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一个幸运的王朝,它的开国是幸运的,立国是幸运的,亡国更是幸运的。它能成为大一统王朝,靠的不是自己,更多的是借着中原内部的内讧,从而成功入主中原。而后它能以少数统治多数,虽与统治者的能力有关,但更
清朝,一个幸运的王朝,它的开国是幸运的,立国是幸运的,亡国更是幸运的。它能成为大一统王朝,靠的不是自己,更多的是借着中原内部的内讧,从而成功入主中原。而后它能以少数统治多数,虽与统治者的能力有关,但更多的是借助制度上的优势,它的制度是清朝统治者总结了近十个大一统王朝近千年的统治经验而形成的最为完美的制度。最后它的亡国更是幸运的,皇族中人无一人被清算,连宣统帝都依然能在皇宫中称皇称帝,继续享受着那人上人的无上荣华。
1644年的清朝疆域
当然纵观清朝296年的时间(从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开始),它最为出彩的地方不是开国,不是立国,也不是亡国,而是在于它的“独一无二”的政治环境。清朝是历史上少数几个没有出现过宦官乱政,外戚弄权,权臣擅权的问题的王朝,中国二千余年的封建历史即使如强汉盛唐,它们亦不可避免的出现外戚弄权,宦官乱政的情况,而清朝虽强不如汉朝,盛不如大唐,但却是从来没有出现以上的问题,除晚清慈禧专权外,清朝皇帝更是从未让皇权旁落于他人之手。
而这里我们就来讲讲,清朝为何就没有出现过历朝历代所频繁发生的“宦官乱政”的问题。
宦官乱政在封建时代是屡屡发生,在清之前是屡禁不止,如汉朝的十常侍、唐朝的李辅国、明朝的魏忠贤,这些强盛的大一统王朝都不可避免的出现此类问题,更有甚者在唐朝,甚至还发生过宦官杀死皇帝,扶立新君的事情,如宝历二年(826年)十二月,唐敬宗被宦官刘克明杀害,另一宦官王守澄就立唐文宗为帝。
可以这么说宦官乱政,轻则会影响一国之根基,致使朝政日趋腐败,民不聊生。重则更是会让一国直接陷入亡国的境地,天下沦落于外姓之手。正如范晔所言宦官“败国蠹政之事,不可殚书”,乱政的宦官对于天下而言简直就是百害而无一利。
东汉宦官乱政
但不可否认的是,宦官对于封建帝王来说确是有存在的必要性的,正如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所说:“寺人之官(太监),自三王之世,具载于《诗》《礼》,所以谨闺闼之禁,通内外之言,安可无也?”,正因宦官的存在可以极大的方便帝王行使皇权,因此历代帝王虽明知宦官可能会对国家造成危害,但却是不能将其直接废除,只能用规矩去遏制宦官乱政问题的出现,正所谓“中国封建君主集权制的产生以及封建专制主义的长期延续,是宦官制度得以在中国封建社会充分发展的根本原因”。
当然,历朝历代的多数皇帝虽都知道宦官乱政的危害性,但却因各种各样的原因,反而是或主动,或被迫的让宦官乱政的问题堂而皇之的出现在朝堂之上。
如东汉,东汉宦官乱政之所以会出现,多数是因东汉皇帝需要借助宦官去制衡外戚,甚至是击溃外戚,从而帮助自己夺回皇权,从而让宦官坐大,并直至出现祸乱朝政的问题。再如唐朝,唐朝的宦官乱政之所以会出现,主要是因为唐朝皇帝一系列错误的政策导致的,正如唐朝宰相张居翰所言:“国初承平之时,宦官不典兵预政,天宝年间宦官势力逐渐强大。贞元末年分羽林军为左右神策军,用来扈卫天子,以宦官掌管,从此宦官参与机密,夺百官之权,上下勾结,共为不法。大则构煽藩镇,倾危国家,小则卖官鬻爵,矗害朝政,王室袁乱”,就是因为安史之乱后,唐朝皇帝让太监掌军又掌政,如此宦官乱政问题也就随之在唐中晚期出现。
唐朝宦官
总得说宦官乱政问题是由于封建君主专制集权下的政治需求所引起的,宦官能够乱政多数是因为皇帝自身的原因,因皇帝专制集权的需要,才让宦官有了乱政的条件,而这也是为何宦官乱政问题之所以会屡禁不止的主要原因。
但是在清朝,这个在制度上基本上照搬明朝(黄宗羲曾言:“阉宦之祸,历汉、唐、宋相寻无已,然未有若明之为烈也,汉、唐、宋有干预朝政之阉宦,无奉行阉宦之朝政”,明朝的宦官乱政问题是除东汉、唐外最为严重的,此时明朝的宦官虽没有跃居皇权之上,但对朝堂却有着绝对的控制权,与明之内阁几乎是平起平坐),几乎是一脉相承,且在专制集权上,也是中国封建时代专制主义最顶峰的王朝,它却偏偏就没有出现之前汉唐明都屡禁不止的宦官乱政问题。
那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第一、独特的宦官管理机制。明时,管理宦官最高的机构就是“司礼监”,司礼监最高长官就是掌印太监,也就是说明朝对于宦官的管理就是采用“宦官管理宦官”的方法,而这种形式必然就会导致宫禁事务长期被宦官所把控,致使掌控内廷的宦官就有可能借着这个权力转而去控制外廷,最终出现宦官乱政问题。因此,清朝就吸取了明朝的教训,此时管理宦官的最高机构为“内务府”,而内务府最高长官就是总管内务府大臣,这个职务主要是从满洲王公、内大臣、尚书、侍郎中选出,也就是说清朝管理宦官的是朝廷命官,而非宦官。
清朝这般做,也就避免出现宫禁事务长期固定地被宦官独断把持的局面。
清朝内务府位置
同时,清时总管内务府大臣多为满洲亲贵担任,这点亦可阻止宦官乱政问题的出现,毕竟他们是清朝的贵族,是清朝的主人,他们自然是不会允许宦官去干涉自家的事务。而在当时,清朝内务府对于宦官而言是有着绝对的权威的,当时宦官升迁降调均由内务府移文吏部决定,也就是说宦官是升是降,如何调动都由内务府说了算,如果内务府不同意,这个宦官除非得到皇帝的特旨,否则永远得不到升迁。此外,清制定“宦官犯法内务府可先拿后奏”,只要内务府认定这个宦官有违法的事情,他就可以不经请奏,直接派人将其捉拿,待其定罪后再行上奏。
因此,在满洲亲贵执掌内务府的过程中,为了不让宦官有祸乱自家天下的机会,他们自然就会利用手中的权力对宦官进行百般压制。
第二、严酷的宦官管理制度。自顺治帝建立宦官制度开始,顺治就对宦官进行了一系列的限制,先是顺治十年(1653年),顺治颁布上谕,对宦官进行以下的限制:“一、非经差遣,不许擅出皇城;二、职司之外,不许干涉一事;三、不许招引外人;四、不许交接外官;五、不许使弟侄亲戚暗相交接;六、不许假弟侄名色置买田产,从而把持官府,扰害民人。”,后在顺治十二年(1655年),顺治还仿照朱元璋旧例,铸铁碑立于交泰殿,明文规定宦官“凡有不法行为,均凌迟处死”,一旦宦官犯有不法之事,无论是贪污,还是干预朝事,皆凌迟处死,绝不姑息。
清朝交泰殿
此外,在《钦定宫中现行则例》还规定:“太监级不过四品,非奉差遣,不许擅自出皇城,违者杀无赦”。以上可知,清朝对于宦官的管理是非常残酷的,可以说当时只要宦官犯了哪怕一点错,他都可能惹上杀身之祸,甚至是凌迟处死。如此,试问在这般严苛而又残酷的规矩下,清朝又有几个宦官敢在太岁头上动土呢?敢冒如此危险去干涉朝政呢?
第三、严格限制宦官的实际职权。历朝历代,之所以会出现宦官乱政,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那些皇帝给予宦官的权力实在是太大了,如唐朝的宦官就被给予掌控左右神策军的权力;再如明朝的宦官就被给予“批红权”,拥有了与明朝宰相一样同等的权力,如此正是因他们手握如此大权力,唐明才有了后来宦官乱政的问题。
因此,到了清朝,清朝统治者开始严格限制宦官的实际职权,终清一朝,宦官的职权始终都被限定在“止备内廷洒扫供役”的范围之内。在清朝,首先宦官任职仅限于大内,他们没有出任外朝官职或地方官职的机会。其次清朝自顺治开始就彻底废去汉、唐、明让宦官官典领禁军、外出监军的制度,宦官从此再无掌军之权。再是清朝从不赋予宦官撰拟谕旨,处理朝政的权力,因此宦官也无掌政之权。最后清朝从不赋予掌控内廷财政的权力,宦官的财政一直由内务府管理,因此宦官也无掌财之权。
因此,终清一朝,清朝宦官从始至终都没有外出任职、掌军、掌政、掌财的机会,因此他们又有何资格去干政朝政,甚至是把控朝政呢?
清朝太监
第四、严格限制宦官的身份地位。有清一代,除了慈禧专权时期,清朝的太监品级从未过四品。顺治十年,顺治就颁下谕旨:“各衙门官品虽有高下,寺人不过四品”,雍正八年,雍正亦再次下谕旨:“定四品至八品,不分正、从”,此后在乾隆七年,不过四品的规矩被编入《宫中现行则例》中,其言:“一凡宫内等处太监官职,以现今四品为定,再不加至三品、二品以至头品”,自此太监品级不能过四品的规矩遂成定制。
同时清时,清帝不但严格限制宦官的品级,还将宦官卑贱的地位法律化。康熙年间,康熙就曾训谕:“太监最为下贱,虫蚁一般之人,如何见大人、侍卫竟不站立?”就是宦官这般卑贱的身份,看到诸侍卫,王公大臣一定要恭敬站立让道,不得傲慢无礼。此后在雍正元年十一月二十八日,雍正又再次上谕:“自今以后,凡王大臣及外国使臣进内,尔太监等俱要整肃规矩,不许斜倚跛立,互相私语。……所有不守规矩内监,朕已交与王大臣查,一经获,必并尔总管治以重罪”,意思就是从此时开始,凡宦官遇到王公大臣、外国使节,皆要恭敬站立让道,不得互相窃窃私语,更不可肆慢无礼,如若不讲规矩,一经查实必严惩,同时其主管太监也要一并受罚。
如此,在清朝康熙、雍正等多位帝王刻意的压制下,清朝的宦官可以说是毫无地位可言,就是一个任人宰割的存在,此时连侍卫都能对宦官吆五喝六,更别说是文武百官了,因此清朝的宦官有何本事去乱政呢?
晚清太监
第五、严格限制宦官的政治交往。历朝历代宦官之所以能够乱政,除了有其皇帝赋予他重权外,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外廷有文武百官依附于宦官,从而让宦官有机会,也有实力去掌控朝政大权。因此,清朝建立后,自顺治开始,清帝就严令禁止宦官结交外臣,违者一律处死。
而之后历代清帝都严令宦官不得结党营私,不得结交诸皇子,不得结交文武百官。如康熙训谕禁止宦官结盟聚党;雍正训谕禁止宦官与皇子私相交往;乾隆训瑜禁止宦官与文武百官交往,更不允许宦官在皇太后处传言政事;嘉庆训谕大臣的奏折必须递外奏事官员,而不能交内奏事太监。如上所述,就是在清朝历代帝王的严令禁止下,除慈禧专权这段时间外,其余时间,宦官与外廷的交流几乎是被完全切断的,因此宦官也就没有了与外廷官员预谋掌控朝政的机会。
第六、清朝对宦官的人数有着严格的限制。明朝之所以会出现能与“文官集团”相抗衡的“阉党集团”,一部分原因是因宦官的数量实在是太庞大了,据记载明朝宦官最盛时有数万人,因此借助着人数上的优势,再加上皇帝有意无意的扶持,宦官的势力是遍及全国,上至京师,下至府县,都有他们的身影。如此,明朝宦官自然也就有了控制朝政的实力。
因此,清朝自顺治创立宦官制度开始,就严格限制宦官的人数,入关之初,顺治就将崇祯末年的九万余宦官削减至九千人,不久又下诏:“依明宫寝旧制,裁定员额,数止千”,就是皇宫的宦官数量维持在千余人。后到了乾隆年间,宦官的数量增至约三千人,自此清朝宦官的数量基本维持在一千到三千人上下,如乾隆五十八年十二月,宫中及外围等处共有总管、首领和太监2605名;嘉庆三年十二月,共为2675名;道光二十二年,有2216名;同治十三年十二月,有1596名,光绪十三年十二月,为1693名。
顺治皇帝
第七、清朝皇帝自身原因。不可否认的是,清朝之所以没有出现宦官乱政的问题,最主要的原因不在于对于宦官种种的限制,而在于皇帝。历朝历代,宦官乱政问题的出现归根结底在于皇帝,若不是皇帝的怠政,亦或者皇帝的放权,作为皇家的奴才,宦官怎有机会乱政呢?想想看,明朝初立时,开国皇帝朱元璋对宦官的管理是何其的严格,他就曾言:“太监不过是司晨昏、给使令、供洒扫的粗使下人”,因此他规定宦官不得识字,不得为外朝官,不得私交外臣,更是不得干政,那个时候的宦官可以说是被压制的死死的。可是之后为何还会出现王振、汪直、刘瑾、魏忠贤等等这些权宦呢?究其原因还不是因为明朝皇帝的放权与怠政吗?
因此,一个王朝要想不出现宦官乱政的问题,只要皇帝勤政,只要皇帝不放权,宦官就永远不可能对一个王朝造成多大的伤害。
而事实上,这两点清朝皇帝都做的非常好。清朝历代皇帝都牢牢记着“明亡不亡于流贼,而亡于宦官”的教训,因此历代清帝对宦官可谓是十分提防,每代帝王都会不厌其烦的重申着宦官对于一个王朝的危害,更是时刻警示后世之君一定要时刻保持着对于宦官乱政问题的重视。如此,清朝每位皇帝在位期间几乎都会下诏严令宦官不得干政,如乾隆一登基,他就迅即颁布严旨禁宦官在宫内传言政事,并下谕:“凡国家政事,关系重大,不许望风妄行传说,恐皇太后闻之心烦。……尔等言行传谕,嗣后凡外间闲话无故向内廷传说者,即为背法之人,终难逃朕之觉察。或查出,或犯出,定行正法”,即只要宦官敢干政,一律正法。如此,在清朝皇帝这般的提防下,宦官怎能从皇帝的手中获得可以乱政的权力呢?
清朝皇帝
此后,清朝的皇帝虽不能说都是明君,但却可以说都是勤政之君,无论是康熙,还是雍正,亦或是道光,在治理朝政上,他们都未有懈怠之处,可谓都是兢兢业业的,比如雍正“办事自朝至夜,刻无停息”,天下政务“无分巨细,务期综理详明”,据统计雍正亲笔撰写的朱批谕旨动辄就是万言,其朱批在保和殿东西庑中更是堆积如山,而其中十分之三四现如今刊印出来,就有多达360卷,奏臣223人。因此,清朝的皇帝都是如此勤政,宦官又哪有什么机会去干政呢?
综上所述,清朝之所以没有出现宦官乱政的问题,最直接的原因就在于清朝皇帝的勤政与不放权,就因清朝皇帝对于宦官的提防与警惕,才让宦官失去干政的机会。而之后在严酷的管理制度、独特的管理机制、严格的限制宦官的实际职权、严格限制宦官的身份地位等制度的约束下,清朝的宦官更是再无乱政的机会。
大家好,今天小编给大家分享江南百景图2023元宵猜灯谜兑换码都有哪些 江南百景图2023元宵...
新冠肺炎最怕2种水果,首先感染了新冠是会出现一些症状的,大部分人会有喉咙痛和扁桃体发...
《影子诡局:被诅咒的海盗》是一款潜行策略游戏,加入一艘拥有鲜活灵魂的幽灵船,召集一...
虎门销烟是哪一天开始的,虎门销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由官方针对毒品展开的大型剿灭行动...
小编提供的无尽的拉格朗日845舰队怎么配置呢?无尽的拉格朗日是一款备受年轻人喜爱的太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