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人”曾国藩的另一面:国外一份报纸,揭露了他令人发指的残暴

发布时间:2023-09-02 15:56:49 发布人:hao168

引言“去年此际赋长征,豪气思屠大海鲸。”曾国藩晚年时,曾作过《岁暮杂感十首》系列的诗歌,这是《岁暮杂感十首.其一》中的一句。他的一生颇为传奇,屡次科考不中,但却凭借着镇压太平天国的成绩,仅用10年的时

引言

“去年此际赋长征,豪气思屠大海鲸。”曾国藩晚年时,曾作过《岁暮杂感十首》系列的诗歌,这是《岁暮杂感十首.其一》中的一句。

他的一生颇为传奇,屡次科考不中,但却凭借着镇压太平天国的成绩,仅用10年的时间就成为晚清的顶梁柱之一,从七品小员连跳几级至一品大员。

有人甚至说,当时他的手中掌握着全国最精锐的湘军,想做皇帝都可以。《岁暮杂感十首.其一》中提到的“长征”,指的是他带领湘军与太平天国斗争的那段日子,而其中的“屠大海鲸”可不是真正的下海打鲸。一些学者认为,他在这里使用的是指代的手法,意为与太平天国军斗争的日子。

如果当时没有太平天国的出现,曾国藩的一生可能就会在平淡中度过,而不会有那样的成就。所以,太平天国成就了他。对于他的评价,有人用“完人”来形容,但他配得上这个称谓吗?在外国人的眼中,他们又如何评价他的?

一、“完人”的形象

咸丰十一年(1861年),慈禧太后同奕訢、慈安等联合,在当年的9月份发动“辛酉政变”,一举消灭八位“赞襄政务大臣”,夺得清朝的最高权力。

此后,为将权力集中到个人手上,慈禧太后开始架空奕訢,在洋务运动的过程中,将奕訢彻底打败;然后又利用被培植起来的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实力派的支持,将慈安太后毒死,达成独揽朝廷最高权力的目的。

清朝的洋务运动与消灭太平军基本上是同时进行,曾国藩在打击太平军的过程中,逐渐提高自己的影响力,从而被慈禧太后重用。

到后来,他一度成为晚清时期最具权势的汉臣之一。巅峰时期,被册封为太子太保和武英殿大学士等,官爵为一等侯,可以世袭罔替,获得清朝非常高级的双眼花翎。

而这一些成就,依靠的是他带领出来的30多万战斗力极强的湘军,以及整个大清国几乎大半都被湘军系统渗透的督抚官员;依照依照他所具备的这些条件,想要和当年的赵匡胤一样进行黄袍加身,也不无可能。

要知道,吴三桂反清的时候,在于贵地区手中的部队不超过20万,联合长江以南地区的部队之后,其总数也没有超过30万,而当时吴三桂所要面对的,是战斗力极强的清军和欣欣向荣的清朝国力;反观曾国藩,当时清朝的部队压根就没有多强的战斗力,国家政治腐败,帝国大厦摇摇欲坠,是消灭清朝当皇帝的最好机会,但他却没有这么做。

有人说,在他一直秉持的儒家思想的影响下,才没有让他做出越轨的行为。蔡东藩就曾对他评价:“清之未亡,赖君矣,武能御侮,文足安邦”。

同治皇帝亦是用“本一代完人,先定东南,次平西北”来评价他,认为他是一个“完人”。《清史稿》更是说:“中中以来,仅此一人尔”。

进入现代,对于中国近代史方面极具权威的学者徐中约也评价说:“他是19世纪中国最受人尊敬和最典型的学者型官员”。

总而言之,在个人修养、政治方略、政治态度、文学成就和军事方略等,他都有所涉及,被后人赞誉极高。那么,他真的是如此完美吗?

二、中方零碎的历史记载

曾国藩一直将自己比喻为儒家学说代表人曾子的后代,并用儒家学说中的道德来作为自己修养的最终目标,修身律己、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和以德服人是他的毕生所求。

对此,一些人更是将他奉为“半圣”。但在与太平天国及其民众的接触中,他的种种行为与圣人一点不沾边。

咸丰十一年(1861年曾国荃所率领的部队已经成功地将安庆城层层围住,在攻城之前,他曾收到来自曾国藩的指示,即“克城尽戮,切不可因假仁慈而误大事”。

安庆被攻破后,2万多太平军被屠杀殆尽,许多的百姓也无辜地葬身火海。电影《投名状》拍摄的一个环节,便以此为原材料。

大屠杀后,曾国荃开始感到于心不忍,为了稳住他和军心,曾国藩又作出指示,将士们应当以“多杀贼”为志向,却不可因此而悔恨,因为“谋反”本就是诛九族的事,对他们进行屠杀已经很仁慈。

曾国藩担心说的不够明确,又对湘军将士发一道布告:“安庆初克,诛戮城贼殆尽,民心归属,大快人心”。

将南京城围困后,由于弹尽粮绝,太平军将领李秀成曾写信给曾国荃,希望他给城中的老幼妇孺留一条活路。

而曾国藩下的命令是:“城中放出之妇幼一概不收,均遣归。一则承认饥饿者多,可致其内乱;二则恐贼之眷口因此而得逃生也。”

后来他又强调说:“行无民之境,犹鱼游无水之池。居不耕之乡,犹鸟居无木之山”。他的意思是说,等到城中百姓都饿死后,太平军的根基也将动摇,到时南京城就会变成鬼城,想要将其拿下都是轻而易举的事。

如此种种残忍暴行,怎么会被称之为“半圣”、“完人?西方人又如何评价曾国藩及其湘军的?

三、《华北先驱报》中的曾国藩纪实

南京城被攻破后,在曾国藩的授意下,曾国荃纵兵进行7天7夜的烧杀抢掠,南京城被血洗。这是日军入侵南京以前,南京城遭到最大的破坏之一。

在后来的许多资料中,都能够查到相关的记载。然而,为了给湘军正名义,曾国藩等人基本上都被美化。《华北先驱报》这份国外报纸中也有相关的报道,但他们并不偏向于清朝政府一方面,而是将一些实情说出来。

据报道的记载显示,清军把妇女们交给流氓糟蹋,然后再将她们杀死。一些少女先是被刽子手扒光衣服、整仰面朝天的姿势,然后将她们杀害;许多刚吃奶的婴儿也会遭到类似的对待。此外,一些人则被凌迟处死,尽管他们没有犯什么错误。

报道更直接用“人间地狱”和“魔鬼入世”来形容这一系列的惨状,将湘军描绘成“魔鬼”。

很讽刺的是,在《清史稿》中,其对曾国藩的评价居然是“居江南久,功德最盛”。

结语

“一将功成万骨枯”是对曾国藩的最好形容,他既是一位学术型的文臣,又是从白骨堆里爬出来的武将。正因如此,对于他的评价才出现两面化。无论后人用什么眼光去看待他,这对于他来说,基本上都已经不存在多大的意义。

不过,值得让后人深思的是,对于历史上发生的一些事,不能仅凭文史的记载和双眼去看待,因为其中的一系列事件可能会被美化,有一些恶魔也极有可能被描述成圣人。

这与道德的变化没有关系,历史的现实就是现实,真相总有一天会浮出水面,如果一些人做了坏事,还想保留体面,除非历史再给他们一次重生的机会。

参考资料

《清史稿》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