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刘墉,雍乾两朝名臣刘统勋,也就是著名的“文正公”之长子,乾隆十六年进士,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因为《宰相刘罗锅》、《乾隆王朝》的热播,再加上相声、民间传闻、文人趣说等等形式的传播,后世对于刘墉的印象
导读:刘墉,雍乾两朝名臣刘统勋,也就是著名的“文正公”之长子,乾隆十六年进士,官至体仁阁大学士。
因为《宰相刘罗锅》、《乾隆王朝》的热播,再加上相声、民间传闻、文人趣说等等形式的传播,后世对于刘墉的印象颇为深刻,也大多将其视为清代直臣、铮臣、清官的代名词。尤其是《宰相刘罗锅》中,刘墉勇斗和珅的桥段演绎,让刘墉的历史地位和正面形象得以稳固流传;但在《乾隆王朝》中,刘墉却是一个对和珅颇为相知、相扶,对其颇为理解和支持的形象存在。
那么,清朝历上真实的刘墉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和和珅之间到底是怎么样的关系存在呢?
或许,历史上真实的刘墉会让您失望了!或许,会颠覆您对刘墉的认知了!
刘墉,出生于山东诸城,其所在的刘氏家族乃系当地的名门望族。刘氏一门的兴旺大致发源于刘墉的曾祖父刘必显。这个在前明做过举人,顺治年间又成为进士的刘必显,其所在的时期,刘氏一门已经通过读书改变了时代务农的命运,逐渐走向了政坛,成为当时小有影响的较大家族。刘必显担任过户部员外郎,相当于国务院副司局级干部。后来,官至从五品的奉直大夫,相当于一个名誉官职,享受从五品待遇。也就是说,刘必显虽然并无多少实权,但对于当时的诸城县而言,刘必显的官职还是很拉风的!
刘墉的祖父刘棨(qi),康熙朝进士,官职四川布政使,从二品,相当于今天的省长兼省委组织部部长、财政厅厅长。
由刘棨开始,刘氏一门开始腾飞。也是由刘棨开始,刘氏一门的敢直言、做清官的家风开始形成,并代代流传。
刘墉的父亲就是著名的清朝雍乾两朝著名的大清官,后世尊称
“文正公”
的刘统勋。雍正二年进士,历任刑部尚书、工部尚书、吏部尚书、内阁大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及军机大臣等要职,乃系响当当的正国级干部。
《清史稿·列传八十九》记载:
三十八年十一月,卒。是日夜漏尽,入朝,至东华门外,舆微侧,启帷则已瞑。上闻,遣尚书福隆安赍药驰视,已无及。赠太傅,祀贤良祠,谥文正。上临其丧,见其俭素,为之恸。回跸至乾清门,流涕谓诸臣曰:“朕失一股肱!”既而曰:“如统勋乃不愧真宰相。”
从乾隆皇帝对于刘统勋病逝后的悲痛表现,尤其是为其亲赐古代文臣最高等级的
“文正”
谥号,就足以证明刘统勋为官如何,官风怎样。
《中国名人志》这样评价“文正公”刘统勋:
刘统勋为官近五十载,清正廉洁,秉公无私,为官刚正、清风独标。乾隆称赞其为“真宰相”。刘统勋逝世后,得到乾隆皇帝御赐“文正”谥号,这是文臣身后可以得到的最高谥号。在清朝270余年历史上,仅有八位文臣获得这一荣誉。
刘统勋将刘氏一门的地位和影响拉向了顶点,也就是说,自他的儿子刘墉开始,刘氏一门的为官之风、从政之道开始下滑了!
作为货真价实的高干子弟,刘墉在乾隆十六年,以蒙荫举人的身份参加了当年的会试和殿试,考中了二甲第二名的进士,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入散馆担任编修,得以正式进入仕途。
这里需要强调一点,
“蒙荫”
即为
“恩荫”
乃系清朝时期有功官员
“世袭制”
的一种变相恩典,即为因上辈有功而给予下辈入学任官的待遇。清朝时期,给予
“文职京官四品以上,外官三品以上,武职二品以上,俱准送一子入监读书”
的特权,即为
“恩荫”
。
也就是说,刘墉不用再通过其他普通学子一样,参加院试、乡试的层层筛选,可以直接进入中央层面的考试。也就是说,自科举考试,进入仕途的第一关开始,刘墉就已经开始享受先代荫德,开始有别于其父、祖。
关于后世对刘墉的误解,我们在进行逐一说明:
01 刘墉到底是不是“宰相”?
宰相,是封建社会最大的官,是皇帝的助手,地位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宰相的设立大约始于东周,以后的朝代都有宰相。但是到了明朝初年,因宰相胡惟庸权力过大,引起了朱元璋的不满,一怒之下,朱元璋杀了胡惟庸,从此不再设宰相,将宰相的权力收归皇帝。
清入关前就不设宰相,入关后清承明制,也不再设宰相。一直到清灭亡,清政府都没有设过宰相。清朝不设宰相,而以内阁大学士代行宰相之职。内阁在乾隆皇帝增设体仁阁以后,正式由三殿三阁组成,位置从高到低的排列是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体仁阁、文渊阁、东阁,每个殿阁设一个大学士为最高长官。
其实,早在雍正朝时期,增设军机处,总揽军国大计后,内阁大学士便开始逐渐变成了纯粹的荣誉称号、真正的摆设。到了乾隆朝时期,也就是刘墉最高官职——体仁阁大学士
(尚未到“殿”级大学士)
的时候,大学士无论从名称还是从实质上,都早已经没有了
“宰相”
的意思。
也就是说,刘墉最高担任的这个正一品体仁阁大学士,只是一个虚职,一个丁点实权没有的荣辱官职。
而且,在《清史稿》中,对于刘墉这样一个被后世极为推崇的人物记载,加上标点符号也只有短短的462个字,相比较而言,其父刘统勋的记载是2595字;被后世强行安排成刘墉对手的和珅,更是有着3364字的记载。
这是为何?
因为,刘墉在清朝时期,本就是个存在感极低的官员,并非后世演绎的那般传神。
02 刘墉到底是不是“罗锅”?
关于刘墉被后世称为
“刘罗锅”
的说法,也只是影视剧演绎、民间口口相传之误导所造成的。
古代科举,不光有笔试,还有一样就是目测,也就是由皇帝亲自参加
“面试”
的殿试。凡身有残疾、相貌恶劣的,全不录取,为的是维护官员的形象。传说中的钟馗,虽然才学极高,但因相貌不佳,而未能进科举。
刘墉影视形象
如果刘墉真的是个罗锅,不但进不了内阁,就是科举这关都过不了,早就给刷下来了。
关于刘墉被称为
“刘罗锅”
,有两个传播较广的来源。
一是,刘墉有一天上楼,皇上看着刘墉弓身爬楼梯的样子很可笑,就出了个谜:
“后辈(背)更比前辈(背)高。”
这难不住刘墉,他随口就说
“罗锅”
。皇上大笑,说:
“你就是罗锅!”
刘墉马上说:
“谢主隆恩!”
因为皇上的金口玉言,从此刘墉不罗锅也得称罗锅了。
二是,嘉庆皇帝曾经于朝堂公开称呼刘墉为
“刘驼子”
,也被很多人当成了刘墉是罗锅的证据之一。
刘墉出生于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乾隆皇帝禅位于皇十五子永琰的时候,是在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此时的刘墉已经76岁高龄。如此高龄的老人,于朝堂站立,还能挺直腰杆、精神抖擞吗?
也就是说,嘉庆皇帝对其
“刘驼子”
的称呼不能当成刘墉罗锅的证据。
另外,1958年,考古专家在开展对刘墉墓发掘的时候,发现了刘墉的尸骨。通过观察刘墉的尸骨,专家惊奇地发现,刘墉小腿骨的长度竟然有75厘米,也就是说刘墉的真实身高其实在1米9左右,而且从骨骼来看,他生前完全没有驼背的迹象。
至于刘墉为什么会驼背,就要考量一下乾隆皇帝和嘉庆皇帝的身高了,据考证,乾隆皇帝和嘉庆皇帝的身高只有一米六多点。一个身高一米九的大臣站在一个一米六高的皇帝身边,应该怎么办?
仰首挺胸,让皇帝仰视吗?
当然不行!
为了给足两位皇帝面子,刘墉也只能
“弯下腰来”
侍奉。
03 刘墉到底有没有斗过和珅?
关于刘墉和和珅之间的关系,我们要从官职和年龄两方面入手。
刘墉出生于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和珅出生于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和珅比刘墉整整小了30岁。
当然年龄的差距,并不能说明问题,我们继续往下看!
根据《清史稿·列传八十九》的记载,我们来看下刘墉的仕途升迁情况:
乾隆十六年,刘墉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在散馆担任编修,不久又升迁为侍讲,此乃刘墉仕途之起点。
乾隆二十年,刘墉受其父刘统勋牵连,被降为翰林院编修;
乾隆二十一年,担任安徽学政;
乾隆二十四年,调任江苏学政;
乾隆二十七年,调任山西太原知府;
乾隆三十年,升任冀宁道台;
乾隆三十一年到乾隆三十四年,因罪发配;
乾隆三十四年,因其父影响,被调任江宁知府;
乾隆三十七年,调任陕西按察使;
乾隆四十一年,调任内阁学士,任职南书房,《四库全书》馆副总裁;
乾隆四十五年,调任湖南巡抚;
乾隆四十六年,调任都察院左都御史;
乾隆四十八年,升任直隶总督、吏部尚书,授协办大学士兼理国子监事务。
乾隆五十一年,任职玉牒馆副总裁;
乾隆五十二年,被罢免协办大学士职务;
嘉庆二年,被授予体仁阁大学士;
嘉庆四年三月,刘墉被加封为太子少保,奉旨办理文华殿大学士和珅植党营私、擅权纳贿一案。
也就是说,除了嘉庆四年,嘉庆皇帝亲派刘墉
“办理”
和珅案以外,刘墉也只在乾隆四十一年,担任内阁学士期间和乾隆四十六年担任都察院左都御史期间,有可能和和珅之间发生对抗。
我们再来看下在此期间,和珅是一个什么状态:
《清史稿·卷三百十九·列传一百六》记载:
四十年,直乾清门,擢御前侍卫,兼副都统。次年,遂授户部侍郎,命为军机大臣,兼内务府大臣,骎骎乡用。又兼步军统领,充崇文门税务监督,总理行营事务。
也就是说,刘墉担任内阁学士的时候,和珅已经成为军机大臣,并且掌握着步军统领衙门,已经成为朝廷的一品大员了。
“内阁学士”是干嘛的?
三殿三阁大学士之下的协助公务处理官员,掌握着参与重要政务的权力。但是,自雍正朝设立军机处以后,朝政实权集中到军机处,内阁徒有虚名,仅成为传达皇帝谕旨、公布文告的机关。
而且,在乾隆朝时期,内阁学士有没有参与政事的权力,完全由乾隆皇帝指定。很明显,刚刚因为
“朝廷念刘统勋多年功绩”
才调任的刘墉并不在参与政事的范围之内。
也就是说,在此期间,刘墉根本没资格、没实力也没有任何的权限和和珅斗。
再来看下刘墉担任都察院左都御史期间,和和珅之间的关系。
《清史稿·志九十·职官二》记载:
左都御史掌察覈官常,参维纲纪。率科道官矢言职,率京畿道纠失检奸,并豫参朝廷大议。凡重辟,会刑部、大理寺定谳。祭祀、朝会、经筵、临雍,执法纠不如仪者。
也就是说,此时的刘墉才真正拥有了弹劾和珅、和和珅对抗的光明正大之理由和权限。
但是,此期间,刘墉和和珅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发生冲突了吗?
乾隆四十七年,山东巡抚国泰
“营私舞弊”
案的爆发,就能说明一切!
山东巡抚国泰出身满洲镶白旗,拥有与爱新觉罗皇族联姻的名门大姓,富察氏。除了出身硬,国泰在乾隆朝的后台更硬,他的父亲富察·文绶是乾隆很器重的封疆大吏,曾任陕甘总督、四川总督;他的一个侄女是乾隆很宠幸的妃子。
这样一个纨绔子弟任山东巡抚后,与前大学士于敏中之弟布政使于易简勾结在一起,狼狈为奸,
“贪纵营松,征赂诸州县”
。没几年,闹得各州县全部亏空。
乾隆四十七年,监察御史钱沣弹劾国泰贪得无厌,乾隆帝派和珅、刘墉与钱沣一起审办此案。
对于当时和珅和国泰之间的亲密关系,乾隆皇帝是非常清楚的;而且,对于国泰这位皇亲国戚的包庇念头,也是非常明显的!
为什么?
从乾隆皇帝对此案审理做出的人员安排就能看出来。
和国泰关系亲密,乾隆皇帝为什么还要安排和珅前往,并担任主要负责人?这无疑是乾隆皇帝给国泰安上的一份保险。
钱沣,刚直铮臣,自然不必多说,肯定会秉公办理;当时就政治智慧和官场圆滑,肯定不是和珅的对手,肯定会被和珅完全掌控。
关键是乾隆皇帝为何会派遣刘墉前往?
因为刘墉是左都御史,乃系贪腐案件的必要人选?
当然不是!
当时的刘墉,在乾隆皇帝眼中,只是一个庸碌圆滑之辈,身上有一些光环,但却没有出头担当的魄力。让其参与此案审理的原因只有一个:让刘墉这个有着其父——社稷名臣、
“文正公”
刘统勋影响下的铮臣、清官形象来为国泰案粉饰,是再合适不过。
有刘墉在,有这个清官楷模之子在,谁还说和珅乃至乾隆皇帝有包庇国泰的嫌疑呢?
虽然
“国泰案”
最后审理的结果并未按照乾隆皇帝、和珅的预设目标发展,但在
“国泰案”
中,真正起到关键作用的是钱沣,和在该案背后操控一切的御史王杰。刘墉,只是被架在清官、铮臣的位置上下不来,配合钱沣完成了对国泰
“伪造库银”
的清查而已。
而且,在
“国泰案”
审结完毕以后,和珅又被乾隆皇帝加上了一个
“太子太保”
的头衔,用以安慰其在
“国泰案”
的损失。也就是说,或许刘墉对于和珅有看不惯的地方,当时面对他的权势滔天、皇帝宠信,刘墉也只能虚与委蛇、敷衍了事,根本就不敢正面得罪,更谈不上对抗、斗争了!
另外,在刘墉担任左都御史这一
“纠察官员得失”
的最高领导期间,没有任何史料文献记载刘墉曾经上疏弹劾和珅过!而且,在乾隆四十七年以后,刘墉的从政之道、为官之风陡然改变,表现出了为人和善;诸事、诸人
“都可”
的
“委蛇其间,惟以滑稽悦容其间”
状态。对此,乾隆皇帝和嘉庆皇帝也曾经对其数次训斥。
这都足以说明,刘墉根本就没有斗过和珅。
相反,作为比和珅长30岁的老前辈,刘墉在担任大学士期间,还经常为和珅说话、站位,数次劝勉和珅。
等到嘉庆四年,嘉庆皇帝列举和珅的二十款罪状,刘墉被命审理
“和珅案”
以后,刘墉才
“马后炮”
的恢复了不畏权势、刚直铮臣的一面。
嘉庆九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刘墉于家中逝世,享年八十五岁。其临终,
“鼻注下垂一寸有余”,
暗合佛语中善于解脱之意,也算是寿终正寝、功德圆满了。其死后被赐予的
“文清”
谥号,虽然远不及其父刘统勋的
“文正”
高贵,但也排在23位,也算是对得起刘墉半个多世纪起起伏伏、官风不定的仕途生涯了!
参考文献:《清史稿·列传八十九》、《中国名人志》、《清史稿·卷三百十九·列传一百六》、《清史稿·志九十·职官二》、《正说刘墉》、《啸亭杂录》
《保卫萝卜4》绿野奇缘是游戏中的新章节,玩家在这个新的章节中会有很多的关卡需要挑战,...
《几天不见怎么这么湿》答案是……我其实是个隐藏的程序员,在网上接单是我生活的主要收...
1—6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33884 6亿元,同比下降16 8%,降幅比1—5...
skyworth是什么品牌电视,Swaiot小维智联是创维旗下的大屏AIoT生态品牌,提供家庭智能场...
银行为什么不建议存三年定期,针对这个问题,下面小编为大家讲解2023年,为什么银行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