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举人学位当官是什么官职?

发布时间:2023-03-20 09:22:18 发布人:hao168

自隋唐创立科举制度后,这套制度就开始改变中国。帝王将相,贩夫走卒,人们的一言一行,无意中都受到科举制度的影响。即便岁月更换,朝代变迁,都没有影响科举的流传。当然,在这个过程中,科举制度也经历了很多变化

自隋唐创立科举制度后,这套制度就开始改变中国。帝王将相,贩夫走卒,人们的一言一行,无意中都受到科举制度的影响。即便岁月更换,朝代变迁,都没有影响科举的流传。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科举制度也经历了很多变化。单以举人这个称呼而言。唐宋时,举人是指那些从地方到京城参加考试的学子。明清时,举人成为科举考场上一个专门的级别等级称呼。

明清时,科举制度等级分为秀才、举人、进士。对于一个当时的读书人来说,只有参加通过地方上的童生试,才可以获得秀才身份,进而考取举人。成为举人后,就可以考取进士,通过会试、殿试,就有机会成为状元、榜眼、探花。

每个门槛的迈过,都极为艰难。以清朝为例,二百多年的历史中,举人一共有14万人以上,而进士人数仅为两万八千余名,不足五分之一。

因为清朝每次会试录取的进士人数,也只在一百到四百人之间。所以,很多读书人只能一辈子卡在举人的关卡上,无法动弹。当然,回家当个乡绅也不错。毕竟举人可以享受租赋全免的政策。

而且,可以让挂在自己名下的土地,一同免除租赋。这样的话,举人完全可以回家当一个小地主。可是,更多人还是想要踏上仕途,走上高位。

但是,朝廷的官职数量是固定的。这种情况下,势必会让很多无法考中科举的人,大量聚集。长期以往,就会形成危局。于是,当时朝廷有规定,允许那些长期考不上的举人,经过简单考核,获得官职。

清朝时,这种办法被称为“大挑”。所谓“大挑”,原本是指疏通河道阻塞。现在则是疏通科举的阻塞。这种做法,很早就开始推行。

顺治年间,清朝规定:‘’举人会试下第后,愿就选者,考授推官、知县、通判等官。”当时天下平定,很多官职上都缺人。

但是,随着官职逐渐填满,这个规定就无法继续执行。顺治以后,举人落选聚集的情况越发严重。虽然康熙、雍正都推行一些新的办法,可是见效不大。

到了乾隆九年,吏部开始正式商议“大挑”政策:会试发榜后,由王公大臣挑选落选举人,分别知县和教职的官职。这成了“大挑”的基本制度。

不过,这项政策并没有被马上推行下去,而要到乾隆十七年,才会正式推行。因为哪一年是皇太后六十大寿,朝廷特旨加恩科,并挑选没有考中的举人。但是,“大挑”制度在当时还不完善。因为其中涉及的事情,过于复杂,很难一下子就能推出完整的政策。

从乾隆到嘉庆,中间数十年的调整,才把大挑制度逐渐完善。其中包括“大挑”的时间,名额人数,适合大挑的人选,需要经历的程序、标准,如何安排成功选出的举人出路,都有一个较为完整的标准。

按照当时的规定,能够大挑的举人,毕竟参加过同年开考的会试。这是为了避免牵扯进太多过去的举人。而挑选的标准,主要以年龄为主,同时参考外貌。之所以优先考虑年龄,主要是因为举人授予的官职,基本都是底层官员。他们需要处理的事务,最为繁重。如果没有足够的精力,根本应付不来。

而外貌的标准,则是因为,挑选举人时,留给那些王公大臣的时间极短,根本没有办法仔细斟酌,只能靠外貌评价。而且过去也有一种说法,认为底层官员代表朝廷形象,当然是外貌越好越有面子。

所以,按照这个标准,举人被分为两个等级。年轻力壮的举人,被选为一等。岁数较大,但体力、外貌都不错的,被选为二等。

如果被选为一等的举人,除了知县,还可以补州同、州判、县丞、经历、盐库大使、河工等官职。如果是二等举人,需要在原籍等候,等到教谕的官职出现空缺,才可以补上。

不过,朝廷也考虑到王公大臣挑选举人的时间过短。所以,即便被评为一等,也要由任地内的督抚评价后,才可以正式通过。

在选任举人时,如果是跟钦差大臣有亲属或宗族关系的,都要主动回避。通过这些后,举人才可以获得官职。虽然不用再去跨过进士的难关。

但跟那些进士相比,举人可以获得的仕途地位,其实还是有限的。他们当中的大部分人,都会在底层摸爬滚打一辈子,最终告老还乡,过此一生。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