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想租香港一百年,李鸿章只肯租九十九年,至今方知其中深意

发布时间:2023-09-15 10:41:21 发布人:hao168

当戎马压境之际,为忍气吞声之言,旁观者尤为酸心,况鸿章身历其境者!”作为晚清官场之上的名臣,李鸿章是时代里的佼佼者,虽然后人常常将其冠上“辱国”的名号,但平心而论,末期的大清,如果没有李鸿章稳固中央,

当戎马压境之际,为忍气吞声之言,旁观者尤为酸心,况鸿章身历其境者!”

作为晚清官场之上的名臣,李鸿章是时代里的佼佼者,虽然后人常常将其冠上“辱国”的名号,但平心而论,末期的大清,如果没有李鸿章稳固中央,又会是怎样混乱的程度。因此很多人不加思考的指责,

本身就是对这位历史人物的不公 ,至少他在那样的时代里,做到了一位大臣的职责。

晚清时期的中国,应该是整个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段屈辱。昔日的天朝上国活在自己昔日的幻想之中,殊不知大洋彼岸的世界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所以当西方的坚船利炮打过来的时候,显得颇为手足无措,战场失利,便只能签约求和。这也是近代屈辱历史的开端,之后的中国,在对外战事上频频失利,签订多个不平等条约,东方大国再没有了昔日的辉煌。

在当时的时代里

,弱国是没有外交的,就好像一战结束后,作为战胜国之一的中国丝毫没有得到中国,而且还将中国的权益转交给日本,这样的历史确实让人愤恨。而关于香港租借的历史同样也让我们无奈,作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却因为近代的无奈而被割让出去。

1898念年3月6日,德国向大清租借胶州湾,因为当时的胶州湾基本上也已经是德国的占领之地了,所以只能无奈答应了要求。

当时德国要求的租借期限是100年,大清提出“少一点”,因而便有了99年,只是之后一战的失败让德国对这块租界地拱手让之。

而这便让英国看到了机会,侵占一块土地实在是太过容易了,于是他们便开始打起了香港的念头,这块英人很早便已在上面活动的土地成了他们新的目标。

1840念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中国不敌,于1842年被强迫签订《南京条约》,并永久割让香港岛。至于为何英国盯上了香港,则是因为在进行鸦片贸易时,香港作为天然储备地域被英国青睐。而1860年的时候,英国又强迫中国签订了《北京条约》,永久割占九龙半岛界限及以南地区。1

898年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行租借九龙半岛北部大片地区,称为“新界”,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期满。不论从何种程度上来说,这都是一份强盗条约,但对当时的大清来说,并没有拒绝的权力,充分证

实了当时弱国无外交的时代特征。

1644念大清定鼎中原,中国封建王朝的历史也走到了末期。虽然期间也有过所谓“康乾盛世”的辉煌,但还是有许多人这是一

段“虚假的繁荣”,表面上的浮华终究掩盖不了王朝内部的腐朽与没落,朝廷官员贪污腐败,民间百姓流离失

所,昔日的八旗子弟也毫无战斗能力,所以当西方的炮火到来之时,很多人因为很久没有经历战火的洗礼,连最基本的作战都做不到,更不用奢求他们去打胜仗了。

因此,八旗子弟的衰落恰好在后期给了汉人将领兴起的一个机会,像著名的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都是时代诞生下的大人物。毕竟按照清朝的传统,汉人想要做到这样的大官其实是十分艰难的。而当时清室的孱弱也急迫需要这些人的支持,尤其是帮助他们在对内以及对外事务上的处理。而李鸿章在晚清之上的官场,便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

《清史稿》记载他

:“中兴名臣,与兵事相终始,其勋业往往为武功所掩”,

便证实了李鸿章个人突出的才能。尤其是在晚清对外事宜上,也几乎都是由李鸿章来主持,即使因此让自己背上了各种骂名。

在对香港问题上,英国在1898年的时候提出想要租借中国香港一百年的条约要求,当时的李鸿章是坚决反对的,说什么都是不同意的。但是因为是弱国,最终还是同意了租借香港的要求,但是中方所提出的条件是只能租借99年

。虽然只有一年时间之差,其中却有着深刻的含义,这也是当时李鸿章听到这项条约内容是极为动怒的原因,如今回过头来,才明白其中的深刻含义。

当时国际上有这样的一个惯例,

一个国家对另外一个国家的土地占有时间一旦长达100年的话,那么这片土地就会在百年之后归他国所有。也就是这是关于主权的出让,说什么都是不会随便同意的,毕竟这是一个国家最后的底线。

因而参照之前德国租借胶州湾的例子,将租期改为了99年,看似只有一年时间之差,其实却有着十分重要的含义,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这尤其是至关重要。

好在,经过后来的艰辛付出,

香港也终于在阔别多年之后于1997年7月1日回到了祖国的怀抱,阔别多年的游子也终于有了自己的家。

梁启超对李鸿章的评价有说:

“若以中国之失政而尽归于李鸿章一人,李鸿章一人不足惜,而彼执政误国之枢臣,反得有所诿以辞斧钺,而我四万万人放弃国民之责任者,亦且不复自知其罪也。”

就好像许多人常常对李鸿章多有指责,为何在当时的年代里,不硬气一点,但时代的曲折又怎能是后人有所体会?试问谁又不想做个千古名臣,又怎愿背负骂名,只是时代颇为无奈。

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

“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至今,对于李鸿章的评价也是两极分化,有人认为他是忠心之臣,也有人认为他对不起自己的身份。到底如何,还需仔细辨别,毕竟我们没有生活在那样的年代里,或许他们的选择也有着许多的言不由衷。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