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口误叫错水果名字,我们跟着叫了三百多年?这种水果并不陌生

发布时间:2023-09-14 12:39:00 发布人:hao168

文|四季文史伟大领袖毛主席在《沁园春·雪》里这样写道: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在我国古代封建王朝,能被称为“千古一帝”的大抵有三位帝王:秦始皇嬴

文|四季文史

伟大领袖毛主席在《沁园春·雪》里这样写道: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在我国古代封建王朝,能被称为“千古一帝”的大抵有三位帝王:秦始皇嬴政、唐太宗李世民及清圣祖康熙。

秦始皇统一六国,他是首位完成华夏大一统的铁腕政治人物,也是古今中外第一个称皇帝的君主;李世民开启大唐贞观气象,被很多民族尊为“天可汗”,李世民在当皇帝的前4年的时间里,就完成了天下大治、万国来朝,唐朝被其他国家称为“天朝”,文明发展程度已经是世界第一。对比这两位帝王,康熙皇帝能被称为“千古一帝”,是不是他也有居功至伟的一面呢?历史没有假设,答案毋庸置疑。

朝鲜《承政院日记》里记载“康熙,千古英杰也”,“大抵康熙,天下之圣主”,“康熙自是豪杰之主,政令施措动合事宜,至今维持,皆其余荫”。清末的朝鲜国王李熙(高宗)也认为:“康熙,英杰之主也”。

康熙从8岁登基到69岁去世,统治时间长达61年,是很多皇帝不能企及的。当然这并不足以说明他的历史功绩。

雍正曾评价自己的君父:

“圣祖在位六十二年,仁厚恭俭,勤政爱民,乾纲在握,总揽万几,而文德武功超越三代,历数绵长,亘古未有。”

康熙在位时期,完成了平三藩、逐沙俄、征漠北、统一台湾等诸多重大政绩,如此看来,他确实是“亘古未有”的千古一帝。

康熙一生文治武功、智慧超群,他从小“帝王政治,圣贤心学,六经要旨,无不融会贯通”,因喜爱读书而见多识广。然而,世界之大、无奇不有,自然也有康熙皇帝不认识、不熟悉的事物存在。例如有一种水果,因康熙口误被叫错,后来的人们也跟着叫错了300年,时至今日,我们仍然习惯了康熙皇帝的叫法。那么,你知道这是哪种水果吗?要了解这一趣事,还得从一场战斗说起。

提起康熙,不得不提“三征噶尔丹”。

康熙继位以来,体察民情民意,着手开展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经济上,他认为“家给人足,而后世济”,采取轻徭薄赋,与民生息的政策,如废止“圈田令”、废除匠籍制度、修治黄河、淮河和永定河等水患;军事上平定三藩,征战虽然在某种程度上给清廷带来损失,但却维护了清朝的统治。

此外,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到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清军三次征伐漠西蒙古(卫拉特)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这是平定准噶尔噶尔丹的叛乱之战,更是一次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正义战争。

三次征讨,康熙亲自指挥。相对于三藩内乱而言,当时的噶尔丹一直是较为顽固的边患。康熙二十九年,噶尔丹在乌兰木通一役战败后佯装臣服,可背地里一直不愿归降清廷。四年后,噶尔丹经过一番暗自修整,伺机而动,又开始拉拢周边的部族、小国聚众谋反,这下激怒了康熙。好在康熙有先见之明,他早已对兵力部署作了周密的安排。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二月,清廷发兵10万,分三路出击:东路由黑龙江将军萨布素率兵9000越兴安岭西进,堵住噶尔丹东进道路;西路由抚远大将军费扬古、振武将军孙思克率兵4.6万分别由归化(今呼和浩特)、宁夏(今银川),越过沙漠,于翁金河(今蒙古国德勒格尔杭盖西)会师,尔后北上,切断噶尔丹退路;康熙帝亲率中路军3.4万出独石口(今河北赤城北)与东西两路大军夹击噶尔丹。

在康熙帝玄烨的英明指挥下,最终获得昭莫多之战大捷,噶尔丹一蹶不振,再也没有能力发动战争。

噶尔丹在没有被平定的时候,非常猖獗,周边的部族、小国皆受其苦,吐鲁番、哈密地区打不过噶尔丹只能向其称臣。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噶尔丹派手下入侵哈密。由于其统治残暴,所以受到当地百姓的强烈抵制。

额贝都拉是当时哈密地区的阿奇木伯克(清代新疆回部各伯克中官阶最高者,一般皆为正三品),苦于噶尔丹的残酷统治,对每年都要如期上供,早已充满怨恨。后来,在清廷的助力下,额贝都拉有了底气,暗地里帮助清廷观察噶尔丹的一举一动。

昭莫多之战康熙大获全胜后,哈密地区成为清朝附属国,哈密王额贝都拉为了表示感谢,向康熙进贡骆驼一头、马二匹、小刀一柄以表示自己的诚意。康熙便授予额贝都拉为哈密地区的“札萨克一等达尔汗”,后世称他为第一代哈密王。哈密上贡的这些东西虽然并不稀奇,但足以看出哈密王是忠心归属,而清廷也经常派出使臣前往哈密地区调研工作,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康熙三十七年,康熙派钦差大臣到哈密清查人户,编旗入籍。哈密回王自然是盛情款待。之后,两人便开始商议第一年的进贡事宜。额贝都拉信心满满地带着钦差大臣来到自己的宝库里,让他挑选贡品。对于眼前的这些金银珠宝,钦差并没有太多留意,如果说拿这些东西进贡给清廷,根本就不值一提,因为清王室不缺这些金银细软。

钦差大臣便对额贝都拉说,“除了这些金银珠宝外,有没有一些特产?”额贝都拉有些犯难,毕竟边疆地区不比富庶的中原大地,资源肯定有限,除了这些,并无其他像样的贡品。说话间,钦差大人瞥见一个角落里几箩筐的瓜果。这种瓜果呈淡青色纺锤形,表面有很多突出的条纹,他非常好奇,于是问道“这是何物?”吃惯了中原饭菜的钦差大臣对哈密这里的瓜果此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这是鄯善的甜瓜,每年瓜熟之时,鄯善王都会送一些给我,很好吃”,额贝都拉边说边让人切开给了一块给钦差。“这个一定要带上,越多越好”!在尝完一块鄯善瓜后,钦差大臣忙不迭地对哈密王说到。钦差说完,不一会功夫就把整个瓜都吃完了。

有了钦差大臣的提点,哈密王秒懂其中意思,而这也是拉拢清廷的好机会。于是在送给清廷的贡品中除了一些当地的土特产之外,还加上了瓜果,其中就有钦差大臣所说的“鄯善瓜”。瓜虽是好瓜,但是如何带到北京城成了难题,因为鄯善瓜摘下来之后不到7天便会变质损坏,那时候可没有冰箱。而新疆距离京城几千公里,当时的最快交通工具就是马车,如果带着成熟的瓜果到了京城必然会烂掉。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捉摸,他们终于想出了一个“保鲜”的方式。方法就是趁着这瓜还没熟的时候,连带着根和土壤一起挖出来,一路上精心照顾,等到了北京,瓜熟蒂落,皇帝自然就能如愿以偿地尝鲜了。结果这个办法果真奏效。故事画:进贡场景经过了一路的颠簸和一路的跋山涉水,一行人终于将甜瓜送到了京城。当王公大臣把这个长得没西瓜圆,也没南瓜大的瓜果呈给康熙皇帝时,康熙拿在手里仔细端详了起来。拿起来很重,摸起来很有质感,康熙颇感兴趣。太监手捧着另一个早已切好的鄯善瓜,呈献给康熙皇帝。在尝了一口之后,康熙感觉清甜而且鲜嫩多汁,味甘如蜜,余香绕口。吃完后,康熙龙颜大悦,随口说道:“这哈密瓜果然不错,乃是瓜中上品,以后每年都要进贡......”钦差刚要解释这瓜来自鄯善,叫鄯善瓜,但哈密王额贝都拉却抢先一步,他也根本顾不得去纠正瓜名是什么,或许他也不想去解释,只是连连对康熙允诺说:“只要陛下喜欢,我今后年年上贡”,而后康熙再次问道:“那这瓜是否可以在我大清栽种,那样就无须劳师动众了”。“陛下有所不知,这鄯善……哈密瓜生长的土壤特别,而且需要的光照不一,唯有我哈密才能结得如此香甜”,额贝都拉答道。毕竟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听到这样的解释康熙也只好作罢。哈密瓜清《回疆志》记载:自康熙初,哈密投诚,此瓜始于贡,谓之哈密瓜”。此后,“贡瓜年年渡卢沟”成为定例,而哈密瓜遂名闻遐迩。光绪年间进士、翰林院编修宋伯鲁曾在《食哈密瓜》诗中,对此也有记载:“龙碛漠漠风转沙,胡驼万里朝京华。金箱丝绳慎包匦,使臣入贡伊州瓜......金盘进御天颜喜,龙章风藻为褒嘉。”事实上,“鄯善瓜”的历史非常久远。这种瓜早在公元前二世纪就已经在新疆种植,到中原的最早的史料记载可以追溯到汉朝时期:“汉明帝阴贵人,梦食瓜,甚美。时有敦煌献异瓜种,……名穹窿”,这里的“穹窿”就是“鄯善瓜”,也就是如今的康熙钦点的水果名:“哈密瓜”。剧照:康熙300多年过去了,时至今日,我们仍然习惯叫“哈密瓜”。其实人们早就不在意究竟是叫“鄯善瓜”还是“哈密瓜”,只是由于康熙帝的钦点,而让这种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水果,蒙上了一层奇幻的色彩,你说是不是?

(原来我们所熟知的“哈密瓜”居然是“鄯善瓜”。历史有时候很有趣,不单单只有千古帝王事,更有民间升腾的烟火气息,才共同构成了多彩的历史画卷。300多年过去了,人们已经不在意究竟是哈密瓜还是鄯善瓜,只知道这个水果被康熙“钦点”之后,多了一份历史的魅力。对此你怎么看,欢迎点评关注,图片源自网络侵权必删。)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