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去世国库剩2716万两,雍正去世剩3453万,乾隆去世时剩多少?

发布时间:2023-09-10 07:20:27 发布人:hao168

前言每当我们谈起中国历史上所谓的“康乾盛世”时,康熙、雍正、乾隆三位君主的名字总是并列在一起,似乎他们共同缔造了这场盛世。然而,细究下来,我们会发现,这三位皇帝对盛世的贡献并不相同,尤其是乾隆晚年留下

前言

每当我们谈起中国历史上所谓的“康乾盛世”时,康熙、雍正、乾隆三位君主的名字总是并列在一起,似乎他们共同缔造了这场盛世。然而,细究下来,我们会发现,这三位皇帝对盛世的贡献并不相同,尤其是乾隆晚年留下的通货膨胀隐患,直接导致了清朝日趋衰败。

康熙死后,曾留下财产2716万两,雍正死后留下3453万两,那乾隆死后,国库中还剩下多少银两呢?

一、康熙时期:打下清朝发展基础

康熙,满清开国皇帝努尔哈赤的玄孙,在位时间长达61年,是中国历史上执政时间最长的皇帝之一。

这个出生在紫禁城的满族皇帝,自小就展现出非凡的军事和政治才能。他继位后,以雄才大略平定三藩之乱,终于统一了整个中国;又多次击败沙俄军队,确立清朝在东北的统治;对台湾实行侵略,完成了对台湾的统治。

可以说,康熙奠定了清朝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基本制度,使清朝的统治范围扩大到前所未有的广度。在他执政的康熙时期,清朝的国力达到鼎盛。

为了整顿吏治、平衡财政,康熙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他注重培养人才,开科取士,并选拔汉族官员进京供职,史称“汉务运动”。他规范赋税,减轻农民负担,并多次减免粮食税收。

他还注重发展生产,兴修水利,发展手工业。在位期间,康熙带领大军征战沙场达10余次之多。虽然频繁的战争消耗了大量银钱,但通过一系列治国措施,康熙还是为国库积累了可观的财富。

据史书记载,康熙皇帝于1722年驾崩之际,国库内还剩下2716万两白银。这为日后的雍正和乾隆的“无忧之世”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康熙时期留下的种种问题。康熙在位时期,尽管国力达到鼎盛,但是康熙本人的许多作为也值得我们审视。比如,康熙晚年信用腐朽,他宠信的外戚大肆敛财,导致朝政日益腐败。

康熙为了向外彰显“天朝威仪”,还大兴土木,修建许多奢华建筑,加重了国家财政负担。此外,康熙虽然采用了汉族官员,但最高权力还控制在满族贵胄手中,汉族官员地位依然较低,这也埋下了民族矛盾的隐患。

可以说,尽管康熙奠定了清朝基础,但他留下的问题也不能被忽视,这些问题对日后产生了一定影响。

二、雍正时期:实行改革促进经济

1722年,康熙驾崩,其第四子胤禛在朝堂争夺中杀出重围,终于登基成为帝,是为雍正帝。

与其父亲康熙不同,雍正是一个典型的“书生型”皇帝。他博学多才,精通汉文,并且具有较强的改革精神和政治理念。

雍正即位后,提出“以民为本”的施政方针,先后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火耗归公、摊丁入亩、清查亏空以及官绅纳粮等,这些措施显著提高了清朝的财政收入。

火耗归公改革摊派了京畿地区的杂税,使税制更加合理化。摊丁入亩则改变了之前单纯根据土地多少征税的做法,实行了按人口和土地双重征税,这减轻了贫苦人家的税收负担。

清查亏空改革打击了官员的贪污行为,纳粮改革则增加了官员对农业生产的重视程度。在一系列改革推行下,清朝的财政收入显著增加,人民生活也有所改善。

1735年,雍正帝突然驾崩,结束了他短暂而划时代的13年统治生涯。死时,雍正帝为国库积蓄了3453万两白银,比康熙末年还增加了近700万两,为日后乾隆的“盛世”打下了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

雍正时期的改革措施确实促进了经济发展,但我们也应看到,这些措施还存在一定局限性。比如火耗归公改革,虽然使税制更加合理化,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税制不公的问题。摊丁入亩也主要考虑了贫苦人家的负担,但对于富裕地主阶层的税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此外,虽然雍正提出“以民为本”,但他本人生活还是比较奢靡,这与他的政治理念并不完全一致。雍正去世也比较突然,导致他的一些改革还没有完全实施到位。

三、乾隆时期:表面盛世实则通货膨胀

1735年,雍正帝的长子弘历继位,是为乾隆帝。

乾隆在位时间长达60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第二长的皇帝。乾隆初年,他沿袭了父亲雍正的改革方针,使国家财政收入持续增加。他还屡次发动对外战争,击败准噶尔、金川等反清势力,使清朝版图达到最大。

然而,在初期辉煌背后,乾隆时期却暗藏危机。那就是日益严重的通货膨胀。

乾隆中期以后,由于严重滥发货币,清朝出现了持续通货膨胀的局面。货币的实际购买力正在急剧下降,这给广大人民的生活带来了沉重打击。

可即便如此,乾隆皇帝还是一意孤行地大肆挥霍国库。他频繁下江南,动用国库白银数千万为官员及自己接风洗尘。这无疑雪上加霜,加重了通货膨胀的局面。

乾隆晚年,国库财政虽然还剩下6939万两白银,但由于通货膨胀的影响,这些白银的实际购买力已大不如前。可以说,乾隆朝的“盛世”不过是建立在通货膨胀的基础上,“金玉其外,而败絮其中”。

乾隆作为在位时间第二长的皇帝,他初期确实延续了前人的政策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他个人的许多问题也导致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没有继续推进。

乾隆自信心极强,他晚年更是狂妄自大,这导致他闭门造车。他沉迷于南巡和建设皇家园林,大量挥霍国库却忽视通货膨胀的危害。

一些学者分析,乾隆时期的种种问题,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源自乾隆个人的性格缺陷,这也是我们不能忽视的。

四、乾隆之后:国库空虚清朝衰败

乾隆驾崩后,其子嘉庆帝继位。此时的清朝国库已经濒临空虚。

如果不是嘉庆帝从大臣和珅家中抄出了1400多万两白银,清朝的国家机器就要在这时当机停转了。可以说,正是乾隆时期严重的通货膨胀,直接导致了这一危机的出现。

从嘉庆之后,清朝进入了一个长期衰败的时期。国力日益衰微,内忧外患频出,直至鸦片战争的惨败,清朝一蹶不振。但我们也应看到,这种衰败其实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有其内在历史因素的。

乾隆时期的通货膨胀,只是清朝衰败的诱因之一,其根源还在于清朝的统治制度日渐僵化,改革停滞不前,各种社会矛盾逐渐积累。

这些问题在乾隆之后进一步恶化,最终导致了清朝的衰亡。所以,要全面分析清朝衰败的原因,我们还需要放在更大的历史背景下进行审视。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康熙、雍正与乾隆三代皇帝离世时国库银两数的比较,我们可以深刻理解到,创建盛世并非易事。

其中,康熙奠定基础,雍正推进改革的历史功绩是显而易见的。而乾隆手握先人积累,却未能很好地运用,反而造成严重通货膨胀,这无疑为日后清朝的衰败埋下了隐患。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社会的进步需要持续用心经营,不能骄奢淫逸、不思进取。今天的我们也应当从中汲取教训,只有不断推动改革创新、稳步发展经济,国家才能永葆繁荣富强。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