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王亶望和李侍尧结局的不同,谈谈乾隆朝贪腐为何层出不穷?

发布时间:2023-09-06 11:29:57 发布人:hao168

这是头条号“懒龙说”的第69篇文章引子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的四月的一天,已经70岁的乾隆皇帝正焦急的等待着从西北传来的消息。这一年的三月,甘肃发生了苏四十三叛乱,叛军以燎原之势迅速壮大,兵锋

这是头条号“懒龙说”的第69篇文章

引子

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的四月的一天,已经70岁的乾隆皇帝正焦急的等待着从西北传来的消息。

这一年的三月,甘肃发生了苏四十三叛乱,叛军以燎原之势迅速壮大,兵锋直指兰州城下。一时间西北边防全线告急。

朝廷迅速做出了反应,命令大学士阿桂和户部尚书一同率兵出击平叛。

而阿桂身体不太舒服,于是就让这位户部尚书先行一步,自己带着大军随后就到。这位尚书和阿桂一前一后到了甘肃境内后,却都没办法继续进军了。

原因是——甘肃境内大雨滂沱,道路泥泞,严重影响行军速度。

乾隆收到了尚书和阿桂两人的奏折,突然心里一惊!甘肃?下大雨了?怎么可能?

乾隆皇帝

按说甘肃下场大雨也没什么好稀奇的,大清地方这么大,哪刮点风下点雨都属于正常。可是甘肃下雨为什么引起了乾隆的警觉呢?

因为在乾隆的印象中,甘肃应该是连年大旱,久未下雨才对。甘肃连续好几年都上奏折说连年大旱,请求朝廷拨款救灾。想到这里,乾隆赶紧找出一份以前甘肃上奏报灾的奏折,奏折上清清楚楚的写着上奏人的官职姓名——

甘肃布政使王亶望

影视剧中的王亶望

王亶望,山西临汾人,他的父亲王师曾经担任过江苏巡抚。王师从知县一路升到江苏巡抚,在宦海沉浮中始终都是以勤政爱民,两袖清风著称,是乾隆朝一位大清官。有了乃父之名,王亶望也得到了乾隆的青眼相加。

虽然王亶望并不是科举考上的官员,而是花钱捐的官。但是一路上升官也比较顺利,在去甘肃之前,他已经升到了浙江布政使。乾隆觉得王亶望也应该有乃父之风,所以决定让王亶望到甘肃任布政使。在乾隆接到户部尚书和阿桂的上书的时候,王亶望已经在甘肃布政使上三年任满,升任浙江巡抚了。

一边是乾隆信任的清官之后,另一边是乾隆也很信任的大学士和军机大臣;一边说大旱,一边又说有雨,到底该信谁?不管信谁,乾隆知道这件事情是一定有猫腻的,于是下旨令在甘肃的大学士阿桂和火线提拔的新任陕甘总督李侍尧二人“

务将此案彻底严查,不可稍存瞻顾也

”。

由此,乾隆朝涉案人数最多、涉案规模和惩治力度最大的贪腐案件——甘肃监粮冒赈案终于浮出了水面。

一、王亶望:监粮冒赈,塌方腐败

其实,乾隆最早让王亶望去甘肃,是为了主持“捐监”的。

什么叫“捐监”呢,说白了就是花钱买个监生名额。清朝国子监是国家最高的教育机构,也是培养后备干部的摇篮。如果有人不能走科举的路子进入官场,就可以花钱买一个国子监监生的身份,也可以踏上仕途。这个就相当于是现在的“花钱买文凭”的意思。

花钱买官历朝历代都有,而且无一例外都是滋生腐败的温床,乾隆也不是不知道。

只不过家大业大,开销也大啊。为了缓解财政的困境,乾隆只好开了捐监的口子。不过,乾隆最终还是在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叫停了捐监。

捐监一叫停,对于地处西北,地瘠民贫的甘肃可就有点吃不消了。甘肃本来就比较偏远,再加上乾隆多年来对准格尔用兵,甘肃作为后方基地还要为大军供应军需粮草,这造成了甘肃地方财政捉襟见肘。如果再把捐监停了,那对于甘肃的经济更是雪上加霜。于是时任陕甘总督勒尔谨在乾隆三十九年(1773年)上奏,希望乾隆能够在甘肃恢复捐监,以解地方财政之困。

乾隆对这件事也很为难,一方面捐监确实不太好听,另一方面甘肃也确实困难,经过跟大臣商议,乾隆决定在甘肃恢复捐监,但是要派一位自己信得过的得力官员去主持监督,而且只能捐粮食不能捐银子。

于是,乾隆想到了大清官王师之子,时任浙江布政使的王亶望。

影视剧中的王亶望

可是让乾隆没有想到的是,他以为清官之子应该有清廉的基因,实际上,这位王亶望,却是一位不折不扣的贪图享乐的纨绔子弟。

清人所著的《杌近志》中曾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说王亶望喜欢吃驴肉丝,家里养了好多肥驴,当他想吃驴肉丝的时候,王亶望就会到驴棚里选一头驴的肥美之处,在活驴身上直接割一块肉,让厨房炒。这驴挨了一刀“

到处血淋漓,则以烧铁烙之,血即止。

”这么奢侈而残忍的人,怎么可能会甘心做清贫的清官呢?

王亶望一到甘肃,马上就开始大展身手了。王亶望仅仅半年就给乾隆报告,甘肃省收捐生员19017名,得豆麦82万余石。其实,整个甘肃全年捐监人数才7455人,捐监粮食也就30多万石。这事连乾隆这好大喜功的人都不信了,专门下了到谕旨询问陕甘总督勒尔谨:“

甘肃民贫地瘠,安得有近二万人捐监?又安得有如许余粮?

”,而此时的勒尔谨早就已经同王亶望沆瀣一气了,所以给乾隆一通解释糊弄过去了。

接下来,王亶望就开始了他生财有道的贪官之路。他来钱的方式主要是两个:一个是监粮,一个是冒赈。这也就是甘肃这次的案件叫做监粮冒赈案的由来。所谓监粮,就是指把上面要求的捐监只能捐粮食,改成了捐银子。而所捐的银子当然就进了王亶望的腰包。所谓冒赈,就是指王亶望开始往乾隆那里打报告,谎报灾荒,然后在国家发的赈灾银子下来以后,再中饱私囊。

影视剧中的王亶望

要知道在清朝,赈灾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对灾情的核查,和赈灾银两的发放都是有着严密的制度的。如果想要成功的从国家骗到赈灾银子,所需要收买的人,打通的关节可是数不胜数。

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连个进士都考不上的王亶望,却在贪污的方面展露出了他的才华。他居然把整个甘肃大大小小各级官员几乎全都拉下了水,跟他一起跳进了染缸。

冒赈虽然风险大,可是收益可是相当可观。赈灾款下来,各级官员都能沾点油水。这样一来,王亶望对于甘肃各级官员来说成了一位为大家谋福利的好领导。于是,王亶望就顺利的领着甘肃全省的官员“致富”了。到甘肃三年之后,王亶望顺利升任浙江巡抚。甘肃布政使换成了王廷赞。王廷赞刚到任就发现了王亶望所吹嘘的捐监粮食一粒也没有,可是当时甘肃官场早已是铁板一块,他一个刚来的外人,也没法动摇这个利益链条,所以王廷赞选择了和光同尘,也走上了贪污的道路。

直到阿桂和那位户部尚书来到甘肃平叛遇到了大雨。

阿桂画像

前面说了,乾隆命令阿桂和新任陕甘总督李侍尧共同查办此案,查出来的结果,让乾隆触目惊心。一个省,从总督、到布政使按察使、再到州府道县,各级官员涉案的就有113名之多,涉案金额足有千万两白银,大概占整个大清朝一年赋税的五分之一。这样庞大规模的“塌方式腐败”,即使连乾隆也得慎重对待。乾隆最终决定将处罚的线定在贪污一万两,这也有22人。而王亶望也被抄家,所有家财大概估值300万两银子,其中大部分应该是任职甘肃期间贪墨的。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七月三十日,乾隆下旨宣判:“

今王亶望身任藩司,不思潔已……请旨即行正法以昭国宪而快人心。……拟斩亦请旨即行正法,以为大吏受贿营私昏庸贪鄙负恩者戒。

”最终,乾隆帝下令处斩王亶望,赐死勒尔谨,其余被处死的甘肃知府、知县多达五十余人。此外,畏罪自杀、流放、革职、查抄的各级官员亦有数十人之多。经此一案,甘肃官场基本上为之一空,朝野震动。

看起来,乾隆为了整肃吏治,震慑宵小,打破了古代“法不责众”的执法惯例,对甘肃的监粮冒赈案采取了从严处理的方针。

可是,乾隆朝的腐败仍然此起彼伏,屡禁不止,比如这次派来查王亶望的新任陕甘总督李侍尧,他自己也并不是多么干净。

二、李侍尧:死里逃生,竞得善终

李侍尧,字钦斋,汉军镶黄旗人。他的曾祖是明末第一批投降清朝的将领之一李永芳。李侍尧的先祖们建功立业者不在少数。李侍尧乾隆元年授六品荫生。这点倒是跟王亶望类似,都不是自己考得功名,不是花钱买就是等人封。

李侍尧后面的经历可以说是步步高升,从最初的印务章京,一路升到了总督级别的封疆大吏。曾经历任两广总督、云贵总督、陕甘总督、闽浙总督等,可以说是“总督专业户”了。

乾隆非常赞赏他,曾经说他是“

督抚中最为出色

”。

影视剧中的李侍尧

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乾隆认为当时的云贵总督能力不够,想要把他换了,于是想到了李侍尧,乾隆说他:“

各省总督,老成有识、能办大事,实无出李侍尧之右者。

”(《清高宗实录》),于是调李侍尧为云贵总督,而他第一次案发,也就是在这一任上的事情。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原云南粮储道海宁调任奉天府尹进京谢恩,跟一位军机大臣聊起了前顶头上司云贵总督李侍尧。《国朝耆献类征初编》中记下了海宁的话:“

侍尧贪浊无厌,畏其诮责,尝赂黄金二百两为寿于生日。

” 过一个生日就收了黄金二百两这还了得,这位军机大臣马上就向乾隆汇报了。乾隆一听此事也深感意外,于是亲自询问海宁,海宁只好把李侍尧贪污受贿的情况说了。

乾隆非常愤怒,很快组成了由刑部侍郎喀宁阿和一位户部侍郎为成员的专案组,赶赴贵州查办此案。

专案组到了贵州以后,发现李侍尧此人不是一般的狡猾,做事滴水不漏,想要从他身上打开突破口,几乎不可能。他的家人也都表现正常。为了试探他家人是否知道李侍尧的案情。乾隆指示福康安把海宁所说的李侍尧贪腐的事件给他家人看,而李侍尧的弟弟和两个儿子都说“

海宁所控告各款,我实在毫无见闻。

”(《乾隆朝惩办贪污档案选编》)李侍尧家人都死咬着说不知道。看来也没办法撬开他们的嘴了。

李侍尧画像

专案组中那位户部侍郎,这时候有了个好主意。既然家人身上下不了手,可以从他仆人下手啊。于是抓获了李侍尧的仆人,从他身上,专案组终于得到了李侍尧贪腐的详细情况和罪证。根据《乾隆朝惩办贪污档案选编》中所记载:仅仅李侍尧的管家张永,就有八十七间住房,三十一亩田地,还放着三千多两的高利贷。一个管家就有这么多钱,那他主人得是何等巨富?

有了突破口,李侍尧所营造的壁垒就轰然倒塌,很快,更多的罪证接二连三被专案组掌握了。李侍尧也被抄家,革职下狱听候处置。乾隆为此下旨怒斥:“

披阅之下,不胜骇异。李侍尧身为大学士,历任总督,乃负恩婪索,盈千累万······ 赃私狼籍,如此不堪,实朕梦想所不到。不特朕用人颜面攸关,即各省督抚闻之,谅无不惭愧痛恨矣。李侍尧著革职拏问。

”(《乾隆朝上谕档》)

影视剧中的乾隆

李侍尧革职下狱,可是乾隆对他的态度却很值得玩味。

为了怎么处理李侍尧,朝臣都快吵翻了天了。大部分大臣,包括六部九卿都认为毫无疑问应该斩决。这绝对属于“案情特别重大,影响特别恶劣”,必须斩决!但是专案组成员,那位户部侍郎却认为应该斩监候,也就是死缓。两种意见,很明显六部九卿的意见占主流。

可是朝臣意见出来以后,乾隆也没拍板,只是把这两种处理意见下发给各省督抚,看看各位封疆大吏的意见。终于有一位安徽巡抚闵鹗元为李侍尧说好话了,大致说李侍尧对国家有功,希望乾隆网开一面从轻处置。乾隆马上就坡下驴,下旨判决:“

闵鹗元以李侍尧历任封疆,勤干有为,为中外所推服,请援议勤议能之文,稍宽一线具奏······诸臣中既有仍请从宽者,朕也不肯为已甚之事。

”大致意思说既然诸臣中有人求情,那我也不能太过分了,李侍尧毕竟还是有功的。

于是李侍尧就这样不明不白的没死成,还在第二年也就是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被乾隆“临危受命”任陕甘总督,平定甘肃苏四十三叛乱,还顺便帮着乾隆查了一下王亶望的案子。

李侍尧最后的结局很有意思,他平定了甘肃的苏四十三叛乱以后,又调任闽浙总督,平定了林爽文叛乱。最后被以平定叛乱“二十功臣”画图入紫光阁。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病逝,谥号恭毅。

故事讲到这里,我们心里不禁有一个疑问,为什么同样是贪污腐败,王亶望就必须斩决,而李侍尧就能从生死一线间活下来,还得了善终?同样是贪官,做人的差距为什么这么大呢?

三、为什么李侍尧能活,王亶望却必须死呢?

这个问题很不好回答,看起来他俩案件情况比较类似,都是贪污腐败案发,可是两人命运却天差地别。确实让人难以理解。其实这是我们的错觉。

我们可以试着从乾隆的角度来看,王亶望和李侍尧他们二人案件的性质真的一样吗?

答案是不一样。

王亶望和李侍尧都是贪腐没错,可是王亶望多了一条,他伙同整个甘肃官场一起欺骗皇上。这一点,恰恰才是他们二人命运的分水岭。王亶望这种欺君的行为,历朝历代帝王都很难容忍。对于乾隆,这才是最重要的原则问题。

谈到这里,我们才终于明白,当乾隆在严惩王亶望的时候,他真正介意的是什么。

这也许有点颠覆我们的三观,难道这么大的贪污腐败,在乾隆眼里,难道自己被骗了的严重性要超过贪污腐败的严重性吗?在中国古代政治生态中,我可以说:

是的,对于皇帝来说,欺君的严重性要远远超过贪污腐败。

这是因为中国古代通讯不发达,皇帝对于国家的信息了解大部分是通过臣子的奏折,如果有人在其中做手脚,让皇帝得到了虚假的信息,那就会影响到皇帝对于国家大事的判断,从而很可能做出严重错误的决定,失去对于国家的掌控。

影视剧中的乾隆

所以,历朝历代帝王最在意的其实并不是贪污腐败,他们最在意的其实是臣子的忠诚,也就是臣子必须永远诚实地把正确的信息如实上报给皇帝。

而在乾隆眼中,拉着整个甘肃官场一起忽悠乾隆的王亶望毫无疑问已经失掉了这一基本原则,如果这样的人还不加以惩处,其他人有样学样,人人都来骗皇上,皇帝的权威和对国家的掌控就荡然无存。从这个意义上说,王亶望是必须死的。

贪钱不叫事,骗朕就是原则问题!

其实我认为李侍尧能够活下来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李侍尧真的是非常有能力。

别的不说,就从他“总督专业户”的名号上我们就能窥测一二。比如这次甘肃苏四十三叛乱,原陕甘总督勒尔谨束手无策,换了李侍尧来几个月就剿灭了。在整个甘肃省铁板一块的情况下,李侍尧还能够把王亶望这么复杂的案子查清楚,可见此人能力非同小可。

皇帝看人,一重忠诚,二重能力,李侍尧在这两点上还是很让乾隆赞赏的。

可是,乾隆在李侍尧身上开了贪腐不被严惩的口子,其他官员很快明白了这个道理:

只要有忠心,有能力,贪污这点事在皇上那都不是事

。于是在李侍尧案件之后,乾隆朝又发生了山东巡抚国泰、闽浙总督陈辉祖、江西巡抚郝硕、两广总督富勒浑、江苏巡抚闵鹗元、江苏巡抚福崧、闽浙总督伍拉纳、福建巡抚浦霖、前闽浙总督雅德等等封疆大吏的贪腐案件。贪污腐败蔚然成风,此时的乾隆已经是按下葫芦浮起瓢,很难再控制住了。

正是由于乾隆在对待李侍尧贪腐问题上的这种“姑息养奸”的态度,才让各级官员心存侥幸,不畏国法,间接导致了乾隆后期腐败频发的恶果。大清这个庞大的帝国,也日渐走向了腐烂的命运。

四、乾隆朝贪官的故事结束了吗?

在上面李侍尧和王亶望的案件中,其实有一个人的身影始终若隐若现,他就如同一条伏线一样,将两个故事用一种特殊的方式串联了起来。

我们从他的角度,重新讲一遍上面的故事。

此人,在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被任命为户部侍郎,军机大臣,兼内务府大臣。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他在军机处遇到了从云南调任奉天府尹进京谢恩的海宁,从海宁的口中知道了时任云贵总督李侍尧的贪腐情状,直接向乾隆报告。乾隆马上命他以户部侍郎身份和刑部侍郎喀宁阿一起组成专案组前往云南查办李侍尧。在云南,他成功的从李侍尧的仆人处得到了李侍尧贪污的线索,从而把李侍尧拉下了马。

此人也因为李侍尧案件中的出色表现,被提拔为户部尚书、议政大臣、御前大臣兼都统、领侍卫内大臣、四库全书馆正总裁、理藩院尚书。《清史稿》中说他“

宠任冠朝列矣

”。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甘肃苏四十三叛乱,乾隆派他以户部尚书身份与大学士阿桂共同率军平叛,他和阿桂先后到了甘肃境内,遇上了大雨。他们二人的上书让乾隆对甘肃开始起疑,从而引出了王亶望的惊天大案。

他是亲自查处李侍尧案件的反贪先锋,又间接的引出了王亶望的贪污案。作为两起案件的亲历者,我想他也许从王亶望和李侍尧两人的不同命运中得到了什么启示。而他后面的人生则更加传奇。

他出身正红旗,姓钮祜禄氏,名叫和珅。

影视剧中的和珅

参考文献

1、《清史稿》、《杌近志》、《清高宗实录》、《国朝耆献类征初编》、《乾隆朝惩办贪污档案选编》、《乾隆朝上谕档》等

2、《乾隆朝惩治高官贪腐的研究——以甘肃捐监冒赈案为例》 霍微 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李侍尧研究》 李小泉 湘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清代集体贪腐第一大案“捐监冒赈案”检视》 吕丽  孙祺祺 法律适用 2017年第14期

5、《清代第一大“窝案” 》 焦利 法治世界 2014年7月刊

6、《乾隆反腐:50多名要员人头落地》 祖远 文史博览

感谢您关注头条号“懒龙说”,如果您喜欢看我的文章,可以在评论下方与我留言交流,或者可以转发朋友圈,甚至可以点击文章下面的“赞赏”,为作者提供一点点支持,谢谢~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