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是什么时候感觉到自己不是美、苏一个级别的国家了

发布时间:2023-09-14 11:49:41 发布人:hao168

全盛时期的大英帝国统治面积达到约3400万平方公里,占到了世界陆地总面积的四分之一,是有史以来疆域面积最大的国家。由于全球各地皆有其殖民地,因此号称“太阳永远不会从其国土上落下的帝国”。这一庞大辽阔的

全盛时期的大英帝国统治面积达到约3400万平方公里,占到了世界陆地总面积的四分之一,是有史以来疆域面积最大的国家。由于全球各地皆有其殖民地,因此号称“太阳永远不会从其国土上落下的帝国”。这一庞大辽阔的疆域面积不仅是当时全世界最大的,也是人类有史以来所有帝国中空前绝后的。当今世界的200多个国家中仅有22个国家没有被英国侵略过。当时的大英帝国统治着4到5亿人口,占当时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而当时中国也只有大约4亿人口。

18世纪的英国是世界上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国家:1796年随着瓦特改良蒸汽机使英国的工业生产能力出现了质的飞越。1814年史蒂芬孙发明了蒸汽机车,1824年英国开始修筑第一条铁路。工业革命期间英国建成了纺织、钢铁、煤炭、机器制造和交通运输五大工业部门,到19世纪50年代英国已取得世界工业和贸易的垄断地位,以致于英国一国的经济规模就占据了全球经济总量的40%左右。从1816年金本位确立以来就已开启了长达百年的英镑世纪。

英国首相帕默斯顿在1865年留下遗言:“北美和俄罗斯的平原是我们的谷仓,芝加哥和敖德萨是我们的矿区,加拿大和北欧半岛为我们种树,澳大利亚为我们牧羊,还有阿根廷为我们养牛,秘鲁送来白银,南非进贡黄金,印度人和中国人为我们种茶,地中海是我们的果园,至于我们的棉花种植园正在从美国南部向地球一切温暖的地方扩展”——这时全世界没任何一块土地不被英国运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种手段纳入到全球体系之中。

然而到了19世纪70年代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就开始走下坡路了。当人类社会处于由农业文明时代向工业文明转型的时期决定一国国力的首要因素不是由国土面积和人口数量构成的体量,而是技术和体制的创新。谁能抓住时机变革创新,谁就能抓住历史的发展机遇,否则就会被时代所淘汰。英国从面积和人口来看只是一个中等大小的国家。英国的崛起本质上是因为抓住了大航海、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工业革命等历史机遇,从而得以利用技术和制度上的先发优势弥补国家体量上的劣势。

然而当人类社会已整体过渡到较为平稳的工业化时代后决定各国国力的首要因素已不再是创新了。新技术、新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是一种必然趋势:英国所引领的工业革命潮流很快就在世界范围内传播扩散开来。在相对平稳的社会状态下技术和体制的创新是有瓶颈的,所以很难再像时代转型时期那样突飞猛进。随着工业革命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就使英国在技术上的优势被相应削弱了,然而英国在体量资源方面的劣势却是难以弥补的。

19世纪中期法国已基本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从而成为了当时仅次于英国的工业国家:与此同时大洋彼岸的美国尽管工业产值尚不及法国,但美国工业的发展速度已超越了法国。19世纪以后美国涌现出砸棉机、缝纫机、拖拉机和轮船等发明成果。这其中美国人富尔顿发明的蒸汽轮船和瓦特改良的蒸汽机、史蒂芬孙发明的蒸汽机车一同成为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标志性产物。美国采用和推广了机器零件的标准化生产方式,从而大大促进了机器制造业的发展。到19世纪中期美国已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

从19世纪早期起德意志一些地区也开始了工业革命,从此以后德意志的纺织、冶金、采煤、农业化学和铁路运输等部门都取得了相当程度的发展。1871年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建立使德国的经济发展获得了统一的国内市场,此后搭上工业革命快车的德国只用了40年时间就走完了之前英国用80年时间才走完的工业化路程。沙俄在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用几十年时间完成了欧洲其他国家几个世纪才完成的转变,而明治维新后的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速度比俄国还要快10倍。

然而这时的英国却已失去引领世界变革潮流的创新精神。恰恰相反这时英国资本家有时还会出于一己私利而阻扰技术进步——举一个较为浅显的例子:如果你有一部手机,这时又有新款手机问世了,那么到底要不要购买新款呢?作为个人行为你可以选择购买新款,这样你可以享受到最新款的优质技术;当然也可以选择不购买,这样可以省钱。然而作为国家如果留恋于已成熟的技术和制度,而不能有所改革创新就会陷入到《大秦帝国》中甘龙、杜挚所说的“没百倍之利不变成法”的境地。

相比之下那些发展相对滞后的国家在改革创新方面的阻力相对较小——如果自己原本一无所有,自然在改革过程中也不会失去什么,这就叫光脚的不怕穿鞋的。日趋保守的英国资产阶级为维持垄断地位而对新技术的排斥使英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走上了下坡路。19世纪80年代英国在世界工业生产中第一名的位置被美国取代,20世纪初英国又被德国反超而屈居第三。美国和德国作为两个新兴的工业大国开始取代英国领跑世界的工业化潮流。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美国对英国霸权的取代,甚至也并不意味着美国在经济实力上已完全超过英国。当时衡量世界各国经济实力的指标是工业总产值。为什么我们现在要用GDP这个概念取代工业总产值呢?这是因为工业总产值这一指标只考虑到了各国的工业产值,却没考虑到农业、金融业、旅游业等产业。美国在19世纪80年代后的确在工业产值上超过了英国,然而作为老牌霸主的英国仍掌握着全球金融霸权。这还仅仅只是从经济层面分析,如果要比综合国力就更能看出美国当时与英国的差距了。

直到1900年美国也只有10万现役兵力。1884年美国海军在全球排名第12位,远不能与英国这个老牌海上强国相比。尽管这时美国在经济上表现出超强的竞争力,但在军力上依然落后于英、法、德等欧洲列强。美国这时在发展势头上已超越英、法、德等欧洲列强,不过作为老牌霸主的英国依然在金融、海军等方面占据着绝对优势,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进一步削弱了英国这个老牌霸主:到1918年一战结束时英国已损失了1/3的国民财富和300万青壮年劳动力,与此同时还欠下美国大量债务。

英国为偿还这些债务就开始征收苛捐杂税和滥发纸币。这一时期各英属殖民地都掀起了独立运动的高潮: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白人自治领要求英国政府给予更多的自治权限,印度则在圣雄甘地领导下展开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这时的爱尔兰人同样没闲着:事实上早在一战尚未结束的1916年都柏林就爆发了反英的“复活节起义”。1921年12月6日英国政府被迫签订英国——爱尔兰条约:爱尔兰南部26郡脱离英国的直接统治,成立爱尔兰自由邦。

爱尔兰的独立对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白人自治领造成了强烈的示范效应,以致于英国政府为避免大英帝国的解体而在1931年通过《威斯敏斯特法案》赋予自治领独立解决对外对内政策、交换外交使节和签订国防协定等权利,自治领由此成为与英国同为平等成员的英联邦国家。1931年英国又通过建立英镑区加强了英联邦内部的经济联系。1932年7~8月在渥太华召开的英国自治领经济会议上签订了实行特惠关税率制度的协定:在英联邦内实行特惠关税,对外则提高关税。

当英国看起来出现复兴迹象时随着纳粹德国在欧洲大陆的崛起英国被卷入破坏力惊人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如果说一战已大幅重创削弱了英国的世界霸权,那么二战则使英国的世界霸权彻底崩溃:除了战争直接导致的人口伤亡和经济损失外,英国经济在战时管理制度下产生了超过200万失业人口。随着1944年7月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的诞生英国在世界金融中的霸主地位为美国所取代。这时对英国的国际地位下降趋势最有切身感受的是时任英国首相丘吉尔。

1945年2月丘吉尔参加雅尔塔会议时在日记中写道:“我的一边坐着巨大的俄国熊,另一边坐着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间坐着的是一头可怜的英国小毛驴”。显然这时以丘吉尔为首的英国政府上层人物已意识到英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正在下降。这时的英国不仅已被美国超越,而且在综合国力上也已不及苏联。尽管苏联在抗击德国法西斯的战争中蒙受了重大损失,但二战后的苏联仍得以保持自己在规模体量上的优势和两个五年计划所奠定的工业化基础。

尽管苏联在二战中的伤亡高达2960万人,但战后的苏联仍是拥有1.67亿人口的大国,这为苏联的战后重建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二战后期的苏联在收复失地的基础上进一步追击德军至国门之外,而随着二战后殖民体系的坍塌为苏联传播社会主义理念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二战之前苏联作为全球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国际上处于孤军奋战的境地,然而二战后苏联成功将东欧国家以及蒙古、朝鲜、越南等国纳入到了以自己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阵营。

不过这时英国国内已明确感知到英国的国际地位已大不如前的只有丘吉尔等少数政府高层人物,事实上当时绝大多数英国人还把英国当成是和美、苏平起平坐的世界战后三巨头之一。尽管英国在二战中遭到严重削弱,但此时的英国依然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这时大英帝国尚未解体,依然拥有遍及全世界的殖民地(尽管这些殖民地都已爆发了风起云涌的独立运动)。与此同时英国作为战后联合国的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在国际事务中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尽管1944年7月布雷顿森林会议后美元已取代英镑成为国际上最主要的结算货币,不过北欧国家和英联邦国家仍按传统习惯将自己的货币与英镑挂钩,所以这时的英镑实际上仍对美元仍对美元构成一定竞争。1952年10月3日英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澳大利亚蒙特贝洛沿海的船上试爆成功,成为世界上继美、苏之后第三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二战刚结束时的世界格局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已开始强势崛起,然而英、法这两个老牌霸主仍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这时的英国表面上看起来还是有实力成为美、苏之外的世界第三极,不过英国的衰落趋势并未就此止步:1947年8月14日和15日由原英属印度分化出来的巴基斯坦和印度各自独立;1948年1月缅甸宣布独立;1948年2月4日斯里兰卡独立......至于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白人自治领实际上也早已与独立国家无异。埃及则早在1922年2月28日就已脱离英国的殖民统治成为独立国家,不过独立后的埃及仍在国防、外交等诸多方面受到英国的辖制,所以当时的埃及实际上与英国的半殖民地无异。

1952年7月23日以纳赛尔为首的自由军官组织推翻埃及法鲁克王朝。1954年英国和埃及在美国的斡旋之下就苏伊士运河问题达成协议:英国从运河区撤走所有武装人员,以英国公司同埃及签约的形式留下文职人员维持对基地的使用。1954年的条约签订后英国从苏伊士运河地区撤走了驻军,但仍留下文职人员继续管理英国在运河区的基地。将此视为一次重大外交胜利的埃及政府下决心彻底清除英国在苏伊士运河地区残存的势力:1956年7月26日埃及政府宣布将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归国有。

作为苏伊士运河公司大股东的英国自然不甘心自己的利益受损,于是联合同样持有苏伊士运河公司的法国准备对埃及动手。1956年10月29日以色列与包括埃及在内的阿拉伯国家之间的第二次中东战争爆发。英、法两国趁机声称出于运河安全考虑要求交战双方停火并各自撤军10公里。以色列在单方面接受通牒之后继续向埃及进攻,埃及总统纳赛尔一看以色列根本没停手的打算就索性拒绝了这份通牒。这下英、法两国找到对埃及开战的理由了。

10月31日英、法两国调集100多艘舰艇和200余架飞机对埃及进行狂轰滥炸。英、法此举是螳螂捕蝉,却不知背后早已有黄雀盯上了他们:美、苏这两个超级大国很难得地出奇一致地表示反对这场战争。苏联作为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哥自然是希望看到英、法这两个老牌殖民主义国家的没落,然而和英、法有盟友关系的美国在这时其实同样对英、法的没落乐见其成,因为只有进一步削弱英、法这两个老牌霸主才能真正构建由自己主导的国际秩序。

此时正在争夺世界霸权的美、苏这两个超级大国都希望趁机给予没落的老牌帝国最后一击。1956年11月2日美国在联合国大会提出了一项旨在要求英、法停火的决议。然而美国提出的这项决议并没使英、法立即停火。美国见英、法两国不给面子就停止了对两国的经济援助,同时在国际上大力挤兑英镑。在美国的挤兑打压之下仅仅一天时间英镑就贬值了15%。一旦英镑汇率进一步下降,那么北欧国家和英联邦国家也许就会选择与美元挂,因为美国是一个更强大的经济体,也是一个更大的贸易国。

这将会对英镑区的凝聚力造成灾难性的后果,也将严重影响到英镑区成员国在伦敦的银行业务。如果英国要想维持1英镑兑2.8美元的汇率,那么就必须得到美国的支持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帮助。然而美国国务院已明确表示:美国可以为英国提供支持,但前提是英国必须从埃及撤军。这边美国的态度相当强硬,那边苏联也在催促英、法从埃及撤军。最终英、法在两个超级大国的施压下不得不从埃及撤出军队。到了这年12月3日美国财政部长汉弗莱同意支持英国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款。

至此美国已成为西方世界的财政主人:美国牢牢控制着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自己的进出口银行。1956年的苏伊士运河战争期间美、苏两强一唱一和着实把英、法这两个老牌霸主坑了一把。此后无论英国自己或是国际社会都已认识到英国早已不是和美、苏这样的超级大国同一级别的国家了,不过英国的衰落依然没有就此止步:1957年3月6日英属殖民地黄金海岸宣布独立并改国名为加纳,成为了黑非洲第一个摆脱殖民统治的国家。

由此开启的示范效应迅速在整个非洲广泛传播并引发了英国殖民体系的全面崩塌:1960年10月1日尼日利亚独立;1961年4月27日塞拉利昂独立;1962年10月9日乌干达独立;1963年12月12日肯尼亚独立;1964年7月6日马拉维独立;1964年10月24日赞比亚独立;1965年2月18日冈比亚独立;1966年10月4日莱索托独立;1968年3月12日毛里求斯独立;1968年9月6日斯威士兰独立;1976年6月29日塞舌尔独立;1980年4月18日津巴布韦独立......

英国不仅失去了大部分海外殖民地,同时英国在国际上的经济地位也处于下降趋势:1958年西德超越英国成为仅次于美、苏的世界第三大经济体。1970年后日本超越英国和西德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中仅次于美国的经济体。2006年英国的GDP总量又被复兴中的东方大国所超越。2020年英国的GDP总量被自己的前殖民地印度所超越。至此英国在近170年的时间里从占据全球经济总量40%左右的第一大经济体退居成为美、中、日、德、印五国之后的世界第六大经济体。

二战刚结束之时英国的实力尽管不及美、苏这两个超级大国,可比起身为战败国的德国和日本以及在二战中国土沦丧的法国仍有相当的优势,更遑论在40年代末50年代初才迎来新生的中国和印度。当初法国和德国成立欧盟的前身欧洲共同体时就极力想邀请英国加入。谁知英国不仅自己不加入,反而还拉拢葡萄牙、北欧国家组建“欧洲自由贸易区”,想与法、德主导的欧共体打擂台,结果这个自贸区以黯然失败收场之后英国又转而想要加入欧共体。

可这时英国要想欧共体已需要看法国的脸色了。这段不愉快的记忆从一开始就为英国后来脱离欧盟埋下了伏笔。1982年阿根廷政府在没任何势力支持的情况下就敢主动对英国宣战。连阿根廷都敢挑衅这时的英国,所以可想而知当时的英国是有多衰颓。当然英国同阿根廷比起来终究还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而英国在马岛战争中完胜阿根廷也多少使其在国际上挽回些面子。挟马岛战胜之余威的撒切尔夫人天真地以为足以迫使东方大国让步,然而最终的结果清晰表明英国早已不再是当年的大英帝国了。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