕离岸贸易、美丽经济、文化贸易等“小而美”的产业进行政策会诊,目的是破解重点产业发展全链条、投资贸易全环节及特色产业发展中的堵点难点。比如:推动生物医药全产业链开放,在研发环节,开通进口生物制品检验绿色通道,探索实施生物医药研发用物品进口“白名单”制度,对临床试验用途干细胞等人源化细胞的入境检疫采用“一关审批、多地临床试验”监管新模式,解决研发用特殊物品的进境问题;在生产环节,搭建“概念验证平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打样中心—中试基地”生物医药产业全环节服务体系,促进技术创新更好转化落地;在应用环节,在生命科学园和亦庄新设北京药品医疗器械服务站,加大对创新药品、医疗器械上市服务指导力度,累计服务企业近300家次。通过解决产业投资中的关切问题,让经营主体对政策红利的感受更明显。

第三年,我们注重“系统集成”。在推动重点政策扩面增效,以持续迭代方式深化全产业链开放、全环节改革、政策会诊的基础上,与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相统筹,以项目化方式推动集成创新,明确了40余项创新任务。目前,各项任务正在加紧推进和陆续落地中。比如正在推进中的外国企业和外国人“一件事”改革,就是瞄准办成一件事,系统梳理行政管理部门的办事链条,通过政府部门“搭手”实现企业和个人在办事中的“交圈”。对经营主体而言,可以用增强感受度来概括。

经过三年的努力,已累计在京落地突破性政策90多项,其中全国首创性政策近50项,以政策创新优化制度供给、服务产业做优的局面更好形成。

2022年12月10日,北京亦庄生物医药园,医药企业科研人员正在忙碌。 新京报记者 王嘉宁 摄

新京报:园区是“两区”建设的重要载体,也是“两区”建设成效展现的重要窗口。在推进重点承载园区提升方面,北京有哪些成效?

刘梅英:“两区”建设明确了20个重点园区,形成以自贸组团为引领,科技园区、金融街区、消费文旅全覆盖的“雁阵式”园区开放布局,通过出台园区三年发展行动计划,开展“三个一批四个一套”园区提升行动,精准施策助推园区高质量发展。

在推进重点承载园区提升方面,首先,优化园区功能布局。新设以研发创新为特色的中关村综保区,正探索符合研发特点的新型监管方式;积极推进以先进制造为特色的亦庄综保区;与天竺综保区、大兴综保区一起,形成南北依托机场、以货物和服务便利为主,西北东南依托产业,以强化产业服务功能为主的综保区功能布局。其次,赋能园区发展。推动在园区建设一批功能性服务型平台,夯实产业发展制度基础。比如,在自贸试验区昌平组团,布局设立北京人类遗传资源服务站绿色通道,助力打造生物医药研发策源地;在亦庄组团,以自动驾驶3.0为带动,发布全球首个基于真实场景的车路协同自动驾驶数据集和智能网联路侧操作系统、全国首个示范区数据安全管理办法、数据分类分级管理细则。

同时,强化资源链接。引导标志性强、带动性大的项目向重点园区布局。比如,自贸试验区顺义组团落地北京航空发动机维修有限公司项目、北京首批外商投资举办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中德莱茵职业技能培训学校;丽泽金融商务区引进伦交所路孚特中国、亚马逊中国、新加坡易付达、威立雅(中国)等多家外资头部企业,带动园区国际化发展水平显著提升。

2022年7月18日,北京,蓝天白云映衬下的丽泽金融商务区。图/视觉中国

服贸会上,“两区”将在“一展一会一论”中与全球客商见面

新京报:今年的服贸会上,北京“两区”建设是否依然会精彩亮相,能否提前透露一下,活动有哪些亮点?

刘梅英:服贸会是每年全球众多国家、国际组织、行业企业共聚一堂,全面展示服务贸易发展成就、探讨服务贸易发展趋势的盛会。今年的服贸会上,“两区”将在“一展一会一论”中与全球客商见面。

“一展”,即在服贸会综合展核心部分,将首次融合展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服务业扩大开放和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取得的突出成就。北京作为全国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示范“1+4+6”布局中的“1”,在全国服务业扩大开放中发挥着示范引领作用。

“一会”,即“投资中国年”服务业扩大开放推介大会,由商务部和北京市政府共同主办,将于9月3日上午在国家会议中心举办。本次大会以“中国服务业 全球新机遇”为主题,集中展示北京、天津等11个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示范省市的服务业开放先行先试政策和营商环境优势。大会共设置嘉宾致辞、权威发布、投资推介、现场洽谈四个环节,来自近30个国家和地区的政要、驻华使馆代表、世界500强和境内外跨国公司代表等500余名嘉宾将出席,共话投资中国新机遇。

“一论”,即2023北京“两区”建设与企业全球化论坛,是北京市“两区”办与全球化智库(CCG)第四次在服贸会上合作举办的国际化论坛。此次论坛将设置中外商协会专场,邀请10余家中外商协会围绕“两区”建设开展对话,解读“两区”建设制度创新亮点;同时设置创投策略、科技创新、绿色低碳三个议题,邀请相关领域国际机构、中外企业负责人和智库专家以圆桌论坛形式交流行业前沿热点和趋势,共谋“两区”建设的未来发力点和创新点。

新京报:在新的起点上,未来北京“两区”建设还有哪些新的发展思路?

刘梅英:“两区”建设三周年是一个再启程、再续航、承上启下的关键节点。下一步,“两区”建设将突出“三个紧抓”。

首先,紧抓制度创新核心。积极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以自贸试验区为重点承载,高水平推进制度型开放;深化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建设,在推进服务业重点领域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探索新兴业态规则规范、优化贸易投资制度安排、完善公共服务政策环境等方面,争取推出新一批政策制度创新。深化探索以项目化方式推动“两区”政策制度创新,争取形成更多集成性好、经营主体获得感强的创新成果。

其次,紧抓重点园区提质升级。深入开展自贸试验区提升行动,聚焦创新、数智、绿色、便利、协同五个自贸品牌,加紧推动国家自愿减排交易中心等重大项目建设,集聚更多开放资源和创新要素,更好发挥自贸组团作为制度创新策源地和高质量发展新引擎的作用。打造各具特色的综保区,打出制度创新、政策创新和模式创新的组合拳。

同时,紧抓招商稳商惠商。抓紧推进外商投资立法,发挥法治固根本、利长远的作用,稳定外商投资预期。实施外资企业圆桌会议制度和闭环式诉求解决机制,实现政企常态化沟通,更好服务企业在京发展。推进外国企业和外国人“一件事”集成性改革,打造外商投资“一站式”服务体系,创新人才全流程管理服务模式,打造一流国际商事纠纷解决优选地,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让北京继续成为外商投资的“首选地”,外资企业发展更“京彩”。

新京报记者 陈琳

编辑 陈静 校对 李立军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