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收复新疆之后,说“不留生俘,降了也杀”,换来30年安定

发布时间:2023-09-09 14:07:59 发布人:hao168

自古乱世出枭雄,而我国在经历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局势下,迎来了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清朝是我国封建向着半封建的转折时期,这个朝代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著名人物。左宗棠就是其中之一,后世对左宗棠的褒贬不一

自古乱世出枭雄,而我国在经历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局势下,迎来了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清朝是我国封建向着半封建的转折时期,这个朝代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著名人物。

左宗棠就是其中之一,后世对左宗棠的褒贬不一,梁启超评价左宗棠“左公乃是五百年第一伟人”。对于左宗棠此人,梁启超和曾国藩都给予其极高的评价。

左宗棠最突出的功绩就是收复新疆,而也正是他收复新疆之后的一些举措为后世所诟病。“不留生俘,降了也杀”这是当时左宗棠下的命令,被后人说其嗜血如命。

这赶尽杀绝的命令背后究竟有何隐情,当时新疆这片沃土之上又发生了什么?

新疆属于我国最西边的地域,也因此得名为西域。最开始的新疆交通闭塞,虽然地理环境优越,但是与中原内陆的交流甚少,我们默认的新疆史前时期指的就是远古自汉朝那段时间。

而汉武帝时期,一个人的出现,打破了新疆固步自封的生活,这个人就是我们的西域使者——张骞。

西汉时期的外患最严重的叫做匈奴,而匈奴是在我国西北方的游牧民族,他依据地势逐渐变得强盛起来,甚至屡次挑衅朝廷。

汉武帝刘彻为了完成自己一统天下的梦想,派遣使者张骞去西域,游说各个小部落与朝廷一起抵抗匈奴。也就是这次的出使,打通了一条绵延至今的经济的通道——丝绸之路。

公元前60年,西汉在我国的西域乌垒城正式设立了“西域都护府”,这是将新疆纳入了我国中央政权管辖的区域,新疆正式成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丝绸之路打通了中原与西域的壁垒,西域的一些特产,例如葡萄、蚕豆、胡麻和石榴等陆续运往中原,而中原的一些丝织品瓷器也流传到了边境,贸易往来繁荣,好不热闹。

可是后来就中原战乱,战火也波及到了西域,政权动荡之下,西域又回到了最开始的分裂状态。直至突厥的出现,隋唐时期,活跃在西北方的突厥势力开始变强。

公元552年突厥首领土门打败柔然,后用自己的暴力统一了西域地区,可好景不长,这短暂的统一仅仅维持了31年。583年突厥分裂为东西二部,新疆则是因地理位置被划分到了西突厥。

直至唐朝,中央政权再一次注意到了这块肥沃的土地。公元702年,唐朝打败西突厥后,统一了西域各地,,唐朝又在北庭设立了北庭都护府,管辖天山以北地区。

而后就是如同复制粘贴一般的分裂又融合,分离又统一的漫漫长路,直到清朝,一位被称为“中亚屠夫”的人的出现,让中央政权再一次意识到了新疆对我国有多么的重要。

阿古柏并非中原人也不是西域人,他是乌兹别克人。他对新疆的侵占,就不是简单的内部矛盾了,而是外敌入侵。

阿古柏自小就野心勃勃,在当地就是个小首领,但是由于他手下的人数也不多,很难在自己的地盘闯出一片天机,他就带着手下50多人,跨越国境线来到了新疆。

那个时候的新疆管理较为松散,再加上阿古柏虽然带的人少,可各个都是狠毒之士,他们对于不愿意归顺的小部落就采取暴力手段,令新疆当地淳朴的游牧民族闻风丧胆。

于是阿古柏很容易的就在我国新疆建立了自己的政权,还起了个国家的名字——洪福汗国。这个国家并不是口头上的建立,阿古柏建立了严格的法律还有税务等等。

现在提起新疆的信教传统,大家会异口同声的说伊斯兰教,可其实在很久之前,新疆信的是佛教。在阿古柏占领新疆之后,强迫人民信奉伊斯兰教,还大肆宣传宗教信仰。

信仰的不自由也就反映出来了他们人身的不自由,新疆人民饱受阿古柏的压迫。

阿古柏为了敛财,设置了非常暴力的税务标准,苛捐重税之下,百姓们口袋里是穷得叮当响,阿古柏却是盆满钵满,他用这些钱来购入武器,充盈自己的小金库。

不仅如此,为了让世界承认洪福汗国的合法性,他先是与英国合作,签订了英阿合约,后又与俄国合作,也签下了盟友合约。阿古柏之心昭然若揭,新疆的百姓们是苦不堪言。

或许有人会问,这个时候清朝的中央政权在干什么呢?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这个时候我国并非是不想管,而是没有精力去管,也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知道左宗棠的出现。

左宗棠自小便十分聪慧,在学堂里深受老师的喜爱,私塾的考试也是次次名列前茅。可是左宗棠的科举之路却并不是十分顺畅,甚至可以说是异常坎坷。

左宗棠在府试时取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眼看就要进入下一轮考试了,母亲却突然离世,左宗棠只好回家守孝。1830年,左宗棠的父亲也紧随其母离世,左宗棠再次进入了守孝期。

直到1832年,他再一次踏上了“公务员考试”之途,在长沙的乡试时,他的试卷在机缘巧合下被考官“拾遗”,也就是因为优秀的补录,取得了举人的功名。

本以为这次应该可以大展身手,可是现实却给他泼了盆冷水。三次进京会试,皆落第。名落孙山的左宗棠心中十分郁结,然而他并没有放弃仕途之路,而是静心蛰伏。

在会试过程中,左宗棠认识了一批达官显贵和知己。

1833年,他与被称为“中兴四大名臣”的胡林翼订交,左宗棠写下了《燕台杂感》,其中首联“西域环兵不计年,当时立国重开边”就表明了其对西域的看法。

左宗棠命运的转折点之一是在1850年,他遇到了一位贵人,也就当时任云贵总督的林则徐。两人彻夜长谈,林则徐被左宗棠腹内的经韬纬略所折服,感叹其为“不凡之才”、“绝世奇才”。

左宗棠缺的就是一个时机,在1852年,他终于等到了这个一鸣惊人的机会。

1850年,一支由洪秀全率领的农民起义军掀起了轩然大波。这对农民兵本来并没有引起朝廷的注意,可渐渐越来越多的人赢粮而影从,太平军围住了长沙城。

左宗棠应湖南巡抚张亮基之聘出山,在硝烟弥漫的城外,只见一人骑马而来,缒城而入。张亮看到那张熟悉的脸像是看到了救星一般,当即将所剩队伍交由左宗棠管理。

夙兴夜寐的操劳和呕心沥血的谋划之下,长沙这座孤城苦守了三个月,太平军看实在难以攻破,最终选择了放弃。左宗棠的名声也因为这一战彻底打响了出去。

当时的湖南民间流传着“国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的佳话。

提起左宗棠就不得不提起与他经常出现的名字——李鸿章。两人经历极其相似,都是凭借着抗击太平天国运动而得到了如今的地位,大家理所当然会认为这两人是志同道合的知己。

可其实这两个人则是势同水火,互相看不惯对方。左宗棠觉得李鸿章过于圆滑世故,李鸿章则是觉得左宗棠过刚易折。

两人的矛盾主要也起源于抗击太平军的战役之中。1846年,曾国藩两兄弟被朝廷派去攻打太平天国的都城,但是这些叛军仗着易守难攻的地势,双方僵持了许久。

朝廷想速战速决,就派李鸿章前往支援。大家都知道这件事是至高无上的功劳,谁去了就是从曾国藩兄弟手中分一杯羹,作为曾国藩学生的李鸿章自是不情愿。

朝廷催的急,李鸿章就想到了一条妙计,他路过浙江的时候,把浙江附近的叛军全都绞杀了,给朝廷也算是交了差。可是李鸿章的做法却是越权行为,因为浙江有管理官,这样显得管理官员十分没用。

而那个被戳着脊梁骨骂“毫无用处”的冤大头就是左宗棠,当时左宗棠任闽浙总督。得到消息的时候也是一脸迷惑,自己准备放长线钓大鱼,可是却被悄咪咪偷了家。

左宗棠与李鸿章的梁子就这样结下了,而两人将矛盾搬到台面上就是关于“塞防”与“海防”之争。

当时朝廷的资金有限,李鸿章认为应当将资金主要放在提升国家综合实力的海防建设上,两人都是属于务实派。而左宗棠却认为现在的新疆局势迫在眉睫,应当将一部分资金拿出来用于收复新疆。

攘外必先安内,从长远来看,左宗棠的建议确实是更加符合当时我国国情的。左宗棠舌战群儒,终于让朝廷将收复新疆放在了首要的位置,60高龄的左宗棠重新披盔戴甲,上阵杀敌。

左宗棠对于收复新疆制定了策略:先北后南,缓进急战。

所谓的先北后南是基于新疆的地势和当时阿古柏的势力分布来决定的。北疆主要是以草地、森林湖泊为主,这就表明了其地势相对平坦,一马平川的地势易攻难守。

或许是阿古柏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对于北疆的管理较为松散,他将大部分的兵力集中在了南边。南边地势较为崎岖,高山高地较多,易守难攻。

而所谓的缓进急战是针对当时新疆疆域辽阔,游牧民族的住所松散这一情况所决定的。前进的时候应该稳扎稳打,保证收复的土地的稳定,而进攻的时候则是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这一部署很快就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左宗棠接连收复了新疆的好几处城池,北疆眼看着就要被完全收回。这离不开左宗棠的英明决断,其中也有边疆地区人民的帮助。

眼看着左宗棠来势汹汹,自知不敌的阿古柏求助于他的盟友,可是盟友却是选择了隔岸观火。他们并不想投入人力物力去帮助阿古柏,他们想坐收渔翁之利。

只是没想到来迎战的也是个硬骨头,阿古柏的军队先看到的是一个精神矍铄的首领,而紧随其后的居然是一口棺材。原来左宗棠早就做好了战死沙场的打算。

即便是马革裹尸,我国的疆土也不允许他人觊觎分毫。左宗棠这一副视死如归的模样震慑力洪福汗国的军队,马蹄声带起砂砾,向着阿古柏的军队奔袭而来。

阿古柏的将士见此纷纷丢盔弃甲,不战而逃。阿古柏自知大势已去,望着异乡的月亮饮下了毒酒。

阿古柏死后,剩下的部下如同一盘散沙,他们本想着在库尔勒地区与左宗棠决一死战。可却被左宗棠的军队包围,来了一场瓮中捉鳖,这个时候局势基本明朗。

城中贵族将武器放下示意投降,存留下来的俘虏人数可观,如何处理成了一大难事。带回都城审判有些不现实,可是留下也会有巨大的隐患,左宗棠当即下令全部处死。

叛军中老弱妇孺皆有,左宗棠并没有丝毫手下留情。一时间城内的惨叫声此起彼伏,甚至惊动了城外的流民,他们看着血水从紧闭的城门中流出,想象着城中的人间地狱。

左宗棠确实心狠,他是参与过绞杀太平军的人,他经历过太多的降而复叛,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自己人的残忍。这些俘虏中但凡有人再次反叛,遭殃的就是大清的黎民百姓。

左宗棠因为这一举动遭受到了百姓议论纷纷,许多人指责他嗜血成性,天生屠夫。左宗棠对此却并不在意,他心中有自己要坚守的事情,也有自己的判断。

后世的评价对于左公来说并不能带入土中,黄沙掩埋之下,每个人都最终会成为枯骨。所作所为留有后世评说,也留给后世判断,他并不能左右分毫。

无论收复手段如何,左宗棠都是不可否认的功臣,维护我国领土完整是我们必争之事,也是每个人的义务所在。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