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与紫禁城:风流传奇之外,半个多世纪的历史

发布时间:2023-09-06 10:13:37 发布人:hao168

一个半月前,给某杂志写的稿。说到乾隆皇帝与紫禁城,电视剧观众大概立刻会反应:“他不是老在漱芳斋陪小燕子吗?”“他不是在宝月楼陪香妃吗?”“他不是该在延禧宫陪令妃吗?”诸如此类,不一而足。凡此种种,大概

一个半月前,给某杂志写的稿。

说到乾隆皇帝与紫禁城,电视剧观众大概立刻会反应:

“他不是老在漱芳斋陪小燕子吗?”

“他不是在宝月楼陪香妃吗?”

“他不是该在延禧宫陪令妃吗?”

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凡此种种,大概可以折射出:乾隆皇帝,那的确是个风流传奇、花边新闻大把的皇帝。

花边新闻多,大概是因为在位时间长、文武功业大(至少他自己这么认为),又经历了“康乾盛世”的后半段,下江南也不亦乐乎。

就因为还相对太平,所以才来得及有诸多花边新闻。

若站在中国传统统治者角度,乾隆算是个合格的皇帝:抚百姓,察水利,免税收。以18世纪的行政与科技条件,他算做得不错。在他治下的朝代,也确实人口发展、海内太平。

另一方面,改土归流,兴兵征讨,在西北、西南与北方都有建树,将原本松散的藩属,更牢固地掌握了。

文治武功都算有了,他老人家自吹十全武功有些过,但也不算太离谱。

帝制社会里常见的臭毛病,他也都有,坑狱破事也确实不少。本人才具一般却酷爱乱题诗,晚年豪奢而且放任和珅腐败。这些都很招人烦。

但这些破事,大多数古代君王与朝代,都无法避免。

安邦难免专权,拓疆难免黩武,皇权难免腐败,但他在处理得还行,包括训政到权力交接。

若从中国传统帝王语境看,乾隆,相比起他的同行,在安邦和拓疆两个角度,都不失为一个合格的皇帝,甚至可以算个好皇帝。

可惜,他身故时,已经是19世纪前夜了,接近近代了。

美术史上有过个意见:印象派之前,画家只需要做好自己分内的事就好了;印象派之后,画家不创新就是种罪过。

按类似逻辑:以前的语境,能有个君臣相得百姓安堵,就算是好了。但当我们熟知19世纪之后的历史后,就会觉得,乾隆稳定了国内统治,但因固守传统错过改革时机。

且说乾隆与紫禁城。

雍正十三年,乾隆即位,时年25岁。

乾隆七年,他将自己曾居住过的乾西二所改为重华宫,再修建建福宫、雨花阁等。

建福宫初建时,本是乾隆帝预想中“备慈寿万年之后居此守制”之用,32岁,就想着以后怎么享福了。

当然咯,时间一长,什么都变了。

据说建福宫西花园,最初是一路“渐次”构成的,零零碎碎建构起来。地方不大,然而二十余年间,历次设置景致。后期因为地方终究不够宽,乾隆要求也多,以至于按晚清说法:这花园里山石崔嵬,嶙峋棋布,难免堆砌局促。

造建福宫时,乾隆还年轻,很在意开疆拓土的武功,这一点挺像明武宗正德皇帝——话说,他俩好像也挺喜欢跟民女发生点绯闻,真是一对活宝。

先前宫里太液池边,有个明武宗的平台旧址,是正德朝检阅卫士们跑马射箭之处。传说每逢五月端午,正德便在平台看内侍竞赛龙舟。乾隆年间,这地方改建为阁,便是大大有名的紫光阁。

乾隆朝重修紫光阁,将诸战役绘成战图放在阁中,功臣图也照样画了。乾隆还亲自写了五十功臣像赞的序文:“兹者事定功成,写诸功臣像于紫光阁,朕亲御丹铅,各系以赞。不过誉,不尚藻,惟就诸臣实事录之。”当然他那德行,免不了顺手写几句诗:

“阁就胜朝址,图标昭代勋。格惭虞帝羽,数过汉时云。”大概在他看来,紫光阁要胜过唐凌烟阁、汉光武云台二十八将了。

据说此后,每逢旧历正月十九日,乾隆便在此阁设功臣宴,大宴勋旧。唐鲁孙先生写紫光阁,录前人诗,所谓“紫光台阁比凌烟,自古奇勋在定边”。紫光阁对比凌烟阁,那意思明白得很了:乾隆自觉是唐太宗呢。

武功之外,自然得有点风流事。

关于乾隆的风流故事,自然得提他出巡的段子,给人民提供了无限素材。在金庸先生小说里,乾隆下江南大战红花会;在琼瑶阿姨小说里,乾隆去大明湖临幸了夏雨荷。至于《戏说乾隆》里头,郑少秋的乾隆可是江南塞北闽南浙江到处跑,跟赵雅芝惠英红黎美娴们郎情妾意……

现实一点是,乾隆下江南,的确带了点新鲜气象,比如清宫里有一味苏造肉,就是他下江南后学的吃法。据说是挑猪后腿五花三层嫩肉,去毛微炸出油,放上作料文火炖。只是乾隆不爱吃甜,所以冰糖酌减——身为江南人的我看了这食谱,觉得很是亲切。

《书剑恩仇录》里,金庸先生给乾隆安排了顿宵夜:八个碟子中盛着肴肉、醉鸡、皮蛋、肉松等宵夜酒菜,让乾隆觉得“比之宫中大鱼大肉,另有一番清雅风味。”其实乾隆论吃,真也算不错了。如今清宫流传的食谱上,还有诸如“燕窝红白鸭子南鲜热锅”,什么“山药葱椒鸡羹”,看着也不错。比起同治皇帝所谓“清肉丝炒菠菜、野味酸菜、燕窝“寿”字红白鸭丝、燕窝“年”字三鲜肥鸡、燕窝“如”字八仙鸭子、燕窝“意”字十锦鸡丝——还是乾隆吃得比较有品味。

但咱们也得补充一句:

乾隆六下江南,四次是集中在乾隆十六年到三十年之间,其中第四次,就出了所谓收皇后册宝之事——电视剧里各种乾隆怨怼、皇后断发,都是在讲这个段子。

他在位的后三十年里,只下过两次江南。

不怪他:下一次江南花费大,也累人。

但事实也的确是:晚年的乾隆,更多是自己蹲着养老了。

而且这一养,就养得很久很久。

乾隆三十七年,开疆拓土的大事忙得差不多了。乾隆三十八年,开始编纂《四库全书》,次年建的文渊阁,是准备藏《四库全书》用的:那是武功已足,打算在文化上搞大功业了。

偃武修文,当然也得自己清净。

于是宁寿宫改皇极殿。他还是喜欢建福宫,所以起宁寿宫花园时,曾下令一切皆按建福宫花园去。

本来乾隆三十七年时,他自己已年过花甲。按他的祖上老几位,皇太极年不过五十,顺治驾崩时二十多岁,康熙寿69岁,雍正寿58岁。大概乾隆到花甲之年,也在盘算颐养天年的事了。“亿万人增亿万寿,泰平岁值泰平春”嘛。

于是乾隆三十七年到四十二年,一百多万两白银改建的皇极殿、宁寿宫、养心殿、乐寿堂,都透出来他老人家归老养寿的心愿。

然而我们也都知道:他老人家又多活了近三十年。

这个养老,也养得挺久的。

太平盛世,当然得有点花边了。

比如乾隆朝后来,承平日久,便有了规矩。之前是大家习惯入冬熬腊八粥供佛,乾隆格外认真,每年都要指派近支王公大臣,在雍和宫监视腊八粥,供佛之余,分送皇帝及各宫后妃去吃;皇帝和后妃吃了不算,还要颁赐近支王公臣僚:据说吃了这种腊八粥,一年之内可以逢凶化吉,遇难呈祥。

题外话:老掌故说乾隆朝赐腊八粥,太监们出来赐,王公大臣们自然不能让公公们白跑,自然是要给点意思意思的,所以乾隆这个赐粥,也算肥了太监们的腰包。甚至还有人迷信,说皇上赐的粥碗特别灵,用来种花种草,格外灵秀——那就天知道了。

电视剧爱描绘皇帝“今日就在养心殿吧”,何故?按养心殿在康熙朝时,当过造办处作坊,雍正朝,拿来当冬季寝宫。乾隆朝,他自己喜欢住养心殿,于是改造添建,让养心殿可以见群臣、批折子、读书,挺多功能的。养心殿后殿,东边“体顺堂”,是帝后内廷里临时寝宫;西边“燕喜堂”,是妃嫔们憩息处所。妙在住养心殿,规矩可以从简。

乾隆爱住这里,大概也是图这里规矩少,轻巧得多。久而久之,甚至把这里变成了他的藏宝库。

众所周知,乾隆有爱乱写诗、爱乱题字的毛病。身为皇帝,收集书画天然有优势。晚年他喜欢在养心殿办公,于是将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王珣的《伯远帖》等等,都藏在西暖阁内室,名为“三希堂”——现在众所周知的《三希堂法帖》,也是这么来的。

至于他期间怎么自鸣得意地题字写诗折腾那些名作,那就只有天知道了。

乾隆临朝六十年,为了不敢僭越康熙的六十一年,以及众多其他原因,退位了,真正开始颐养天年了——虽然之前,他也半养老状态快二十年了。据说此后过年了,他还得去乾清宫:御前大臣跪颂吉祥,侍卫送上奶茶,喝完起驾。出日精门,到上书房东边圣人殿,拜完孔子,乘舆到堂子祭神,祭祖还宫,接受王公大臣的朝贺,后妃们递如意颂吉祥——那时他老人家八十多岁了,还得这么折腾,想起来,也挺累的。

本来太平天子长寿,听着很是祥瑞。

但,真的美好吗?

按《清史稿》,在这不停扩建、越来越宜于生活的宫殿群里,乾隆活得,似乎也不并不都万事如意。

据说乾隆五十年后,“寅初已懒睡,寅正无不醒”,搁现在说,就是睡眠质量差了。

且年过七十之后,“昨日之事,今日辄忘;早间所行,晚或不省。”记忆力开始衰退了。

他不再下江南了,十全武功也凑齐了,风流韵事也没那么多了。

忘事了,睡不好了。越来越喜欢在紫禁城里蹲着了。

即,这样记忆力衰退、睡眠质量很差的养老时光,他还要昏昏沉沉地过个小二十年。

没法子:这就是古代制度的无聊之处。稳定,然而滞重。

一旦掌权,就很难顺利下来;他到八十多岁让给嘉庆,已经算交接顺利的了。哪怕再昏聩老迈,都得这么继续迷瞪二十年。

我们都知道,这二十年,也是朝代从全盛期,慢慢开始转向的二十年。

我们都知道:乾隆昏沉的二十年,那也是和珅和中堂,家产大爆发的二十年。

而乾隆驾崩后,又四十年,就是鸦片战争了。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