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同及偏关县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简报

发布时间:2023-09-14 08:42:30 发布人:hao168

山西大同及偏关县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简报北京大学考古系雁北地区文物工作站偏关县博物馆考古 1994-12-25近些年来,山西中部和内蒙古中南部的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均取得了长足进展,因此对位于这两个地区之

山西大同及偏关县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简报

北京大学考古系雁北地区文物工作站偏关县博物馆

考古 1994-12-25

近些年来,山西中部和内蒙古中南部的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均取得了长足进展,因此对位于这两个地区之间的山西北部区文化面貌的认识就显得十分重要了。1991年10月北京大学考古系与雁北地区文物工作站合作,复查了几处遗址;稍后,又与忻州地区偏关县博物馆协力整理了以前调查所得的部分资料。现将大同县境内的2处遗址和偏关县4处遗址的情况概要介绍如下。

大同盆地纵贯雁北地区中部,四周群山环绕,构成了一个相对独立、封闭的自然地理环境。桑干河上游从西南向东北穿过盆地中央,最后注入河北省阳原县境内。此地气候干寒,年均气温低,无霜期短,降雨量较少,加之地势起伏,土地较为贫脊,因此对农业生产形成了诸多不利因素,即使在史前时期其自然条件与周邻地区相比也是比较差的。从以前的工作及这次调查的情况看,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很少,这与此地并不优越的自然环境不无关系。在桑干河流域及两侧山间小盆地一些傍河的台地上有零星遗址分布。吉家庄与水头遗址就是这次调查所见比较典型的2处,皆位于大同盆地的东部边缘(图一)。

1.吉家庄遗址

吉家庄位于大同县西南,属吉家庄乡。遗址分布在村东南山下缓坡地带,南靠殿山,北对桑干河,地势南高北低。南北长1000余米,东西宽约750米。几年前曾有人对此遗址做过调查和报导①。这次复查又获得了一些新的材料。

遗址地表上散布的陶片非常丰富,以夹砂灰陶、泥质灰陶为主,另见零星的夹砂红陶和泥质磨光黑陶。夹砂陶多饰绳纹,泥质陶多饰篮纹,此外还有部分陶片为素面。所见器型主要有鬲、罐、豆、犟、双耳壶等,据文化特征的不同可分为甲、乙两组。

(1)甲组陶器,

仅发现有双耳壶、小罐等器物的残片。

双耳壶 泥质灰陶,折肩,肩下有一对竖桥形耳。肩、腹部皆施有篮纹(图二,1)。

小罐 夹砂灰陶,器身饰绳纹。腹壁较直,形体瘦小(图二,5)。

(2)乙组陶器

以鬲、罐最多,豆很少,犟罕见。鬲 夹砂灰陶,饰绳纹。侈口,裆部有罄手,空心袋足(图二,4)。

罐 以高领罐较多,为泥质灰陶,侈口,凸唇,或外凸内凹成槽形,有的沿面上有条状刻纹。另外还有敞口罐,为夹砂褐陶,素面,

宽侈沿(图二,2,7—9)。

豆 泥质灰陶,敞口,浅盘(图二,6)。犟 泥质磨光州陶,饰绳纹。矮直领,折腹,形体很小(图二,3)。

2.水头遗址

水头村紧靠大同县县城(即西坪镇)的东北面,遗址位于村北约500米处。其北、东方向环列着大同火山群,遗址即在一个火山下的缓坡上,总面积近百万平方米,地表遍布蜂窝状的火山岩。南距桑干河约10公里,中隔一条山梁。

从遗址中一条壕沟的断面观察,发现有零星的灰坑,出有陶片。但从整体上看文化堆积并不厚。地面陶片较多,大都非常破碎,主要为夹砂灰陶和泥质灰陶,仅见极少的红陶;纹饰有绳纹、篮纹、网格纹,部分为素面陶,另见一彩陶片;可辨器型有钵、罐、簋形器等,其中以罐最多。

彩陶体泥质黄陶,红褐彩,口部饰一周带状纹,腹部见一组斜向平行条状纹。器壁缓曲内效(图三,1)。

侈口罐 夹砂灰陶,侈口,尖唇。有的颈部有块状附加堆纹,器身饰篮纹(图三,2);有的颈部有指印纹(图三,3)。

高领罐 夹砂灰陶。直领,侈口(图三,4)。

簋形器 泥质灰陶,素面。折腹,圈足(图三,9)。

此外还有泥质灰陶篮纹罐底(图三,8)、夹砂灰陶素面罐底(图三,7)、夹砂红陶网格纹罐底以及夹砂灰色绳纹陶片(图三,5)、网格纹陶片(图三,6)等。

偏关县在忻州地区的西北角,纬度与大同盆地南部相当,两者气候条件相近,但地貌特征迥然不同。偏关县东边绵延着南北向的管涔山脉,使其与大同盆地相阻隔;西面隔黄河与内蒙古的准格尔旗相望,北面则以长城为界与内蒙古的清水河县为邻。偏关境内覆盖着深厚的黄土层,地势起伏不平,沟壑织横,呈现出典型的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偏关河由东向西穿过境内中部注人黄河。现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大多分布在黄河及偏关河河岸附近(图四)。现将几处有代表性的遗“址作一介绍。

1.老牛湾新庄窝遗址

位于偏关县西北角,属万家寨乡。遗址

在村东北1.5公里处,座落在一道山梁的南坡上,东西长500余米,南北宽300余米。北临杨家川河,南面为黄河。遗址上层为沙土.受风化严重,地表暴露有石砌的键筑残迹等遗迹现象。地面陶片丰富。采集到的标本中夹砂陶较多,其次为泥质陶;陶色分为灰、褐、黄等几种,颜色较杂;纹饰以浅细绳纹为主,许多器物土贴有泥条、泥饼或附加堆纹,另外还有少量的戳印纹、篮纹;所见器类有尖底瓶、体、罐、缸等,其中以罐的数量、种类最多。

尖底瓶 皆敞口。有的为泥质黄陶,颈部贴有数道泥条,底部浑圆;有的为泥质灰陶,器身施篮纹,底部较尖锐(图五,1、2)。

敛口钵 泥质灰陶,素面。一种口部作硬折(图五,3),一种口部则是缓曲内敛(图五,4)。

折腹钵 泥质灰陶,素面。折腹,直口(图五,5)。

大口泥质罐 一为灰色,口沿外侈;一为黄色,侈口,饰有稀疏的划纹(图五,6)。另外还见一件黄色素面的罐底(图五,7)。

夹砂罐多数为灰色,饰细绳纹;许多罐的颈部围有附加堆纹,有的还见于腹部;大多为侈口罐;少数为筒形罐,口微敛,腹部饰斜向交错的细绳纹(图五,9、11—13)。

缸 大多为夹砂褐陶或黄褐陶,饰绳纹,个为的为素面;有的颈部贴泥饼,有的施一道或数道附加堆纹。口部厚重,或微侈沿,或为直口(图五,8、10)。

2.沙圪旦遗址

沙圪旦村位于偏关县县城东南面,属窑头乡。遗址座落在偏关河北岸山脚下的二级阶地上,高出河床约30米;南距河流约300米,北枕山梁,东西两面有小土山环抱,避风朝阳。遗址东西长300米,南北宽200米。地表陶片较多,以夹砂灰陶为主,次为泥质灰陶,偶见泥质红陶;多数饰有粗绳纹,少数为篮纹、附加堆纹,还有很少的素面陶;器类有夹砂罐、泥质素面陶罐、敞口罐、小口双耳壶、瓮等。

夹砂罐灰陶,饰粗绳纹,有的腹部有附加堆纹。侈口,鼓腹,许多罐的腹部有一对鸡冠形整耳(图六,1、3、6)。

敞口罐 泥质灰陶,饰篮纹,个别部位贴有泥片,沿面上有一周刻纹。敞口,腹壁斜下

收(图六,2)。

小口双耳壶 泥质灰陶,饰篮纹。喇叭形口,有一对竖桥形耳(图六,5、7、8)。

瓮一为泥质灰陶,饰篮纹,敛口,口外侧有两周附加堆纹(图六,9)。一为夹砂灰陶,微折沿,沿面上有条状刻纹,口沿下有数道附加堆纹(图六,10)。

此外还见一个泥质红陶鸡冠形整耳(图六,4)。

3.大咀遗址

位于万家寨乡大咀村西面,西临黄河,东接山梁,分布在一个东高西低的土坡上。遗址东西长约500米,南北宽约200米。地表陶片较多,并有遗迹现象暴露。陶片绝大部分为灰陶,以夹砂为主,次为泥质,偶见泥质磨光黑陶;纹饰有绳纹、篮纹、附加堆纹等;所见器类有鬲、罐、缸、瓮等,其中以罐的数量、种类最多。

鬲 仅见有鬲足,为夹砂陶,饰绳纹,或足根部分有横向篮纹,无明显实足根(图七,7)。

高领罐或为泥质、或为夹砂陶,形制分几种。一种肩、腹皆施绳纹,敞口,折肩(图七,1)。一种为小口,口外敞,领部外侧贴有泥条。一种为高直领,领部外侧施篮纹,肩较

平(直图七,5)。另有一种为泥质磨光黑陶,领部有斜向凹槽,凸起部分有戳印纹;口微侈,肩部斜直,为素面。

带耳罐 夹细砂陶。侈口,口沿至肩部有一桥形耳相连(图七,2)。

侈沿罐泥质陶,素面。侈沿(图七,3)。直口罐 泥质陶,器身遍施篮纹。腹壁

较直(图七,4)。

缸 夹砂陶。方厚唇,微折沿,口沿下有数道附加堆纹,器壁较直(图七,6)。

瓮 夹砂陶,饰篮纹。敛口,微折沿,圆唇,口沿下有一周附加堆纹(图七,9)。

器耳 泥质陶。桥形耳,耳上有两道斜向的附加堆纹,壁上饰篮纹(图七,8)。

4.欧泥咀遗址

位于天峰坪填欧泥咀村南约2.5公里处,分布在黄河岸边的一个山包上,东西长500米,南北宽300米,西距黄河约0.5公里,东与大山相连,南北均为深沟绝壁。遗址地表暴露有灰坑、房址和墓葬等遗迹现象。地面陶片较丰富,基本都为灰陶,偶见黑陶;标本中的鬲、颜、绳纹罐等皆为夹砂陶,高领罐、篮纹罐为泥质陶。

鬲 饰绳纹。直领,裆部有錾手,袋形足,无明显足根(图八,3)。

厩 仅见腰部残片,里侧横隔上有穿孔(图八,2)。

侈沿罐 宽侈沿,敞口,凸唇。饰渑纹(图八,5)。

直口罐 口与腹无分界线,厚唇,口内侧壁内敛较甚,皆饰绳纹。一为大口(图八,4),

一直小口(图八,7)。

高领罐 黑陶。敞口,唇部外凸内凹(图八,6)。

篮纹罐 只见下部残片,腹壁外鼓(图八,1)。

参照晋中和内蒙古中南部新石器时代考古的研究成果,我们对此次调查所获得的这些零散材料有了一些初步认识。

大同县吉家庄遗址甲组陶器(双耳篮纹壶、夹砂绳纹陶小罐)与晋中太谷白燕一期遗存中的同类器形制相近②;此外在以前的调查中曾发现过敛口钵、翻沿盆、横向条带纹和竖向条纹彩陶片等,报导者认为“与太原义井、汾阳任家堡和杏花村第二段部分彩陶极为相似”。③义井遗存的年代不出白燕一期的范围,任家堡和杏花村二段的陶器则比其稍早④。因此可以认为吉家庄遗址存在着少量与白燕一期或稍早一段相当的遗存,为晋中的因素,年代为仰韶晚期。吉家庄乙组陶器中的带鍪鬲、高领罐、浅盘豆等是龙山时代晋中和内蒙古中南部都常见的器物,仅据现有的残片尚难以确认其文化属性及与两地之间的关系。

水头遗址见一件彩陶敛口钵,其口部围一圈窄带状纹、腹部饰成组竖向条纹的图案,同晋中以任家堡和杏花村二段为代表的仰韶晚期遗存中部分敛口钵的彩纹风格相似。而簋形器与内蒙古朱开沟、山西襄汾陶寺龙山时期的同类器相近◎,此外所见高领罐亦为内蒙古中南部和晋中龙山时代的常见器物。因此,水头遗址可能包括了相当于仰韶晚期和龙山时代等不同时期的遗存,文化内涵较为复杂。

偏关县老牛湾新庄窝遗址的陶器,与内蒙古中南部仰韶晚期的“海生不浪类型”(有人命名为“海生不浪文化”◎)在器物组合、形制风格上都基本相同。“海生不浪类型”内部是有着地域性差异的⑨。本遗址所出的敞口尖底瓶在包头地区和鄂尔多斯高原东部及黄河东岸附近都有发现◎,而不见于岱海、黄旗海周围的遗址回;小口双耳罐(应有双耳)圆厚唇、微侈口的特征则基本上只见于与其相邻的鄂尔多斯东部及黄河东岸区,因此新庄窝遗址在文化面貌上应属此区。

沙圪旦遗址中具代表性的鸡冠形双錾耳夹砂罐、喇叭口双耳篮纹壶等,在晋中以义井、白燕一期为代表的仰部晚期遗存中都属典型器物。这类遗存以前被称为“义井类型”,义井是较早发现、发掘的典型遗址,因此现在仍用此名称,只是它还应包括稍早于白燕一期的、以任家堡部分陶器和杏花村二段为代表的遗存⑩。此外,沙圪旦遗址中口沿外侧带附加堆纹的缸、瓮则是来自于河套地区的因素,但数量很少。因此沙圪旦遗存属“义井类型”。

大咀遗址见有鬲、高领罐等龙山时代的陶器,且其带耳罐、领部有沟槽的高领罐、口沿外侧带附加堆纹的缸等与河套地区龙山期的同类器相似①。因此大咀遗存应属河套龙山时代文化系统。

欧泥咀遗址的鬲、厥、高领罐等,亦为龙山时代遗存。但限于标本所能提的信息,尚无法确定其文化属性。

大同盆地迄今尚未发现与“海生不浪类型”相当的遗存,却见有“义井类型”的因素,那么很可能在仰韶时代晚期这一阶段,此地只为晋中文化所波及的范围,此种因素当是逆汾河而上、在今宁武县境内穿过管涔山口再顺桑干河上游而进入这里的。而在偏关县这一黄土高原地貌区,除存在着“海生不浪类型”的遗存外,“义井类型”的势力也已达此处,因此这里当是两个文化类型的边缘交汇区。

附记:此次调查得到了雁北张畅耕先生、忻端李有成、刘忠信先生的大力支持,在此谨致谢意。执笔 戴向明

温馨说明:本平台目的在于集中传递全国各县考古成果,不作为任何商业目的,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注明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谅解!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图文编辑校对过程中难免出现错误,敬请读者批评指正,我们将及时纠正修改。谢谢合作!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