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帝抽查科举试卷,看完考卷后,皇帝:主考官以下全部问斩

发布时间:2023-09-16 12:18:11 发布人:hao168

古代科举制度出现,可谓是人类历史上最为伟大的发明之一,它的出现代表着,氏族门阀的官场的垄断自此被彻底打破,使得寒门子弟也能通过饱读诗书,在朝堂中找寻到自己的出路。但科举制度自隋朝建立以来,其发展也是个

古代科举制度出现,可谓是人类历史上最为伟大的发明之一,它的出现代表着,氏族门阀的官场的垄断自此被彻底打破,使得寒门子弟也能通过饱读诗书,在朝堂中找寻到自己的出路。但科举制度自隋朝建立以来,其发展也是个不断完善的过程,毕竟隋朝只有区区数十年的历史,对于这项创世纪般的发明,根本就没有多少时间去完善它。

而到了他的继任者唐朝,科举制度这项创举,在李渊、李世民时期依旧得不到重视。直到中国唯一的女皇武周时期,科举制度的潜力才被真正的发挥出来。作为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不仅其地位在历史中绝无仅有,在她统治时期的各项创举,也是深远影响着其他的后继者。

可能历史注定要在这位女皇身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武则天在位期间,为了从民间筛选出对朝廷有用的人才,于是便将隋朝时开创的科举制度,重现搬上历史舞台。而这一行之有效的人才筛选方式,也被后世的统治者所接受,所以再往后的王朝中,科举考试向来都是王朝最为重视的事情,但也因为科举考试中榜所能带来的诸多好处,所以,其考试的难度也就可想而知了。

从武周时期,科举考试就已发生了多起舞弊事件,朝廷为了杜绝此事,变发明了诸如"眷抄法"、"糊名制"等方法。其中糊名制顾名思义,就是将考生的个人信息等密封起来,避免其考官或其他无关人等,提供批阅上的便利。

并且随着科举制的不断完善,以及朝廷上对于科举人才的重视,所以科举最后的中榜者们,最终都要有皇帝来亲自面试,而这便是影视剧中常见的"殿试"。而到了这个阶段,若是仍有考生想要继续作假,那可就是在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

科举制度随着各朝各代的不断完善,其供可作弊的空间也变得越来越小。只要在科举中发现舞弊者,朝廷都会立刻严厉查办。毕竟科举事关重大,它关乎着王朝人才制度是否健康,以及普天之下的读书人是否有上升的可能,所以,每当科举考试出现有失公允,那么对于寒窗苦读十年的考生来说,必是极不公平,时间一久他们也必将会造反。

作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对于科举制度的重视可谓是达到了历史顶峰。即便该王朝是由少数民族建立。但是为了笼络占绝大多数的汉人,科举开始的重要性也就更加的凸显出来,所以此时若出现舞弊,那将势必引起汉人学子的不满,这对清朝的统治会产生根本性动摇。

晚清时期就发生了一场科举舞弊案。在咸丰八年,当时的科举考试,是由文渊大学士兼领班大臣柏葰,受皇帝任命监考顺天府乡试。而在当地,有一位担任刑部主事的官员,名叫罗鸿绎,他毕生梦想就是想做一名大官,此时他便想到了科举考试,为了能在考试中更加稳妥一些,他便想到借助他人的力量,来帮助自己中榜。

于是罗鸿绎便火急火燎的去拜访自己的同乡,也就是担任兵部主事的李鹤龄,向其请教起了考场规则。对于这么同乡的来意,李鹤龄自是清楚得很,但为了给自己捞点好处,李鹤龄便私自在考卷中增加一些暗语,而这些暗语也就只有他和罗鸿绎两人知道。但怎奈罗鸿绎的水平有限,但却阴差阳错的被审阅官给错调成了优等生试卷。

于是本就考得不好的罗鸿绎,就这样一跃而成了"优等生",成为举人,并获得了赴京会试的机会。但是在会试之前,还有一层复查要过,而这复查就是科举中所称的"磨勘"。磨勘官看了罗鸿绎的考卷之后,大感此事并不简单,于是便将该考卷亲递给了咸丰皇帝。咸丰看 了卷子后,竟从中发现了高达数百的错别字,于是感到这其中一定有舞弊。便下令严厉督查该案,没过多久便将涉及此案的柏葰、李鹤龄、浦安等数十人缉拿归案,后来这些人被咸丰下令全部斩首。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