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还没结束,为啥丘吉尔就被赶下台?英国人忘恩负义了吗?

发布时间:2023-09-01 12:22:32 发布人:hao168

二战时期,英国首相丘吉尔和美国总统罗斯福以及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斯大林一同被称为了二战同盟国的“三巨头”。但非常有意思的是,在二战同盟国胜利已成定局,但战争还未结束的几个月时间里,这三巨头中的两个却都发生

二战时期,英国首相丘吉尔和美国总统罗斯福以及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斯大林一同被称为了二战同盟国的“三巨头”。但非常有意思的是,在二战同盟国胜利已成定局,但战争还未结束的几个月时间里,这三巨头中的两个却都发生了变故。

二战“三巨头”合影

首先是在1945年4月,美国总统罗斯福去世。美国的领导者换成了杜鲁门。这次变故虽然时间点非常敏感,但毕竟是因为一个不可抗拒的自然原因,所以还算正常。

而真正意外的情况发生在1945年7月5日。在这一天,在二战期间一直领导英国的丘吉尔却在英国大选中遭遇惨败,他率领的英国保守党在英国大选中只得到了36.2%的选票,在决定执政者的英国下议院仅获得了197个议席。而反对党英国工党却赢得了393个议席,差不多是保守党的两倍。这导致丘吉尔被迫在二战欧战刚刚胜利,亚洲战场还未完全结束之时,就被迫下台。那么当时英国究竟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丘吉尔在领导国家赢得世纪大战的胜利之后马上被抛弃?真的是英国民众“忘恩负义”了吗?

英国真是二战的“战胜国”吗?

应该说丘吉尔在胜利之后立即被“抛弃”也有多方面的原因,但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其实跟二战的胜利对英国的意义有很大关系。桃花石杂谈这样说是因为,虽然英国在二战中是主要战胜国之一,也因此获得了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地位,但其实英国在二战中的损失却是远远大于获益的。

丘吉尔与罗斯福就《大西洋宪章》进行协商的场景

1940年法国被德国占领之后,英国就一直在游说美国,希望其出兵参加对德作战。但美国总统罗斯福虽然愿意为英国提供援助,却对直接出兵一直持模糊态度。直到1941年8月,美国与英国签署了《大西洋宪章》,在政治上与英国结成了同盟,等于美国才在原则上为出兵敞开了大门。而美国的这种转变,跟英国在《大西洋宪章》中做出的重大让步有关。

《大西洋宪章》中明确主张:所有民族都有权按照自己的意愿组建政府,而这个措词的意义其实是非常内涵的。在二战期间,它可以被解读成美英要帮助二战期间被德国占领的各国恢复主权。但如果美国愿意,它也可以被解读成美国要求英国放弃自己在海外的殖民地,在战胜德国之后放弃继续维持英帝国。

而其实当时在双方的谈判中,美国就已经把这一点挑明了,即要求英国在战胜德国之后在全球采取去殖民化行动,也就是放弃海外殖民地。而美国这么做,则主要是使自己能够在战后插手前英国殖民地的各种事务,包括能够进入其市场。而这其中也是包含巨大利益的,因为当时英国的海外殖民地可是超过3000万平方公里的。

鼎盛时期的英帝国占领区域

但这个条款对于英国来说可就是要了命了,但因为当时英国期盼美国出兵已经是火烧眉毛,所以根本无法拒绝美国的要求,因此也只能接受了这个条件。

另外,在二战初期,因为英国在一系列战场都承受了沉重压力,所以不得不大量从英国最主要的殖民地印度大量征兵,但这又在印度激起了强烈反对,印度人在1942年发起了名为“退出印度”的抗议行动,要求除非英国同意印度独立,否则拒绝配合其征兵计划。而当时英国虽然拒绝了印度的立即独立的要求,但为了安抚印度人,也被迫许诺在战后会允许印度独立。

英帝国解体在丘吉尔执政时期已基本定局

在之后的二战中,来自印度的上百万军队也为英国的战争努力发挥了重要作用。所以在1945年,虽然印度还没有独立,但它在战后独立已经基本成为定局。而失去了印度这个英国最重要的殖民地,再加上前文提到的来自美国的压力,英帝国解体也基本成为了定局。这样虽然英国成为了名义上的战胜国,但却失去了英帝国,使得英国从战前的世界一流强国沦落成为二流国家也成为了定局。

而答应美国战后放弃殖民地和印度在战后独立这些决定,其实也都是在丘吉尔执政时期做出的,所以在1945年的英国人,其实二战胜利的喜悦也是和英帝国没落的失落情绪交织在一起,甚至后一种情绪还更为强烈。那么他们对丘吉尔没有太多的感谢也就很正常了。

当时英国人究竟想要什么?

而除了英帝国的衰落,英国的一些内政原因也促成了普通英国人对丘吉尔的抛弃,而这跟英帝国的衰落有一定关系。

首先,其实战前的英国跟美国和法国等其它国家还是有很大差异的。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当时在英国国内,贵族仍然拥有很大权力,社会等级相对来说仍然比较森严。但在战争时期,为了防止因为贫穷阶层在战时生活状况更加恶化导致内乱,所以英国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非常举措,如为所有英国人提供定量食品供应,同时由政府出面保障其就业,以防止大规模失业现象的发生。

二战期间英国平民凭标领取定量食物的场景

另外,在战争期间,为了更为充分的利用科技进账德日等国,英国在招募了大量平民去从事各种技术工作,这使得很多原本处于社会下层的英国平民得到了机会,改变了自己的社会阶层。

但在以丘吉尔为代表的保守党看来,这一系列政策都是战时实行的非常政策,在战后并不一定继续实行。但其实对于英国广大社会下层来说,其实战时的这些“非常政策”在某种程度上反而使其生活水平比非战时还有了提高,而如果在战后这些“非常政策”取消,那么英国又会回到之前那个阶层等级森严,社会下层生活缺乏保障的状态之中,而这是多数英国人无法接受的。

而且在战前,因为英国有大量海外殖民地,所以在殖民地的供养之下,英国本土的社会下层虽然生活水平跟本国富有阶层比差异明显,但比其它多数国家还是要强多了。但战后英国失去大量殖民地已成定局,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战时的那些保障措施都被取消,那么普通人的生活水平相对于战前还有倒退的可能,这就让多数英国人更加无法接受了。

二战期间英国平民躲避空袭的场景

而英国工党当时就针对这种民众意愿提出了全面进行社会改革主张,要在英国建立起常态化的社保、医保和就业保障体系,使普通英国人的生活水准能有基本的保障。但因为丘吉尔和保守党激烈反对这些改革,所以竞选活动中对工党的这些主张进行了强烈抨击。在1945年6月4日的一次广播讲话中,他说工党所主张的这些社会改革只有通过纳粹式的盖世太保(纳粹秘密警察)才有可能实施,也就是将工党及其支持者比做了纳粹。

因为当时与德国进行的战争都还没结束,而当时支持工党政策的许多英国人都还在战场上浴血战斗,而且在几年的战争中,许多工党支持者甚至已经在战场上献出生命。丘吉尔对这些人如此不敬的言论一出,立即在英国社会中引发公愤,甚至连丘吉尔的家人都曾流露出此言过分的态度。而在这种社会舆论中,许多人也很自然地放弃了对丘吉尔的保守党的支持。

二战时期英国宣传画:英俄携手抗击纳粹

另外,在大选时欧战刚刚结束,亲身经历了二战的英国人对于苏联在扭转二战战局中的核心作用非常清楚,因此和现代西欧美国热衷否认苏联二战功绩不同的是,当时英国民间舆论普遍都为苏联在战时的巨大牺牲和中坚作用深受感动,因此普遍对苏联抱有好感。当时有一个事例就其实很能说明问题。

在1945年11月,苏联足球队莫斯科迪纳摩来到英国进行了访问比赛。此消息公布之后,立即引发了伦敦市民的狂热追捧,比赛门票在几个小时内就被抢购一空。而在莫斯科迪纳摩队来到伦敦与英国足坛劲旅切尔西队和阿森纳等队进行比赛之时,体育场不仅爆满,而且绝大多数现场观众竟然都倒戈,为莫斯科迪纳摩队助威,使其成为了这些比赛的“主队”。而这种高涨对苏联好感中,许多人也爱屋及乌,对于在名义上也主张社会主义的英国工党产生了好感,使得工党的支持率进一步提升。

接替丘吉尔任首相的工党党魁艾德礼和英王的合影

最终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丘吉尔和他的保守党才在7月5日的大选中遭遇了惨败。而丘吉尔本人显然对于这种惨败缺乏心理准备。当时留下的一些记载显示,他在得知失败之后曾一度陷入抑郁,后来还一度离开了英国,前往法国南部隐居,以画画和砌砖消磨时间。甚至在后来英王要授予他代表英国最高荣誉的嘉德勋章时,他都拒绝接受,说自己已经从民众那里得到了“靴子勋章”(意为已经被一脚踢开)。而英国工党上台之后,确实推行了大量改革,包括建立了对英国影响深远的国民医疗服务体系(NHS),可以说为战后英国的体制起到了奠基作用。(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告知删除)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