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我国明确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2022年6月15日,新京报成立零碳研究院,如何准确理解和把握双碳政策趋势?碳中和背景下,不同产业和企业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研究院于2022年6月起推出
2020年9月,我国明确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2022年6月15日,新京报成立零碳研究院,如何准确理解和把握双碳政策趋势?碳中和背景下,不同产业和企业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研究院于2022年6月起推出《碳报》,研究最新双碳政策、权威声音、低碳样本等重点内容,并进行分析解读。
目录
>>>政策速递
1. 科技部发布《国家绿色低碳先进技术成果目录》
2. 我国核发绿证数量超1.2亿个,绿电消费加快推广
3. 北京重点发展氢能、新型储能、碳捕集封存利用
4. 深圳上线全国首个建筑领域碳排放监测与管理系统
5. 河北首笔“碳中和挂钩”贷款落地雄安新区
6. 东方电气:海水直接制氢成功海试,能耗等同于淡水制氢
7. 微软、亚马逊等科技巨头加大碳清除购买力度
8. 中国石油收购普天新能源,全力拓展充电桩业务
9. G20峰会承诺:将可再生能源发电规模增加两倍
10.联合国发布《全球盘点》报告:减排力度仍不足以防止气候灾难
>>>专题碳讨
绿证快速增长背后如何挖掘其减排潜力
正文
一、政策速递
A、权威声音
9月12日,科技部公布了《国家绿色低碳先进技术成果目录》,包括水污染处理、大气污染治理、固废处理、土壤和生态修复、环境监测和节能减排6大领域共85项绿色低碳技术,供各类工业企业、财政投资或产业技术资金、各类绿色低碳领域的公益、私募基金及风险投资机构等用户在进行节能减排技术升级和改造时参考。
零碳解读: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需要技术创新的支撑。近年来,我国加快构建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体系,制定碳达峰碳中和的绿色低碳技术需求目录。今年8月,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就发布《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工程实施方案》,实施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工程。此次制定国家绿色低碳先进技术成果目录,将进一步加快推动我国绿色低碳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应用步伐。
2. 我国核发绿证数量超1.2亿个,绿电消费加快推广
近日,记者从2023年国际能源变革论坛上获悉,今年前7个月,我国核发绿证数量约达5304万个,约为2022年全年的2.6倍,截至7月底,全国共累计核发绿证超过1.2亿个;今年前7个月,国内绿证交易量约为2617万个,远超2022年全年绿证交易量。
零碳解读:绿证是指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是认定绿色电力生产、消费的唯一凭证。绿证和绿电交易规模的快速增长显示出我国绿色电力推广速度明显加快,各行业使用清洁电力和减碳意愿高涨。今年上半年,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跃居第一,在此背景下,加快推广绿证绿电交易,对发展清洁能源和促进全行业减排意义重大。
B、地方实践
3.北京将重点发展氢能、新型储能、碳捕集封存利用
近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北京市促进未来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面向未来能源,方案提出,围绕新型能源系统建设需求,在房山、通州、昌平、大兴、怀柔、延庆、经开区等区域,重点发展氢能、新型储能、碳捕集封存利用等细分产业。
零碳解读:“双碳”目标下,发展面向未来的能源产业对构建未来产业竞争优势、促进经济社会各领域低碳转型至关重要。在冬奥会带动下,北京氢能等产业获得较大发展,具备了一定产业优势;同时,北京在能源技术研发和应用方面具有较大优势,为发展新型储能、碳捕集封存利用等未来能源产业提供了坚实支撑。
4.深圳上线全国首个建筑领域碳排放监测与管理系统
9月11日,由南方电网深圳供电局和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联合发布的全国首个建筑领域碳排放监测与管理系统在深圳上线。据悉,该系统基于2021年上线运行的南方电网“双碳大脑”平台,通过和政企数据共享平台实现与市住建局建筑数据互联互通,从而实现对该市各类建筑碳排放标准制定及碳排量精确测控管。
零碳解读:运营阶段的碳排放占据了建筑物全生命碳排放的大部分,而用电占建筑运营用能80%以上,用电数据与碳排放数据紧密相关。该系统可通过建筑物的用电、面积等数据,精准计算出每栋建筑物碳排放量及用能强度等关键指标,从而助力实现对建筑物碳排放的高效监测和管理。
5.河北首笔“碳中和挂钩”贷款落地雄安新区
9月12日,河北省首笔“碳中和挂钩”贷款在雄安新区落地。贷款将借款人的贷款利率与二氧化碳中和量等关键绩效指标挂钩,贷款存续期内持续关注绩效目标实现情况,激发企业碳中和动力,促进经济与社会效益相融合。该笔贷款由交通银行河北雄安分行为华能(雄安)城市综合能源服务有限公司项目发放。
零碳解读:绿色雄安建设需要完善的绿色金融体系和创新的绿色金融产品作为支撑。2022年,《金融支持雄安新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出台,为新区绿色金融发展搭建了顶层设计框架。之后,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等系列绿色金融工具被运用在雄安绿色转型项目上。此次,“碳中和挂钩”贷款落地进一步丰富了雄安绿色金融产品种类,助力低碳项目建设。
C、企业行动
9月10日,在中国碳中和能源高峰论坛上,深圳大学深地科学与绿色能源研究院院长谢和平透露,去年11月该团队研发的海水无淡化原位直接电解制氢全新原理与技术,在与东方电气集团合作下,打造了全球首个海上风电海水直接电解制氢技术示范工程,并成功海试,且制氢成本与陆地淡水制氢成本相当。
零碳解读:在海上风电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海水直接制氢可直接利用海上风电,并省去海水淡化、运输等多个环节,投资和发展潜力巨大。据测算,当电价低于0.15元/度时,海水制氢与煤制灰氢相当;当电价低于0.11元/度时,海水制氢成本将完全低于煤制灰氢成本。未来,随着海上风电规模的扩大和发电成本的降低,将为万亿市场规模的氢能产业发展打开空间。
7.微软、亚马逊等科技巨头加大碳清除购买力度
近日,微软与碳捕捉领域的创业公司Heirloom Carbon达成协议,在未来10年里购买至多等同于31.5万二氧化碳排放的积分。按照目前碳积分市场的市价,这笔订单相当于近2亿美元。同时,9月12日,亚马逊表示,将在10年内从西方石油购买25万吨的碳去除服务,这是亚马逊首次投资于旨在从空气中提取碳的技术解决方案。
零碳解读:美国多个科技巨头企业设立了明确的碳中和目标,如微软在2020年作出承诺,将在2030年实现“负排放”;亚马逊的目标是到2040年消除碳排放。为实现碳减排,这些科技巨头在使用再生能源电力和购买碳汇之外,纷纷将目光投向了碳清除技术领域,且两者购买的碳去除服务基本为直接空气捕获公司,技术成熟度相对较低。这表明在购买碳清除服务之外,更多是对低碳技术的投资。
8.中国石油收购普天新能源,全力拓展充电桩业务
近日,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产权交易所成功收购普天新能源有限责任公司(简称普天新能源)100%的股权。此次收购是中国石油在充电领域的重要布局,中国石油通过不断完善充电网络,提高设施能力,提升服务水平。
零碳解读:充电桩是推动交通领域低碳转型、发展区域微电网和虚拟电厂的重要基础设施。在新能源汽车日益普及下,我国充电桩产业进入快速发展和扩张阶段。但充电桩的发展面临着场地和电力资源等因素限制,此次中国石油收购普天新能源,有助于中石油依托自身众多加油站点的场地资源优势,扩大在充电桩领域的竞争优势,助力交通出行电动化转型。
D、国际看点
9.G20峰会承诺:将可再生能源发电规模增加两倍
近日,印度G20峰会的领导人联合声明《新德里宣言》中提到,G20集团国家力争在2030年前将可再生能源装机增加两倍,并投入大量资金来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灾害,继续逐步淘汰煤炭。重点聚焦技术开发,以实现向低排放能源的转型。但令人失望的是,G20集团国家未能就逐步减少化石燃料达成一致。
零碳解读:G20碳排放量占全球总排放量的约80%,在承担碳减排和推动全球气候变化应对行动方面承担着重要责任。减少化石燃料使用和增加可再生能源装机对推动全球主要国家能源低碳转型和减少碳排放、减缓全球气温上升速度具有重要意义。但受限于各个国家发展阶段和能源禀赋不同,G20集团国家未能就逐步减少化石燃料达成一致。
10.联合国发布《全球盘点》报告:减排力度仍不足以防止气候灾难
近日,联合国发布《全球盘点》报告,针对2015年《巴黎协定》的落实进度提出第一份正式成绩单。报告指出,这八年来各国在预防气候变化最严重后果方面,仅取得有限进展。按全球当前的减排进度,将难以实现遏制气候变暖的目标,国际社会须在各方面采取更多行动应对气候变化。
零碳解读:今年7月,全球平均气温与1850年至1990年的7月平均温度相比,升温超过1.5℃。这是全球月均温度首次升温超过1.5℃,短暂超过《巴黎协定》设置的尽可能争取把升温控制在1.5摄氏度以内的目标。在此背景下,极端高温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多起极端天气灾难事件。这预示着全球在气候变化应对和适应方面的形势愈加紧迫。
二、专题碳讨
绿证快速增长背后如何充分挖掘其减排潜力
近日,记者从国家能源局了解到,今年以来,我国绿证核发和交易量增长迅速,从绿色电力证书核发看,今年前7个月,我国核发绿证数量约达5304万个,约为2022年全年的2.6倍,截至7月底,全国共累计核发绿证超过1.2亿个。从绿证交易量看,今年前7个月,国内绿证交易量约为2617万个,远超2022年全年绿证交易量。
作为我国可再生能源电量环境属性的唯一证明,认定绿色电力生产、消费的唯一凭证,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绿证)自2017年开始核发并启动自愿认购交易市场以来,就一直备受市场关注。在经历了较为低迷的一段时期后,近两年,绿证核发和交易规模增速远超市场预期,预示着我国绿证市场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双碳”目标提出后,绿证市场进入发展快车道
2017年,我国试行绿证核发和自愿认购制度,国家对享受补贴的陆上风电和集中式光伏发电项目上网电网核发绿证,并明确用户可通过购买绿证作为消费绿电的凭证。但在自愿认购的制度安排下,企业缺乏购买绿证的积极性,导致前期绿证市场需求严重不足。数据显示,2017年-2020年间,全国累计核发绿证约3000万个,但累计认购数量仅有4.3万个,认购率仅有0.1%。
“双碳”目标提出后,国家不断加大对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支持力度。为促进可再生能源电力发展和消纳,发改委、国家能源局等相关部门采取系列措施,不断完善绿证市场制度,推动绿证快速增长。2020年,开始扩大绿证核发范围,实施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保障机制,明确各承担消纳责任的市场主体可通过购买绿证完成消纳责任权重,即实施绿电消费配额制度;随后,出台政策明确可再生能源消费不纳入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控制,增加了相关企业绿证购买需求和交易意愿。
今年8月,国家发改委出台《关于做好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全覆盖工作促进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的通知》,进一步完善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制度,明确对全国已建档立卡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所生产的全部电量核发绿证,实现绿证核发全覆盖;并提出要研究推进绿证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机制、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机制的衔接协调,推动绿证国家互认,扩展绿证的应用场景。
在此背景下,绿证市场发展迎来了风口,绿证核发和交易规模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据国家能源局数据,截至2022年底,全国累计核发绿色电力证书约5954万个,累计交易数量1031万个;2022年全年,我国核发绿证2060万个,对应电量206亿千瓦时,较2021年增长135%;交易数量达到969万个,对应电量96.9亿千瓦时,较2021年增长15.8倍。今年前7个月,我国核发绿证数量约达5304万个,约为2022年全年的2.6倍;国内绿证交易量约为2617万个,远超2022年全年绿证交易量。
多重因素作用下,绿证市场发展空间广阔
2022年以来,我国绿证核发迎来快速增长,但绿证交易规模仍相对偏少。以2022年为例,全年核发的绿证所对应的电量仅占当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的0.8%,而绿证交易对应的电量更是只占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的0.4%。这表明绿证在应用推广和交易方面仍存在巨大发展空间。
首先,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的大幅增长为绿证发展打开了空间。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上半年,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达到13.22亿千瓦,历史性超过煤电,跃居第一。在此背景下,促进新能源电力消纳和绿色电力普及变成了题中之义。未来,绿电消费将会得到更大范围的普及,绿证市场的发展空间也就更为广阔。
其次,配额要求和供应链企业对清洁电力的要求,催生企业绿证购买需求。在我国实施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保障机制下,会要求配额责任主体承担一定量的购买义务,未完成配额义务的责任主体需要缴纳相应的罚款。这倒逼企业主体参与到绿证购买和交易当中。此外,在国内外科技企业巨头明确的碳中和目标下,相关供应链企业的减碳压力也日益凸显,尤其是面向国外出口电子产品的制造业企业,提高自身生产经营过程中绿电使用比例已经成为企业继续参与产业配套的必要措施。
再者,碳关税等绿色贸易壁垒的兴起,将促使企业更多使用清洁电力和购买绿证。今年10月,欧盟碳关税过渡期实施细则将生效,贸易商需要提交每年进口产品隐含的碳排放数据报告,并在正式生效后征收“碳关税”。这将促使出口欧盟市场的企业在生产环节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在此影响下,预计会有更多国家效仿跟进。因此,这将对我国出口企业减排产生较大的长期压力,企业使用清洁电力、购买绿证也就成为必要的应对之策。
解决需求不足的痛点,充分挖掘绿证的碳减排潜力
绿证核发和交易可促进可再生能源电力的发展和消纳,对推动能源结构转型、打造绿色低碳的能源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在日益加大的减排和转型压力下,购买绿证和消费绿电已成为企业履行碳减排义务、实现碳减排目标的重要途径。
绿证的环境价值可以将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正外部性转换为发电项目的支持资金,助力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同时,购买绿证也是企业应对减排压力较为有效的市场化手段。而绿证供需和消纳情况直接影响绿色价值收益,也就直接影响着绿证的作用和效能。
但由于我国绿证在认证机制、市场的信息披露和可再生能源消纳责任权重等方面存在短板,制约了我国绿证的交易活跃度,从而限制绿证的作用。据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的统计数据,截至2022年2月26日,全国绝大部分省份绿证交易率在5%以下,平均交易率仅为5.54%。从2023年前7个月数据来看,尽管交易率已有大幅提升,但供需市场仍旧失衡。
目前,绿电环境溢价的实现主要来自于外向型企业和跨国企业减排需要,而绿证交易以小批次为主,也没有引入全部交易方,导致无法充分发挥绿证在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和行业减排中的作用。未来,需要在完善绿证市场制度基础上,扩大绿证需求,推动绿证与碳市场衔接,以及与国际市场互认。
新京报零碳研究院研究员 任大明
编辑 白华兵 校对 杨许丽
链接
新京报零碳研究院成立于2022年6月15日,以零碳为目标追求,打造集内容、数据、服务、调研报告、活动于一体的新型产品,旨在为双碳工作提供智力支持与融媒支撑。零碳研究院会记录“双碳”发展、创新科普产品、打造高端智库、研发行业和地方绿色数据库、构建“双碳”咨询体系、搭建交流平台、组织公益活动、发布调研报告、评选优秀案例。
如果你有好的案例、创意,欢迎联系我们:ltyj@bjnews.com.cn
电话 13126636787
光遇是一款非常受大众欢迎的社交冒险游戏,相信有不少小伙伴还不清楚穿越季先祖兑换图需...
3月9日消息,据悉,华为P60系列已经开始量产,经销商已经开始订货。供应链消息显示,华为...
为你提供模拟城市的攻略信息,《模拟城市:我是市长》推出过不少拥有爱心元素的精美建筑...
《神之亵渎2》是一款类银河战士恶魔城,有着比较高的难度。游戏中有不少的修女,其中有一...
《支付宝》蚂蚁新村2月10日的问题是:在珠宝行业,宝石的计量单位通常用什么?是开金还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